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的世界 (1)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5,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演示一触摸发声的物体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会看到水花飞溅.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答:因为音叉在振动.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答:能听到声音.4.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说明了什么?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答:说明了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五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只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能听到声音吗?答:刻度尺在振动,能听到声音.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3.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音叉、尺子、扬声器、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实验的物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音叉振动不振动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尺子振动不振动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扬声器振动不振动纸盆的振动产生声音鼓面振动不振动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5-36,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六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七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八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九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实验一: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实验二:回忆生活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答: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训练一、单选题1.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A. 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B. 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C. 超声波具用较大的能量D. 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2.广大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为祖国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为了提前掌握火车运行情况,把耳朵贴近铁轨听,是因为()A. 铁轨传声比空气慢B. 铁轨传声比空气快C. 铁轨传声可以提高声音频率D. 铁轨传声可以降低声音频率3.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敲鼓时力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B. 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C. 真空中的声速为340m/sD.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相同环境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 雨滴打在荷叶上会听到啪啪声B. 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C. 在岸上能听到江水拍岸声D. 密封在塑料袋里的闹钟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5.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B. 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C. 声音遇到墙壁后发生的反射现象D.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6.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生()A. 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 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C. 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D. 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7.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A. 在空气中B. 在水中C. 在真空中D. 在钢铁中8.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
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A. 手不能传播声B. 手吸收了声波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9.如图所示,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声音传播的条件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 减弱噪声的途径10.在百米赛跑中,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那么第一名的成绩比实际要()A. 好一点B. 差一点C. 完全一样D. 无法比较11.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时()A. 飞机还没有达到头顶的正上方B. 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C. 飞机已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D. 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12.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B. 决定音调的因素C. 声音产生的原因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二、填空题13.音乐会上,悦耳动听的小提琴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第三单元声的世界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靠物体的振振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振振,一切振振 、振振 、振振 都能作为介质传声。
2.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快慢叫声速。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 振 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 振振 。
4.固体能够传声: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能听到清晰的敲桌子的声音,声音能在 振振 中传播。
5.(1)液体能够传声:轻敲水族馆里的鱼缸体,鱼听到敲击声后迅速跑开。
鱼能听到敲击声才迅速跑开,振振 能够传声。
(2)气体能够传声: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气振 能够传声;二、声速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振振 (选填“相同”或“不同”),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是 340 m 。
2.通常情况下,声音传播的速度受 振振振振 和 振振振振 的影响。
3.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跟 振振振振振 和 振振振振 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s v 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m/s ; 4.一般情况下v ( 固 )>v ( 液 )>v ( 气 )。
注意:不能认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振振振振 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如:-1500m s v =⋅软木 -11500m s v =⋅水 v v 木水<。
三、回声及其利用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 0.1 s ,即人到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 17m 以上,才能听到自己讲话的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比如:同学们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气温15摄氏度)340m/s 0.1s 34m s vt ==⨯=则人到障碍物的距离1134m=17m 22s s '==⨯ 2.人们利用回声来测定发声体与远处物体的距离,某人面对远处的山岸喊话,经过3秒听到回声。
声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36分)1. 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 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B. 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C. 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D. 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 1.5 s后听到回声,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 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 510 m B. 255 m C. 340 m D. 1 020 m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师生合唱《我的祖国》, 歌声响彻礼堂。
“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 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A. 声速B. 响度C. 音调D. 音色6.如图所示, 排箫又叫“参差”, 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B. 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C. 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D. 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7. 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 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D.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8.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C. “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D. 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 选手在鼓声指引下, 整齐地划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 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C. 鼓声震耳欲聋, 说明鼓声的音调高D. 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关于声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图所示, 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 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 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 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 会发出超声波, 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 可以预报灾害, 减少损失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 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
《声的世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的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课的内容。
课标对本章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科技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我将在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道理之后,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中的重点知识,也是难点。
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
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接触物理时间较短,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实验方法掌握欠缺,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但是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要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声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要加深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依据声波和电磁波的特点加深对波速、波长和频率理解。
根据对教材作用与地位的分析,结合学生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科技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震动的物体发出的,不震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比一定发生声)。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
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2)、响度:发少年映声音的强弱。
响度由发生体的振幅决定(还
与频率和距离有关,振幅相同时,对于人而言,1000次/秒的频率下响度最大)。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反映不同声音的特征,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
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
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
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
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六、超声和次生
1.超声波:
定义:超声波是指任何声波或振动,其频率超过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频率高于20000 赫兹。
特点: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密度较大的固体及液体中传播距离远。
应用:可用于测距、工业探伤、医用B超声、清洗、焊接、钻孔、碎石、杀菌消毒等。
某些动物,如犬只、海豚、以及蝙蝠等等都有着超乎人类的耳朵,也因此可以听到超声波。
亦有人利用这个特性制成能产生超声波来呼唤犬只的犬笛。
2.次声波:
定义:次声是频率为0.0001~20hz的弹性波。
特性:一是人耳感受不到;二是不易衰减。
危害: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能使人头晕、恶心、呕吐、丧失平衡感甚至精神沮丧。
应用:1).研究自然次声的特性和产生机制,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台风,火山爆发,雷暴等。
2).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可探测某些大规模气象过程的性质和规律.
3).次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七、例题
例1:1)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之间。
2)《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3)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L L L
例2: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
例3: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
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例4、一只电铃放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
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去时,将会发
生()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一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例5: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和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
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
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
此为“叩诊”。
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的()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例6: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止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公路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
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例7:工作或学习了一天的人们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则应使周围的噪声()
A、0dB
B、小于50 dB
C、70 dB
D、在50 dB与90 dB之间
例8: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起点的发令员在耳朵上戴上耳塞,是为了()
A、在声源处感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答案都可以
例9、下列声音应用中不是利用回声能测定的是()
A、海洋的深度
B、海底鱼群的位置
C、对面山崖的距离
D、打雷处到听到雷声的人间距离
例10、在房间里讲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房间里不能产生回声
B、墙壁反射的回声从门口跑掉了
C、回声太小,人耳不容易听到
D、房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答案
例1
1)-声带鸣膜翅膀 20-20000次/秒
2)-空气、马、黄河水
3)-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4)-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例2-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例3-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例4-B
例5-B
例6-C
例7-B
例8-C
例9-D 例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