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平面设计海报的对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4
对比海报案例对比海报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方法,通过比较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下面是我列举的10个对比海报案例。
1. 健康饮食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将健康食品与不健康食品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将新鲜水果与糖果对比,强调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而糖果则含有过多的糖分和添加剂。
2. 环保与非环保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影响。
例如,将太阳能电池板与煤炭发电厂进行对比,强调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而煤炭发电则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3. 城市与乡村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
例如,将高楼大厦与田园风光进行对比,强调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繁华,以及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自然。
4. 健康运动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不同类型的运动和它们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进行对比,强调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5. 教育方式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异。
例如,将传统教室和现代互动教室进行对比,强调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参与和创造力的培养。
6. 娱乐方式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电子游戏和户外运动的差异。
例如,将玩电子游戏和参加户外体育活动进行对比,强调户外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和社交能力,而过度玩电子游戏可能会对健康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7. 旅游目的地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吸引力。
例如,将海滩度假和山区徒步进行对比,强调海滩度假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浪,而山区徒步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挑战自我。
8. 服装风格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不同时尚风格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例如,将正装和休闲装进行对比,强调正装适合正式场合,休闲装适合日常生活。
9. 健康与疾病对比海报这种海报可以对比健康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例如,将规律作息和熬夜加班进行对比,强调规律作息可以提高免疫力和身体健康,而熬夜加班可能会导致身体虚弱和疾病。
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版式设计分析摘要:一、版式设计的元素选择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的版式设计需要根据设计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元素。
在色彩方面,多数海报采用鲜明明亮的颜色,以吸引眼球。
同时,通过配色的搭配和对比,突出主题和重点。
在字体选择方面,平面设计大师海报往往采用独特的字体,为海报增添了独特的个性。
图像元素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设计师们通常会选择能够与主题相关的图像,在形式上与文字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排版方式排版方式决定了版面的整体风格和效果。
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的排版方式多样化,并且经常在不同元素之间进行对比,突出主题和差异。
设计师们经常使用网格或栅格排版方式,以保持版面的统一和规范。
文字的排版除了注重字体的选择,还强调了字号、字距和行间距的合理搭配,以提升阅读体验。
三、布局的处理布局是版式设计的核心之一,影响整个海报的视觉效果和信息传递。
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的布局处理常常突破传统的界限,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来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思维。
有些海报采用对称布局,通过左右对称的排列方式来强调平衡感和稳定感。
另一些海报则秉持非对称布局的原则,通过错落有致的元素排列,营造出一种动感和有序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些海报则采用层次感和透视感,通过多张图像叠加和错位排列,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四、优势和借鉴价值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版式设计的优势在于突出主题、突破传统和创意个性。
这些海报的版式设计充分展现了设计师们的才华和创新能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有效地传达了信息。
对于其他设计师和平面设计爱好者来说,这些海报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价值。
观察和学习这些海报的版式设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版式设计的重要性和技巧,激发创造力,改进自己的设计水平。
总结:平面设计大师海报的版式设计在元素选择、排版方式和布局处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突出主题、创意个性和吸引力是这些海报版式设计的优势所在。
对于其他设计师和平面设计爱好者来说,观察和学习这些海报的版式设计可以帮助提高设计水平,并激发创造力。
浅谈海报设计中的对比鲁照峥【摘要】对比是设计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对比一般来说是体现了两种事物的差异性.在海报设计中,巧妙使用各种元素间的差异性能使画面达到意想不到的强烈效果.对比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要抓住元素的本质特性,并灵活运用各元素之间的差异便能设计出优秀的海报.【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7(039)022【总页数】1页(P96)【关键词】海报设计;元素;对比【作者】鲁照峥【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4一个有机整体的构成都是各个元素按一定的秩序排列组合而成,但是无论多么和谐统一的整体,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是对比的存在的条件,使元素之间相互烘托,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各自的本质特点[1]。
对比,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在海报设计中尤为突出,有了对比关系,才会使主体更鲜明、更丰富。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对比分出好坏、对比分出美丑,有了对立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会灵活运用对比就可以使画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给观看者更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大小的对比在设计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对比方式,它是所有对比形式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对比是把画面中的元素形成一种视觉效果的强烈反差,使人产生错觉。
而对比不单单指面积上的对比,还有元素数量的多少、疏密分布的对比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各种对比关系来控制画面的节奏,使画面层次清晰,主题突出。
另外,在海报设计中字体大小、疏密的变化也是尤为重要的设计部分,倘若有大段的文字要排版,那文字的大小一般是表现了信息的重要程度,并且文字的大小与疏密变化使画面更具节奏感。
因为有光与影的存在,我们才能识别辨认周围的一切事物,利用光影变化形成的明暗关系来表现物象的形态或质感,这在海报设计中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段,尤其是一些摄影类海报,运用丰富的光影变化形成的画面传达主要信息。
这样的画面不仅具有高度的识别性,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抽取色彩的黑白照片也依然拥有震撼心灵的力量,这就是明暗关系带来的无限表现力。
海报对比图点评
非常喜欢这张海报,不只是个人偏爱简约的风格设计,重要的是,这张海报的创意令人叫绝,简单的图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清晰。
以上的这两幅海报是一个系列,画面倒是一般,但最巧妙的,是结合粘贴的环境(广告柱),这就使得一般的图片产生了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这个创意真是绝妙。
这张海报具有极强的构成意味,因此画面很有气势,主题是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用几何圆点表达了国际的含意,既然前面加了“中国”定语,于是采用了中国的特色——水墨,使得设计具有很强的中国味,上下两种圆点的叠加,意味着中西结合,水墨的圆点印在一张纸上,这是海报的基本形式。
整张海报有形式,有创意,主题十分鲜明。
平面海报分析范文海报是一种常见的宣传工具,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吸引人们的注意。
本文将对一张平面海报进行分析,包括海报的设计、色彩运用、文字和符号等方面,以及分析其传达的信息和效果。
该海报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设计上看,海报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布局,整体以绿色为主色调,环绕着一颗大树的形象,寓意着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左侧的图片是一片森林,右上角有一只可爱的小鸟,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而自然的感觉。
整个设计简洁大方,让人一目了然,并且给人留下清新、舒适的印象。
再次,文字方面,海报使用了简短而直接的口号:“守护地球,从我做起”。
这个口号简洁明了,一下子就能让人明白海报的主题内容,而且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字体采用了大号的楷体,突出了其重要性和行动的力量。
最后,符号的使用也很突出。
整个海报以大树的形象为中心,传达了环境保护的核心信息。
大树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延续,它的存在和生长取决于环境的好与坏。
而树下的小鸟则寓意着生态平衡和小动物的生存状况。
通过这两个符号的运用,海报传达了环境保护对于整个地球和生物链的重要性。
这张海报的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整体设计简洁明了,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次,色彩搭配和符号运用与主题相符,并且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再次,口号简短有力,鼓舞起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最后,海报通过大树和小鸟的形象,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环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该海报既有美感又有实用性,能够有效地传达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激发人们的行动。
综上所述,这张平面海报通过设计、色彩运用、文字和符号等方面的精心安排,成功地传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简洁明了的设计和醒目的口号,海报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行动。
该海报在传达信息和激发行动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一张成功的平面海报。
平面设计中的对比效果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对比效果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引人注目的作品。
对比效果通过在元素之间创造视觉对比,提供了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无论是在排版设计、色彩运用还是形状构图上,对比效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排版设计中,对比效果可以用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
例如,在标题设计中,使用不同的字体大小、粗细和风格可以帮助标题与正文区分开来,进而引导观众首先关注标题。
使用不同的对比颜色或将文字放置在高对比的背景上,也能够增加整体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明确的对比效果,设计师能够让关键信息脱颖而出,提高设计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在色彩运用方面,对比效果可以用来创造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
掌握对比原则,比如使用互补色或相邻色,可以使设计更加生动和有趣。
对比色的组合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突出了重要的设计元素。
使用明暗对比也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在色彩明度上的对比,可以在平面设计中增加层次感,并使元素更加突出。
巧妙地运用颜色对比,可以帮助设计师传达情感和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形状构图方面,对比效果可以通过形状的大小、形状的类型或形状的布局来展现。
在设计中,使用大小不同的形状可以创造出整体均衡和引人注目的效果。
例如,一个较大的主要元素与许多较小的辅助元素形成对比,可以帮助设计达到更好的平衡和动态效果。
在形状类型的对比上,例如利用曲线和直线、尖角和圆角的对比,也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通过构图的对比,如平衡和不平衡、对称和不对称的对比,可以打破常规,吸引观众的眼球。
总之,在平面设计中,对比效果是一种强大而灵活的工具。
无论是在排版、色彩运用还是形状构图上,对比效果都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引人注目、独特而有吸引力的作品。
通过运用对比效果,设计师可以在视觉传达中更好地引导观众的注意,提高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和可读性。
因此,在平面设计中灵活、巧妙地应用对比效果,对于创造出出色的设计作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平面设计中的对比原则探究在平面设计中,对比原则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技巧,它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属性,突出设计的重点,增加视觉冲击力,提高设计作品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究平面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包括对比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在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对比原则是指通过对比不同视觉元素的属性,来产生视觉上的差异,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在平面设计中,对比包括色彩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纹理对比、明暗对比等多个方面。
这些对比关系可以使设计作品更直观、更生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色彩对比是平面设计中最常见的对比形式之一。
通过在设计中使用不同的色彩对比,可以使设计元素跳出背景,增加视觉冲击力。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黑白图像中添加一小块鲜艳的红色,这样可以使红色部分更加引人注目,起到突出作用。
形状对比是通过不同的形状来产生视觉上的对比效果。
例如,在一个设计作品中同时使用圆形和方形元素,可以使它们相互衬托,突出设计的主题。
形状对比还可以用于突出设计元素的层次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色彩和形状对比外,大小对比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
通过在设计中使用大小不同的元素,可以引起观众的视觉关注。
例如,在一张海报中,通过放大某个元素,使其相对其他元素更突出,达到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
纹理对比也是一种常用的对比手法。
通过在设计中使用不同的纹理,可以给设计作品带来生动感。
纹理对比可以通过使用粗糙和光滑,或者粗细不一的纹理来突出设计元素。
例如,在一张房地产广告中,通过在文字背景上添加纹理,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吸引人。
明暗对比也是一种常见的对比方式。
通过使用明暗不同的颜色或者明暗度不同的区域,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明暗对比可以用于突出设计元素的轮廓,增强视觉冲击力。
在平面设计的不同领域中,对比原则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品牌设计中,对比原则可以用于突出公司或产品的核心特点,强调品牌的独特性。
在海报设计中,对比原则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
两张平面设计海报的对比分析金元芝题:从设计师的创作逻辑/技巧(版面的结构,比例,颜色,字体大小,线条的粗细,,,)和观看者的感受(画面的平衡感,整体视觉张力,信息表达的清晰程度,风格,文化)来分析和对比这两张平面设计作品。
左侧这张平面作品是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宣传海报。
作者选择乒乓球桌作为海报背景的用意很明确,以乒乓球桌的形象直观地向观者传达出这个海报所涉及到的活动和乒乓球有关。
在第一眼看到这个海报时所得到的是一种不平衡的视觉感受,这大概来源于作者对于版面的分割以及所用颜色的对比,作为观者来说,乒乓球桌所占据的位置和地面所形成的色块让画面的重心有种向右下方坠落的感觉。
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好让这张海报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只是体育赛事的宣传海报,如果是作为商业类型的广告,通过让人在感官上产生不适的手段,来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目的的例子倒是有很多,例如在电影开场前所放的“今日头条”的广告,虽然是作为影音类型的广告,然而它所做的只是在一个白底平面上打上旁白正在念的话例如:今天早餐吃什么?今天怎么不高兴?等等之类的话语,大约用两秒左右的时间念完一个问题,在这两秒时间内它展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副写上了这句话的平面,在毫无感情地念完这句话之后便弹出“今日头条”这几个字,并伴随着突如其来的一阵音乐,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会在电影开场前的五分钟广告时间内反复播放,每次大约会连续念四五次,也就是说,这个广告每次出现,都会在十二到十五秒的时间内不停重复“今日头条”这四个字,就像有人用一根棍子反复在你的后脑敲打一样。
此类广告就像是一种软暴力,强迫观众记住了它,任何人都知道这个广告的水准和制作成本很低,尤其在等待电影开场前来上这么一段额外的试听体验很让人恼火,然而观者越是不适,就越容易记住它,让观者记住它就是这个广告所要达到的目的。
但作为体育赛事来说,这个目的就不像在商业广告中所显得那样重要了。
作为体育观众来说,即使没有这张宣传海报,他也会去现场或是在电视和网络上收看比赛,假如他的目的在于吸引那些本身对该项目并不着迷的人群,那么手段也不应该是然人产生不适,而是通过高级而精致的设计来打动观者从而吸引他们。
如果继续盯着这个平面作品看,会发现其实这些线条的位置和颜色的搭配都是经过思考的,并不是随意摆在那故意让你觉得难受。
作者并没有把乒乓球桌放在画面的中间位置而是只露出一部分,球网和球桌上的中线的交叉点在画面的右下角,虽然不确定是不是黄金分割点,但是这个交叉点放置的位置是足以让人觉得可以接受的,相比较将它放在画面正中的位置,放在这里会显得不那么死板,在视觉上让人留有余地。
也许是出于画面平衡的考虑,作者在左上角加上了乒乓球,并且还是一个悬在半空中的乒乓球,白色的乒乓球和深色的投影在视觉上让人产生了前后的纵深感。
为什么不在那里摆上一个乒乓球拍?和目前所展现的造型相比较,一个放置在球桌上的球拍或者哪怕是一个在球桌上静止的乒乓球,都会显得僵化和死板,而成品中停留在半空中的乒乓球所展现出更多的运动感和生命力。
但在构图上为什么不直接选取球桌的部分,而是露出一部分地面?如果只是选取球桌的那部分,无论怎么看,都会非常像网球场地的一部分,而当视角被拉高,露出用来固定乒乓球网的装置的时候,画面所展现的对象就很明显了,画面的边缘也结束于球网的尽头。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首先,作者并没有按照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用的球桌的颜色来进行描绘。
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用的红双喜球桌是浅紫色的,底座是金黄的,而地毯则是暖红色的。
是否是为了突出举办城市的地域特征?那年的世锦赛在苏州举行,如果要用一种色彩来概括吴越之地,很容易让人想到浅群青色,也就是海报中所用到的乒乓球桌的颜色。
另外,如果按照实际所用的球桌和地毯的色彩,也许会加重画面的不平衡感,紫色红色和金黄色的搭配怎么都不会让人产生平静的感觉,并且还会弱化左上角悬在空中的乒乓球所带给人们的运动感,因为色彩本身的运动感和跳跃感已经非常强烈了。
从色彩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在画面左上角为什么是乒乓球而不是一个球拍。
目前的这副平面成品所用到了四种颜色,浅群青色的球桌,白色的乒乓球和分割线,浅蓝色的地面,以及黑色的球网和乒乓球阴影。
通常来说,在一个平面中所使用的色彩超过三套色就会让人产生“太花”的视觉感受,但是在这里,黑色和白色是几乎不带冷暖倾向的颜色,两种蓝色同属冷色调,饱和度上的差别不大,主要的对比来源于它们之间的明度,因此这副画面中的色彩是静谧且协调的。
如果将乒乓球换成球拍,势必要加入其他颜色,球拍的正面通常是红色,如果是正面朝上,那么画面的焦点必然会集中到左上角,如果不想这么唐突,将球拍背面也就是黑色的那一面朝上放置在那儿,效果会稍好一些,但是还有木质的柄部需要新增色彩,如果用白色或是和地面一样的浅蓝色来作为球拍柄部的色彩,和现在所展现的作品比起来,真实度会降低很多,而更像是二十世纪初的剪贴画或是版画作品,无论如何逃脱不了要增加色彩的步骤。
在这幅画面中的文字部分并不那么突出,它被排列在了球桌的中线上,这个位置的排列将观者的注意力拉回到了球网和中线交叉的位置,也就是画面的右下角(放置在这个位置更说明了画面的重心不在左上角,因此不能在那部分加入过多的色彩增加重量)。
虽然是英文,但排版上用了竖版,这也许是考虑到了在比赛进行中时乒乓球的走势。
文字内容只是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英文标题,没有举办地的信息,没有场地,场馆,以及时间的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文字以外的画面上已交代清楚,因此即便字体的尺寸小到看不清,依旧不影响信息的传达,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过大或者过于明显的陈述赛事标题反而会让人觉得死板和迟钝。
右侧这张是为某个在纽约进行的日本建筑展所做的海报。
海报中将展览的信息交代得很清晰,时间,地址,展览内容。
从海报中可以看出这个日本建筑展侧重于历史方面的陈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用木纹作为一个切入口进行创作。
画面中出现的两个圆形都是正圆,而非按照惯性思维所能想到的在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内画上年轮,用来表现树干的横截面和时间以及历史带给人的感受,而更像是拿着放大镜在仔细观察木材表面的某个细节。
这种几何造型与自然有机线条的结合给人的感受是,所用到的材料虽然源于自然,但在加工上却并不像自然界那样狂野而随机,而是经过精心地计算,设计,考量,思考之后才进行的创作。
从人为因素的角度考虑,这样的造型并不会让人觉得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不会让人产生像电影《摩登时代》或是《大都市》中那样的感受,相反,它给人一种忠实于自然的手工感,有着一种特别的安静和诚实的感觉。
无论从木纹带给人的感受还是正圆的造型,都透露出很强烈的日本气息。
在日本海啸之后网络上曾有过为灾区祈福的一些工艺海报,设计者来自世界各地,然而那一系列海报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全都用日璋旗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所有海报的正中出现的都是一个红色的正圆,因此,尽管每张海报的作者不同,海报的风格各异,然而将它们放在一起时并不会觉得突兀,并且一看便知道这些海报的内容与日本有关。
而木纹之所以让人联想到日本,大概是由于木质建筑吧,这个展览的内容也是与历史有关,因此将木纹应用于此便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我来说,这种线条的排列更多的是联想到木纹金的工艺,作为一项在日本十分发达的技艺,也成为了日本在工艺品制作上的一项特色。
用金属层层叠叠反复压制并修饰最终将金属制作出木纹效果,这个过程充满了静谧,细致,付出和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
在版面布局上,作者并没有用木纹或是正圆的造型或是其他单线条将画面铺满,而是用封闭的线条框出一个一个独立的空间零星排列在画面上,就像达利的油画中散落在沙漠上谈论着爱情的两块面包屑。
每一个个体都如此自立,孤独,内敛,这也许也正像日本建筑(或者说日本民族)带给人的性格特征。
文字的排列同样分散,两个时间分散在画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一个用常规的横版排列,一个则是竖版,用极为冷静不带感情色彩的字体书写着时间以及展览名称,可能作者是为了突出建筑所具有的理性特质吧,稍微还带有一丝人情味的字体是作为小字出现的地点和年份,也许是为了缓和过于冰冷的字体带给人的工业感,也许是为了让画面更有层次。
就像除了那两个拥有木纹内部的正圆,画面中还有另外两个不规则的造型,内部空无一物,一个是单线条,一个是双线条,是为了增强层次吗?假如只用一个正圆作为存在画面中的造型,将它放置于画面正中,对于传达“日本特征”的目的要比目前所用的造型要更为有效,但是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整个画面的处理变得更为耐看,直观粗暴的视觉冲击固然有效,然而并不那么巧妙,也不耐人寻味,就像爆米花电影一样,观众在观看时固然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们不需要自己思考,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已经被简单地展现在面前了,但是,在享受完这两个小时之后,走出电影院将爆米花的空盒子扔进垃圾桶的那一瞬间,也就相当于将对这部影片的记忆扔掉一样,观众不会再想起它。
因为观众并不是笨蛋,他们知道这样的影片在传达信息上虽然不拐弯抹角,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并不高级。
在颜色上这副平面作品只用到了黑白两色,并且黑色部分全部是线条,没有色块,就像白底黑字的一张纸。
虽然不喜欢很简单地将黑白配色作为东亚文明的典型配色,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副平面确实有着很东方的视觉感受。
简洁流畅的线条所构成的图案就像是明清小说中所用的版画插图,加上浓郁的色彩就成为江户时期的浮世绘,而在版画的历史上,明清时期的版画和同时期的浮世绘则是同根同源的。
就各方面比较而言,总得说来,对于节奏的把握,画面的平衡,信息的传递,右边的这副平面作品要更成熟一些。
虽然看似简洁,但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具备的平面功底,所有的表达手段对他来说只是一座将想法实现的桥梁,他要做的只是在这么多桥梁中选择一座走过去。
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海报,虽然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个平面上,然而,会有一种他被平面带着走的感觉,会感到作者失去了主动权,就像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项目和对手竞争,思考的越多,也越显得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