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牧马人主人公许灵均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2
观《牧马人》有感《牧马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讲述了许灵均和李秀芝这对夫妻在大西北的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感慨,让我对人性的坚韧和忠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许灵均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人,他被发配到西北牧场劳动。
在那个荒凉的地方,他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和财产,只有孤独和绝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品格。
当李秀芝出现在他的生命中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她或者将她视为一个过客。
相反,他选择了与她结婚,并承担起了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许灵均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他对李秀芝的忠诚和关爱,让我深受感动。
在他看来,婚姻是一种责任,不管有没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
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我对他的人品和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秀芝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她流落他乡、无处安身,只想找到一个栖息地。
在许灵均最困难的时候,她选择了留下来帮助他。
虽然许灵均比她大了十五岁,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
相反,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勤劳感动了他,并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许灵均和李秀芝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变得越来越深刻、坚定。
这个故事让我对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在这个家庭中,我们需要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总的来说,《牧马人》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责任和坚守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对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许灵均跟父亲的第一部分对话,说了许是犯了出身错误的人。
初到大草原,他感觉到非常的不适应甚至还想过在马棚里上吊自杀。
他居住的土房子特别破旧,甚至还漏风,他的邻居一位老大爷就给他的门上装了一道布帘子说:“给你挡挡风,夜里祁连山的吹来的风是透骨凉啊!”说着大娘就端着两碗面条进了屋,一碗给许,一碗给大爷。
许说:“我这里还有窝窝头呢!您们吃吧。
”可大爷大娘一定要许把面条吃完,大爷还找了个说辞把他的那碗面条也留在了许的家里。
许灵均和秀芝刚结婚那一会,牧民们纷纷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出了给他们,凑了20多块钱,还有一些粮票、布票,新婚之夜大家在许灵均的小土房里吃饭,一片热闹的景象,其乐融融。
很多网友看到这副场景都十分受感动。
我想正是因为许灵均身边乡亲们的善良和热情,才给了他在艰苦环境中支撑下去的动力,在一个充满着爱的环境中成长,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变得愈发的温暖而坚定。
后来许灵均成为了一名教师留在草原上给牧民的孩子们教知识,我想也是回报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善意。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电影中被呈现,一直是文艺作品改编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以许灵均这一小说人物为例,从小说到电影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改编问题。
许灵均是王安忆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对于整个故事情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中,许灵均是一个聪明、有思想、有理想,同时又带着一点懦弱和犹豫的青年。
他在和许玉林的恋爱中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但在与童年的挚友周淑英重逢后,却又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回到她的身边。
在故事的发展中,许灵均的复杂性格给整个故事情节带来了更多的张力和微妙的情感。
</br>而当《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改变。
在电影中,许灵均的形象相对于小说中更加饱满,更加丰富。
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内心的犹豫和挣扎都得到了更加生动的展现。
电影中,许灵均的情感更加丰富,他的痴情和犹豫更加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采用画面和音乐等更直观的形式来表达许灵均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更加容易地对他产生情感共鸣。
从小说到电影,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的改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微妙的过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被改编成电影中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和转换,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和视听艺术表现方式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呈现,也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感人。
希望今后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注重对人物形象的适当改编和创新,使得原著中的人物也能够在电影中得到更好的展现。
姓名:李荣学号:30840208 专业:戏文时代的痛楚与希冀——《牧马人》简评1982年,改编自伤痕小说代表人物张贤亮小说《灵与肉》、谢晋执导的影片《牧马人》上映,观众达1.3亿人次,影片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数个奖项,并在1998年或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广受赞誉。
1982年,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公映,这部影片改编自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
原著虽然基本揭示和回答了文革结束之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困惑、压抑、不满和向前看的努力与决心,代表了时代的声音,但是我认为现在看来,《灵与肉》并没有太大的艺术成就。
而影片《牧马人》尽管在情节上忠实于原著,甚至很多台词都是直接取自文中,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叙事上,《灵与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通过父子的矛盾、夫妻的谐和来表达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两组命题的冲突与取舍。
其巧妙之处在于父亲代表城市与外国(资本主义),儿子代表农村与中国(社会主义),父子关系的因循守旧与冲破桎梏的标准在这里倾覆,从而为“表达伤痕——确定精神守候之基础——寻找出路”这一主旨的脉络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韵味。
在颠倒的世界,人往往更容易发现自我之本真。
结构方面,影片《牧马人》打破了原作的块状结构,改为一种更为自由的根据主人公思绪起伏而发展的看似随意的片段式段落来结构全片,显然更胜一筹。
细部动用了大量闪回;声音部分,旁白也充斥全片。
《牧马人》通过人物的情绪流动妥善处理了闪回与现实的段落衔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方式。
在学生时代我是一名坚决的“闪回”“旁白”反对主义者,当时的出发点在于,我认为更为严整的叙事方式与视听结构更值得追求。
不过现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电影的思想与技术的进步性之上,所以观点转变:闪回也好,旁白也好,都只是叙事的一种选择而已。
不管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管闪回的内容如何,归根结底是要看影片反映的思想是否能打动人、启发人。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在女秘书宋蕉英的陪同下回国旅游,并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
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
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
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
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回国寻亲。
30年前,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这次他是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的。
经过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同父亲见了面。
许景由为没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他决定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
许灵均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
十年动乱中,牧民们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并帮助他与从四川逃荒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了患难夫妻,不久又有了儿子青青。
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纠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这片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回到患难与共的牧民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儿身边。
由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是一个自小孤苦无依的苦命人,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又早早病逝,种种厄运的降临为他以后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
然而在雄浑、壮阔的草原上,在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感情陶冶下,他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重新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伤感中寻觅到了甜蜜,在痛苦中寻觅到了欢乐。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导读: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撑起一片天。
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为你精选的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1主人公许灵均,他是这两种形象的连接人,是两种世界的连接人。
他与父亲许景由的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吃饭、跳舞都不是属于他的生活方式,谈政治也无法谈到一块儿。
他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因为他们是不同阶级的人,价值取向完全不同。
一方是是他多年未见的爸爸和巨大的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是他亲爱的妻儿和他最离不开的草原上的乡亲们和学生们。
但其实对他来说这并不难抉择,物质金钱对他来说并不是诱惑,因为他的心早已深深地扎在那片淳朴的草原上,扎在祖国这片土地上。
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是祁连山上的相亲们帮助他度过;在阶级斗争中他想要自杀时,他马上想到的是培育他的祖国。
他爱祖国爱得太深!当初许灵均不好意思让李秀芝和自己过日子的原因是,他以为乡亲郭片子没有跟李秀芝说清楚自己是右派!而当李秀芝说完:“姓郭的大叔告诉我,你不是坏人!”一刹那间,许灵均抬起头,眼睛里亮晶晶的,泪滚了下来。
是相亲们对他的信任和淳朴给了他希望,这是最美好的东西,也是为什么他会如此眷恋这片土地的原因。
生活是美好的,这种淳朴使他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这也是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最吸引人的东西。
所以,即使许灵均因出身阶级受到迫害,但他仍相信党相信群众,他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古老的民族有扭转乾坤的生命力!在种种阶级冲突、价值观冲突下,还是有美好的。
无论怎样,抛弃那些差别、冲突,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淳朴的美好了!美好的人、美好的人心、美好的大自然。
电影牧马人简短影评2重看谢晋导演1982年拍摄的《牧马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谢导拍摄的这部影片,那时候我很小更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对于经历了很多事后的今天在看这部电影,被影片里的男女主人翁的语言深深的感动着~~那个时代的爱情朴实,纯真~特别是许灵均的妻子李慧珍说的那些话;她学着电影《列宁在1918》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来告诉他的丈夫一时的困难都会过去!哪怕他是右派也都会过去的!“在我眼里,他就是当上官我也不稀罕,放一辈子马我也不嫌弃”,多么深情的一句话~“钱只有自己赚来的,花的也踏实。
关于电影《牧马人》的赏析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旗帜人物——谢晋,他几十年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显著的特征,用“论理煽情、评史重实、怜女抗命”来概括。
“论理煽情”指谢晋的影片长于社会哲理、人伦常理的思考,这使他的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追求意理的共同特点但其影片的表现形式落在以情感人上;“评史重实”指其电影尖锐的抓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社会问题,不避艰险地探索批判;“怜女抗命”指其电影注重表现人,是其突出特点。
他对人的思考从来没有离开过“情”和“志”两个方面,比许多导演更重渲染人情,也更重理性政治,偏爱表现道德人心。
而《牧马人》作为谢晋的经典影片之一,剧中表现的故事内在特征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以上三个特征。
下面我主要从故事概况、影片视听语言技巧以及作者表现的思想来做浅薄的解析。
30年前,父与子离别,30年后改革开放让他们相逢有了机会,父亲许景由回国看望自己的儿子许灵均。
这30年,儿子灵均从一个戴着反革命帽子的孩子走到了成为一个儿子的父亲,期间的艰辛经历、批斗风云让他曾经迷茫、困惑、绝望,但流放在大草原时候,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帮助撮合下他有了一个家,与自己的妻子秀芝相濡以沫,虽然很穷苦但生活很快乐······身在美国的父亲许景由这些年虽然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出生在美国的子女在金钱中堕落,父亲许景由想把儿子灵均带到美国继承自己的产业,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儿子与资本主义意识的父亲在一次次的对话中碰撞,父亲一心希望改变儿子的想法,儿子许灵均最终拒绝了父亲的诚挚邀请,回到了美丽的大草原的怀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影片一开始用一首民歌作为画外音来展现一幅幅序幕画面,首先出现大草原的镜头,接着是北京都市的画面,接着又是草原——北京都市——草原······循环往复,一直到主人公许灵均出现在草原(摇镜头的运用并伴有主人公独白),在这里的安排,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运用对比蒙太奇以及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暗示着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父亲许景由与儿子许灵均前后对比,显示出时代环境的差距变化、父与子之间的隔阂(后面电影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1982年的影片《牧马人》探讨了个体在国家政治运动中的生存危机。
个体在水深火热的家国命运中浮沉,在偶然的遭际下痛并快乐着。
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通过许灵均这一生命个体,展现出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与皈依,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剧本与影片相得益彰,命运意识与哲学反思意味极重,隐隐透露出当时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生存意志的飘摇和对不可知际遇的自适应。
这种痛与快乐的审美意识表达,传递出人的巨大能量,诠释人如何能战胜自己,又如何顺应大趋势,情感张力十足,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验,还揭示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相互扶持的亲密情愫,以及这种情愫所带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引领人们走出困境、迈向光明。
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彰显《牧马人》由谢晋导演,影片讲述了一名因出身问题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许灵均牧马草原,在获得平反后,拒绝留美父亲出国请求的故事。
辽阔平坦的草原、艳阳照耀的北京、蒙古特色长调吟唱古老的民谣、演员们讨喜的演技,以及导演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是这部影片当时社会反响极广的诸多因素。
截至目前,评论者从各个角度解析过影片艺术审美影响力的根源,有人认为影片探讨和思考了城乡关系,有人归结为其意识形态话语,还有人将其叙事看作对社会历史的批判。
因为其审美艺术魅力及表现技巧的多样性,《牧马人》将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记。
但我认为,谢晋的电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其记录了个体生活的浮沉,并置于广阔深邃之审美意识话语中。
《牧马人》奏响了个体生命意识最波澜壮阔的电影《牧马人》的审美意识解读曹丽君(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谢晋于1982年导演的《牧马人》,艺术化地彰显了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以及命运浮沉,个体两极表现得尤为突出,情感张力十足,具有多重审美意识内含。
影生活的同时,也赋予了生命多重形态,既有常态化的生存体验展现坎坷人生,亦有非常态扭曲、命运乖张,不一而蹴……同时也义无反顾地申明了人生与生命再出发的勇气与决片哲学式的一个妙喻,给予观众以无限回味的审美想象空间。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作者:刘畅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4期摘要: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是根据当代著名小说家张贤亮的《灵与肉》改编而来。
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主人公许灵均的形象既有沿习,又有所扩充,体现了导演既忠于作品又超越作品的改编原则。
许灵均这一知识分子经由作家和导演的二重创造,主要在弃儿形象、劳动者形象以及爱国形象三方面进行了改编,在多方面的取舍下完成对许灵均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灵与肉》;人物形象;改编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132-02《灵与肉》发表于1980年,是张贤亮前期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许灵均是一个“资产阶级”所生,在被家庭和社会双双遗弃后又被错化为“右派”,在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人物形象。
在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处可去,便在农场做了一名放牧员,可以说这位“资产阶级”的弃儿是在接受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关爱下完成了灵与肉的双重救赎。
电影《牧马人》是谢晋导演于1982年据《灵与肉》改编而来,“在电影《牧马人》中,编导用真实有力的镜像语言,给观众表达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1]。
电影大部分是忠于原著并且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导演的二次创造,这对于人物来说既有充实又有所削弱。
一、弃儿形象的转变《灵与肉》以《悲惨世界》中的“他是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儿子”[2]为开头语,许灵均一出场就以一个弃子的形象出现。
他先被父亲遗弃,而后母亲去世,舅舅卷走母亲的东西。
他是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但由于学校校长为了完成抓右派的指标,他又不得不过上接受劳动改造的生活,来到了这片广袤的牧场,物质上的饥寒交迫与精神上的打击并存。
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孤独者,并和耶稣有着同样的栖居在马槽的经历。
他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在牧场劳动人民的帮助下,这个弃儿成为了一名放牧员。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阶段,朴实的放牧人竭力帮助他,在老放牧员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小家。
浅析从小说到电影对许灵均人物形象的改编许灵均是著名作家王朔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主角,这个作品至今已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黄金时代》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重新搬上银幕。
在小说和电影之间,许灵均的人物形象经历了许多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角色性格转变、形象设计重新调整等。
首先,许灵均的人物性格在小说和电影中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小说中,许灵均是一个既叛逆又有良知的女性青年,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
她对时代和现实的批判非常敏锐,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意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而在电影中,许灵均的形象则变得更为独立、自由、张扬、哲学。
她的反叛精神得到了更多的呈现,诠释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虽然她的原则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与小说中的许灵均相似,但是电影版本的许灵均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和感受,而不是以理性和理想主义为主要出发点。
其次,许灵均在两个版本中的形象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说《黄金时代》中的许灵均被塑造成一个意大利裔的中国文艺青年,她的父亲曾经是意大利参战军士兵。
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故事在许灵均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中得到了体现。
而在电影中,许灵均被塑造成一个出生在上海的电影人,形象更加现代化、前卫,更加重视艺术表现和自我价值的发掘。
在形象设计上,电影版本的许灵均更加直观、有力,能够给观众提供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受。
综上所述,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许灵均的人物形象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调整。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在理解和解读这个角色时的不同出发点和角度,也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在塑造和诠释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和局限性。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对许灵均这个人物的不断探索和呈现,而她所代表的反叛和思辨的精神,无疑是当代文学和电影所需要关注和表达的核心主题。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2年,由朱时茂和从珊主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许灵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父亲撇下了他和母亲到了美国。
在父亲离开后的第四天,母亲去世。
许灵均被教会学校抚养大,解放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反右”运动中,因写了一篇关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遥远的甘肃祁连山脚下一个马场放马。
孤身一人的他,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无个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杀,但后来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
独特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们的帮助下,同时也因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他幸运的躲过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回国寻亲。
30年前,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这次他是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的。
经过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同父亲见了面。
许景由为没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他决定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
许灵均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
十年动乱中,牧民们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并帮助他与从四川逃荒的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了患难夫妻,不久又有了儿子青青。
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纠正,他重新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
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这片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回到患难与共的牧民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儿身边。
由朱时茂扮演的许灵均是一个自小孤苦无依的苦命人,父亲抛弃了他,母亲又早早病逝,种种厄运的降临为他以后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
然而在雄浑、壮阔的草原上,在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感情陶冶下,他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重新寻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在伤感中寻觅到了甜蜜,在痛苦中寻觅到了欢乐。
他最后毅然作出了留下的决定,体现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和民族的一片深情,也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之情。
《牧马人》连环画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
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影片对李秀芝和郭蹁子两个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鲜明、生动的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因面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影片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泪”的特点,让人们在酸甜苦辣之中去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