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 格式:pptx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1
初一年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主张以德治国;③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
(2)教育思想:①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文化成就: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贡献巨大。
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注意区分)
儒家:说服教育: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法家:依法惩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一、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记载他的言论的著作是《》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是春秋后期国人,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将其作品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他提出;;。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的制度,主张,主要求统治者。
他反对。
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大教育家。
他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他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和教育。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一书。
三、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学派有、、、、墨家代表人物是,他主张“”、“”提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他主张实行,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他主张实行“”。
3.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4.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的,他是家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建立的封建国家,深受国国君的赏识。
5.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于《》一书,此书的作者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他是家的鼻祖。
6.意义(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和的繁荣,成为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进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见:“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见:实行“仁政”。
荀子主见: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见: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见: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心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 8 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⑴学派的创始人,后期楚国人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他擅长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见“”。
⑶学说著作: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⑴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见,疼惜民力,体察民意。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见“”;②在教学中,孔子留意和文化学问教育,③觉察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由其弟子整理而成〕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进展有格外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标准对中国社会的进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学派人物著作思想主见儒儒家家孟子《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斗荀子《荀子》“礼治”道家庄子《逍遥游》治国要顺应和墨家墨子《墨子》主见“”“”,提倡节省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权威,建立统治。
第8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重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基础解读一、老子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著作《道德经》2、老子的思想主张: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的经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