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理学绪论及药效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22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科目:药理学部系:基础医学部专业:药学药管专业班级: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③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有效血药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④继发反应(治疗矛盾) 是指直接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敏感菌被抑制或杀灭,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引起新的感染。
⑤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也称反跳现象。
⑥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⑦特异质反应是指患者对某药产生遗传性异常反应。
⑧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分为三型:甲型药源性疾病、乙型药源性疾病、丙型药源性疾病。
甲型药源性疾病:本型疾病主要是由药物本身或由其代谢产物引起,是药物固有药理作用的增强和延伸。
其特点是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见性。
这类疾病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来预防。
乙型药源性疾病:本型疾病是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药物变态反应或病人高敏体质有关。
其特点是与药物剂量无关,难于预测。
其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丙型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的癌症、畸胎、染色体突变等。
四、量效关系“量”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作用强度的大小、作用时间的长短。
要使药物作用的量恰好符合治病需要,就必须熟悉药物作用量的规律。
(1)无效量:即药物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能产生明显药理效应的剂量。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一些比极量小一些、疗效显著而安全的剂量。
(4)最大治疗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极量:药典规定的用药最大剂量)。
(5)最小中毒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6)治疗指数: (TI)=LD50/ED50意义:值越大越安全。
《药学导论》教案药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5.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
2.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等。
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发挥药效。
4.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进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5. 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药物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所提交的讨论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吸收和排泄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学导论》教材或相关药理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等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药物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药理学教案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提高药物疗效;(3)研究开发新药;(4)发现药物新用途;(5)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德国化学家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
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口服吸收、生物膜透过机制、药物分布的规律。
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时效曲线。
5. 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抗生素、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4. 实践操作法: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药物治疗的案例设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材或相关医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
4. 实验材料:进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实验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与药物吸收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口服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生物膜透过机制的研究2. 第七周:药物分布与代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与排泄的临床意义3. 第八周:药效学原理与应用剂量与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药物时效曲线的解读与应用4. 第九周:常见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抗生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5. 第十周:药理学实验与实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实验操作药物剂量计算的实际案例药物治疗的临床案例设计讨论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讲解、药物吸收的课堂讨论、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药学导论》教案药理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理解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5. 掌握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4. 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药物的安全范围药物的过量与中毒5.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定义和产生原因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处理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以及常见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处理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学导论》相关章节。
2. 课件: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
3. 案例材料:典型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
4. 参考文献:相关药理学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分配: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讲解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
第二课时:讲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讨论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
第三课时:分析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讲解副作用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的处理方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实例和案例,引发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药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本章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3.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4. 掌握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三、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药物的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3. 药物的作用机制激动剂与拮抗剂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作用于酶的药物作用于膜的药物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过程。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药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问题,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特定药物的案例,评估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科书。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含文字、图片、图表等信息。
3. 案例资料:相关药物的案例分析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药物的分类:3课时3. 药物的作用机制:4课时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3课时八、课后反思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药理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药理学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药理学实验室,了解药物研究的基本流程。
3. 安排学生参与药物研究的相关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评价学生对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掌握程度。
灌南中专教案模板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学校灌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 专业名称护理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药物应用护理学授课班级___________ 授课课时5课时
2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有哪些?
3变态反应的防治措施? 概念:
1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物应用护理学:将药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相结合,阐述药物应用所涉及的药 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从而保证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药物一般知识
(3) 药物的基本作用:调节作用 杀灭作用 补充作用
(4)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选择作用
(5) 药物的不良反应:
1、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 避免。
2、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比较严重,
可以预知避免。
3、 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 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
6、 特异性反应: 作业 板书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