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22 KB
- 文档页数:3
童年教学设计(共7篇)《童年》教学设计一、阅读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转变,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天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读书、说话、展示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鲜活的阅读替代教师对文本肢解性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和作家、作品对话,读出作者,读出社会,读出自己。
3、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p ,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4、通过阅读示例,使学生掌握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摘读法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三、课时设计:2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增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容量。
五、教学过程:一、读书方法指导 1.导入课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也知道没有书的生活如同没有阳光,我们更知道读书可以让你披上美丽的光彩。
我更愿意把总理在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了让我们自己充满希望,为了我们的民族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走进教科书以外的书的世界,去共同感受课外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今天我们来谈一个轻松的话题——有关课外阅读的问题:“大家课外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学生交流互动,谈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情况小结,出示板书:读书要有选择性——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读书要有目的性——启迪智慧、升华思想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阅读方法希望大家学习后都能够有所感、有所悟,更能有所行动!4、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童年》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材料说明】《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
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童年》是“序曲”,也是最富魅力的一部。
小说共十三章,描写了“我”从三岁到十一岁的生活。
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残暴凶狠自私的外祖父,善良而又不幸的母亲等等鲜活的人物以及对俄罗斯风光、社会场景的描写,对悲惨、艰辛又不乏温情的生活经历的描写,交织出一部色彩斑斓的现实主义佳作,它的文字、思想都值得小学生品味。
【教学目标】1.重点交流第十二章的阅读体会,体会“我”生活的悲惨、不幸。
2.通过详细的语句感受外祖母、外祖父、母亲、继父、老师、主教以及“我”等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3.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
【教学流程】一、谈谈对整本书的理解1.课件出示书封面,看出什么?人物穿着、表情,周围环境,猜测主人公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2.有同学了解《童年》或者作者高尔基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序曲”——《童年》,去了解那一段生活。
二、读书交流,感受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一)阅读第十二章,初步感受《童年》。
1.同学们拿出节选,静静读一读。
这个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2.你想用什么词来概括这个段童年生活?为什么?(二)走近阿廖沙,感受人物形象。
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悲惨的生活中,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再看看文章节选,重点感受阿廖沙的人物形象,能够把触动你的内容勾画批注出来。
1、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提炼阿廖沙勇敢、善良、热爱书籍、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2、介绍“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的含义,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中都有自己的影子,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的不但是人物形象,还有作者鲜活的人生。
三、以点带面,引导阅读整本书1、在这个章中,不但有阿廖沙,还有其他一些人物。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高尔基的童年故事。
二、整合信息,提炼阅读方法
1.过渡:同学们,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大宝藏。
同样的宝藏,有些人能找到很多宝贝,有些人却找不到。
关键在于他们“挖宝藏”的方法不一样,读课外书也一样,有好的阅读方法,能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收获,该怎样读呢?
2.介绍方法;(1)阅读计划(2)情节记录卡(3)制作人物卡片(4)思维导图(5)绘制故事地图(6)成长梯(7)启示卡体会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与复杂性
三、试读《童年》,初感人物形象
1、埋葬了父亲,年幼的阿廖沙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一起就来到了外祖父家。
来到这个家不久,他就目睹了饭桌上发生的这一幕。
(播放视频)
同学们想一想:年幼的阿廖沙今后将会生活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呢?(整日争吵打架、矛盾重重……)
2、接下来在这个家里,阿廖沙还预设:
1.为什么会心怀不安呢?
2.为什么开始对一切委屈和伤
痛变得极度敏感呢?
3.当初那个对父亲死去都没有
太多感知的阿廖沙,他的心理
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这一
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
讨论交流)
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
力。
《童年》名著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不同朗读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重点: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童年》。
每位同学都有过幸福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阿廖沙的“童年”,真情体会特殊的在苦难中成长的童年。
二、作者作品:作者是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答:高尔基。
(补充)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社会文学的创始人。
列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过渡:《童年》是高尔基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作品以他自己3岁到10岁之间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小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悲惨黑暗的童年生活中经历苦难和磨练成长起来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后名著导读精彩片段,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情节。
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下面我给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深入了解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又心酸的童年生活。
四、精彩片段:(一)“深重的苦难”1.齐读片段一《一起生活了50年后分家》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吝啬自私)这种性格体现在哪些事情上?小结:通过以上片段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外祖父,也看到了一件件和他有关的家庭丑事。
过渡:有人说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许多的弱点和不足。
再看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2.一生朗读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问题:通过语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他是如何对待家人的?并从语段中找出依据。
知道外祖父毒打我的原因吗?(残忍粗暴,不顾亲情,蛮横无理,丧尽天良等)过渡:难道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仅仅只耳闻目睹了这些事情吗?不,不是!请看: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阿廖沙那些痛心疾首的伤心经历吧!3..男女生分别朗读片段三《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场景》问题:读了这些不可思议又让人义愤填膺的故事场景,以及对外祖父这一家之主所作所为的了解,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能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吗?问题:读着这一桩桩丑事,一幕幕悲剧,让我不由地疑惑重重:为什么都是一家人却将亲人变成仇人,让本应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是一个人如此,还是每个人都如此,是一个家庭这样,还是每个家庭都这样呢?阿廖沙在自编的儿歌这样唱: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我们将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现实社会呢?小结:阿廖沙的悲剧经历不仅仅是来自这个小市民家庭的愚昧无知和自私自利,更是和腐朽衰败的旧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童年》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整本书阅读教案《童年》整本书阅读推动课内容简析:1.内容梗概小说《童年》从阿廖沙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不过在这样可怕的环境里,也有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用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使阿廖沙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作家简介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
1927年10月22日被授予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
3.文学评价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
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使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落。
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绘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采,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在悲剧的氛围中感遭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童年》整本书阅读课堂设计一、内容简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述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
在年幼的阿廖沙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与无情;母亲在感染霍乱而死的父亲遗体旁声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们整日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家里强壮的男性欺负殴打女人、毒打儿童;同时在这个家里,小阿廖沙始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故事的熏陶。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廖沙暗淡的童年岁月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带给了小阿列克谢一生的爱和感激。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2、了解全书作者、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
3、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1、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童年》这本书相关资料:作者介绍,小说背景等。
2、请学生提出疑问或者对阅读整本书的想法。
3、了解了书的大概,看来同学们一定都对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很感兴趣。
课前,老师认真读了这本书,选取了一个章节,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阅读第十二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拿出节选,静静读一读。
(2)、通过这一章的阅读,你了解到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3)、生交流,师相机点拨提炼阿廖沙勇敢、善良、热爱书籍、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4、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说得很好。
除了这些事,阿廖沙的成长中还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成为了一个健康坚强的小伙子。
除此之外,小说还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
请同学们在课后走进整部小说,静静品味。
整本阅读导读课《童年》教学设计【课型】阅读推进课【教学目标】1.梳理前七章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外公和外婆的人物形象。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化“泪”为成长的动力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重点】目标2、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梳理情节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最近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的学习,通过学习《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小说,我们知道了,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情节、环境、人物)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童年》这本小说,去感受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
大家都读到哪儿了?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七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读得怎样?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七章的主要情节(抽生汇报)。
生汇报后,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情节梳理的?(预设: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看导读页……)二、梳理人物,感知形象1.结合语境,猜测人物。
师:大家通过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等方法,梳理了情节。
在《童年》一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伴随着阿廖莎的成长。
罗老师想来考考大家,看大家能不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猜出描写的是谁?(母亲)围着一条红裙子,跪在父亲身边,一边用小梳子梳理父亲的头发,一边伤心地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抽生说,请你读给大家听)(舅妈)脸色苍白,蓝眼睛、大肚子,走起路来很吃力,常常停下来,喘着气低声说:“哎哟,我实在走不动了!”(抽生说,请女生来读一读)(小茨冈)宽肩阔背,脸膛方方正正的,一头漂亮的鬈发。
(抽生说,请男生来读一读)(米哈伊尔)舅舅的黑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他像外公一样干瘦干瘦的;(雅科夫)舅舅的头发是浅色的,打着卷儿。
(师:外国人的名字不太好识记,我们可以多读几次。
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2.利用环形图,梳理人物。
师:伴随阿廖莎成长的人物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同学们结合情节补充了前七章的人物环形图。
《童年》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童年》的背景、内容及主题。
2.学会阅读整本书要关注的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色彩来形容你的童年,你想用什么颜色?为什么?2、加上书名号,你想到了什么?3、是不是只有美好而愉快的童年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幸福、让未来有所成就呢?苏联作家高尔基笔下的《童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导读课堂。
二、读薄——明相关信息,读整本书籍交流:走近文本之前,大家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了解这本书呢?。
(一)欣赏封面我们可以先从读封面开始,你觉封面关键信息是什么?课件出示封面。
(二)读序言、作品导读或前言1.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还可以从哪里知道?书中的“序言”可以给我们提供信息。
你能从序言或前言中读懂什么呢?预设:因为版本不同,有的书前面没有安排序言,也可能是作品导读或者是前言。
无论是哪部分,都能让我们了解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3.重点读“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为了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前言或序言时,应该重点读懂哪一部分?预设:我们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通过这两点能了解高尔基虽然身处黑暗社会,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反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俄国一代新人的代表。
他不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
加深对小说中人物认识,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初识《童年》,了解自传体小说1.同学们,再读读阅读《童年》内容简介与作者简介,并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我们发现,作者的经历和小说主人公的经历相似。
像这样以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和事迹为素材写成的传记,我们称为“自传体小说”。
(四)了解目录1.读目录:说说你从目录中知道了什么?并试着进行推测。
2.目录中有哪些人名呢?请用笔圈出目录中的人物姓名,和这些名字打打招呼吧,以后的阅读中,可能会成为朋友呢!教师小结:通过刚才“读封面”“名师导读方案”“名著阅读导航”“鉴赏与品读”“读目录”这些方面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了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先把书读“薄“。
《童年》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基及其人生三步曲2、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3、培养坚强人格,珍惜当下美好生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二、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饱尝了人间苦难。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革现实的途径。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导读教学1、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童年》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本书的导读,了解作者高尔基和《童年》的主要人物及大概内容。
2.通过品读精彩片段,感受整本小说的魅力。
3.在阅读中初步感受人物特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小说特点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小说,我们知道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情节曲折。
看来,小说真的不“小”。
(二)认识作者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本小说,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
什么叫“自传体”呢?谁来说一说?2.出示:自传体是一种传记,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
《童年》顾名思义,写的就是高尔基自己童年的生活。
书中会经常出现这些名字:“锁上门,把阿列克赛带走!”她终于发出了一种可怕的声音。
外婆一把推开我,奔到门边。
“不过呢,阿廖沙,也会有快乐难忘的时候!夏夜里,我们停下来休息……”这里的“阿列克赛”“阿廖沙”都是谁?3.作者介绍:高尔基,苏联作家,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师傅等,代表作品有《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品读段落,初步了解内容1.在《童年》这本小说里,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有哪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呢?2.开篇第一章,就写了年幼的高尔基失去了父亲,他和母亲只能去投靠外祖父。
(本以为……,没想到……)外婆扑到我面前,一把抱住我,喊道:“不准碰阿列克赛!我不许你碰他,你这个魔鬼!”外公冲过来,推开她,一把把我夺过去,拖到长板凳前。
我拼命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
他怒吼着,夹紧我,用力把我往板凳上摔过去,摔得我的脸生疼。
……“我”生病了。
一连好几天,我都只能脸朝下趴在小屋子里那张热烘烘的大床上。
3.本以为,自己的母亲很厉害,没想到——她也是害怕外祖父的。
“我”后来有了继父,在母亲看来——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人很好,也很聪明,你会跟他和睦相处的。
高尔基《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绘童年色彩,感受家庭环境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
而《童年》一书中主角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
书中展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整本书及底色是黑色的、灰色的。
导读课环节可以通过对比“阿廖沙”与“我们”的童年色彩,感受主人公的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绘人物肖像,感受经典形象高尔基在书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俄国小市民形象:外祖父: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他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母:这一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邪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
主人公阿廖沙:他坚强勇敢,善恶分明,不屈服权贵。
知心好友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
导读课教学时,可以挑选一两个主要人物的描写片段进行赏析,让学生自主绘制人物肖像。
三、绘人物关系,展开时代画卷《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
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
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
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
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在推进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工具绘制人物关系图,从而再现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感受整部作品的时代感。
《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导言】本教学设计针对《童年》一书的整本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探究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目标】1. 通过整本书阅读,理解并分析《童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熟悉并描绘书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分析并总结作者采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包括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活动】一、前导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与《童年》主题相关的话题,如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烦恼等。
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童年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并帮助他们激发对《童年》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二、整本书阅读1.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整本《童年》,并提醒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和写下疑惑问题。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阅读心得,交流自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并解答彼此的疑问。
3. 整理笔记: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小组讨论的内容,整理出每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主题探究1. 主题梳理:组织学生回顾整本《童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集体探究书中所传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乡村与城市的对比、成长与梦想的冲突等。
3.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或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辨。
四、人物分析1. 人物描述:学生根据书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自己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或其他方式,描绘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人物性格分析:学生就书中的人物,挑选一个进行深入分析,描述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理解解读。
3. 角色扮演:学生结合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童年》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封面猜内容”“了解作者知影响”等活动,产生阅读三本小说的兴趣。
2.通过品读片段,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内容。
3.借助图表支架,自主规划、制定个人阅读计划,自主阅读三本小说。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自主规划、阅读小说。
【教学准备】1.学生:《童年》这本书(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2.教师:认真阅读这本书;设计阅读计划表、读书记录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快乐读书吧”,了解推荐书目1.谈话导入。
(1)出示学生们以前在学校的生活照片,一起回忆童年的欢乐时光。
(2)教师引导:孩子们,六年级已经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年级,我们六年级将收获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同时也将与童年告别。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童年的回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那么,你们有没有哪些令你特别难忘的童年记忆?(3)教师引导: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每个人都能想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如同你们一样欢乐幸福的,有一个人呀,他的童年可以同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间地狱”,比如说,老师手中的这本书《童年》,他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阅读封面。
(1)依据书名预测:看这本书的书名,猜猜看,书里会讲什么内容呢?(2)阅读“快乐读书吧”的简介验证预测。
(3)再读封面了解作者:仔细看看书本封面的作者、插图,你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预设:《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前苏联文学奠基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3)介绍什么叫自传体小说?3.小结激趣:看来这本小说来历不凡,堪称经典,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指导,应该做到兴趣与方法并重。
《童年》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设计
【内容简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的这段生活。
父亲去世后,阿廖沙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家庭,亲人们之间没有一点温情,为了利益争吵不休,直至大打出手,最后他们分了家,母亲也离家出走。
在这个家里只有外祖母疼爱他。
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但他们也都相继离去了。
后来,母亲回到家中,准备结婚。
姥爷卖掉了房子做她的嫁妆,从此阿廖沙开始了颠沛的生活。
继父输光了财产,整天不务正业,甚至毒打母亲,还到学校造谣说阿廖沙是小偷。
在贫病交加中,母亲去世了。
从此,阿廖沙告别了童年。
【教学目标】
1. 激发阅读名著兴趣,初步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回顾《童年》内容,感受书中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实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读完《童年》一书,学生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有目的批注勾画,对
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有自己的分析,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
师: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照片。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都有不同的感受。
前段时间,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个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
生齐答: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
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
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实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师:谁来说说,这三位人物中你对谁的印象比较深?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引导学生说)
生1:我对阿廖沙的外祖父印象比较深刻。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残暴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我是从他经常打人看出来的。
比如说这本书的第84页,外祖父连自己的老婆也打。
(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出的片断)
师:这个片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1:主要是使用了动作描写。
师:是的,作者在这里就是使用了动作描写来突出外祖父的残暴。
对于外祖父,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阿廖沙的外祖父是个很冷酷的人。
小茨冈死后,外祖父不但没有可怜小茨冈,反而只记着自己的生意,我觉得外祖父太无情了,而小茨冈死得太可怜了。
师:这位同学找的片断很具有典型性。
这里作者主要是采用了语言描写,同时作者通过对小茨冈的死,来侧面烘托出外祖父的凶狠与贪婪,这种叫“侧面描写”。
同学们能够继续抓住这样的描写方法来分析这三位主要人物。
生3:书本第62页,作者就使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写外祖母如何救火的,从这个片断当中能够感受到外祖母很能干。
师:对于外祖母,你们还有什么评价吗?
生4:我觉得外祖母很善良,她好像对每个人都能尽量忍耐,而且对阿廖沙一直不错。
……
师:今天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片断,请同学们欣赏。
(播放视频)同学们看完后,对这三位人物有什么样的看法?
生5:我觉得外祖父真是太吝啬了,也太无情了,对自己的亲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生6:我觉得外祖母对阿廖沙很慈祥。
生7:我觉得阿廖沙很懂事,他把得来的钱都交给了外祖母。
……
生8:老师,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阿廖沙。
他在这样不好的环境里成长,最后并没有变坏,我很佩服他。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8:书里的第140页讲到他帮忙救了邻居的孩子。
师:是吗?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吗?
生8:我是抓住他的一些动作描写来理解的,还有这幅插图,从这插图能够看到他正在和其他两个小孩一起救落井的孩子,我觉得他是乐于助人的人。
师:真好,你们还觉得阿廖沙是个怎么的孩子?
生9:我觉得阿廖沙是个很坚强的孩子。
师:是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9:我是书本第238页看出来的。
这个段中讲到他为了学习和生活,去捡破烂换钱。
我觉得他很能干,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会屈服,会想办法去克服。
师:这段找得好。
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个段主要是通过阿廖沙的心理描写来体现,让我们知道了阿廖沙的经历与内心感受。
像这样的心理描写同学们还能够找一找。
生10:老师,我找到了一个地方,当外祖父暴打外祖母之后,作者写出了阿廖沙的心理感受,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恨。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前面刚学过《南沙卫士》一文,文中作者用南沙的恶劣环境来反衬驻守南沙官兵们的高尚情操,那么同学们是否也能在书中找出些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呢?
(生无法即时找出)
师:请同学看书第210页中阿廖沙在自己搭建的草棚睡醒以后的一段环境描写,这个段环境描写能够衬托出阿廖沙那段时光感觉非常愉快,而正是在这样美妙的感受中,阿廖沙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与希望。
生11:老师,我也找到了一段,53页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就让人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说明这时阿廖沙的心情还是比较高兴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很多同学都知道要抓住描写方法来对人物形象实行分析,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希望今后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使用这个点对人物实行分析。
三、对比童年,感悟生活
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师:把大家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啊,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受不好风气的影响,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在课后为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总结: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