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2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的理解。
2. 简单除法运算的熟练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那么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引出除法的基本概念。
二、探究新知1. 利用PPT课件展示除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观察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示范简单的除法运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计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强调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提醒学生在计算时注意细节。
五、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基本概念-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简单的除法运算六、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与家人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动手操作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除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第71,72页练习十六的第3,4,5题。
能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教学提示结合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自主列出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通过猜测和操作验证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体验平均分和乘法的联系,使学生主动把除法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过程与方法: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数学的价值。
2、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
难点: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磁力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1)指名回答: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谁能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1)学生独立观察(2)指名回答:我知道的数学信息是把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问题是:平均每个花瓶里插几枝?(3)集体订正2.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一看。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把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平均每个花瓶里插5枝。
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我是这么想的:15里面有几个3,就是插几枝,口诀是三五十五,所以是5枝花......(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3.教师:你们能写出除法算式吗?(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15÷3=5(枝)(4)集体订正4.教师:谁能说说15÷3=5(枝)表示什么意思?(1)学生独立思考(2)指名回答:15÷3=5(枝)表示把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平均每个花瓶里插5枝。
第二单元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知识链接:复习引入,激活经验【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回顾旧知1.你能按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吗?(1)9朵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朵。
(2)9朵花,每3朵分一份,可以分()份。
2.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也学会了按要求把一些物品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平均分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
3.猜谜语:黑黑眼圈大胖子,最爱竹叶竹笋吃。
(打一动物)学习任务一: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设计意图:利用“熊宝宝分竹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一、创设情境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为了照顾好他们,动物园每天都要准备新鲜的竹笋,今天一共准备了12个竹笋,想把这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应该怎么分呢?1.出示例题4情景图:观察信息说图意。
2.找出关键信息。
3.思考怎讲解决:每盘放几个?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1.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每盘要放同样多)2. 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
3. 分组汇报:预设1:先拿出4个竹笋每个盘子放1个,再拿出4个竹笋每个盘子放1个,剩下4个竹笋每个盘子再放1个。
每盘放1个,这样分了3次,结果每盘都分了3个竹笋,是平均分的。
预设2:先每盘分两个,还剩4个竹笋,再每盘分一个,正好分完。
能依据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预设3:3个3个地分,分了4盘,正好分完。
数的感觉很好,能想到每次分几个比较合适。
4.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5.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任务二:体会除法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除法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 除法运算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算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除法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起学生对除法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些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
3. 导入新课:介绍除法的概念,展示除法算式。
二、探究1.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除法算式,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进行除法运算。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除法运算的心得体会。
4. 课堂小结:总结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三、巩固1. 口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除法口算练习,提高运算速度。
2. 书面练习:布置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四、拓展与应用1. 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案例分析:分析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课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1. 除法的概念:将一些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旨在帮助二年级下册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除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于求解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的结果。
2.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被除数、除数、商等基本概念。
3. 除法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定义,知道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
2.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定义,明确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
2. 除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被除数、除数、商等基本概念。
3. 除法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除法教学课件、除法练习题、教学黑板。
2. 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除法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
2. 讲解除法运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被除数、除数、商等基本概念。
3. 练习除法运算:让学生进行除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除法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定义-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除法的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练习。
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除法的初步认识 |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涉及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除法的含义,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组活动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除法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分配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除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利用PPT和黑板,详细讲解除法的含义、运算规则和应用。
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模拟除法运算,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除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讲解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除法的初步认识2. 正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总结讲解-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除法题目。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与家长一起进行除法运算的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详细的讲解、动手操作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课后,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袋苹果,告诉学生我要把这些苹果分给我的朋友们,每人分一个,问我需要分几个苹果?学生回答后,我再告诉他们,如果我每人分两个苹果,我需要分几个苹果?这样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作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翻开教材,阅读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的实践情景。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带领组员们讨论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实践情景,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例题讲解:我选取几个典型的除法算式,讲解算式的含义和如何计算。
5. 随堂练习:我出几道除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6. 作业布置:我布置几道除法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除法的基本概念2. 除法算式的构成3. 除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列实践情景:(1)我有12个糖果,我要分给我的4个朋友,每人分几个糖果?(2)我有8个饼干,我要分给我的2个朋友,每人分几个饼干?2. 答案:(1)12÷4=3,每人分3个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