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学

令狐文艳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二: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政府经济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其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

第二章国家分配论(财政本质)

一:财政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类型: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

要素:1财政主体2…客体3….形式4…目的

二:财政的双重属性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为主。

2公共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共性为主

三: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1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

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

业情况)

2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干预经济

3社会因素,如人口、结业和卫生。

第四章财政消费性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的内容及其性质

1内容:行政管理费(用于各级机关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支出是财政的核心支出)、国防费、科教文卫费

2性质;非生产性、纯公共需要、是财政的首要支出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理论分析

投资系数=1/-β=1/边际储蓄倾向0<β<1

需求效应:

供给效应:

二: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1特点:注重宏观效应注重社会效应规模大周期长

2范围:非政府部门没有的能力或不愿意投资的项目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基础产业投资

三: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

定义:是指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

基础产业是指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为下游的工业提供能源材料。

特点:1基础产业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

2基础工业属于国民经济的上游,为下游工业提供原材料

3基础产业一般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基础产业的基本方式

――财政投融资

定义: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以出资或融资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方法。

特点: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由政府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4计划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

定义:国家通过立法实施以国民在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

其机制的总和。

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筹集模式:1现金支付,指当期的缴费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开支,不留或留下很少的储备基

金。

2基金式:完全基金模式,指当期缴费全部用于

当期缴费的受保人。部分基金模式,指当期缴

费的一部分用于当前一部分养老金开支,一部

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保储蓄机制。

二:税收支出

定义:指税法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或放弃的收入。

分类:照顾性税收支出、制度性税收支出

形式:1税收豁免2纳税扣除3税收抵免4优惠税率5纳税延期6盈亏相抵7加速折旧8出口退税三:转移性支出包括:1补助性支出

2捐助性支出

3债务利息支出

第七章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规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性水平—基础性的制约作用

2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

3价格水平—物价水平、产品的比价关系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税收定义

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二:税收原则

公平原则:横向原则纵向原则

效率原则:税务原则(包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政治费用)

质量效率(集中性指标、侵蚀性指标、时滞性指标、执行性指标)

三:税收的经济效率

1税收的宏观的经济效率

税成乘数=β/1-β

最佳税率能兼顾税收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税率2税收的围观经济效应

①税收的超额负担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四::税负税务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指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担者。

第九章税收制度

一:从法律角度,税收制度是国家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总称。目的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从经济角度是一个国家各种税收及要素的共同体系,主要是指各种税种之间的搭配及相互关系。

二:商品税的特点

1范围广2计税依据为流通额 3一般实行比例税4计算征收较方便

三:增值税

定义:是指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价格、修理、修配业务,依据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增值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特点:避免重复征税,有效减少偷漏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影响。

四:所得税

优点:规定免征额,扣除生计费用,实行累积计算;不存在重复征税;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市场对资源的课税富有弹性。

缺点:计征管理比较复杂,累积课税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税款和税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制约。

第十章国债理论

一:国债

定义:是指中央政府哎国内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调整经济3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的负担与限制:

1认购者的负担2债务人的负担3纳税人的负担4隔代的负担

国债的限度: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60% 45%是警戒线二:国债发行

发行价格:1平价发行2溢价发行3折价发行

发行条件:1市场利率—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平均利率水平

2银行利率—存款利率

3国债的信用—政府信用

4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5政府的经济政策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适用于中长期债券,市场比较稳定

2公募拍卖方式—适用于中短期国债

3连续经销方式

4直接销售方式—财政部门认购者一对一谈判直接卖给投资者

5强制摊派方式—特殊时期

第十一章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

定义:是政府的基础的财政政策收入计划,是政府集中和非配资金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体制

形式:单式预算---将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单一的预算表格

复制预算---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格

内容:零基预算---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起点而编制的预算

增量预算---政府预算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

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

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原则:公开性可靠性统一性完整性年度性

二:预算外资金

定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

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而收取安排和使用的未来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

资金

特点:专用型分散性灵活性

预算外资金管理:1收费立项审批管理2收费票据管理

3财政专户管理

4单位专用账户管理5计划和决算管理6

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一;财政体制

定义: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根

本制度

内涵:1是划分财政权力的范围2主要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与分散关系3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

内容:1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2划分财政管理权责3划分财政收支范围4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

定义: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知道原则及其相应额措施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工具:1税收2国债3公共支出4政府投资

类型:A: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某些在经济自动波动的

情况下能够自动发挥稳定作用的政策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某些财政政策没有自助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稳定对经济

产生调节作用

①汲水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依靠增加一定

数额的经济投资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特点:a是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b载体:公共

投资

c政府支出不能进行超额支出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动

d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

②补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经济状态的反方

向调节经济波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

经济波动的目的。

特点:a全面经济干预政策b不仅包括公共政

策的载体还包括各种税收

c财政支出可以超额支出d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B:根据经济政策对财政总量的调节

1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主要载体是减税

和增加财政支出)

2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主要载体是提高税率,

减少支出)

3中性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时,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性效应也不

产生紧缩效应。

一: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

机制。其基本规律是: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毋庸置疑。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其本身有其缺陷,

市场失灵有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失灵时以完全自由为前提的,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而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一,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这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则是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国名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政府干预手段有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然了,政府干预也会失效其原因和表现为: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陷”。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府干预要规范化,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论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①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

人和自然人。一般情况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当然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对特殊人群以免税的照顾,这不违背其法则

②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

负担能力相称。具体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纵向公平”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为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和干预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密切相关。

因而对税收公平的判断还必须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察,在任何社会和国家内部,税收政策必须及时协调税收公平与社会经济公平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2、纳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

率,即较少的征税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深层次的税收效率。税收作为一种更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可以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通过税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效率为提供丰富的社会产品提供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木之本。故,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的。因为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总之,把税制的设计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高层次的兼顾。

三:我国分税制内容、存在问题和如何改革?

1、内容:我国分税制按照征收管理权和税款支配权标

准划分,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中央财政的税种,属于中央税;凡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税种,属于地方税;凡征收管理权、税

款所有权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方式分享的税种,属于共享税。

2存在问题:①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模糊不清,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②财政收入预算级次的划分不够规范,国地税收征管不协调,地方税收体系越来越弱化,地方财政收入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③税收立法滞后,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税权,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④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3措施:①、一步明晰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收支范围

②、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征管权限,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都有相对的税源基础,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③、强化税法建设,及时修改、完善或出台相关税法

④、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合理确定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调整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实现区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该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经济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

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

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第28题 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

第28题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 题组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平衡的综合 [解题指导] 解答化学基本理论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步骤1:浏览全题,明确题已知和所求,挖掘解题切入点。 步骤2:(1)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2)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分析数据→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3)对于利用盖斯定律写热化学方程式或求ΔH类试题要做到:①明确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处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和焓变;③叠加处理热化学方程式确定答案。 (4)对于电化学类试题: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分析电极类别,书写电极反应式→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5)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步骤3:针对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联系相关理论逐个进行作答。 [挑战满分](限时30分钟) 1.研究和深度开发CO、CO2的应用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CO可用于炼铁,已知:Fe2O3(s)+3C(s)===2Fe(s)+3CO(g)ΔH1=+489.0 kJ·mol-1,C(s)+CO2(g)===2CO(g)ΔH2=+172.5 kJ·mol-1 则CO还原Fe2O3(s)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高炉煤气得到的CO与空气可设计成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液)。写出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和H2充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两种温度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H3OH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 ①曲线Ⅰ、Ⅱ对应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为KⅠ________(填“>”、“=”或“<”)KⅡ。 ②一定温度下,在容积相同且固定的两个密闭容器中,按如下方式加入反应物,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04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知识点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直接 表现 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 范围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 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特点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未获得任何商品 和劳务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1)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 消耗掉得生产资料方 面的支出 目前财政用于补偿性支出的 项目大大削减 (2)消费性支出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 费方面的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 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 防费等项目支出 (3)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 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 备的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 出、国际物资储备支出、生产 性支出 【例题】下列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积累性支出的是()(2013年考题) a.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b.国防支出 c.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a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预防性支出(国防、司法、公安和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和创造性支出(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 【例题】下列属于预防性财政支出的有()。

a.国防支出b、司法支出 c、经济支出 d、文教支出 e、政府行政部门支出 【解析】本题考查预防性支出的内容。cd属于创造性支出。 (四)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 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将财政支出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控制能力”是指政府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政收入的可能而对财政支出进行调整的能力。 其中,不可控制性支出理解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不得随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消减其数额。这类支出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另一类是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 项目,如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而可控制性支出弹性较大。 【例题】按照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财政支出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 其中不可控制性支出包括() a、社会保障支出b、债务利息支出 c、基本建设支出d、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支出 e、流动资金支出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不可控制性支出的内容,ce属于可控制性支出。 (五)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包括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特殊利益支出是指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 医疗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例题】下列属于特殊利益支出的有() a.教育支出 b.医疗卫生支出 c.国防支出 d.司法支出 e.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利益支出的内容。cde属于一般利益支出。 知识点二、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和政府 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的,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减变动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专题2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基本理论专题质量检测 (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解析:本题考查与STSE相关的化学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N2不属于温室气体,A项错误;清洁能源使用中不会产生SO2、NO x等气体,B项正确;可燃冰是一种能源,D项正确。 答案:A 2.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别在0 ℃和20 ℃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代表0 ℃下CH3COCH3的Y-t曲线 B.反应进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v(0 ℃) v(20 ℃)>1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Δn(0 ℃) Δn(20 ℃)=1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意在考查考生对平衡移动的理解和对图像的识别能力。温度升高,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缩短,因此b曲线对应的温度为20℃,A选项错误;温度升高,速率加快,B选项速率之比应小于1;由图像可知,达到平衡时b曲线丙酮的转化率较低,C选项错误;在两曲线交点处,两种温度下转化的丙酮量相等,D选项正确。 答案:D

3.[双选题]图中a、b、c、d、e、f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短周期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 e f A.a、b、c的简单离子中,b的离子半径最大 B.c、d、f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均可发生反应 C.e的氢化物比f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高 D.a、e可形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结构陶瓷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a为N,b为O,c为Na,d为Al,e为Si,f为Cl。选项A,N3-的半径最大。选项B,NaOH、Al(OH)3、HClO4两两之间均可反应。选项C,SiH4的稳定性小于HCl。选项D,Si3N4是一种高温结构陶瓷。 答案:AC 4.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意在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转移情况和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情况。电池的正极得电子,A项错误;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项错误;Ag化合价升高形成AgCl,AgCl是氧化产物,D项错误。 答案:B 5.室温下,将1.000 mol·L-1盐酸滴入20.00 mL 1.000 mol·L-1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02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复习题 1、人性假设有哪几种?其差别何在? 答:人性假设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四种。“经济人假设”核心观点:人是经济人,由经济诱因引发工作动机,被组织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行事是理性的,情感是非理性的;“社会人假设”中人是社会人,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社会人期望领导者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核心是人是“自我实现人”,根据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多种层次,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自发的工作,适应环境,能调整自己的目标,与组织共同发展;“复杂人假设”中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会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工作动机复杂多变,动机模式是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动机与所在的团体和组织有关,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2、需要层次论有哪些重要内容〉怎样应用? 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精神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是很大。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在几种需要中由需要强度最大的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也叫主导需要。由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是人们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调查,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3、为什么说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同一? 答:人的自然属性中说明人的本质是客观的,因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社会属性的含义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除了生存需要,人还存在着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存在着客观的社会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思维属性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思维,有思想。由此可见,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辨证统一,而且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4、人事矛盾有哪些客观规律? 答:人事矛盾的客观规律一般有:人与事之间,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总是经历着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5、同素异构原理说明了什么? 答:同素异构原理说明了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组织结构不合理,或组织文化劣质化,破坏了系统功能,就会组织内耗,不能形成合力,作的是减法,即1+1<2;相反组织则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合力,作的是加法,即1+1>2。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发挥组织的系统功能。 6、能级层序原理应该怎样应用? 答:根据能级层次原理,为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系统功能,必须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一定的层级结构,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形成纵向、横向上严格的组织网络体系,

初级经济师财税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2)

第四节购买性支出 知识点:购买性支出的一般性分析 财政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一)政府消费性支出与经济运行 政府消费性支出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耗性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提供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而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营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用户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用户收取的报酬。 从整个社会来看,一定时期内对商品和劳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称为社会总消费,它包括居民消费、企业(单位和集团)消费和政府消费。因而,社会总消费构成了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政府消费又构成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政府消费性支出就成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政府消费性支出的作用 1.政府消费性支出既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 【提示】如何理解? 一方面政府作为需求方,对市场的供求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政府消费性支出扩张具有启动经济运行的功能,对刺激整个社会消费的扩大发挥巨大作用。 经济运行的结果: 政府消费只能是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政府消费性支出取决于生产,生产规模决定政府消费性支出的规模,生产结构决定政府消费性支出结构。 经济运行的前提: 一方面政府作为需求方,对市场的供求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政府消费性支出扩张具有启动经济运行的功能,对刺激整个社会消费的扩大发挥巨大作用。 2.政府消费性支出是社会总需求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政府消费性支出规模的扩大或缩小,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会产生巨大影响: ①政府消费性支出规模扩大,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购买力;

第二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而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的是 ()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2.为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其产量应达到使其()为零 A. 社会边际效益 B. 社会边际成本 C. 净边际效益 D. 社会总成本 3.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4.在弥补外部效益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 A. 征税 B. 补贴 C. 公共管制 D. 公共生产 5.如果政府与私人公司签定合同,由该公司提供城市的绿化服务,政府支付该公司费 用以补偿提供服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这项服务在提供和生产上采用的组合是()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6.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有() A. 征税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公共定价 D. 收费 7.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 A. 边际成本定价 B. 二部定价 C. 平均成本定价 D.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在如下假设基础上,二部定价法相比平均成本定价法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福利 () A. 没有或极少有消费者退出 B. 没有收入再分配问题 C. 没有亏损问题 D. 有众多消费者退出 9.当产量从而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农产品供求弹性的不对称会形成如下市场() A. 垄断市场 B. 蛛网市场 C. 寡头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10.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 A. 奢侈品 B. 耐用消费品 C. 高档消费品 D. 生活必需品 1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规费的是() A. 过桥收费 B. 护照费 C. 商品检验费 D. 毕业证书费 12.下列项目中属于使用费的是() A. 律师执照费 B. 商标登记费 C. 出生登记费 D. 公园门票收费9 13.政府对产品实行收费,依据的是() A. 产品消费中的外部效益 B. 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效益 C. 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成本 D. A与B 14.下列有关政府收费表述正确的是() A. “拥挤”收费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部成本的一种弥补 B. 政府收费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 C. 政府收费取得的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性财政支出 D. 政府收费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而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的是 ()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2. 为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其产量应达到使其()为零 A. 社会边际效益 B. 社会边际成本 C. 净边际效益 D. 社会总成本 3. 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4. 在弥补外部效益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 A. 征税 B. 补贴 C. 公共管制D. 公共生产 5. 如果政府与私人公司签定合同,由该公司提供城市的绿化服务,政府支付该公司费用以补偿提供服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这项服务在提供和生产上采用的组合是()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6. 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有() A. 征税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公共定价 D. 收费 7. 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 A. 边际成本定价 B.

二部定价 C. 平均成本定价 D.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 在如下假设基础上,二部定价法相比平均成本定价法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福利 () A. 没有或极少有消费者退出没有收入再分配问 B. 题 C. 没有亏损问题 D. 有众多消费者退出 9. 当产量从而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农产品供求弹性的不对称会形成如下市场() A. 垄断市场 B. 蛛网市场 C. 寡头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10. 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 A. 奢侈品 B. 耐用消费品 C. 高档消费品 D. 生活必需品 11.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规费的是() A. 过桥收费 B. 护照费 C. 商品检验费 D. 毕业证书费

化学基本理论(二轮复习集体备课资料)

化学基本理论专题复习 专题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2008年考试大纲 6.物质结构 (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要点、考点归纳与例析 1、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之间的关系 (1)对于一个原子(中性) ①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电性关系:核电荷数(Z)=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对于阳离子A n Z 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3)对于阴离子A n Z 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4)质量数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例1:(07北京理综)6.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分析]本题的考查是从同位素形成不同的分子12C18O和14N2着手考查粒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气体定律等相关知识。 A、根据质量数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12C18O和14N2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0和28, 质子数均为14,故A错; B、若原子数相等,则分子数相等,12C18O为16个中子,而14N2为14中子,二者不等, 故B错; C、分子数相等,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其体积也相等,C正确; D、体积相等 m n M V V ρ==,因M不等,所以ρ不等。 2、简单微粒的结构特点(1)离子的电子层排布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第七版财政学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理论问题word精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向公众提供产品的 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班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查与检查活动。 简答 1.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如图所示,di, 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 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 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中的S曲线,公共 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 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 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2.—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请说明理由。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这样消费者不自愿花钱消费而是期望免费搭车。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可分人微观结构和宏观规律两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1、通过实验,运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理论认识。例如,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教材多先用Na2S2o3和H2SO4的反应演示。该实验有以下特点:现象鲜明,易于观察;易于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易于控制反应物浓度。但是,Na2S2o3学生没有接触过,与H2SO4的反应也不了解,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认识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才可通过其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不同反应,认识温度、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实物、模型、图像、投影、计算机模拟等诱发学生联想,理解理论内涵,掌握规律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类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

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体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出发点的思路。 理论教学要切忌只停留在形象手段上,否则会出现难以想到的错误。在教学中曾运用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了解电子在氢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从而认识电子云的涵义。当问到“从氢原子电子云图上看,其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有的学生竟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电子。很明显,这是对电子云图只停留在直观感觉上而没有进行正确的抽象思维加工的结果。 3、联系实际,运用比喻,突破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澉内蓄水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钱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ד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

02-法的基本理论之二:法的创制

第二节法的创制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和阶段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法的创制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的创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法的创制是特定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 法是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按照现代法治原则,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创制法律规范,以及各种规范创制权限范围和效力等级,应当由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做出专门规定。任何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创制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的创制过程必须严格符合法定程序,不符合法定创制程序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3、法的创制活动包括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等多种形式。修改和废止虽然没有产生新的规范,但它们使原有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容发生了变动,因此也属于法的创制活动。 (二)法的创制的阶段 法的创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1、准备阶段。又称起草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包括立法动议的形成,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等。这一阶段的最终成果是产生规范性法律文件草案。 2、确立阶段。又称通过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包括法律和法规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及法律和法规的公布等四个步骤。这一阶段比准备阶段的活动过程更加严格和程序化,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主要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此做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 3、完善阶段。又可称为法律创制的后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法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和补充,法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法的整理,法的汇编,法典编纂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立法法》第三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基本任务,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取向,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学 令狐文艳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二: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政府经济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其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 第二章国家分配论(财政本质) 一:财政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类型: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 要素:1财政主体2…客体3….形式4…目的 二:财政的双重属性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为主。 2公共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共性为主 三: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1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 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 业情况) 2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财政补贴以()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且每年反映在国家预算上仅有这两项补贴。 A、生活补贴 B、现金补贴 C、实物补贴 D、价格补贴 2、按照财政补贴的(),财政补贴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及减免税收等。 A、环节 B、经济性质 C、项目和形式 D、内容 3、目前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作为冲减财政收入的财政补贴项目是()。 A、企业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C、职工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4、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农业投资范围要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A、水利 B、土地 C、农业生产工具 D、农业机械 5、下列支出项目中,属于创造性支出的是()。 A、司法支出 B、行政支出 C、国防支出 D、文教支出 6、关于可控性支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柔性较小的支出 B、是弹性较大的支出 C、是刚性很强的支出 D、是弹性较小的支出 7、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设想的原理为基础。 A、凯恩斯 B、萨缪尔森 C、马克思 D、马歇尔 8、.按()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揭示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A、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B、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C、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D、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9、以下属于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观点的是()。 A、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B、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支出随之上升 C、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 D、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越来越高 10、“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认为,()决定了公共收入水平。 A、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GDP增长率 D、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11、在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解释中,“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是()的观点。 A、瓦格纳 B、皮考克和魏斯曼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D、弗里德曼 12、由于某项目的建设致使相关产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个人增加或减少了收入,由此发生的成本效益称为()。 A、实际成本、效益 B、金融成本、效益 C、直接成本、效益 D、间接成本、效益 13、根据“公共劳务”收费法,对繁华地段的机动车停车收费应采取的政策是()。 A、免费 B、平价政策 C、高价政策 D、低价政策 14、某地区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政府筹措了一笔资金欲投资建立发电厂,该发电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政府应该通过()来确定选择哪个方案合适。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公共定价法 15、当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增加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A、企业利润率下降 B、市场价格水平下降 C、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上升 D、生产紧缩

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四部分 专题02 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网络图解 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平衡理论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理论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电化学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三大理论是重点,结构理论是化学理论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结构理论知识点多。重要的内容: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化学键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理解并熟记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 侧重于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题中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 的分析推理能力,往往从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立意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对特殊平衡移动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如: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⑴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移动问题 解题关键:对于:aA(g(g)+cC(g)或bB(g)+cC(g(g),当T、V不变时,加入A气体,平衡移动的结果由压强决定。相当于增大压强。而加入B或C,则 平衡的移动由浓度决定。因此,在此条件下加入A气体,对于:aA(g(g)+cC(g),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最终结果与气态物质的系数有关,若a>b+c,则A的转化率增大,若a

第2章 财政支出

第二章财政支出(6学时) 授课题目: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财政支出的含义,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内容,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与重点,了解财政支出的规模与影响因素。教学重点:财政支出含义、分类、规模与影响因素和我国财政支出原则与重点教学难点:财政支出规模与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板书 授课时数:1、2学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复习与提问 1. 什么是资源配置?财政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职能? 2. 什么是收入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3. 简述财政收入分配的职能的范围?如何实现其职能? 4. 什么是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财政如何实现经济调控的职能? 二、讲授新课 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涵义、内容和经济意义,了解目前我国各项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分析一些有关财政支出的经济现象。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1. 财政支出 也称预算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 2. 公共财政支出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划分财政支出,主要看财政支出是否直接形成购买力,即是否与物品和劳务相交换为标准,通常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 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在这种性质的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市场上从事等价交换活动,它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给公民和其他受益者。 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不存在任何交换的问题。 3. 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购买性支出主要影响的是社会资源配置,它也直接成为一种有效需求, 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它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是资金从政府无偿转移到特定人群手中,财政活动是直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政府并没有配置这部分资源。 因此,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思考与讨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有何异同?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最终用途分类 1. 补偿性支出 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 消费性支出 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 积累性支出 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1. 经常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的弥补方式是税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