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2实验报告_V1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1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光纤通信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光纤通信实验实验一光源的P-I特性、光发射机消光比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半导体激光器LD的P-I特性、光发射机消光比。
2、掌握光源P-I特性曲线、光发射机消光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模块、2号、25号模块各一块2、23号模块(光功率计)一块3、FC/PC型光纤跳线、连接线若干4、万用表一个三、实验原理数字光发射机的指标包括:半导体光源的P -I 特性曲线测试、消光比(EXT )测试和平均光功率的测试。
1、半导体光源的P-I 特性I(mA)LD 半导体激光器P-I 曲线示意图半导体激光器具有高功率密度和极高量子效率的特点,微小的电流变化会导致光功率输出变化,是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一种光源,激光二极管可以看作为一种光学振荡器,要形成光的振荡,就必须要有光放大机制,也即启动介质处于粒子数反转分布,而且产生的增益足以抵消所有的损耗。
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光功率与驱动电流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该特性有一个转折点,相应的驱动电流称为门限电流(或称阈值电流),用I th 表示。
在门限电流以下,激光器工作于自发辐射,输出(荧光)光功率很小,通常小于100pW ;在门限电流以上,激光器工作于受激辐射,输出激光功率随电流迅速上升,基本上成直线关系。
激光器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类似于正向二极管的特性。
该实验就是对该线性关系进行测量,以验证P -I 的线性关系。
P -I 特性是选择半导体激光器的重要依据。
在选择时,应选阈值电流I th 尽可能小,没有扭折点, P-I 曲线的斜率适当的半导体激光器:I th 小,对应P 值就小,这样的激光器工作电流小,工作稳定性高,消光比大;没有扭折点,不易产生光信号失真;斜率太小,则要求驱动信号太大,给驱动电路带来麻烦;斜率太大,则会出现光反射噪声及使自动光功率控制环路调整困难。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频率变换的物理过程。
2、掌握晶体管混频器频率变换的物理过程和本振电压V0和工作电流I e对中频转出电压大小的影响。
3、掌握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的平衡混频器频率变换的物理过程。
4、比较上述三种混频器对输入信号幅度与本振电压幅度的要求。
二、实验内容1、研究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频率变换过程和此种混频器的优缺点。
2、研究这种混频器输出频谱与本振电压大小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1、1号板1块2、6号板1块3、3 号板1块4、7 号板1块5、双踪示波器1台四、实验原理与电路1、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原理图1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的电路图示见图1。
图中V S 为输入信号电压,V L 为本机振荡电压。
在负载R L 上产生差频和合频,还夹杂有一些其它频率的无用产物,再接上一个滤波器(图中未画出)。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的最大特点是工作频率极高,可达微波波段,由于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工作于很高的频段。
图1中的变压器一般为传输线变压器。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二极管伏安特性的非线性。
众所周知,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为指数律,用幂级数展开为⋯+⋯++=-=n TT T S S V vn V v V v I eI i Tv)(1)(21[)1(2!! 当加到二极管两端的电压v 为输入信号V S 和本振电压V L 之和时,V 2项产生差频与和频。
其它项产生不需要的频率分量。
由于上式中u 的阶次越高,系数越小。
因此,对差频与和频构成干扰最严重的是v 的一次方项(因其系数比v 2项大一倍)产生的输入信号频率分量和本振频率分量。
用两个二极管构成双平衡混频器和用单个二极管实现混频相比,前者能有效的抑制无用产物。
双平衡混频器的输出仅包含(p ωL ±ωS )(p 为奇数)的组合频率分量,而抵消了 ωL 、ωC 以及p 为偶数(p ωL ±ωS )众多组合频率分量。
1-3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一 .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2.掌握单调谐和双调谐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3.掌握测量放大器幅频特性的方法;4.熟悉放大器集电极负载对单调谐和双调谐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5.了解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二 . 实验内容1.采用点测法测量单调谐和双调谐放大器的幅频特性;2.用示波器测量输入、输出信号幅度,并计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3.用示波器观察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4.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的动态范围;5.观察集电极负载对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实验箱主板上插装好无线接收与小信号放大模块,插好鼠标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此时模块上电源指示灯和运行指示灯闪亮。
2.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幅频特性测量测量幅频特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扫频法和点测法。
扫频法简单直观,可直接观察到单调谐放大特性曲线,但需要扫频仪。
点测法采用示波器进行测试,即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测出与频率相对应的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幅度,然后画出频率与幅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即为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1)扫频法,即用扫频仪直接测量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利用本实验箱上的扫频仪测试的方法是:用鼠标点击显示屏,选择扫频仪,将显示屏下方的高频信号源(此时为扫频信号源)接入小信号放大的输入端(1P1), 将显示屏下方的“扫频仪”与小信号放大的输出(1P8) 相连。
按动无线接收与小信号放大模块上的编码器(1SS1),选择1K2指示灯闪亮,并旋转编码器(1SS1) 使1K2指示灯长亮,此时小信号放大为单调谐。
显示屏上显示的曲线即为单调谐幅频特性曲线,调整1W1、1W2曲线会有变化。
用扫频仪测出的单调谐放大器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图1-5 扫频仪测量的幅频特性(2)点测法,其步骤如下:① 通过鼠标点击显示屏,选择实验项目中“高频原理实验”,然后再选择“小信号调谐放大电路实验”,通过选择“小信号调谐放大”后,显示屏上显示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原理电路图。
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基本原理,起振条件,振荡电路设计及电路参数计算。
2、 通过实验掌握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大小、负载变化对起振和振荡幅度的影响。
3、 研究外界条件(温度、电源电压、负载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 熟悉振荡器模块各元件及其作用。
2、 进行LC 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
3、 研究LC 振荡器中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
4、 测试LC 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三、实验仪器1、模块 3 1块2、频率计模块 1块3、双踪示波器 1台4、万用表 1块四、基本原理实验原理图见下页图1。
将开关S 1的1拨下2拨上, S2全部断开,由晶体管N1和C 3、C 10、C 11、C4、CC1、L1构成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的改进型振荡器——西勒振荡器,电容CCI 可用来改变振荡频率。
)14(1210CC C L f +=π振荡器的频率约为4.5MHz (计算振荡频率可调范围) 振荡电路反馈系数F=32.04702202203311≈+=+C C C振荡器输出通过耦合电容C 5(10P )加到由N2组成的射极跟随器的输入端,因C 5容量很小,再加上射随器的输入阻抗很高,可以减小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
射随器输出信号经N3调谐放大,再经变压器耦合从P1输出。
图1 正弦波振荡器(4.5MHz )五、实验步骤1、根据图1在实验板上找到振荡器各零件的位置并熟悉各元件的作用。
2、研究振荡器静态工作点对振荡幅度的影响。
(1)将开关S1拨为“01”,S2拨为“00”,构成LC 振荡器。
(2)改变上偏置电位器W1,记下N1发射极电流I eo (=11R V e ,R11=1K)(将万用表红表笔接TP2,黑表笔接地测量V e ),并用示波测量对应点TP4的振荡幅度V P-P ,填于表1中,分析输出振荡电压和振荡管静态工作点的关系,测量值记于表2中。
实训报告-RIPv1与RIPv2实践分析NEW《RIPv1与RIPv2实践分析》实训报告课程名称网络交换与路由章节第5-6章RIPv1-RIPv2 系部计算机与电子电气工程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121 姓名邢再寿学号201216021103 机房304 周次10 节次6,7实训名称RIPv1与RIPv2实践分析成绩评定实训目标了解RIPv1与RIPv2特点、协议封装格式与路由表结构,理解计时器、被动接口、连续子网编址、非连续子网编址、VLSM编址、CIDR编址、自动总结、静态路由重分布等相关概念,理解RIPv1的局限性及其本质原因,理解RIPv1路由更新发送与接收处理规则,掌握在实际网络环境中配置RIP协议的基本操作,能够动态分析RIPv1与RIPv2路由更新信息。
针对相关故障,能够合理分析故障原因,并迅速排除故障,保证网络畅通。
网络拓扑备注:X指自己学号后3位,若学号后3位大于255,则X指自己学号后2位。
任务要求1、IP编址网络地址分配如图所示;其中,点对点链路上,DCE端口分配网段中最小主机地址,另一端口分配网段中最大主机地址;以太网中,路由器接口(FastEthernet 端口)分配网段中最大主机地址,主机分配网段中最小主机地址。
2、路由配置(1)配置RIPv1——默认路由重分布在R1、R2上启用RIPv1,宣告所有直连网络,在R3上启用RIPv1,不宣告网络20.X.1.12/30,宣告其他所有直连网络。
在R3上配置默认路由,下一跳路由器为R4,并配置该路由在RIPv1更新中传递。
在R4上配置默认路由,下一跳路由器为R3。
在R1、R2和R3上禁止通过以太网接口向外发送路由更新。
Packet Tracer保存命名“学号-姓名-RIPv1默认路由重分布”;(2)配置RIPv1——静态路由重分布在(1)的基础上修改网络配置:在R3上配置两条静态路由到网络200.X.40.0和200.X.46.0,下一跳路由器为R4,并配置这两条静态路由在RIPv1更新中传递。
二端口网络测试实验报告二端口网络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端口网络测试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旨在通过建立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测试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步骤、方法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步骤1. 实验环境搭建为了进行二端口网络测试,我们需要准备两台计算机,并确保它们能够相互通信。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先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确保两台计算机能够互相ping通。
2. 测试网络带宽为了测试网络的带宽,我们使用了一款专业的网络测试工具。
首先,在发送端计算机上运行该工具,并设置好发送数据包的大小和发送速率。
然后,在接收端计算机上同样运行该工具,并指定接收数据包的端口。
通过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大量数据包,我们可以测量网络的带宽。
3. 测试网络延迟除了测试带宽外,我们还需要测试网络的延迟。
延迟是指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到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
为了测量延迟,我们使用了另一款专业的网络测试工具。
在发送端计算机上运行该工具,并设置好发送数据包的大小和发送速率。
在接收端计算机上同样运行该工具,并指定接收数据包的端口。
通过测量数据包往返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延迟。
4. 分析和记录实验结果在进行网络测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各项指标的数值,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实验结果在进行二端口网络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带宽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工具测量,我们得出了网络的带宽为X Mbps。
这个数值代表了网络在传输数据时的最大速率。
通过与预期的带宽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网络的性能。
2. 延迟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工具测量,我们得出了网络的延迟为X 毫秒。
这个数值代表了数据包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间隔。
通过与预期的延迟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无线测试实验报告模板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对无线网络进行测试,评估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2. 实验环境- 硬件设备:一台电脑、无线路由器、手机- 软件工具:网络测试工具、浏览器3. 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的测试内容和指标,如网络速度、延迟等。
2. 配置无线路由器的参数,如网络名称、加密方式、信道等,并启动路由器。
3. 通过电脑连接到无线路由器的网络。
4. 使用网络测试工具测量网络速度和延迟,记录测试结果。
5. 在不同位置(如离路由器远近、有无障碍物等)进行测试,观察网络性能的变化。
6. 使用手机连接到无线路由器的网络,测试手机上网速度和延迟。
7. 使用浏览器打开不同网站,观察页面加载速度和网络稳定性。
8. 结合实际需求,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测试后,得到以下结果:- 在近距离(约5米)测试时,无线网络的下载速度为10Mbps,延迟为20ms,上传速度为5Mbps。
- 在远距离(约10米)测试时,无线网络的下载速度为8Mbps,延迟为30ms,上传速度为4Mbps。
- 在有障碍物(如墙壁)阻挡的情况下,无线网络的性能有所下降,下载速度为6Mbps,延迟为40ms,上传速度为3Mbps。
- 手机连接到无线网络后,上网速度和延迟与电脑连接类似,但在远距离测试时稍微有些下降。
- 在浏览器打开不同网站时,页面加载速度在1-3秒之间,网络稳定性良好。
5. 实验分析和改进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短距离内,无线网络的性能良好,满足常规上网需求。
- 随着距离的增加,无线网络的性能下降,可能会影响在线游戏、高清视频等对网络速度和延迟要求较高的应用。
- 障碍物对无线信号传输有一定影响,建议在布置网络时避免障碍物的阻挡。
- 手机连接无线网络后,网络性能基本与电脑连接类似,但信号强度稍弱。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在网络布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道,避免信道拥塞。
实验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以及学习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仪器与材料:1. XXX型实验仪器2. XXX材料13. XXX材料24. XXX试剂5.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在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确保所有材料和试剂的质量和数量均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操作2.1 步骤一: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操作XXX设备,将材料1与材料2进行混合,并设置相应的条件和参数。
注意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安全和环境卫生。
2.2 步骤二: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进行XXX操作,如加热、冷却、搅拌等,以促使反应发生,并观察反应情况。
2.3 步骤三:XXX操作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采集和记录。
注意准确记录所用的仪器、试剂、操作条件等信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相关的实验参数,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和曲线。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提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进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分析。
4.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总结实验结果的主要发现和规律。
(2)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并给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3)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提出建议。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实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耐心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评估和讨论,我可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实验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6. 参考文献[1] 作者1. 文章标题1.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 作者2. 文章标题2. 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以上实验报告按照一般实验报告的格式进行编写,旨在使读者能迅速了解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二端口网络实验报告二端口网络实验报告引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网络的基础,二端口网络在各个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二端口网络的实验研究,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二端口网络,探究其工作原理和性能表现。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二端口网络的搭建和配置方法;3.研究二端口网络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1.二端口网络的定义二端口网络是指具有两个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的网络系统。
它可以用来连接不同的设备和主机,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二端口网络的结构二端口网络由两个端口和中间的网络设备组成。
其中,端口可以是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而网络设备则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端口传输到另一个端口。
3.二端口网络的工作原理当数据从一个端口输入到网络中时,网络设备会根据设定的规则和路由表,将数据传输到目标端口。
这个过程中,网络设备会根据网络拓扑和传输协议,进行数据的分组、转发和路由选择。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
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而软件工具则包括网络配置软件和数据传输工具。
2.搭建二端口网络首先,将计算机、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拓扑结构。
然后,通过网络配置软件对设备进行配置,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参数。
3.测试网络传输性能使用数据传输工具,对二端口网络进行性能测试。
可以通过发送大文件、测量传输速度和延迟等指标,评估网络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二端口网络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2.网络的传输性能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拓扑、设备配置和传输协议等;3.合理配置和管理二端口网络,可以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路由器技术实验报告《路由器技术》实验指导书一.实验总学时(课外学时/课内学时):22开实验个数: 7二.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三.考核方式及办法:在规定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依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综合考核。
四.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书五. 实验项目:实验一:Packet Tracer软件使用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内容一):认识 Packet Tracer软件Packet Tracher介绍Packet Tracer 是 Cisco 公司针对CCNA认证开发的一个用来设计、配置和故障排除网络的模拟软件。
Packer Tracer 模拟器软件比 Boson 功能强大,比 Dynamips 操作简单,非常适合网络设备初学者使用。
学习任务:1、安装 Packer Tracer;2、利用一台型号为 2960 的交换机将 2pc机互连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3、分别设置pc机的ip 地址;4、验证 pc 机间可以互通。
实验设备:Switch_2960 1 台;PC 2 台;直连线配置信息:PC1IP: 192.168.1.2Submask: 255.255.255.0Gateway: 192.168.1.1PC2IP: 192.168.1.3Submask: 255.255.255.0Gateway: 192.168.1.1(内容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与管理1.实验目标:掌握交换机基本信息的配置管理。
2.实验背景:某公司新进一批交换机,在投入网络以后要进行初始配置与管理,你作为网络管理员,对交换机进行基本的配置与管理。
3.技术原理: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1.通过交换机的 Console 端口管理交换机属于带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占用交换机的网络端口,第一次配置交换机必须利用 Console端口进行配置。
2.通过Telnet、拨号等方式属于带内管理。
交换机的命令行操作模式主要包括:●用户模式 Switch>●特权模式 Switch#●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端口模式 Switch(config-if)#4.实验步骤:●新建Packet Tracer 拓扑图●了解交换机命令行●进入特权模式(en)●进入全局配置模式(conf t)●进入交换机端口视图模式(int f0/1)●返回到上级模式(exit)●从全局以下模式返回到特权模式(end)●帮助信息(如? 、co?、copy?)●●命令简写(如 conf t)●命令自动补全(Tab)●快捷键(ctrl+c 中断测试,ctrl+z 退回到特权视图)●●Reload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