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下最杰出十位弟子依次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93 MB
- 文档页数:26
孔子十大弟子_孔子十大弟子介绍颜渊、仲由、言偃、卜商、曾参、子贡、端木赐、冉雍、冉耕、闵损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孔子的十大弟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十大弟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十大弟子介绍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孔⼦门下⼗位最优秀弟⼦,你知道⼏个?孔门⼗哲指的是孔⼦门下的⼗位优秀弟⼦,这⼀说法源⾃《论语 先进》:“德⾏:颜渊、闵⼦骞、冉伯⽜、仲⼸。
⾔语:宰我、⼦贡。
政事:冉有、季路。
⽂学:⼦游、⼦夏。
”这条语录之前没有“⼦⽈”,因此,不好断定它是出于孔⼦之⼝,还是出于当时⼈们对孔门弟⼦的评价。
孔门⼗哲中德⾏出众的弟⼦颜回孔⼦特别看重颜回,这并⾮出于孔⼦个⼈的偏爱,因为颜回的同门师兄弟对颜回的仁德也⼼悦诚服。
颜渊是鲁国⼈,名回,⼩孔⼦30岁。
他的⽗亲颜路与他先后⼊学孔门,不过,颜回的名声⽐乃⽗要⼤得多。
颜回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好学⽣”典型。
在孔门七⼗⼆⼦中,颜回得到了孔⼦最⾼的评价。
孔⼦从不轻易以“仁”许⼈,⽽称颜回“其⼼三⽉不违仁”。
孔⼦特别看重颜回,这并⾮出于孔⼦个⼈的偏爱,颜回的同门师兄弟对此也⼼悦诚服。
《论语 公冶长》载:孔⼦让⼦贡将⾃⼰与颜回⽐较,⼦贡说:“赐(⼦贡)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以知⼗,赐也闻⼀以知⼆。
”颜回四⼗⼀岁就离开了⼈世。
他在道德修养上获得了巨⼤成功,⽽在政治⽅⾯则是⼀⽚空⽩。
颜回死时,孔⼦为之恸哭流涕,痛呼“天丧予”。
尽管颜回在孔门资历不算最深,年龄不算最⽼,但在孔门七⼗⼆⼦中却毫⽆争议地居于⾸席地位。
宋儒将孔⼦、颜回合称“孔颜”,这进⼀步提升了颜回在儒家学派的地位。
闵⼦骞、冉伯⽜闵⼦骞曾获得孔⼦赞叹:“孝哉!闵⼦骞,⼈不间于其⽗母昆弟之间。
”孔⼦很器重冉伯⽜,因此当伯⽜患病早逝,孔⼦⼗分难过。
闵⼦骞、冉伯⽜都名列孔门⼗哲,均以德⾏著称。
这两位⼤贤终其⼀⽣都在默默砥砺德⾏,留下的⾔论材料却很少。
《论语》两次记载孔⼦赞美闵⼦骞,闵⼦骞仅在《论语 先进》中载有“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语。
⾄于冉伯⽜,因得⿇风恶疾⽽早逝,竟⽆只⾔词组传世。
仲⼸冉雍的为⼈敦厚、⽓度宽宏,在孔门以德⾏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孔⼦称赞他可以做南⾯王。
仲⼸是冉雍的字,他⼩孔⼦29岁。
尽管仲⼸的⽗亲社会地位低下,但孔⼦并没有歧视他,相反给予他⾼度的评价,甚⾄说仲⼸的才德可以“南⾯称君”。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颜回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
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2、闵损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
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
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
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
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3、冉耕冉耕,冉氏,字伯牛。
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
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孔子门下十位最优秀的弟子,你知道几个?《论语.先进》曰:“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一、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典故颜回好学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山东曲阜)人。
颜回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二、闵损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以字广为人知。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三、冉耕冉耕(约公元前544年—?),汉族,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世称“冉伯牛”或“冉子”,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学者。
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四、冉雍冉雍(前522-?),华夏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字仲弓。
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五、冉求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史记》记载:“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
为季氏宰。
”冉求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与子路一起是“政事”一科的代表。
六、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七、宰予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孔门十哲孔门十哲,是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即: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儒客杰出代表,受儒教祭祀,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榜样。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一、德行子渊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
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
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
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
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
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
”“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
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
《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
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
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
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
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
孔子【孔門十哲】孔子門下最傑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蔔商,合稱“孔門十哲”,語出《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七十二賢】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學有所成、才德出眾者七十二人,史著其名,得以配享於孔廟,合稱“七十二賢”。
七十二實為約數,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者七十七人,加上見於《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等書中人數,近八十人。
孔子(前551~前479),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其教学目的,是传授他的人道学说。
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
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
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
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揽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于老师。
孔子门下十位最优秀的弟子,你知道几个?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
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
他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2.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赞赏。
幼时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将后妻赶走,闵损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他因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后母若被赶走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时人咸称其孝,后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
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你们再来强邀,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
3.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小孔子七岁。
以德行著名,与颜回、闵损并称,为人端正,善于待人接物。
因恶疾早逝,患病之时,孔子前去探望,自牖执其手而叹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4.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与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其父冉离不肖,“贱而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