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25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1 一、案例背景钠的性质是本章资料的重点之一。
经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稳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根底,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根底,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资料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绘学习钠与水反响资料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非常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样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明白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经过投影进展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响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假设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经过考虑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展考虑,最终用相关习题进展稳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本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进取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根底。
从而真正理解“构造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本节课经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我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构造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复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进取地配合,踊跃答复以下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考虑都能答复,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并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3. 知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涵盖内容。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及其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2. 教师备课笔记、教辅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呈现(20分钟)
1. 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分方法;
2. 展示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中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
2.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常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认识;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5篇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篇1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
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
高三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明确化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发展简史(1)古代化学的萌芽(2)近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3)现代化学的成就与展望2. 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3)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3.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1)实验仪器的认识与使用(2)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2)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2.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2)演示法: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1)第一课时:化学发展简史、化学基本概念(2)第二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课后作业讲解2. 教学进度:(1)第一课时:完成化学发展简史、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2)第二课时: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作用- 认识物质- 帮助我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我们知道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 利用物质- 利用物质的性质制造新物质。
例如,利用铁矿石冶炼铁,铁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建筑材料等。
- 保护物质- 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保护物质。
比如知道金属生锈的条件后,可以采取措施防止金属生锈,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3. 化学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 火的发现和利用- 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的实例就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学会了熟食、取暖、照明等。
- 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术-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造纸的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如将植物纤维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纸张。
- 制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火药的发明对军事、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烧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烧制瓷器过程中,陶土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精美的瓷器。
- 近代化学-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现代化学-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 现代化学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到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
通过这些仪器和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合成更多的新物质。
-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1篇〕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拟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擅长合作、勤于考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假设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答复】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答复】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答复】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假设溶液呈红色,那么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假设溶液呈蓝色,那么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展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完整版)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特别实用)欢迎大家开学!以下是我们的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的完整版课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目标-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巧-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 培养化学实验安全意识课程大纲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4. 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5.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详述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 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元素、化合物和它们之间的反应和变化。
2.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
3.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整洁、不随意触碰化学品、不乱丢实验器材等。
- 安全注意事项:佩戴实验室必需的安全装备、注意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理、遵守实验室紧急情况处理程序等。
4. 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 量筒:用于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 烧杯:常用于固体与液体的混合反应。
- 酒精灯:用于加热试管、烧杯等实验器材。
- 精密天平:用于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
5.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实验室的指导下,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制备氢气和氧气- 酸碱中和反应等总结这节课的完整版内容包括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介绍。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并培养我们的实验技巧和安全意识。
希望大家在这堂课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
化学第一课初中鲁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化学,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简单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定义,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鲁教版化学一年级》;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并通过例子说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粉的作用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5分钟)
教师向学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和小实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其变化的。
四、小结及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概念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直观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总结在初一阶段学习化学的第一课中,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原子结构、常见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下是对初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的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2.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
3. 物质的物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物态之一,也可以在不同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包括形状、颜色、硬度等特征;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5. 物质的变化在不同条件下,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6.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现象、数据来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二、化学原子结构1. 原子的发现在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物质质量守恒实验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存在。
2.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
3. 原子模型根据原子的实验现象,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托姆逊模型、鲁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它们都对原子结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5. 周期表通过学习简单的周期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规律。
6.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的特征性质,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位置。
7. 原子结构的变化元素和化合物中原子的数目、种类和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三、常见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常见化学元素在初一化学中,可以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如氢、氧、碳、铁等,并对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进行简单的了解。
初中化学开学第一课一、课程导入1. 背景介绍:向同学们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分类,以及化学符号的表示方法。
2. 化学反应: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特点,举例说明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3. 化学平衡: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等基本知识。
三、化学实验技能1. 基本操作: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 演示实验:进行一系列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3.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科学思维与方法1. 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化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探索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3. 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课程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2. 强调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篇文档仅为全文的五分之一内容,以下部分省略。
)六、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化学: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如饮食、洗涤剂、燃料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讲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污染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健康与医学:探讨化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药物研发、生物化学等,激发学生对健康科学的兴趣。
七、化学学科发展前沿1. 新材料:介绍化学在新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