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恰利利恰利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感受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
2、引导学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3、学会简单的二部轮唱,会用不同的力度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二部轮唱。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师生音乐问好。
二、创设情境铺垫练。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荷塘去看看,是谁在那里玩耍呢?(出示课件)哦,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青蛙,你们能模仿它们欢快的叫声吗?1、学生模仿青蛙的叫声。
2、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叫声。
师:同学们模仿得真像,这下荷塘可更热闹了,把音乐王国里的两个小精灵也吸引来了,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f和p)对了,它们是代表力度的记号强和弱。
如果让你们用这两个力度记号分别来表现大小青蛙的叫声,你们会怎么选择呢?3、学生回答并模仿。
师:接下来,请你们和老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如果我用强的力度表现大青蛙,就请你们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小青蛙,相反,如果我用弱的力度表现小青蛙,就请你们用强的力度表现大青蛙。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4、师生玩力度游戏。
5、学生看老师的指挥手势用强和弱表现青蛙叫声。
师:真不错!这么快就把两个力度记号表现得这么好。
告诉你们,青蛙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表演大合唱,可是它们还不会唱,想请咱们三(五)班的同学来当小老师,你们愿意吗?6、(课件出示歌谱)引导学生唱好二部轮唱练曲。
师:这是一首由两个声部组成的合唱曲。
一声部是小青蛙唱,二声部由大青蛙唱,大家先听我唱一唱二声部。
①师边弹琴边唱二声部。
②师用琴带学生唱一声部,提醒学生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③师生合作唱。
④学生分组合唱。
XXX用指挥手势带领学生唱好加入力度记号的合唱曲。
三、欣赏激趣导入新课。
师:青蛙为了感谢大家,特意邀请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国家去旅游一番,赶快让我们坐上旅游观光车出发吧!1、师生随音乐律动。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印尼情歌《星星索》概述:本单元是第五单元第一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中的一个作品,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星星索》。
教学目标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产生兴趣,拓宽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聆听、学唱《星星索》,对比欣赏《宝贝》《梭罗河》等具有印尼特色的作品,体验印尼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欣赏、讨论、比较、实践等方法进行赏析。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印度尼西亚音乐风格,了解什么是克隆宗唱法。
(2)学会判断克隆宗唱法中节奏前紧后松的特点,以及唱法。
(3)演唱《星星索》了解称词及旋律的特点。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视听结合欣赏——自主合作探究——总结提高(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四件东西(帽子、太阳镜、等)猜猜本课课题2、导言今天,我们即将启航,开始一趟浪漫歌曲之旅,前往什么地方呢?我来为大家揭晓。
(播放课件:印度尼西亚风情图片,背景音乐《椰岛之歌》)3、开启之旅之前,我来考考我们这些聪明的游客,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印度尼西亚音乐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印度尼西亚是个100多民族的国家有千岛之国的美称,音乐形态多种多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佳美兰音乐,是他们的国宝,不同类型的歌曲表现特定的内容,爱情、思乡,大多节奏缓慢)4、点明本课学习重点师:知识从来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到底什么原因让印度尼新亚的音乐有这样的特点呢?在我们的旅程中同学们自然会明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验印尼歌曲风格特点,引出课题。
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环节:一、印度尼西亚音乐简介欣赏《星星索》(1)想象画面,完整聆听(2)找找各种有特色的唱法小结:师生交流,回答问题(1)(2)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体现;给予学生的学习成果正面的肯定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印尼歌曲风格的理解。
世界民族之声(一)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印度尼西亚美丽风景。
课代表:现在我们正在亚洲之旅中,来到了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
大家看到的就是这里美丽的风光。
----看过了美丽的风景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千岛之国”美妙的歌声吧!2、欣赏师:我们将听赏的是一首印尼民歌《星星索》。
在听赏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歌曲名会用星星索这三个字?二是这首歌曲的情绪及属那类民歌体裁?(1)欣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星星索》。
(2)学唱固定音型(3)用固定音型为歌曲《星星索》伴唱。
课代表:为什么歌曲名会用星星索这三个字?请一、二、三组讨论这个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及属那类民歌体裁?请四、五、六讨论这个问题。
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
请第一组代表展示思考结果请第四组代表展示思考结果我们唱着船歌、乘着船儿又要向着另一岛国日本出发了。
哇!看见了,多美的花呀!想必一定是樱花。
3、新歌教唱(1)听赏日本著名民歌《樱花》。
(2)随原唱轻声学唱歌曲(3)纠正错误4、根据力度记号进行艺术处理(1)找出曲谱中的力度记号。
课代表:请同学们找出曲谱中的力度记号。
第二组代表表展结果。
f 强、mp 中弱、mf 中强、p 弱、(2)分句进行艺术处理(3)完整演唱歌曲《樱花》5、日本民族调试(督节调式)介绍师:旋律中出现了那几个音,那位同学能找出来?旋律中出现的3 4 6 7 1,这是日本“督节调式”也是五个音,与我国民族五声调1 2 3 5 6式同出一辙。
5、日本常用民族乐器(1)出示图片课代表:图片中的三种日本民族乐器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三种相似。
请大家思考。
请第三组说说三味线相似的中国民族乐器名。
请第五组说说日本筝相似的中国民族乐器名。
请第六组说说尺八相似的中国民族乐器名。
师:通过被堂课的体验与探究,同学们有那些是同学们记忆最深的?那些是同学们受益的?请说出来。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已实现。
谢谢!6、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对聆听印度尼西亚民歌感兴趣,能对简易二声部有所感受,并能用固定音型伴唱歌曲《星星索》。
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1、印尼简介:印度尼西,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由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
在亚奥两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之间。
岛上居住着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2、民歌特点众多的民族致使印尼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彩,印度民歌的风格极为多样,题材以表现爱情,热带风光为多。
旋律缓慢、悠扬、富于抒情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印尼歌曲《星星索》,世界名曲《星星索》是一首巴达克人的船歌。
巴达克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地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
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农业。
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这首印度民歌是无伴奏合唱曲,想一想“星星索”指得是什么?听一听歌曲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播放课件《星星索》)听后回答问题:①歌曲中反复出现“星星索”的伴唱,“星星索”指得是什么?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
②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与我国民歌中的哪种体裁相似?③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演唱者的声音属于男声中的哪一类?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
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优美动听的曲子,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听了陶醉入迷,深受人们喜爱,邓丽君,田震,黑鸭子组合,童丽,张也等歌手都演绎过这首歌。
在无伴奏合唱中,男高音以悠扬委婉的歌声,倾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极富诗意。
优美抒情的旋律,简练集中的合唱手法,使它成为无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
,。
《恰利利,恰利》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让学生感受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
2、学会简单的二部轮唱,会控制唱歌时音量的强弱,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内容。
3 、指导学生欢快活泼地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找到回声的感觉,学会二部轮唱。
2、歌曲强弱的处理,能有节奏地、完整地演唱歌曲《恰利利、恰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播放音乐,欣赏一组印度尼西亚美丽风光图片。
2、让学生说说对印尼的印象。
3、教师简介印度尼西亚的基本情况。
(从这些图片我们能够看出印度尼西亚由很多的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国”的美称,由17508个岛屿组成,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热带雨林气候、灿烂辉煌的历史古迹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而被誉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每到夏天,印度尼西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那里热带雨林的暖风、迷人的海滩,碧蓝清澈的海水会让大家觉得来到了天堂。
)二、歌曲教学1、播放《恰利利,恰利》让学生欣赏,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印尼人劳动的场景。
2、揭示课题,《恰利利,恰利》在印尼语中意思表示衬词。
3、二次播放《恰利利,恰利》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特殊的地方(旋律、节奏、歌词)。
4学生拼读,全班同学练读,学会歌词拼音部分,让学生自己加上简单的律动读歌词,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跟琴演唱曲谱6、填词演唱,教师即时纠正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7、再次播放《恰利利,恰利》,强调歌曲二部轮唱部分。
8、回声模仿,强弱对比的练习。
学生说出回声的特点(声音由大到小、有由强到弱)。
声音的对比练习:(师)f 你好------(生)P你好----(师)f你是谁-----(生)P你是谁----动作对比练习:(师)f拍手(生)P拍手(师)f跺脚(生)P跺脚9、歌曲二部轮唱部分的演唱,全班分成两个小组来练习。
(一二组为第一声部,三四组为第二声部。
先分声部练习,然后合练,注意两个声部之间的配合。
初中音乐教案星星索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2. 学会歌曲《星星索》,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歌曲学唱,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的风格特点。
2. 学会歌曲《星星索》,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乐谱。
3. 合唱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印尼歌曲《星星索》,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注意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
2. 教师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歌曲,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三、合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歌曲的两个旋律。
2. 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音量和平衡感。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使歌曲更具表现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星星索》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星星索》,让学生跟唱。
2. 教师针对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合唱练习(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
2. 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音量和平衡感。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使歌曲更具表现力。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星星索》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小学三年音乐教案:歌曲《恰利利恰利》和平中寨小学张志伟课题:歌曲《恰利利恰利》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演唱《恰利利恰利》,欣赏印尼的歌舞,了解印尼风情。
教学目标1、认知:感受印度尼西亚民歌的特点。
学生在欣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印尼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2、能力:学生能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恰利利恰利》,培养学生二声部演唱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音准。
3、情感:培养学生对外国民歌的兴趣,充分感受歌曲中勤劳、质朴、善良的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材分析《恰利利恰利》是一首与劳动相关的印度尼西亚民歌。
表现了庄稼人的劳动热情,旋律中贯穿着欢跃的舞蹈节奏。
学生对秋收农忙等劳动生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教师要巧妙引导,把这些生活体验迁移到对歌曲的感受之中,并根据歌曲情绪和内容,将劳动生活中的动作加以提炼、加工,美化成舞蹈语汇,帮助学生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准确把握《恰利利恰利》中的交替合唱声部,并能用快乐的歌声正确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歌曲光盘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柯达伊手势复习音阶:重点练习sol sol la进行歌曲铺垫3、导入环节:师:哼唱已学过的歌曲《木瓜恰恰恰》歌词: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恰恰恰,菠萝榴莲苹果和橘子恰恰恰,赶集时都挑到城里卖恰恰恰,城里人都争着来选购恰恰恰。
师:这是我们三年级时学过的一首歌,你们还记得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生:印度尼西亚。
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印度尼西亚瞧瞧,有谁能先介绍下么?就让我来做大家的导游,我们上路吧。
4、播放印尼风光片课件,背景音乐印尼乐曲《美丽的梭椤河》老师简介: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靠近赤道,常年分为雨季和旱季,是著名的千岛之国,那里有美丽的爪洼岛,还有以“世外桃源”闻名于世的巴厘岛,我们一起来欣赏印度尼西亚美丽的风光。
师:大家似乎都被印尼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你们看到了什么?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生回答)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海面……二、新授歌曲师:印度尼西亚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动听的歌曲。
《星星索》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星星索》,感受亚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够唱出二声部合唱统一、和谐的效果。
3. 利用排练合唱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材分析:《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
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星星索”(Sing Sing So)是划船时为船浆起落做节奏伴衬的哼唱声,歌曲由此得名。
“星星索”是象声,并无具体意思,与汉语歌曲中的“呼尔嗨哟”之类的同理。
因此这首歌的英文名字也就应该叫“Sing sing so”。
这首歌实际上也是一首优美的情歌,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
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全曲节奏徐缓而带有摇晃感,歌声委婉、抒情,深沉、真挚。
全曲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为伴唱。
教学重点: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
弱起小节的了解、掌握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星星索》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师: 同学们进教室听到的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体验?(再听一遍)生:(温柔的,舒缓的,舒服的,愉快的……)师:你听到过这首歌曲么生:点名说一说。
2.师揭题: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课堂,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曲,使学生对星星索的歌曲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为歌曲的情绪教学服务。
)二、学习、感受与探索1、歌曲学习2、发声练习:A: 难点句突破(音程练习为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作铺垫)3 4 51 2 3B: 听唱练习(分声部并和)1 1 |2 23 3 | 1--3 3 |4 45 5 | 5--让学生观察这两条旋律有什么特点?说一说,练一练,合一合C、0 5︱3 3 1 0 5 ︱3 3 1弱起,不完整小节,唱的时候要注意乐句的强弱(设计意图:通过进行音程训练,为歌曲的合唱作准备并解决难点。
设计•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音乐元素与表现技巧•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创意实践与成果展示•教学反思与总结课程介绍与背景《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印度尼西亚民歌。
歌曲表现了印尼农民在丰收季节边劳动边歌唱的欢乐情景。
作者不详,但歌曲在印尼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恰利利恰利》背景及作者简介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恰利利恰利》,并了解印尼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知识与技能通过模仿、听辨、视唱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旋律和节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介绍印尼民歌背景及《恰利利恰利》歌曲特点;学习歌曲第一段歌词及旋律。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复习歌曲第一段;学习歌曲第二段歌词及旋律;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练习。
完整演唱《恰利利恰利》;欣赏其他印尼民歌,拓展学生视野。
030201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简洁明快的叙述节奏通过短句和重复的词语,形成明快、有力的叙述节奏,使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
生动的场景描绘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将故事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强阅读体验。
对话与行动的紧密结合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行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恰利利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人。
他勇敢、机智,善于解决问题,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
其他角色故事中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如恰利利的朋友、敌人等。
这些角色各具特点,通过与恰利利的互动,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
主题思想及文化内涵主题思想故事表达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主题思想。
通过恰利利的冒险经历,鼓励读者勇于探索、追求梦想。
文化内涵故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
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音乐元素与表现技巧节奏型态印尼传统音乐节奏复杂多变,教学中需详细解析歌曲的节奏型态,帮助学生掌握其独特的节奏感。
第二十二课欣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
教学目标:通过听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让学生感受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多元
音乐文化,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听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感受印度尼西亚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
教具:多媒体、CD,沙棰。
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知道的水果的名字,然后导入本课歌曲描写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水果—木瓜。
2、听听、找找。
播放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请
学生找出“恰恰恰”共出现了几次?
3、听听、动动。
听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教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听赏第一遍音乐时,在听到“恰
恰恰”处随节奏做拍手的动作;听赏第二遍音乐时,
在听到“恰恰恰”处按节奏拍手,按节拍扭腰的动作;
听赏第三遍音乐时,在听到“恰恰恰”处随节奏拍手、
跺脚(左右左)和扭腰的动作;听赏第四遍音乐时,
在听到“恰恰恰”处,随节奏摇沙棰、跺脚(左右左)
和扭腰的动作。
其他音乐随节拍跺脚(左右各一次)
和摇动沙棰。
4、歌舞表演。
请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情节歌舞表演。
《星星索》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亚洲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作品、学习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唱《星星索》,掌握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印尼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了解亚洲音乐的特征。
【难点】分两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进行提问:亚洲不仅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洲,而且人口也是最多的。
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除我们熟知的中国音乐外,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呢?2.学生根据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平时的了解作出回答。
教师总结:五大区音乐文化。
印度音乐在南亚次大陆欣欣向荣,还有西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日本的雅乐、朝鲜的唐乐……亚洲音乐呈现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独具东方神韵的图象。
顺势引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1.为学生出示关于印尼的一些图片和人物服饰,让学生判断是哪个国家?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亚洲有一个国家的民族比我国还要多,由一百多个民族组成。
它由137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这个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2.播放歌曲《星星索》,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带来的感受是什么?情绪如何?带来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歌曲节奏比较缓慢、悠扬,略带哀伤。
(三)探究学习1.老师再次给学生播放《星星索》,学生进行聆听并跟着学唱,在学唱中思考:歌曲结构有什么特点?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总结:①歌曲曲调缓慢、悠扬,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②表达对心爱的姑娘的深切思念,是一首优美的情歌。
歌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
(“星星索”是划船时伴随船浆起落节奏的哼声。
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1、印尼简介:
印度尼西,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由17,508个岛屿组
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
在亚
奥两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之间。
岛上居住着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2、民歌特点
众多的民族致使印尼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彩,印度民歌的风格极为多样,题材以表现爱情,热带风光为多。
旋律缓慢、悠扬、富于抒情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印尼歌曲《星星索》,
世界名曲《星星索》是一首巴达克人的船歌。
巴达克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地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
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农业。
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这首印度民歌是无伴奏合唱曲,
想一想“星星索”指得是什么?听一听歌曲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播放课件《星星索》)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中反复出现“星星索”的伴唱,“星星索”指得是什么?
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
②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与我国民歌中的哪种体裁相似?
③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演唱者的声音属于男声中的哪一类?
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
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优美动听的曲子,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听了陶醉入迷,深受人们喜爱,邓丽君,田震,黑鸭子组合,童丽,张也等歌手都演绎过这首歌。
在无伴奏合唱中,男高音以悠扬委婉的歌声,倾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极富诗意。
优美抒情的旋律,简练集中的合唱手法,使它成为无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