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四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10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典型例题】(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 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AD 2.AC练习:(2015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试)下图中a图是香港西贡国家地质公园滨海地带火山海蚀地貌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中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能属于b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变质岩2.导致a图玄武岩石柱断面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二)波浪岩(Wave Rock)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帕斯以东340公里处的沙漠中,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左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图像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
近两年江苏地理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试题多以地图为切入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才能准确获取信息分析答题。
”来自南京一中的地理骨干教师吴佩红走进扬子直播室,为考生解析重点图像的判读要领。
错过视频直播的考生可以登录扬子晚报招考频道点击收看。
一、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是最基础的一类地图,几乎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出现。
判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来分析答题。
信息从哪里提取:图名、图例、注记、结合区域特征。
地理分布图常常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我们不可忽视一些重要区域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与高中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区域。
如:必修1中重要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区域;必修2中重要的农业区、工业区;必修3中涉及的世界和中国重要区域。
二、等值线图等值线图也是每年必考的一类地图,类型很多。
根据等高线知识,我们可以推导出等值线的共同特征:(1)同线等值;(2)等差距全图一致;(3)等值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4)两条等值线不相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处除外);(5)等值线疏密反映地理要素变化的快慢。
一般判读等值线图要注意“五读一分析”,即:(1)读数值;(2)读延伸方向;(3)读弯曲状况;(4)读疏密程度;(6)读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6)分析成因。
在各类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是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和等温线图,要掌握它们的综合判读方法。
三、地理统计图人文地理试题最常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主要有坐标图和结构图。
读图步骤一般是:(1)读图名:该图反映什么数据;(2)读坐标:坐标的含义、向哪个方向延伸;(3)读数值:坐标点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重要转折点数值;(4)判断规律,分析答题:在以上显性信息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答题。
结构图判读的一般思路:(1)先看图例和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比较的地理项目;(2)其次看图中各地理项目的比例排序关系,特别关注比例最高的地理项;(3)最后揭示反映的问题,作出科学评价等。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球公转轨道图的判读技巧一、专题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要注意看以下五个信息:(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最右侧为近日点,最左侧为远日点。
(2)看地球极点:地球北极点在图中上端,或者俯视北极,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地球南极点在图中上端,或者俯视南极,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3)看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若地球逆时针自转,公转方向也是逆时针,相反则皆为顺时针。
(4)看地轴倾向:地轴北端“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端朝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公转到左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夏季。
(5)看直射点纬度:直射地球的太阳光线沿黄道平面穿过地心,将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相连,与地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从而区分冬季与夏季。
二、同步训练北京时间2018年6月5日21时7分,中国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7月28日,风云二号H星顺利到达79°E。
据此完成1~3题。
1.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到顺利到达79°E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A.先变快后变慢B.一直变慢C.先变慢后变快D.一直变快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到顺利到达79°E期间是6月5日到7月28日。
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6月5日到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变慢;7月初到7月28日,地球公转速度变快,故C项正确。
2.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到顺利到达79°E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是( )A.一直向北移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C.一直向南移D.先向南移后向北移答案 B解析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到顺利到达79°E期间是6月5日到7月28日。
6月5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到7月28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3.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图中四个地球位置表示二分二至日)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左侧位置的地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说明该位置表示夏至日。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知识点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思维流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D 2.C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对点练习]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答案D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解析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阶段Ⅰ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A.初期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4.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市中心人口密度远大于郊区,表明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许袁君发布时间: 2010-8-7 13:36:18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
地球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是考察关于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常见题型,在近五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虽未独立的出现,但是这部分知识是考试所要求的重点知识,同时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就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作简要归纳。
地球是悬浮在宇宙中的椭球体,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中,由于我们观测的空间位置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地球公转视运动图(见图1)。
就图1中的四幅不同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我将其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1.地球公转方向2.地球地轴空间位置3./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我们在判读地球公转示意图时,以上三个条件中必定有一个条件是已知的,根据它们三者间的关系,我们即可对公转轨道示意图进行准确判读。
具体判读方法如下(此处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例加以分析):一、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在地球的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在地球的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二、地球的公转方向决定了在公转示意图中,地球地轴的南北两端的视位置。
如图2所示,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可知为地球南极上空俯视图。
也就可以判断出A、C两位置地球地轴的空间位置。
三、可根据地球地轴的空间位置来判断两至日地球的位置。
具体为地轴北端倾向太阳,则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则表示北半球冬至日。
可简要归纳为:北倾为夏、南倾为冬(北半球节气)。
南半球则反之。
从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位置A时,地轴北端倾向太阳,可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位置;地球在C位置时,地轴南端倾向太阳,可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位置。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顺势判断出图中B位置为北半球的春分日,D位置为北半球的秋分日。
以上分析是已知地球公转方向的情况下的分析,如果已知地球的地轴空间位置,或者已知两分两至日位置,我们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判读公转轨道示意图。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过程与方法:利用橡皮泥捏制山体的各个部位及五种地形,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与学分析与处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
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
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
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
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
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
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
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
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初二生地会考中的地理图表分析技巧地理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地理考试又是学生面临的一项挑战。
在地理考试中,图表分析常常是一个关键环节。
掌握地理图表分析的技巧,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二生可以使用的地理图表分析技巧,帮助他们在地理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理解地理图表的种类在地理考试中,常见的图表类型有流程图、地图、气候图、统计图等。
学生需要了解每种图表的特点和用途,这样才能在遇到相应的图表时准确分析。
流程图主要用于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发展过程,通过箭头和文字展示事件的顺序和关联。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箭头指向和文件的排列,了解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原因。
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图表类型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地图上的符号、比例尺和方位,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信息。
气候图用于展示一定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气候特征。
学生需要注意图表中的温度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信息,以便分析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气候变化。
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图表中的刻度、标签和比例,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分析。
二、分析图表前的准备工作在分析地理图表之前,学生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图表的主题和目的。
其次,观察图表的整体布局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寻找有关的背景信息,了解图表所描述的地理现象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理解图表中的数据和趋势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时,需要仔细观察和理解图表中的数据和趋势。
首先,要注意图表中的数据单位和范围,确保比较和分析时的准确性。
其次,关注图表中的数字和百分比,以便找出关键数据。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意图表中的趋势和变化,找出规律和异常。
四、进行图表比较和综合分析在分析地理图表时,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图表之间的数据和趋势,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曲线,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推测出地理原因和影响。
常考图4 示意图地理示意图的涵盖范围较广,图示形态多样,包括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景观示意图,多能反映地理规律、原理以及地理过程的演变或各种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等内容,因此在高考命题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能力要求,故每年的高考题中地理示意图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因此对此类图表应重点关注。
典例感悟典例4 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D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C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读图指导】技法归纳1.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镇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扣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主题,如下题“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着眼时空变化: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述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①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
地形图的判读一、单选题(共27题;共74分)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山地ﻫB、丘陵C、平原D、高原2、下列地图中,最能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C、地形剖面图D、卫星地图3、某地质调查队在图中甲地遇上了泥石流,应选择的逃生路线是()ﻫA、①B、②C、③ﻫD、④4、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A、甲B、乙ﻫC、丙D、丁5、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ﻫA、图①中,甲乙两人彼此可以直接相望,更可听见对方的大声喊话。
B、图②区域是个山峰,除了西南方向外,其他地方的坡度都比较均匀C、图③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了一条小河,并且河水向东偏北方向流去D、图④是一个山谷,并且是一个向东敞开、山高谷深的大峡谷6、翠屏山在地图上的标高是507米,这个高度是( )A、高度ﻫB、相对高度ﻫC、海拔高度ﻫD、一般高度7、关于下图中甲乙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ﻫA、甲乙两图均表示高原的地形B、EF间的实际距离短于CDC、乙图反映的范围比甲图大D、EF的坡度比CD的坡度小8、小明对家乡地形的描述:“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小明家乡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B、盆地ﻫC、平原D、丘陵9、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ﻫA、甲、乙、丙、丁表示山顶的是甲地B、乙处陡崖的海拔高度可能是255米C、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ﻫD、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10、(2015•龙岩)7月暑假期间,小强旅游来到甲城镇.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ﻫB、乙处的海拔为200米ﻫC、山顶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ﻫD、如遇暴雨,为安全起见应避开丁处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低于海平原约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9048米ﻫB、8448米C、8852米D、9248米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ﻫC、山地ﻫD、盆地13、关于如图地形区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②地的正北方B、P、Q两坡段中,P坡较缓ﻫC、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ﻫD、③、④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一定在600米以上1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用黄、褐色表示什么( )A、海洋、湖泊B、平原ﻫC、积雪和冰川ﻫD、丘陵、高原和山地15、关于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点是地形起伏小ﻫB、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缓,沟谷较浅ﻫC、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ﻫD、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1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突出时,该处地形是()A、山脊B、陡崖C、山谷ﻫD、鞍部17、等高线地形图属于( )A、平面图B、电子地图ﻫC、专题地图ﻫD、普通地图18、读图,关于甲乙两地高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ﻫA、甲地的海拔是150米B、甲相对于乙的高度是40米ﻫC、乙地的相对高度是110米D、乙地的绝对高度是110米19、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与名称顺序相符的是( )ﻫA、山脊山峰山谷鞍部B、山脊盆地山谷鞍部C、陡崖山谷盆地山脊ﻫD、山脊山谷盆地鞍部20、下列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稀疏ﻫB、选择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爬山最容易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D、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21、读图,回答下题:(1)我国五种陆地地形,如图中未体现出来的是()A、高原ﻫB、丘陵C、平原ﻫD、盆地(2)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形中,完全不属于山区范围的是()A、①B、②C、③ﻫD、④22、读图完成下小题ﻫ(1)甲点海拔为( )A、1500 米ﻫB、1000 米ﻫC、500 米ﻫD、0 米(2)如果乙点的气温为15℃,那么甲点的气温应该是( )A、15℃B、0℃C、18℃D、9℃23、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的等高距是( )ﻬA、50米ﻫB、100米ﻫC、200米ﻫD、300米(2)图中甲处的地形部位是( )A、山谷B、山顶ﻫC、山脊ﻫD、鞍部(3)下列能反映如图中E﹣F线的地形剖面图是()A、B、C、ﻫD、24、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后面小题:ﻫ(1)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 )A、山顶、山谷B、山脊、鞍部ﻫC、陡崖、山脊D、山谷、鞍部(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A、丘陵B、高原ﻫﻬC、盆地ﻫD、平原(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A、C地ﻫB、E地C、A地ﻫD、B地25、一地理科学考察队在某地区进行考察.读考察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后面小题:ﻫ(1)图中D处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A、山谷B、山顶ﻫC、山崖D、鞍部(2)图中B地的海拔可能是( )A、400米ﻫB、650米C、750米ﻫD、800米(3)图中C所在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A、自西北向东南ﻫ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ﻫD、自东南向西北26、“因地形,以高制塞"是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重要原则。
如何判读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图1 自然原理关联图图2 人类生产流程关联图图3 环境问题和循环经济关联图关联图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问题情境。
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图1);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如图2);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图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基本判读步骤是: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典型例题】(2016•江苏卷)图1、图2 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 题。
1. 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B. 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2. 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C. 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BD 2.CD练习:(【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专题二、地理图表的分类与判读【核心考点归纳】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区域微观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和地理分布图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等值线图另成专题)【方法规律总结】一、区域微观图1.图示特点:“小视角、大比例尺、微观化”2.读图方法:通过阅读背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高考题型构建】例1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答案:(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北部高山地区除外)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对生活能源需求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很大)。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国家不是重要国家,但通过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国为尼泊尔。
从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图中8000米以上的高山比较多,另外落差较大,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线上,所以该区域应为尼泊尔。
抓住这一信息,结合东南亚的区域特征即可作答。
在复习过程中应逐渐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阐释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