遥感原理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遥感技术的概述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器和卫星等遥感平台对地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多光谱的观测和监测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获取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散射的电磁能量,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从而获取地表特征的一种方法。
2. 遥感技术的原理遥感技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2.1 电磁能谱电磁能谱是指在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中,包含了各种能量和信息的分布。
遥感技术利用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来观测地球表面,衍生出不同的信息。
2.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设备,用于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发出的电磁辐射。
传感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运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传感器、航空器上的航空传感器等。
2.3 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通过将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转化为数字图像,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增强、分类、配准等处理,从而提取出地表特征。
3. 遥感技术的应用3.1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上的环境进行全面和实时的监测。
可以通过监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重要数据。
3.2 土地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可以判断土壤的类型、水分含量、植被生长状况等,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
3.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情况和需求。
通过监测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高度、交通状况等,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3.4 自然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监测地表变化、水体沉积物等,可以提前预警和监测洪水、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3.5 农业生产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监测植被生长情况、土壤水分状况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精细化农业管理。
3.6 资源勘探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方面有广泛应用。
通过监测地表的地质特征和矿产指标,可以提供矿区选址和资源储量估计的依据。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遥感是利用人造卫星、飞机、无人机或地面观测站等平台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和辐射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而提供地面信息和数据。
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气象、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
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反射与辐射、传感器及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等。
遥感利用电磁波来获取地面信息,电磁波通过空气、云、尘埃等自然界中的物质传播,当它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反射、散射、吸收等过程。
利用这些过程,遥感技术可以测量并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对象的光谱、热力学特性和形状等重要信息。
遥感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很多领域。
在地质勘探方面,遥感可以帮助寻找地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藏。
通过分析地质特征、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确定矿区位置和资源储量。
在农业领域,遥感可以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和病虫害等问题,提供精确的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预警信息。
在气象领域,遥感可以监测大气成分、云层和降水等,为气象预报和天气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遥感可以检测森林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等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城市规划方面,遥感可以提供城市发展和用地规划所需的数据,帮助城市规划师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遥感还有其他一些应用领域。
例如,遥感可以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等,及时提供救援和应急响应。
遥感还可以监测海洋和水质,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
另外,遥感还可以用于考古学领域,帮助寻找古代文明的遗址和文化遗产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导航和测绘等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地理数据。
总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十分重要和广泛。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重要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持,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将继续扩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遥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工作原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物体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基于物体对不同波段的辐射具有不同的反射、散射、吸收特性这一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形式。
被动遥感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接收地球表面反射和发射的自然辐射。
传感器通过不同波段(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接收地表反射出的辐射,然后进行记录和分析。
被动遥感可用于获取地表反射率、植被覆盖度、气温变化等信息。
主动遥感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返回信号来获取地表信息。
常见的主动遥感技术包括雷达和激光雷达。
雷达利用电磁波在地表和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来探测地表目标,可用于获取地表高程、地表形状等信息。
激光雷达则利用激光束对地表进行扫描,并通过接收返回的激光信号来获取地表的距离和形状等信息。
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球科学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质构造、水文等信息,从而深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自然灾害等。
遥感技术还可用于监测地壳的运动、火山活动、地震预警等。
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管理和精准农业方面。
通过遥感图像,农民和农业专家可以获得农田植被的生长状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农田的土壤质量评估、水分监测等,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
环境保护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砍伐等环境问题。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和森林火灾等,从而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道路网络、建筑物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城市的扩张和发展,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帮助规划师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笔记1. 引言遥感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及大气等参数的技术,通过获取的数据来研究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遥感的原理和应用。
2. 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是通过接收传感器获取的电磁辐射信号,并将信号转换为可见的图像或数据。
主要原理包括辐射传输原理、能谱解释原理和特殊反射原理。
2.1 辐射传输原理辐射传输原理是遥感的基础,主要指的是电磁波在大气和地表之间的传输过程。
在传输过程中,电磁波会与大气和地表发生相互作用,包括散射、吸收和透射等。
2.2 能谱解释原理能谱解释原理是指通过遥感数据中的能谱信息来分析地物或目标的特征。
不同的物质在电磁波的不同波长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射特性和能谱曲线,通过分析能谱数据可以识别地物和目标。
2.3 特殊反射原理特殊反射原理是指某些物质在特定的波长下会表现出特殊的反射特性。
例如,植被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较高,可以通过这一特殊反射特性来识别植被覆盖。
3. 遥感的应用遥感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监测、气象预报、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遥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3.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遥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表反射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征,为矿产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3.2 农业监测遥感在农业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土壤水分情况、病虫害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 气象预报遥感在气象预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获取大气中的各种参数,可以实时监测天气情况,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3.4 城市规划遥感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获取城市的地貌、建筑物分布等信息,可以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4. 总结通过对遥感的原理和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遥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1.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远距离观测与感知的技术,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物体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辐射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记录、测量和解释该辐射,可以获取地表和大气的信息。
2. 遥感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球表面物体物理特性与光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遥感器传播出电磁波辐射时,其与物体相互作用后会发生散射、吸收或反射。
这些辐射回到传感器被接收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遥感的应用领域3.1 地球科学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环境变化、土地覆盖变化、通量变化等。
通过长期的遥感监测,可以对地球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
3.2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地形、道路、建筑、绿化等信息,进而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3 农业和林业遥感技术在农业和林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等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用于林业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3.4 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的温度、盐度、色素含量等信息,能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海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5 灾害监测与防范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和防范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洪水、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及时的灾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进行灾害应对和救援工作。
3.6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4. 遥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以下是遥感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势:•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取更精准的地表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一、遥感技术的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载荷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和传播规律。
•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捕捉地表反射、发射或辐射的电磁能量,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其他形式的信息。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载荷设备对地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测,可以获取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植被、水文、气候、土壤等。
二、遥感技术的优势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获取大范围、无偏差的数据:遥感技术可以覆盖广阔的地理范围,获取大量数据,而且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限制,数据具有客观性和无偏差性。
2.周期性观测和重复性观测: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周期性的观测,从而获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并可以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地表变化情况。
3.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即可以观测到较小的地物和地表细节,也可以观测到瞬时的地表变化。
4.多源数据融合:遥感技术可以融合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同时获取多种地球表面信息,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精度。
5.非接触式观测:遥感技术不需要直接接触地面,可以在较远的距离进行观测,减少了人为干扰和对环境的破坏。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生长监测、土壤质量评估、农作物面积统计等。
通过遥感数据,可以提前预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调查、建筑物高度测量、城市扩张监测等。
通过遥感数据,可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环境保护: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监测、水体质量评估、森林覆盖监测等。
通过遥感数据,可以及时监测环境变化,评估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4.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矿产资源调查、能源资源勘探、水资源管理等。
通过遥感数据,可以快速获取资源信息,为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并解释遥感数据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传感器在地球表面的航空或卫星上获取的电磁辐射数据,以及地面观测站点上的辐射计测量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遥感技术的原理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可见光和其他部分电磁波的相互作用。
通过遥感仪器捕捉的电磁辐射数据可以用来推测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
以下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2.1.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由电场和磁场垂直传播的能量波动。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并且具有特定的波长和频率。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
遥感技术利用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2.2. 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会以不同的方式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吸收、散射和辐射等方式进行。
遥感技术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的特征。
2.3. 遥感数据获取遥感仪器可以通过卫星或航空平台捕捉到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特征信息。
3.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地质学在地质学中,遥感技术被广泛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
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可以识别出地球表面的不同岩矿类型,帮助科学家寻找矿藏和确定地质灾害风险。
3.2. 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生长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和农田施肥等方面。
通过获取遥感数据,农业专家可以根据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帮助农民制定农作物的种植计划。
3.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获取城市地区的遥感数据来了解城市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情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一.绪论1.遥感的定义: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过程: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通过介质(大气)被传感器接受,通过传感器获取数据,再经计算机对数据处理后,我们提取有用的信息,最后应用于实践。
(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介质(大气)→传感器数据获取→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应用)二.电磁波及物理遥感基础1.电磁波的定义: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的特性: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粒子性(光电转换)3.电磁波谱的定义: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4.(1)地物发射电磁波:①绝对黑体的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1.绝对黑体:吸收率α(λ,T)≡1 反射率ρ(λ,T)≡02.绝对白体:吸收率α(λ,T)≡0 反射率ρ(λ,T)≡1 绝对黑体与绝对白体与温度和波长无关。
②遥感的两种形式: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其中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⒈太阳辐射的特点:与黑体特性一致;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
⒉一般物体的发射辐射:自然界中实际物体的发射和吸收的辐射量都比相同条件下绝对黑体的低。
发射率ε: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ε= W′/ W(ε是一个介于0和1的数)►绝对黑体ελ=ε=1►灰体ελ=ε但0<ε<1►选择性辐射体ε=f(λ)►理想反射体(绝对白体)ελ=ε=0大多数物体可以视为灰体:W'=εW=εσT4(2)地物反射电磁波:①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反射波谱特征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同一地物时间效应:地物的光谱特性一般随时间季节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用红绿蓝1. 遥感:遥远感知,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空间中的电磁场。
声场、势场等由于物体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测量这些场的变化就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因而电磁波、机械波、重力场、地磁场等都可以用作遥感。
2. 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干涉是波的叠加原理,衍射,光线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偏振,如果光矢量E在一个固定平面内只沿一个固定方向作振动。
3. 重采样:就是根据一类象元的信息内插出另一类象元信息的过程。
4. 在遥感中,重采样是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出低分辨率影像的过程。
5.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6. 太阳辐射,包括了整个电磁波波谱范围。
7.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波波段。
8.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漫反射(入射的电磁波波长a 不变,表面粗糙程度h 逐渐增加,知道h 与a 同数量级,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方向反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分类的依据:粗糙程度。
9. 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漫反射体的情况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
10.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11. 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由于植被的光合作用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很强,对绿色反射作用很强。
蓝、红波段为吸收带,绿波段为弱反射带,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带,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12. 测量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主要作用:它是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的基础资料;它是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是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
遥感原理与应用一.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13.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14.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15.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16.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遥感,也叫遥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和卫星等远距离探测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大范围、连续的、实时的、快速的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尺度的图像和数据,为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调查、灾害预警、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林业经营、海洋调查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遥感技术的原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或传输特性来提取有关于物体的信息。
电磁波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线、红外线、微波等,在地球大气不同层次的介质中传播,与地球上不同的物体交互作用并被散射、反射、透过、辐射等,再由探测器返回地面。
遥感技术的应用1.自然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土地资源调查,对土地利用状态和方式进行监测、评估、预测和分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广泛、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源、污染程度和污染物在大气、水源等介质中的扩散和运移过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3.水文水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土流失等水文水资源信息,辅助决策和规划。
4.灾害预警遥感技术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形成、演变、影响范围等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提供预防自然灾害的预警和指导信息。
5.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建筑物高度、道路交通情况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6.农业生产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农业作物遥感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决策和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7.林业经营遥感技术可以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统计和土地分类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应对等一系列生态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支持,为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8.海洋调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河口等区域的悬浮物、沉积物、水温、水深等信息,为海洋调查和海洋经济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结语总之,遥感技术是现代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为各个领域的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地球信息。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遥感原理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远距离观测和测量,利用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应用是指利用遥感原理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一种应用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遥感原理与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1. 遥感原理1.1 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电磁波在与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现象。
不同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遥感原理的基础。
1.2 传感器与探测器传感器是用于接收地球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的设备,探测器是传感器中的核心部件,负责将电磁波转化为电信号。
传感器和探测器的选择与应用场景和需求密切相关。
1.3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遥感图像获取是指通过传感器获取的地球表面的电磁波数据,遥感图像处理是指对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分类等操作,以获取有用的地表信息。
2. 遥感应用2.1 农业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生长监测、土壤湿度检测、病虫害预警等方面。
通过获取农田的遥感图像,可以及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供农业生产的决策支持。
2.2 林业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森林植被类型分类等方面。
通过获取森林地区的遥感图像,可以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提供森林资源管理的依据。
2.3 地质勘探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监测、地质构造解译等方面。
通过获取地质区域的遥感图像,可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提供地质勘探的依据。
2.4 环境监测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等方面。
通过获取水域、大气和土地地区的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提供环境保护的参考。
3. 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3.1 遥感数据分类与解译遥感数据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以获取地表覆盖类型信息。
遥感数据解译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出具体地物的信息。
遥感的原理及应用领域1. 遥感的原理遥感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目标进行非接触式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技术。
它利用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在空间传播的特性,通过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散射出来的电磁波进行观测和测量,从而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遥感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1 辐射源的发射遥感主要利用地球表面的不同物质和目标对电磁波的吸收、辐射和散射的特性进行观测。
辐射源可以是自然的,如太阳辐射,也可以是人为的,如雷达和卫星传输的微波辐射。
1.2 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当发射源的辐射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吸收、辐射和散射现象。
不同的物质和目标对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这种差异性可以被用来区分和提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1.3 电磁波的接收和记录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散射出来的电磁波是遥感的核心步骤。
目前,遥感技术主要采用卫星、飞机和地面接收站等设备进行电磁波的接收和记录。
1.4 数字图像处理接收和记录下来的电磁波数据经过数字图像处理,可以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图像和数据。
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到图像增强、分类、变换等多个方面,可以提取出地表物体的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
2. 遥感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和资源勘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地质勘探中的资源勘察和矿产资源评价。
根据地表特征和地物分布,可以预测潜在的矿产资源和地下结构。
2.2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全球和局部的环境变化。
通过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体质量等因素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测环境问题,指导环境保护和管理。
2.3 农业管理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业管理中的作物生长监测、灾害预警和农田规划。
通过对作物覆盖度、土壤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指标的监测,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
2.4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遥感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感知和记录电磁辐射的能力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遥感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遥感传感器的原理遥感传感器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接收地球表面发出或反射的电磁波,并转化成能够被记录和分析的电信号。
以下是常见的遥感传感器的原理:2.1 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利用电磁波中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特性来获取地表信息。
其原理是通过光学透镜和光电转换器将入射的光通过光敏元件转换成电信号。
光学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地理环境监测、农业资源管理、气象预测等。
2.2 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利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红外辐射来获取信息。
红外辐射的特点是能够反映地物的温度分布、热量分布等。
红外传感器可以用于火灾监测、旱情监测、气候研究等。
2.3 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利用微波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雷达传感器的原理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获取地物的位置、形状等。
雷达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地物测绘、气象预报、军事侦察等。
3. 遥感传感器的应用3.1 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获取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信息来实现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
通过对地面特征的识别和分类,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2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来实现环境监测与保护。
例如,通过监测水体中的蓝藻水华来预警水质问题,通过监测森林破坏情况来提供生态保护建议等。
3.3 气象预测与灾害预警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获取大气中的电磁波信息来实现气象预测与灾害预警。
通过监测大气中的云状、温度等信息,可以提前预警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帮助人们做好相关准备。
3.4 农业资源管理遥感传感器在农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的生长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农田、调整灌溉计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远离目标的信息来研究地球表面和大气现象的技术。
它利用各种传感器设备,从地面、航空器和卫星上获取数据,进而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军事侦察、气象预测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辐射-传输-目标-接收”四个步骤。
首先,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的目标物质会辐射出电磁辐射。
然后,这些辐射在传输过程中与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其中一部分会被散射、吸收或发射。
接着,接收器(传感器)接收到经过传输过程后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这些电信号被数字化处理,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或数值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遥感技术关键的部分是通过传感器捕捉到目标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
根据所选择的传感器,可以获得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数据,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热辐射等。
每个波段的电磁辐射与目标的物理特性有关,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数据,可以获取目标的空间分布、温度、化学成分等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传感器类型根据使用的平台和感知技术,遥感传感器可分为航空遥感传感器和卫星遥感传感器。
1. 航空遥感传感器航空遥感传感器主要安装在飞机或无人机上,通过将传感器设备搭载到飞行器上,可以获取高空的遥感数据。
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精度高,对细小目标的探测能力强。
常见的航空传感器包括航空摄影机、热红外传感器和多光谱扫描仪。
2. 卫星遥感传感器卫星遥感传感器是安装在卫星上的遥感设备,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遥感数据。
卫星传感器的数据分辨率相对较低,但其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大面积观测。
常见的卫星传感器有LANDSAT、MODIS和SPOT等。
三、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其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和军事侦察方面的应用。
1.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土地覆盖和植被状况等环境因素。
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航天器、飞机、无人机等载具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它通过获取地面的电磁辐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地表、大气、海洋等对象的观测和监测。
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勘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通过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号,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地球上的地物会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因此可以通过接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信号,来获取地物的特征信息。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多种方式。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进行观测的遥感技术。
它可以获取地表的颜色、形状、纹理等信息,对于植被、土壤、水体等地物有着较好的识别能力。
而红外遥感则是利用地物对红外波段的反射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表温度、植被生长状态等信息。
微波遥感则是利用微波波段进行地物观测,对于云层、大气、海洋等有着较好的透射能力,可以实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遥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农业领域。
农业遥感可以通过获取植被的生长状态、土壤水分情况等信息,来进行农作物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环境保护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砍伐等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在城市规划和资源勘查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用地规划、矿产资源勘查等工作,为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遥感原理与应用(高起专)2014年春季考试单选题
1. 可见光波谱波段范围位于_____。
(5分)
(A) 100~400nm
(B) 400~700nm
(C) 700~1000nm
(D) 1000~1200nm
参考答案:B
2. 遥感图像统计分析通常包括计算图像的直方图、均值、方差、中值、陡度、峰态、相关系数矩阵和协方差矩阵等,其中用来描述整幅图像的灰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5分)
(A) 均值
(B) 方差
(C) 中值
(D) 峰值
参考答案:B
3. 是基于可见光红光波段(R)与近红外波段(NIR)对绿色植物的响应的反差,用两者简单的比值来表达其反射率的差异的植被指数。
(5分)
(A) 比值植被指数(RVI)
(B)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C) 绿度植被指数
(D) 垂直植被指数
参考答案:A
4. 机载LIDAR系统,也称机载激光扫描测图系统,是一种的现代光学遥感系统,能直接获得高精度三维地表地形数据,是对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在高程数据获取及自动化快速处理方面的主要补充。
(5分)
(A) 被动式
(B) 主动式
(C) 分幅式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5. 介质的______ 、散射系数、______ 、光衰减系数等参数为固有光学特性。
(10分)
(1). 参考答案: 吸收系数
(2). 参考答案: 散射相函数
6. 目前,消除条带噪音常用的方法有:______ 、直方图匹配法、______ 。
(10分)
(1). 参考答案: 矩匹配法
(2). 参考答案: 均匀区法
7. 航片的内方位元素有______ ,像主点坐标y0和______ 。
(10分)
(1). 参考答案: 像主点坐标x0
(2). 参考答案: 焦距f
问答题
8. 写出监督分类中训练数据选择的步骤。
(10分)
参考答案:(1)收集信息,包括分类地区的地图和航片等。
(2)进行野外调查获取研究区域的第一手信息。
(3)设计野外调查路线和内容。
(4)分类数字影像预分析。
(5)找出潜在的训练样区。
(6)定位和绘制训练样区。
(7)检查每个训练样区的各波段频率直方图。
(8)调整和去除双峰频率分布。
(9)合并训练数据信息并用于分类程序,进行计算机监督分类过程。
解题思路:
9. 不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和辐射特性,因而表现在遥感图像上具有不同的灰度和色调。
正是这种特性,使我们可以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掌握地物在不同状态不同波段下的反射、辐射或者散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自行举例说明4种以上不同地物的散射特征。
(10分)
参考答案:
解题思路:
10. 请从传感器接收信息的原理、光的传播过程、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几个方面分析遥感数据获取的基本过程。
(10分)
参考答案:遥感是通过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信息,再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实现对目标的了解和描述。
获取信息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
传感器之所以能收集地表
信息,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这种入照的电磁
波可以是太阳直射光、天空和环境的漫射光,也可以是有源遥感器的“闪光灯”。
总之,地表
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5分)。
这些不同亮度的辐射,向上穿过大气层,经大气层的吸收衰减和散射,穿透大气层,到达航
天遥感器(5分)。
遥感器可以是帧成像的,好像相机,一次成一幅二维遥感图像;可以是
推帚式的,即一次成一条线状的图像,随着卫星的前进,再成下一条线状图像,最后拼成一“轨”卫星图像;也可以是扫描式的,即一次只记录下一个像元的亮度波谱,逐点扫描推进,最后组装为一幅遥感图像,这三种方式,加上多谱段的处理,原则上都是成像时间和传感器阵列空间之间各种要求的折中,对一个像元来说则都是一样的。
(传感器工作方式答到1
个给5分,2个以上给10分)
解题思路:
1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仅汶川、北川两县县城及周边山体崩塌与滑坡19处;公路桥梁受损38处;至少还有6处50万~100万方体量具有隐患的滑坡体。
导致很多分布在山区的受灾村庄的进村线路受到的损坏,救援工作受到阻碍。
因此需要借助航空或者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来定位滑坡地点,并重新规划救援路线。
请以08年汶川地震为例,从遥感数据获取,滑坡体提取方法(分类指数的构建、自动分类方法)的方面分析遥感在公路滑坡监测中的作用及其优势所在。
(10分)
参考答案:1)航空数据大面积快速获取。
四川省多云多雨多雾,一般区域性的工作是利用
卫星遥感数据,然而,卫星遥感数据不是应急性的,运行周期一般是26天,无法满足突发
事件需要。
飞机航拍数据比较灵活,只要白天有好的时间点,可以随时起飞。
航拍遥感数据
可以对受灾地区整体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造成的损失形成
系统的基础数据,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土壤调节指数和建筑指数的构建。
滑坡体的土地覆盖类型较为复
杂,采用单一指数难以准确提取,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指数综合提取。
3)确定指数阈值。
阈值的选取结合目视解译来进行,以此步骤区分有植被覆盖区和无植被
覆盖区。
4)对无植被覆盖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提取出滑坡体的类别。
(答题要点:采用航空数据5分、植被指数构建5分、水体指数5分、土壤调节指数5分、建筑指数5分、确定指数阈值5分、非监督分类5分,如有其它合理的答案可酌情加分)解题思路:
12. 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了历史上最为详细的土地调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调查的总体要求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水平,开始全面推进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开展土地利用的遥感动态监测工作。
请从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叙述一下如何利用遥感手段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工作。
(10分)
参考答案:1)遥感资料获取。
用卫星遥感方法作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监测,地面分辨率3 m的资料可满足土地详查1:1万成图调查要求,分辨率15 m的资料可满足1:5万成图调查要求,分辨率为30 m的资料能满足1:10万成图调查要求。
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覆盖监测中,要根据目的选取不同区域的图像。
即使是相同区域,也要根据工程的研究要求,选取不同精度的遥感图像,以便有效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数据预处理。
运用遥感软件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多源影像融合等工作。
3)图像分类。
利用遥感手段获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覆盖的自然特征和人们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活动,将同样或类似的空间现象划为一组。
4)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是指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发生变化的位置、分布、范围和类型等信息。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一般是通过新旧两时期遥感图像在经过几何纠正配准和分类后,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发现变化位置,并对变化区域提取,以确定变化类型,形成一系列专题图表示变化信息,常用的方法为影像差值法。
5)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制图。
对两个或多个时像的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覆盖在各波段的均值、方差以及纹理、形状等主要特征的比较分析后,人工设定匹配规则,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进行确定。
变化类型确定后,再进行遥感制图。
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