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管理系统优化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21
第十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第一节概述安全是人类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展研究及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问题,并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更趋于关注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
在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已开展了几年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10月正式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决定在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由此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出台的背景及模式8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颁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以及环保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在国际区域范围内发展也更为迅速,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健康组织(APOSHO)在1998年第14届年会上建议各成员组织参照ISO1400和APOSHO1000开发本国的标准。
1999年3月,由全球数家最知名的标准制度研究、认证机构(如BSI、SGS、BVQⅠ、DNV、NSAⅠ、AS/NZ、UNE、LRQA、SABS等)共同颁布了职业健康与安全OSHASⅠ8001标准。
面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
并且,我国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即:已初步健全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ISO9000和ISO14001在我国的成功实施,为企业实施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性的保障条件。
我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问题刚提出时就十分重视,并于1995年派代表参加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特别工作组;1998年8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协会提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对企业进行试点实施;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正式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的通知.截止2000年7月,已有19家企业顺利通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是为了提供高效便捷的学校教务管理服务而设计的一种信息化平台。
通过对学生信息、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进行管理和优化,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教师、管理者等提供更好的教务管理体验。
一、系统设计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信息管理学生信息是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
系统需要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成绩、课程选课情况等。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信息,教师和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和管理学生信息。
2.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是为了保证学生按照规定的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系统需要包括各个专业的课程列表、学分要求、毕业要求等。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教学计划的审核和管理。
3. 课程安排与选课管理课程安排与选课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个人需求的匹配。
系统需要包括课程的时间、地点、教师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选课,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课程的安排和管理。
4. 成绩管理成绩管理是为了统计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成绩。
系统需要包括成绩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成绩,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录入和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5. 教师管理教师管理是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系统需要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信息和评价,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教师的管理。
6. 统计与报表统计与报表是为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
系统需要能够根据需要生成各类报表和统计数据,包括学生人数统计、课程选课情况、学生成绩分布等。
这些报表和统计数据可以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和评估。
二、系统优化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优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平台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需要保证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系统,使用功能。
第10章信息化软件系统管理1 控制目标为了保障用友 ERP、DMS系统在公司运营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快速实现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企业运营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确保业务需求及流程的系统实现;保证信息系统访问安全,信息实现合理共享。
2 业务流程目录信息化管理共设立一级流程目录1个,二级流程目录3个,三级流程目录4个,四级流程目录0个,详见下表:3 重要控制政策■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按照流程规范、责任清晰的原则对信息化管理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具体控制关键点如下:■保证ERP、DMS系统、设备的稳定运行;■保证业务数据真实、及时、准确、安全传递;■保证ERP、DMS权限有适当审批流程;■确保业务需求及流程的系统实现。
■明确OA开通权限、标准、网络开通权限;4 流程控制矩阵本流程各环节所涉及的控制点、控制目标及控制活动描述,如图表10-1所示。
5 流程权限指引本流程关键环节所涉及的管理、决策权限分配情况,如图表10-2所示。
6 流程图本流程的主要子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如图表10-3所示。
7 相关制度和文档性记录7.1 流程相关制度《信息化软件系统管理规定》7.2 流程操作表单/文档ERP权限、注销申请流程7.3《公司互联网申请及使用管理规定》图表10-1:ERP系统管理流程控制矩阵第3页共17 页第4页共17 页第5页共17 页图表10-2:ERP系统管理流程权限指引第6页共17 页符号说明:▲:上报、申请、发起、召集审核、审批事项。
★:相应职级人员审核事项。
■:相应职级人员审批事项。
●:办公会(专题会)讨论事项。
○:参与、组织、确认调查事项。
△:上报备案事项、资料保管.☆:监督、审查、检测事项第7页共17 页图表10-3:ERP系统管理10.01.01ERP新增用户、增加权限及注销用户管理10.01.04仓储管理流程10.01.05物料清单管理xxxxxxxxx有限公司10.01.06生产订单管理10.01.07 财务管理10.01.08 数据安全管理10.01.10网络安全管理。
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优化学生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工具,旨在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高效地管理学生信息、课程安排、成绩记录等各项工作。
本文将对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优化进行探讨,包括系统功能、界面设计、数据安全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1. 系统功能学生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统一管理学生信息:包括学生个人信息、课程安排、成绩记录等;- 自动化课程安排: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课表,自动分配合理的上课时间和教室资源;- 成绩管理与分析:记录学生的成绩,并提供成绩统计与分析功能,帮助教育机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考勤管理: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并进行统计;- 通知与沟通:提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包括通知、作业布置、在线答疑等功能。
2. 界面设计良好的界面设计能够提升用户体验,使系统易于使用和操作。
在学生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界面简洁明了:避免过多冗余信息和复杂的操作流程,使用户能够迅速上手;- 分层次结构:合理地组织和划分各个功能模块,将相关功能放在相同的界面或子菜单中;- 友好的提示:对于重要的操作,提供明确的提示信息,引导用户正确操作;- 响应式设计:适应不同屏幕尺寸的设备,保证在不同终端上都能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3. 数据安全学生管理系统处理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敏感数据,因此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保障数据安全的一些措施:- 用户权限管理:分配不同用户角色及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敏感数据;-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 数据加密传输:采用SSL等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安全审计与监控:记录系统的操作日志和访问记录,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问题。
4. 用户体验学生管理系统的用户主要是教职工和学生,他们的使用体验将直接影响系统的可接受程度。
为了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可采取以下策略:- 简化操作流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流程优化,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 提供实时反馈:对于用户的操作或请求,能够迅速给予反馈,增强用户信心;- 用户友好的界面:采用直观的图标和字体,结合颜色和动画效果,提升用户对系统的认同感;- 定期用户培训:提供系统操作培训,教会用户如何充分利用系统功能。
《系统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系统优化的定义和意义2. 系统优化的基本原则3. 系统优化的常用技巧4. 系统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系统优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系统优化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系统优化的理解和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系统优化》相关教材或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案例分析和教学内容。
3. 电脑和投影仪: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系统优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系统优化的定义、意义、基本原则和常用技巧。
3.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实际应用中的系统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系统优化的理解和经验,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系统优化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系统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系统优化案例。
2. 组织实地考察:参观企业或机构,了解系统优化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开展课后项目:鼓励学生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建议。
3. 教学改进: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