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莲说》有感_150字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 原铭
作者机构: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75-7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爱莲说” 创作 审美
摘要: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古典舞表演一等奖的《爱莲说》看完之后让人感触颇深!细腻柔美、刚柔相济、别出心裁的舞蹈语汇,使整个舞蹈作品变得活灵活现!舞蹈创作的根源来自于周敦颐的这首诗歌《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是诗歌《爱莲说》当中最经典的部分。
舞蹈编导赵小刚深入地剖析了《爱莲说》这首诗,把它编排成舞蹈,主题环环相扣、特点新颖别致,呈献给大家。
当下,大多数人都明白《爱莲说》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一个情感,但真正能做到像诗中所描述的却微乎其微。
所以编导通过编排《爱莲说》舞蹈颂扬东方女性“不染污泥,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机器生成的文章。
谢谢《爱莲说》教学反思范文近年来,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学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爱莲说》是高中文学课程中的一篇必修篇目,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汇的时代背景下,这篇诗歌探讨的情感与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宋代,更是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探讨《爱莲说》的教学反思,旨在对该篇诗歌的教学提出有益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反思作为高中文学课程的必修篇目,学生在学习《爱莲说》之前,应首先了解宋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得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该篇诗歌,同时为学生在今后文化学习上打下基础。
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深刻性,也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教育,为学生有效沟通提供诸多机会。
二、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任何文学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的一环,广大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对该篇诗歌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反思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轮流演讲和小组讨论来创造合作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思想环境中探讨《爱莲说》中所表现出的主题思想。
为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该篇作品的深入含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影音资料和图像展示,加深学生对该篇诗歌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学评价系统,让学生能够客观地审视文学和艺术的多个方面。
三、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效果是文学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衡量任何文学教育计划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针对《爱莲说》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个放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达到全面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对该篇作品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
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维度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该篇作品的理解情况,通过检测,使学生更清楚自身阅读能力的突出部分和不足之处,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阅读思维和方法。
爱上古诗观书有感其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
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写,可我总觉得诗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那淡淡的忧伤是因为我读懂了他吗?我爱上古诗观书有感其二一到颐和园,我就被满眼的绿色包围了。
我突然发现:“啊!荷花开了。
”这时我想起妈妈说的话:“你一定要去看看西湖公园的荷花。
”真的,只见满池荷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一阵微风吹来,荷花翩翩起舞,好看极了。
我站在一个大圆盘之上,俯视着水中自己的倒影,心想:我这次一定要好好欣赏欣赏这儿的美景。
难怪,诗人说“无与为乐者,庶民是同病”呢!《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本身就是纯洁、高尚的象征,陶渊明喜爱它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常用“出污泥而不染”形容一个人清白,指的就是莲花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莲花已经没有过去那样高贵了。
夏天,几乎每家都会买莲藕来炖汤,人们普遍认为莲藕很好吃,不知道莲花的味道如何。
当我再一次走进西湖公园时,发现荷花已经所剩无几了,原来,人们从荷花上摘下了莲子。
于是,便有了“六月鲜”的说法。
这些莲子都给晒干了,卖掉了,留下的就只有莲蓬。
但是,我看见的却不是这样的。
有些采莲子的阿姨笑容可掬地向游客收钱,把莲蓬里的莲子统统倒入了垃圾桶里。
阿姨们毫不犹豫地弯下腰,拿起一个个莲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将莲蓬里的莲子取出来,丢进了垃圾桶。
我觉得,她们应该是不忍心吧。
也许她们也很惋惜那些“美丽”的莲子。
这些莲子,成熟后应该是最甜的。
我听到旁边的游客说:“哎呀,还是带回去煮汤吧。
多放点盐,那样更有味道。
”顿时,我愣住了,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莲子当做药材卖呢?如果是这样,这莲子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来品尝,而且可以增加很多的收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现在,许多公园里面的花都遭到了“无情”的摧残,这怎能不让人心疼呢?日光下看到的荷花好像在和风中摇曳,在温柔地笑,似乎在说:“好美啊!”和风中的荷花就像一位小姑娘在跳舞,轻盈,柔软。
观王崧舟《爱莲说》有感我有幸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一节古文课——《爱莲说》。
王崧舟老师在交流时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要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他的这节《爱莲说》,不仅向老师们展示了精湛的教学技巧、精美的教学设计,还向我们传播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必备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王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出了绝佳的示范。
识莲花:了解莲花隐喻这节课看似以花导入,实则带领学生们由诗词入手认识了陶渊明眼中、心中的菊花,认识了备受世人追捧的牡丹,看似简单平淡的设计实则独具匠心,这里以菊花、牡丹为例,以诗词为介,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中感受到花的意向,虽在写花,但又在花中包含了隐逸、富贵的意向,又提前引入周敦颐的“莲之爱”与“菊之爱”、“牡丹之爱”的对比上来,独辟蹊径,不落俗套。
品莲花:认识莲花品性王老师在这一环节巧妙地设计了两个主问题,都以连线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王老师将这部分对莲花的描写展开剖析,引发学生思考:莲的颜色、姿态、花茎、叶柄等在作者眼中都有独特的美,为何作者对莲花的细节描写上只停留在花茎、叶柄,而极具药用价值的莲叶、莲藕却隐去不写?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美德。
随后,王老师又出示了这样的连线题:进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已将莲的品性与君子的美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王老师又适时地进行写法渗透——借物喻人。
颂莲花:赞扬如莲花般的君子本以为介绍了莲花的品性、君子的美德已是课的完美结局,没想到王老师将《爱莲说》又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在补充了作者周敦颐的三个小故事之后,王老师又让学生领略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圣洁之士的精彩人生,其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家鲁迅,有“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的周恩来总理。
观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有感为期两天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尾声。
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总有一个词语萦绕耳边:整合。
整合这个词来源于对王崧舟老师和孙双金老师的课。
首先,来谈一谈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
一、主题导入,明确目标因《爱莲说》中有提及菊花和牡丹,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主题导入,明确目标上用的恰到好处。
出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其二、刘禹锡的《赏牡丹》和白居易的《牡丹芳》,分别揭示了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及原因,体会到诗人的生活态度。
这说明王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已经开始了对莲花、对作者的渲染和铺垫。
其实做语文就是要有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我个人见解就是充分渗透中国的传统诗文、传统文化。
在讲到作者的时候,完全靠学生预习来介绍,教师有的放矢,讲到诗人号“濂溪先生”的时候,再一次阐明诗人的生活态度,然后引到世人的评价上来,让学生及时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后文写莲花埋下伏笔,创造一种关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三条线就把课文分的细化、有层次。
一目了然。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我们都知道,每堂课要达标检测,像《爱莲说》这篇课文就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达到如此效果呢?王老师做了非常鲜明的示范——分条理。
在三条线的指引下,我们再来看描写菊花、牡丹的句子,让学生分别找了三处,理清了菊花和牡丹的句子。
重点来了:诗人对莲花的描写也有三处,先让学生理解莲之爱其实是君子之爱,紧接着老师提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诗人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莲花的品性?王老师不是单独的讲课,而是结合课后题来做,这一点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掌握和熟练运用。
教师出示七个方面,对应七个品性,让学生根据句子,理解的句意,自主连线,把莲花与世人理解的透透彻彻,真是好!在讲每一种品性的时候,都出示对应的句子,让学生填空,不停地填空,每做一种品性,都加上一句新文本填空,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重复,其实不必刻意的去背诵,学生已经能熟读成诵了。
《爱莲说》心得体会7篇《爱莲说》心得体会篇1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
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
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
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
”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
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
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
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
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
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
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
她有一颗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
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
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
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
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
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
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
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观《爱廉说》有感观《爱廉说》有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是出自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散文《爱莲说》,这篇文章用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风度,莲的气节,歌颂了莲坚贞的品格,从而也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前不久我有幸观看了《爱廉说》这部影片,内心感触颇深,我敬佩周敦颐,心里想:世上怎会有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员。
《爱廉说》这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周敦颐两袖清风的做官生涯。
年少时期的周敦颐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因此便被舅舅举荐到了衙门做官。
镜头一转周敦颐来到了桂阳,当时瘟疫流行,许多老百姓都流离失所,周敦颐见此情景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为了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周敦颐向刘郎中寻求救治之法,却不曾想到被刘郎中一口回绝。
可周敦颐却没有放弃,他找来了许多医术想要在书上找到救治的方法,于是周敦颐夜晚看书,白天上山采药,自己研制解药,因以身试药而昏倒。
这一切都被刘郎中看在眼里,最后刘郎中被周敦颐所感动,出手救治了得瘟疫的百姓。
随后周敦颐又来到了虔州做通判,起初知府赵忭怀疑他两面派,后面周敦颐奋不顾身去救火而身负重伤,这使得赵大人对周敦颐刮目相看,更因为周敦颐没有钱买药而感到震撼,最后赵大人为周敦颐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将周敦颐视为知己。
家侄跋山涉水向周敦颐谋份差事,而周敦颐却情义分明,并教导侄儿凡事要靠自己,做人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周敦颐到端州微服私访,目睹了杜咨欺压百姓、以权谋私的罪行之后,决心要把杜咨拉下马,在面对杜咨的贿赂以“端砚虽好,也有人不爱”拒绝了杜咨的送礼。
周敦颐有勇有谋,不畏权势,最终使得端州百姓重获了安宁美好的生活,在周敦颐即将离开端州之时,端州百姓创作了一首小诗用来赞扬周敦颐:“一身正气无人问,两袖清风有口碑。
大人清廉知多少,只饮端溪水一杯。
”影片中有一个小情节,我印象十分深刻:周敦颐在了解到自己家中多得了米,并没有感到开心,而是拿起米愤愤地找到仓管,质问他:“我这为什么多得了米?”不仅疾言厉色的斥责了仓管,还废除不平等的惯例。
爱莲说读后感200字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读完《爱莲说》,我深受启发。
诗中所描绘的莲花,被赞美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洁的品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保持清新的容颜,不受外界的污染。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就能像莲花一样,保持清新高贵的品质,不被外界所影响。
另外,诗中还提到了“芙蓉”和“芰荷”,与莲花相比,它们虽然也生长在水中,但却没有莲花那样的高洁品质。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高尚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去培养和提升的。
正如诗中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能达到莲花那样的高尚境界。
通过《爱莲说》,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格。
他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内心
的高尚和纯洁。
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正是中国古
代文人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通过阅读《爱莲说》,我深受启发。
诗中所表达的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美好的向往和
追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能达到莲花那样的高尚境界。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莲花一样,
保持内心的高洁和纯净,不被外界所影响。
“不”爱——读《爱莲说》有感[摘要]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
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
“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爱莲说》;不爱;莲花;菊花;牡丹《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或者说以物比德的散文名篇。
全文虽只有寥寥一百一十九个字,但却蕴含着对莲深深的眷恋之情和赞美之叹,而对于菊和牡丹也有着独到的诠释。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纵观全文,无不充斥着“爱”的气息。
文章共八句话,却有七次出现“爱”,几乎一句一个“爱”字。
独爱莲花,是因为它让人不得“不”爱。
为什么作者独爱莲花?莲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不得不爱的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话是《爱莲说》中直表爱意的话,同时也是阐述作者爱莲的理由,并不是因为莲花有什么价值,而只是通过寥寥几笔,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罗列了莲本身散发出来的可爱。
在短短42个字的描写中,共有7个短句,但却有5个“不”字,几乎是一短句就有一个“不”字,而这些“不”字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表现了莲花作为花中“君子”的品质。
可贵品质之一:莲花“不染”。
莲在污浊的淤泥中出世、处世,但却不沾染污迹,出淤泥后还是洁净无瑕,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尘的品质。
可贵品质之二:莲花“不妖”。
莲在清水中洗涤之后,仍然保持着美丽和庄重,象征着君子不哗众取宠,不献媚炫耀。
《爱莲说》读后感觉作者爱莲,因为莲花有可贵的品质,它不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花木虽不能言语,但它的品质仍能轻易可见。
梅花不畏严寒,不居功自傲,谦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野草身份卑微,却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松柏四季常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这句话果然不错。
《桃花园记》读后感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马说》读后感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
然而,由于世间的伯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
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不被发现和重用,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出师表》读后感读罢《出师表》,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
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
“亲贤臣、远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他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是一篇散文,该文思想简练,文笔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经典之一。
在文章中,周敦颐借荷花隐喻自己的修养自我思想,探讨了清心寡欲、超然致远的哲思。
靠近荷花,令人心情愉悦,从而启示读者顺应天命,安然恬静。
读完《爱莲说》,我深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修养自我哲思所感染。
周敦颐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寓意自身追求心境的完美,借此启示人们应当注重内心修养,清心寡欲,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深远,以达到超然于世的境界。
这篇散文也让我反思了生活中的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喧嚣复杂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易被俗世物欲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深思。
通过阅读《爱莲说》,我明白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在人生修养中的价值,也意识到应当注重心灵的修养和提升,追求心灵上的安宁与超脱。
《爱莲说》这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敦颐通过荷花的隐喻,引发了我对内心修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心灵的空旷与宁静。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启示,我能更好地修养自我,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达到内外合一、知行合一的境界。
两袖清风朝天去,一片冰心留人间——观《爱廉说》有感石登明少时读《爱莲说》只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是君子爱莲的雅兴与高洁,多年后观《爱廉说》方知君子当以守洁处世,以不蔓不枝自立,一廉洁奉公为政,以仁义之心爱民。
如若不是多年后于影片中重逢,我怕是早已忘却了这一位同是永州山水哺育出的真君子。
电影《爱廉说》中没有太多为人们所熟知的老戏骨,也没有使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甚至导演彭志先生都是我观影后特意上网搜索才略有了解。
但是这部影片却深深的打动了我,不仅仅是屏幕上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工作组幕后的付出,更是因为那一位守洁爱民的濂溪先生。
我第一次不再单纯把他当成一位文学家或者思想家,第一次不觉得他离我们这个时代遥远,第一次得知他的生平,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以来,高洁志向的人不在少数,忧国忧民的也不在少数,克己奉公为民服务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一生都将将守洁爱民践行到底的人实在太少太少,濂溪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正因如此,千百年后,人们提起这位先生,才会记得他的诗句,才会记得他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才会记得他爱民如子的一片冰心。
片中,下车伊始,他就系心着桂阳郡百姓疫病之苦,亲自试药劳苦奔波直至累倒晕厥;迁至虔州通判,他愤然斥责粮仓陈规例习,以一己之力让浑浊官场恢复几分清明;同僚起初怀疑他做派、口碑,但最终被他为普通民众扑火的义举所感动,当看到他只能购便宜药引子疗伤时,这位同僚与他成为了莫逆之交;侄子远道想谋一份差事,他大义凛然拒绝,更是以“官清赢得梦魂安”自警;微服私访端州一句“端砚虽好,也有人不爱”让邪佞无计可施,两袖清风为国为民就是他此生唯一追求。
他向来是以颜回为榜样的,他说颜回之乐是一种超乎富贵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人人都应学习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不要耽于物欲,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他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
这样的人,怎会让端砚之物欲沾染自己的高洁?他24岁出仕,官场腐败之风渐长,如若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大概也是官途通畅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一个爱莲花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的君子,怎能忍受昧着良心办事闭着眼睛敛财?虽身处污泥之中,虽众人皆醉,他自是要亭亭立于其间保持清醒。
《爱莲说》读后感五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非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最新读后感五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爱莲说》最新读后感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这段话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行,从而也表现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不知为何,我也是从小就独爱莲花,或许是因为它清爽淡雅的颜色,与众多花都不同。
它既不似玫瑰般娇艳妩媚,也不像牡丹那般富丽堂皇。
它没有桂花那般浓烈的香气,有的只是一丝沁人心脾的清香,淡淡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不由得有感而发。
文中,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原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好像是躲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
”《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
”为何周敦颐如此爱莲呢?他把莲花比作自己,立志成为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
关于周敦颐那莲花般的性格,有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在宋庆历四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第二年,南安有一囚犯,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确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只有周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最终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
古文排名前十的好文古文排名前十的好文:1.《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读:初学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其文字精炼清丽,对偶排比,句式整齐富有变化,以及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值得学习。
如今步入社会,再回味这篇文章时,才真正明白了:生活最好的气质,就是简单干净。
爱生活的人,必被生活所爱。
三毛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生活的模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理想。
中的居住环境,房间不需奢华,窗明几净即可,朴素简洁最佳,闲暇时光,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歌,一颗心,便盛满了这人间烟火气。
人生无需要太多,剔除多余的浮华,日子纯简起来,人也愈发散发着朴素的美丽。
生活要简单,做人更要简单,简单,才是真高级。
2.《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小时候对于莲的初印象,便是来源于这篇《爱莲说》。
亭亭玉立的莲花,其坚贞的品格,引领着我成长。
世有千万花,独爱莲一支。
人生,当如莲,坚贞不屈;为人,亦应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清清白白,刚正不阿。
3.《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观影《爱廉说》有感廉政教育,造福一方观电影《爱廉说》的心得体会——何某某莲花是花中君子,我也是爱莲之人。
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曾在我少年时期的脑海中留下过痕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也渐渐变成了潜藏的记忆。
如果不是这次市里安排的视频学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再一次的回顾学习。
在看到预告片时,那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让我向来波澜不惊的内心激起片片涟漪。
那慷慨激昂的言辞更是如惊涛骇浪般涌上心头。
我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爱廉说》,这是一部讲述周敦颐为官数十载英雄事迹的电影,同时这也是一部告诫我们要为官清廉、切忌以权谋私的电影。
当我再一次听到这首《爱莲说》时,其中的深意却让我有了不同的理解:一、饱读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度大多来自于一个人的学识及修养。
学识高的人,不管是语言组织方面,还是思想境界上都会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
古代杰出文人莫不是饱读诗书,博览群书,才有了这传诵古今的佳篇。
学识渊博之人,谈吐间总能透露着文雅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担负着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除了自身必备的知识储备,我们还需要广泛汲取课堂以外的知识“营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育工作而不懈努力。
时代在进步,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只有给孩子提供一份良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新创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实现思想的升华。
二、清正廉洁守底线在影片中,有几个地方我感触深刻:第一,在权贵的威逼利诱面前,周敦颐仍保持立场坚定,洁身自好,拒绝攀附权贵,拒绝同流合污,其不畏权贵,勇于抗争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第二,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上自己微不足道的礼物时,却被周敦颐一一退回,体现了周敦颐爱民如子,为官清廉,坚持原则,不拿百姓一厘一毫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第三,周敦颐得知自己的米粮意外增多是因为不合理的惯例,而气愤不已,尽显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精神,杜绝中饱私囊、损公肥私的决心;第四,当自己的侄儿不远千里上门投靠以谋求一官半职时,周敦颐直言拒绝了,因为他深知自己不能因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他坚守底线的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
读《爱莲说》有感_150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对啊!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可爱的真的有很多很多。
可别的人对某种花是情有独钟,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喜欢莲花,而大多数人都喜欢亭亭玉立的牡丹花。
无论是哪一种花,它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
我们更应该学习它们的那种精神,莲花,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在生活上,也应以莲为榜样,清清白白做人,不受外界的不良习俗影响。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都应该清清白白,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