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和免疫复习课教案和反思[1]
- 格式:doc
- 大小:65.16 KB
- 文档页数:5
第八单元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授课类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掌握人体的免疫功能,理解和区分人体的两种免疫类型,了解计划免疫。
3、了解艾滋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和免疫的复习,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和人体免疫功能及产生机制,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3、人体的免疫功能;4、区别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难点:区别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教学过程: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件提示独立完成知识体系,然后分小组交流展示。
1、传染病2、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清扫病原体。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对多种病 原体有防御作用。
(由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组成) 特异性免疫: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 作用。
(由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分类: 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
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二、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学生阅读课件上的典型例题,先自主完成,再分组讨论。
典型例题:例1: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A、病原体、抗原B、病原体、抗体C、抗原、抗体D、传染源、病原体例2: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去舔伤口,对伤口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 )。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反思《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反思1在讲解《传染病和免疫》时,我们备课组主要采用问题引领的形式,先让同学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沟通,沟通之后,小组汇报沟通状况。
表达在虽然同学对关于传染病有一些认识,但是只是浅显的认识,比如他们知道流感是传染病,却不知道蛔虫病也是传染病,于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给他们拓展,小组最末能总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在进行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时,我运用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判断关于流感、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组织同学沟通收集的“艾滋病”资料,引导同学分析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同时依据同学的反馈实时点拨,引导同学分析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进一步激发同学的爱心,使同学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我让同学在探究中形成的不完善的观点和看法,虽然观点不完善,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知识得到了补充和提高,让同学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在应对一些传染病的时候,不光只是恐慌,还应当具有一些常识,怎样去面对传染病,激起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思维共鸣。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反思2一.总的复习思路明确。
这一章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传染病及其预防两大部分,在复习时我就将导学稿分成了这两大块进行。
二.模块中加大了同学动笔的问题,提高了同学动手的技能。
由于是复习,在每个模块中,都设计成先由同学自主复习基础内容,然后再跟踪练习加深巩固知识。
有的还高计了“走近中考”,让同学在平常的练习中就接触中考题,熟识中考题的形式和解题思路,同时又巩固了本块知识。
在本节复习结束,再用达标检测来检测本节同学复习的效果;和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同学接触与这部分知识点有关的更深入的中考题等,提[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高同学综合分析、做题的技能。
在每个环节中,能利用统筹方法,让部分同学径直将答案写到黑板上,既节省了时间,又能通过黑板板书情部了解同学知识掌控的状况。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西充义兴赵琴娥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3、了解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4、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教学重点: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难点: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引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一有时机就侵入人体使人得传染病。
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引起----流行性感冒、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细菌性痢疾,那么问: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二、合作探究:1、问:先请大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想一想:你所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请大家再想一想:龋齿、阑尾炎、心脏病等是不是传染病?为什么?2、问:既然大家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病不是传染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学生讨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和疾病。
3、问: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比拟一下可看出什么呢?学生讨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4、问:传染病如果要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下呢?也即说:当流感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侯,就可能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并散布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流感病毒的空气以后,使流感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其中:流感患者由于携带流感病毒,所以称它为“传染源〞;飞沫和空气则属于“传播途径〞;会传染上流感的人则称为“易感人群〞由图板的分析可看出传染病流行的根本环节有三个,即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狂犬病可由狗散播〕一般,病原体常在传染源〔如:人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臭虫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的人。
八年级生物下册《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反思1. 引言在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所追求的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预期结果。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2.掌握个人防护措施和公共卫生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传播;3.了解免疫的原理和免疫的重要性;4.了解常见的免疫方法和疫苗的种类;5.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1.授课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染病和免疫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免疫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他们的合作和交流。
4.视频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免疫原理和过程。
5.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4. 教学评估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具体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如下:1.课堂发言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2.小组合作: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估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4.作业和课堂练习: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练习进行批改和评分,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评估方法和工具,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免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2. 了解人类的免疫系统,掌握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机制;
3. 能够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 人类的免疫系统及其防御机制;
3.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 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传染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例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 简要介绍人类的免疫系统,包括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4. 分组讨论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列举几种传染病并讨论其预防措施。
5. 学生自主学习一种传染病,包括其病原体、传播方式、症状、预防措施等,并做展示。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染病的预防重要性和个人防护措施。
四、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展示进行评价;
3. 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及免疫系统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传染病与免疫专题复习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传染病和免疫学的相关知识,能识记和初步理解和运用概念,但是对易混概念的理解、辨析和运用还有所欠缺,对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较深入的领会,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实现概念的转变和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染病流行的环节,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措施;能从不同分类角度说出抗传染免疫的分类和各自特点。
并能主动地把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网络化。
(2)能在具体情境中辨析和运用传染性与流行性;传染源和易感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措施;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五组易混淆难区分概念,能运用概念间的关键点在具体题目中正确区分。
(3)通过以上目标的达成,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疫苗制作的过程,学生能理解实验的对照设置和重复设置;(2)能根据已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解释;(3)能识别不同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分类结果;(4)能在视频和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从做题者到编题者的角色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用已学知识解释,对乙肝和艾滋病人人抱有正确态度。
(2)走进实验室,观看疫苗制作,体会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通过四人合作和大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识框架的构建,五组概念的辨析和运用。
难点:有关免疫相关的概念辨析和运用三、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禽流感之歌”mp4文件,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倾听和观看,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复习主题。
2、进入复习主题第一环节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根据所听的歌曲说出今天的复习的主题学生活动:学生分为A、B两大组,分别为传染病组和免疫组,四人小组讨论,离开书本回忆传染病和免疫相关基础知识。
《复习主题十: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1、分析传染病和免疫题型解读:此题在学业水平测试云南省卷中必考,常在46题考查,分值多为5、6分。
该题以课外材料拓展为主,常考点有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的概念和预防措施;免疫的类型、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等。
2、学生明确常考词汇:病原体、传染源、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抗原、抗体、一种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抗体具有专一性)。
二、考点梳理:1、学生读记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十:板块一的1-5(一)、传染病:1、传染病、病原体、传染病的特点?2、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环节?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2、知识再现:学生回答,完善并巩固知识。
传染病:是由()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它具有()和()的特点。
病原体:凡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等都是病原体。
蛔虫卵就是蛔虫病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或(),如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A.控制()。
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等。
B.切断()(主要方法)。
如通风、消毒等。
C.保护()。
如注射疫苗。
3、分析重点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4、过关训练(二)、人体免疫:1、人体免疫的类型?2、抗原、抗体?1、读记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十:板块二的3、5、72、知识再现:学生回答,完善并巩固知识。
免疫的类型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注射的疫苗、类病毒和移植的器官也属于抗原。
)抗体:在()刺激下,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传染病与免疫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新课标要求认识传染病,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理解免疫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及其作用原理。
描述免疫的功能。
(2)描述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 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认识传染病,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5)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1)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通过解决资料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机制,并能让知识联系生活为生活服务。
(3)使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免疫类型结构功能识别三道防线一、1、抵抗自己非特异性免疫二、2、清除特异性免疫三、3、监视、识别非己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控制切断保护《传染病和免疫的复习》学案平的基础上提升新的认知水平。
效果分析检测表教材分析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是十大主题《健康的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占主导地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章内容包括传染病和免疫两个板块的内容,免疫是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第五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第一章的全部内容,具体包括《传染病》和《免疫》两部分内容。
其中的《传染病》部分是本单元的开篇,重点阐述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其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免疫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关注传染病的危害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病健身能力,为以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因而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这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和免疫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占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病因、特点和基本环节、主要的预防措施2.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3.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4.正确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二)能力目标:1.通过知识网络会分析流感和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主要的预防措施2.通过图片资料来提高学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如过敏和癌症的发病原因等(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流感、艾滋病等)2.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二)教学难点:1.病原体与传染源之间的区别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效果评价本节课学生对于流感和传染病的病例分析部分非常好,说明同学们对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例题的讲解,特别是学友主动讲解非常好,但对于易混点还是有部分同学分不太清楚,如抗原与抗体的关系,特别是抗体与抗原的作用机理,所以课堂上教师通过“直击会考”的强化训练,真正起到了学练结合,教学相长的作用。
传染病与免疫
复习课教案和反思
汤金秀
教学目标:
1.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
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展示,引入复习课。
二.复习要点: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的特点:流行性和传染性。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多媒体展示)。
2.流行的基本环节
3.预防措施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免疫功能
3、计划免疫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结合中考考点,以不同的方式巩固,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关注课堂,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和紧张性。
不足之处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通过多媒体展示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点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一节内容安排的比较多,时间没有安排好,在提问练习题的时候用知识竞赛形式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