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Metonymy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英语中的借代借代是英语中除明喻和隐喻以外最常用的修辞格。
它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使人联想起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段能使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恰当地使用借代还能起到幽默、含蓄和讽刺作用。
英语的借代可分为转喻、提喻和换称三类。
一、转喻(Metonymy)英语转喻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名称的方式。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以容器代替内容:1)The kettle is boiling. Shall I snake tea? (壶烧开了,彻茶吗?) 句中用壶来代替壶中的水。
2 ) The coat would be beyond his miserable pocket (他那点儿少得可怜的钱买不起那件大衣)句中用衣袋来代替衣袋中的钱。
2.以工具代替行为者:1) They are said to be the best pens of the day. (据说他们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句中用笔代替作家。
2)"We1l, Mr. Weller,"says the gentleman, "You are a very good whip, and can do what you like with your horses, we know. "(Charles Dickens) (“是啊,韦勒先生”,那位绅士说,“你是个出色的鞭杆子,能够任意指挥你的马,我们是知道的。
)句中用鞭杆子代替车把式.3.以作者名称代替其作品名称:①The captain had fallen in possession of a complete Shakespeare.(Jack London)(船长得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句中用莎士比亚代替莎士比亚作品。
② But you have not seen my Corots. They are in the music room. (Oscar wilde )可是你还没有看见我收藏的科罗特的风景画,它们挂在我的音乐室里。
英语修辞metonymy 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的用法摘要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是英语中三种借代的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借代用法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并且通过用例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借代旁借对代metonymysynecdocheantonomasia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
这种修辞格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在语言表达中换个名称、换个说法时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人们在生活中或写作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和理解借代修辞格存在着广泛的心理基础。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知框架。
所谓认知框架就是人们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假如两个或多个概念存在于一个认知框架里那么它们就比较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有明显的外貌特征这个人的特征和其本人就处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因而一提到这个人的特征就很容易联系到这个人。
物品和品牌也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我们会说买了一台联想那应该就是说买了一台联想的电脑。
其他情况比如部分和整体、容器和内容、具体和抽象、物体和特征、特定和普通、原因和结果等也都分别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
在借代中被代的事物叫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修辞格中的本体和借体应当而且必须共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内这两个事物的互相关联性是借代修辞格的重要认识心理基础。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相应的借代类型和用法不过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下面就借代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做一分析。
一、英语的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英语中将借代通称为metonymy换喻、转喻。
它是由某一事物名称来代替与该事物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简而言之就是借用甲来表示乙但前提条件是甲必须与乙关系密切和本质上有相似之处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认知基础。
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的用法摘要: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是英语中三种“借代”的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借代”用法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并且通过用例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借代;旁借;对代;metonymy;synecdoche;antonomasia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
这种修辞格,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在语言表达中换个名称、换个说法,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人们在生活中或写作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和理解借代修辞格,存在着广泛的心理基础。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知框架。
所谓认知框架,就是人们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假如两个或多个概念存在于一个认知框架里,那么它们就比较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有明显的外貌特征,这个人的特征和其本人就处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因而一提到这个人的特征,就很容易联系到这个人。
物品和品牌也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我们会说买了一台联想,那应该就是说买了一台联想的电脑。
其他情况,比如部分和整体、容器和内容、具体和抽象、物体和特征、特定和普通、原因和结果等也都分别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
在借代中,被代的事物叫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修辞格中的本体和借体应当而且必须共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内,这两个事物的互相关联性是借代修辞格的重要认识心理基础。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相应的借代类型和用法,不过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下面就借代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做一分析。
一、英语的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英语中将借代通称为metonymy(换喻、转喻)。
它是由某一事物名称来代替与该事物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简而言之,就是借用甲来表示乙,但前提条件是甲必须与乙关系密切和本质上有相似之处,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认知基础。
第30卷第1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0,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anuary. 2010, 110~111 英语修辞手法metonymy与synecdoche用法辨析胡 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 武汉 430223)[内容提要] metonymy与synecdoche是两种常用也难以区分的修辞手法。
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特别是在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它们搞混淆。
笔者查阅了大量英语修辞资料发现,很多学者也未能就二者的具体差异达成一致。
[关键词] metonymy;synecdoche;联系;区别[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1-0110-02一、引言在英语专业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由于修辞对于学生理解不同作家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非常有用,二是因为修辞既是英语专八考点,亦属于很多研招学校的考试范围。
但是,学好英语修辞并不容易。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讨论学生很难理解且容易搞混的metonymy与synecdoche两种。
二、用法分析在张汉熙先生主编的Advanced English (Book II)第5课“Love is a Fallacy”一文中,有一个关于修辞手法Metonymy与Synecdoche辨析的知识点。
在授课后,几位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给出的结论不理解。
现一一列出,与同行并同学们探讨。
1.but I was not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line 26)2.There is a limit to what flesh and blood can bear. (line 116)很多学生容易混淆metonymy与synecdoche的用法,因此此知识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英语中的metonymy和synecdoche Metonymy 和 synecdoche 是两个发音和拼写都比较难的词语。
但是在英语语言中,它们都可以指“用一物替代另一物”的修辞手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种修辞手法。
一、英语中将借代通称为metonymy(换喻、转喻)。
它是由某一事物名称来代替与该事物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简而言之,就是借用甲来表示乙,但前提条件是甲必须与乙关系密切和本质上有相似之处。
比如:“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句中用pen 表power of literature,用sword代force。
二、Synecdoche(提喻)指用一般代替特殊或以特殊代一般,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一般,或用原材料代表用该材料制造的东西。
提喻也称举隅法,举隅指举一反三之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能。
它往往因微见著,在提到某人或某物时,不直呼其名,而用与其密不可分的东西来代替。
比如以hands代persons,以Solomon代表a wise man,以the smiling year代the spring。
★应用举例★一、metonymy1、The overlapping or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sometimes exists in semantic extension. 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有时会交叉或相互作用。
2、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onymy and synecdoche in the first part. 本论文将在第一部分对转喻和提喻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3、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process,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may be closely related. 因此在认知过程研究的基础上,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进行关联研究。
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的用法摘要: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是英语中三种“借代”的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借代”用法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并且通过用例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借代;旁借;对代;metonymy;synecdoche;antonomasia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
这种修辞格,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在语言表达中换个名称、换个说法,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人们在生活中或写作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和理解借代修辞格,存在着广泛的心理基础。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知框架。
所谓认知框架,就是人们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假如两个或多个概念存在于一个认知框架里,那么它们就比较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有明显的外貌特征,这个人的特征和其本人就处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因而一提到这个人的特征,就很容易联系到这个人。
物品和品牌也在同一个认知框架里,我们会说买了一台联想,那应该就是说买了一台联想的电脑。
其他情况,比如部分和整体、容器和内容、具体和抽象、物体和特征、特定和普通、原因和结果等也都分别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
在借代中,被代的事物叫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修辞格中的本体和借体应当而且必须共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内,这两个事物的互相关联性是借代修辞格的重要认识心理基础。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相应的借代类型和用法,不过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下面就借代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做一分析。
一、英语的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英语中将借代通称为metonymy(换喻、转喻)。
它是由某一事物名称来代替与该事物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简而言之,就是借用甲来表示乙,但前提条件是甲必须与乙关系密切和本质上有相似之处,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认知基础。
比如:“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句中用pen 表power of literature,用sword代force。
英语中借代的主要形式有:1、用处所或容器代替其中的人或物2、用作者代替作品3、用工具代替工具使用者及产物4、用人或事物的特征代替人或物5、用人的器官或其它部分代替作用或感觉6、用彼此间鲜明的特点和标志互代7、用具体的代替抽象的Synecdoche(提喻)指用一般代替特殊或以特殊代一般,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一般。
提喻也称举隅法,举隅指举一反三之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能。
它往往因微见著,在提到某人或某物时,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与其密不可分的东西来代替。
比如以hands代persons,以Solomon代表a wise man,以the smiling year代the spring。
Antonomasia(换称、代类名)指用形容词、头衔等代替专有名词,比如用the Almighty代指上帝,用his Honor指法官,用Father of lies(谎言之父)指Satan。
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概念,Uncle Sam代替USA,Hercules(赫格立斯)代very strong person(力大无穷者)。
换称中的专有名词通常有这几种来源:宗教、古代及当代的历史和文学,这也是它和喻代的不同之处。
二、汉语的旁借和对代汉语借代和英语借代基本上相同,都是借用甲乙两种密切相关的其他的人和物,只不过汉语的借代不隐含喻意,只代不喻,不然就是借喻了。
这一点表明了汉语的借代比英语的借代要更加严格纯净、不含杂质,侧重关联性。
汉语中的借代主要分两种,“旁借”和“对代”。
旁借指借体与本体之间有依附、从属等关系,主要有:1、以特征或标记代本体2、以地点代本体3、以制作者或产地带本体4、以材料或工具代成品、成果5、用作者代替作品或首创者代替首创事物对代指利用事物间部分与整体、特定于普通、具体与抽象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指相互转换、替代,主要有:1、部分与整体互代2、特定于普通互代或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互代3、具体与抽象相代三、英语与汉语借代用法比较经过上述概念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metonymy的前五种形式与汉语中的旁借几乎相同。
而第六种和第七种形式则代中有喻,喻中含代,喻代巧合,也即所谓“喻代”。
汉语中对代的第一项相当于英语的synecdoche,汉语旁借中的第二、三项、对代中的第二项相当于英语的antonomasia。
实际上,我个人以为不论是英语中的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还是汉语的旁借和对代,它们的分类严格来讲并无绝对的科学和严密性,仅是对常见现象的例举和总结。
同时,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系统的差异和各自特征,以及语用上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借代修辞并不能完全对等,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下面我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借代主要类型的用例进行分析。
1、以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标记代替人或事物(1)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3)“阿诗玛”,“大团结”(4) Grey hair should be respected(5) Those blue (red) eyes are walking in the office句(1)中“黄发”、“台背”是古汉语的用法,即驼背,句(4)中grey hair是灰发、白发之意,这两句都是用老年人的特征来代表老人。
句(3)中的“阿诗玛”特质的是阿诗玛的香烟,“大团结”是十元人民币上表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在这里用“大团结”表示了一张十元的人民币。
最后一句其实表明看到了别人眼睛是蓝色的或是害了“红眼病”,这里用眼睛的特征来代替特殊的人。
2、用事物的原材料或工具代替事物(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语言既可骇,笔墨尤其精(3) Sometimes the pen may be mightier than the sword(4) He had only a few coppers in his pocket句(1)中“丝竹”是乐器的原料,这里代替了“弦乐和管乐”,句(2)“笔墨”本是书写工具,用来代替文字、诗文。
句(3)中the pen 代the articles or books written by someone with a pen, the sword 代the weapon or power;或者也可理解为the pen 代替文人,the sword代替武人或动武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笔杆子比刀剑厉害”,我们不仅会联想到从前的“刀笔吏”师爷或铁肩担道义的记者的如椽剑笔。
句(4)里copper(铜)本事制造铜钱的原料,这里代指铜钱。
3、以容器的名称代所称的东西(1)再来一碗!(2) He carried away a bag.句(1)中以“碗”代替碗中所盛的饭菜,句(2)中a bag(一袋)显然指的是袋中所装的东西。
4、以地点、作者或商标名称带事物(1)年轻人应该多读点马恩列斯(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3) He is listening to Beethoven(4) Do you like to read Shakespeare?(5) Alan has bought a Kodak例(1)中“马恩列斯”只得不是他们个人,而是这四人所写的著作。
例(2)中以“王叔和”代王叔和和所著的医术。
句(3)是指贝多芬的音乐,句(4)指莎士比亚的作品。
最后一句Kodak是商标名,这里表达的是柯达的照相机。
5、部分与整体相代(1)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China met Brazil at the Football World Cup match in 2002(5) He saw some new faces in the classroom(6) Many hands provide great strength(7) He doesn’t just write for fun. Writing is his bread and butter句(1)中“黑手”代替了工农红军和工人、农民等阶级。
句(2)以“鳞”代鱼,鱼鳞是与身体的一部分。
句(3)中以“帆”代船,帆是船的一部分。
第(4)句中China, Brazil分别代替China’s football team 和Brazil’s football team。
句(5)faces是脸,面孔,这里指学生。
句(6)hands是手,指人。
句(7)bread and butter 本是面包和黄油,这里代生计(living)。
6、具体与抽象相代(1)(农夫)百晦之收,不过百石……送往迎来,吊死问候,并孤长幼在其中。
(晁错《论贵粟疏》)(2)…he predicted the fallout from Watergate would hit both parties(3)The government published an order for derequisition of transportation句(1)中“往”、“来”指往来的人,“死”、“疾”代替死者、病人,“孤”、“幼”代替老人、小孩。
句(2)fallout本是核物理术语,意为“放射性尘埃”,这里用于日常生活中,泛指“后果”,尤其是“不良后果”。
句(3)中transportation这一抽象概念被用来指具体的车辆(vehicles)。
7、特定与普通相代(1)一个雷锋倒下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2)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3) This is the real Mccoy句(1)“雷锋”泛指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句(2)“诸葛亮”代指聪明的人,“臭皮匠”代指平庸之人。
句(3)Mccoy可以理解为格拉斯哥一个叫Mackay的人运入北美的苏格兰威士忌真品,或指美国19世纪著名的拳击家Kid Mccoy。
后用Mccoy一词或短语the real Moccy(真正的麦科伊)泛指真货或本人。
前面我提到了英语中的Metonymy有另外的替代方式,即所谓“喻代”。
下面有几个例子: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人生有苦有甜。
这里roses(玫瑰花)和thorns(荆棘)喻代生活中的happiness(幸福)和misery(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