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 格式:pdf
- 大小:200.18 KB
- 文档页数:15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操作规程一、引言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采用适用性检查方法验证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的操作过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提高微生物控制的有效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生物药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微生物控制实验室。
三、设备和试剂准备1.培养皿和管子: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试剂器皿。
2.培养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3.培养基密度标准液:用于调整培养基的密度。
4.液体融化装置:用于融化固体培养基。
5.无菌纸片和无菌棒:用于为菌液接种提供无菌工具。
6.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皿和试剂。
7.放射源:用于灭菌工作区域。
8.荧光显微镜:用于观察菌落生长。
9.消毒液和洗涤剂:用于清洗工作台和培养器皿。
四、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台和操作区域,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清洁。
2.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3.确保培养基质量合格,根据需要使用培养基密度标准液调整培养基的密度。
4.打开培养基瓶盖,将培养基倒入清洁的培养皿或管子中,尽量避免有气泡产生。
5.放入灭菌器中进行灭菌,确保培养器皿和试剂的无菌状态。
6.露肩接种法将待测菌液接种于培养皿表面,接种菌液的体积应适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7.使用灭菌的无菌棒均匀涂抹接种菌液,确保菌液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
8.均匀涂抹后,用无菌纸将菌液多余部分吸干。
9.将接种好的培养皿密封,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温度和时间根据具体培养基要求确定。
10.培养箱内的培养皿应避免震动和突然变化的温度。
11.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培养皿进行观察。
12.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量和形态特征。
13.根据培养基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进行结论判断。
14.清洗灭菌培养器皿和试剂,彻底清洗工作区域,确保无菌状态。
五、质量控制1.确保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使用灭菌的无菌器皿和试剂,避免污染。
3.严格控制接种菌液的体积,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接种量。
培养基适用性标准操作规程第 1 页共4页1目的规范培养基适应性检查的标准操作。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査。
3责任3.1本规程由质量保证中心主任指定人员起草。
3.2与本文件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参与审阅,企业质量负责人批准本文件。
3.3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本规程。
4内容4.1依据4.1.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4.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4.2试验用菌株及培养基4.3试验用仪器设备4.3.1恒温培养箱(30~35℃)、霉菌培养箱(23~28℃)、蒸汽压力灭菌器、净化工作台、电热干燥箱、恒温水浴锅、振荡器、电冰箱、天平4.3.2锥形瓶、培养皿(9cm)、量筒、试管及塞、吸管(1ml分度0.01,10ml分度0.1)4.3.3接种环、乙醇灯、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球、火柴、记号笔、灭菌镊子、不锈钢药匙、白瓷盘。
4.4操作步骤4.4.1菌液的制备4.5.1.1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h。
取30~35℃培养18~24h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营养肉汤新鲜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递增稀释制成每1ml含菌数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4.5.1.2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上,于23~28℃培养24~48h。
取于23~28℃培养24~48h的白色念珠菌新鲜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递增稀释每1ml含菌数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4.5.1.3 接种黑曲霉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于23~28℃培养5~7天,加入3~5ml0.05%(ml/ml)聚山梨酸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酸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递增稀释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备用。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菌检查是指通过检测和培养方法,对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数量测定的过程。
菌检查培养基是进行菌检查的重要工具,其适用性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进行检查和验证,对于确保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检查方案旨在对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进行系统检查,建立合理、可行的检查流程,以确保培养基的适用性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检查方法和步骤:1.收集样品:2.培养基准备:根据不同菌种和检测要求,选取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规范性。
3.菌液接种:将收集的菌种,按照规定的菌液接种方法,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
4.培养条件控制:控制培养基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及培养时间,以确保菌种在培养基上可以适应和生长。
5.菌落计数和观察:在培养时间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情况,并进行菌落计数。
6.鉴定和比对:选择代表性的菌落进行鉴定和比对,以确认其和已知菌种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7.结果评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比对实验结果与对培养基适用性的要求是否一致。
8.结论和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是否适用、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三、影响因素和处理措施:1.培养基成分:培养基中的成分可能对菌种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确保培养基中的成分符合菌种的需求和标准要求。
2.培养条件控制:地域、温度、湿度、pH等环境因素都会对菌种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常见菌种筛选:针对不同食品、水等样品中的常见菌种,通过前期调查和研究,筛选出适用于相应样品的菌种进行实验。
4.对照组设定: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以确保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与已知的标准相一致。
四、质量控制措施:1.培养基质量控制:对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和质量评估,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SOP1.目的规范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确保微生物限度检查培养基计数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检定用菌种。
3.定义无4.职责4.1.QC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及执行;4.2.QA、QC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审核;4.3.质量总监负责批准本规程;4.4.QA负责本规程执行的监督。
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6.材料6.1.房屋、设备、试验用具6.1.1.房屋:阳性实验室6.1.2.设备:100级洁净工作台,30~35℃培养箱,20~25℃培养箱,立式灭菌器6.1.3.试验用具:隔离服、洁净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帽子、10ml刻度吸管、1ml刻度吸管、毛巾、吸耳球、记号笔、中试管架、酒精灯、镊子、酒精棉、三角瓶、托盘、电子天平、药勺、量筒等。
6.2.菌种检查所用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003〕:用于无菌实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用于无菌实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用于无菌实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 98003〕:用于无菌实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用于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6.3.培养基: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管)、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管)、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管)6.4.试剂与配制0.9%无菌氯化钠溶液:取氯化钠9.0g,加注射用水1000ml,充分溶解摇匀,加塞、包扎,经121℃30分钟高压灭菌,即得。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一、检查目的本次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所使用的培养基是否适合对特定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繁殖。
检查结果可为后续的微生物实验提供方向和参考。
二、检查方法本次检查采用以下方法:1.选择微生物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微生物进行检查,包括菌株、菌液或真菌等。
2.选择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需要,选择适合该微生物的常用或特殊培养基。
3.参数标准对所选定的培养基进行相关参数测定,如pH值、温度、光照、含量等,以衡量该培养基的性质和适用性。
4.培养实验设计将所选的微生物分别培养于不同的培养基下,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每个样本在不同培养基下的生长情况和特性。
5.结果分析对各个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结果统计和分析,比较培养基对微生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初步评估其适用性。
三、检查结果根据以上检查方法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培养基A该培养基对微生物生长效果显著,能够促进菌种生长,细菌数量有明显增加。
但对真菌等其他微生物适应性较差。
2.培养基B该培养基对某些细菌有富集效应,能够分离出比较难培养的菌种。
但对其他微生物适应性较差。
3.培养基C该培养基综合适用性较好,对各类微生物均有一定的培养效果。
同时,培养基的含量和温度等因素需进行相关调整。
四、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初步评估出所使用培养基C是该微生物的最佳选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但还需对其调整不同参数指标,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同时,在实验中仍需注意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备注本次检查结果仅供参考,实际实验中需根据具体微生物特性和实验条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A一、引言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是指通过相关试验和分析,对培养基的成分、性质和质量进行评估,以确认其适用性和可靠性。
本报告记录了对培养基A 的适用性检查结果。
二、试验目的本次检查的目的是评估培养基A在不同温度、pH值和气氛条件下的生长性能,以确定其适用范围和最佳条件。
三、试验设备和材料1.培养基A:按照制备方法配制得到的培养基。
2.培养皿: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皿。
3.细菌菌种:选择一种常见的细菌菌种作为试验菌种。
4.灭菌器:用于培养基和培养器具的灭菌处理。
5.恒温培养箱:用于控制培养温度。
6.pH计:用于测量培养基的pH值。
四、试验方法1.培养基质量检查:对培养基进行外观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悬浮物、沉淀物或变色等异常情况。
2.培养基成分测试:对培养基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关键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3.温度适应性试验:将培养基A分装至多个培养皿中,接种细菌菌种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4.pH适应性试验:将培养基A分装至多个培养皿中,调整pH值到不同水平,接种细菌菌种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5.气氛适应性试验:将培养基A分装至多个培养皿中,分别置于不同的气氛条件下,接种细菌菌种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1.培养基质量检查结果显示,培养基A外观正常,无悬浮物、沉淀物或变色等异常情况。
2.培养基成分测试结果显示,培养基A关键成分的含量符合规定标准,满足培养需求。
3.温度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培养基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能支持细菌的生长,生长速度和菌落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4.pH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培养基A在pH值在6~8范围内能够支持细菌的生长,菌落数量在不同pH值条件下有所差异,但均能生长。
5.气氛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培养基A在不同气氛条件下均能支持细菌的生长,但生长速度和菌落数量会受到气氛条件的影响。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规程目的:建立一个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确保培养基性能可靠。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
责任:微生物检验员。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2010版GMP实施指南规程:1.不应在同一无菌室内同时操作2个或2个以上菌株。
2.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以菌种保存中心获及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一、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1、菌液制备取大肠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h;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取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两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2、适用性检查取大肠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1ml(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刻注入待检查营养琼脂培养基和对照营养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4个平皿(其中2个注入待检查营养琼脂培养基,另两个注入对照营养琼脂培养基)。
30-35℃培养48h,计数。
取白色念珠菌1ml(50-100cfu),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刻注入待检查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和对照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行制备4个平皿(其中2个注入待检查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另两个注入对照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23-28℃培养72h,计数。
3、结果判断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的70%,且菌落大小、形态两者一致,判断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二、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1.菌液制备取大肠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h;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取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100cfu、每1ml50-100cfu 和每1ml大于1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制定人制定日期年月日文件编码ZJ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页数1/2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生效日期年月日1 目的规范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方法,保证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2 范围适用于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3 责任人QC负责按照本作业指导书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填写相关记录。
4 内容4.1 准备工作4.1.1试剂:商品脱水培养基、对照培养基、0.9%无菌氯化钠、标准菌株、纯化水。
4.1.2仪器:生物安全柜。
4.2操作流程4.2.1培养基配制方法使用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时,应严格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配制,如重量/体积、pH、灭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
实验室使用各种基础成分制备培养基时,应按照配方准确配制, 培养基严格按说明书条件进行灭菌后。
培养基灭菌后应立即取出,不得存放于高压灭菌器中,并填写培养基(商品脱水培养基)配制记录。
4.2.2菌液制备取保存的传代菌种复苏获得工作菌种。
取一环工作菌种上的纯菌落溶解至10ml 0.9%无菌氯化钠中,震荡摇匀,记为10-1;取1ml菌液加至下一管9ml 0.9%无菌氯化钠中,震荡摇匀,记为10-2;同法操作,分别记为10-3、10-4、10-5(如未得到需要的稀释级,可加做1到2管)。
取不大于100cfu的稀释级菌液作为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最佳稀释级。
4.2.3实验操作文件编码页数2/2取1ml最佳稀释级的菌液(接种量≤100cfu)至需做适用性检查的培养基平板,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个平板,另取1平皿不接种菌作为空白对照,均放于培养箱中倒置培养,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4.3结论4.3.1空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空白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如空白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4.3.2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0.5-2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则判定被检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合格,反之则否。
5相关文件5.1菌种管理制度6相关记录6.1培养基(商品脱水培养基)配制记录6.2菌种使用记录6.3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
(精选)无菌检查法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无菌检查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生物培养基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方法。
对于无菌检查法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不同基质中培养基的适用性,并验证其能否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关于无菌检查法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的菌种无菌检查法的适用性检查主要是针对检测的菌种进行的。
在检查培养基适用性时,应选取常见的菌种,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以测试其在不同基质中生长情况。
2. 基质的选择适用性检查需要考虑基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培养基要适应于常见的基质中,如水、空气、土壤等。
同时,针对基质特性有所不同的检测培养基,还需要进行不同基质特性的适用性测试,如pH值、含盐量等。
3. 实验室条件在进行无菌检查法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时,还需要考虑实验室条件。
一般情况下,必须要有一定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操作规范,如洁净室、灭菌设备等。
4. 实验材料适用性检查还需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适用性检查需要使用经过严格检测和认证的实验材料,如蒸馏水、洗涤剂、试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无菌检查法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检测实际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无菌检测工作,确保其可靠和稳定。
总之,无菌检查法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
只有通过严格的实验探究和检测,才能保证培养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积极促进无菌检测工作的提高和优化,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菌种及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50 09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菌液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 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3 天;将生孢梭菌接种于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条件下30~35℃培养24~48 小时或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 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 小时内使用。
生孢梭菌孢子悬液可替代新鲜的菌悬液,稳定的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阴性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包括其成分是否合适、无污染、无毒性,并能够提供对所需生物体的适宜环境。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培养基样品:包括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2.培养基成分:包括蛋白胨、琼脂、糖类、无机盐等。
3.实验生物体:包括细菌、酵母菌等。
4.培养基制备器具:包括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烧杯等。
5.实验室基本设备:包括电子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等。
三、实验步骤1.培养基成分检查首先,检查培养基成分的符合度。
查阅培养基配方,并逐一准备并称量所需成分。
使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确保称量准确。
检查成分是否存在误差,是否符合配方要求。
2.培养基配制检查根据培养基配方,准备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对液体培养基,按照配方将成分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并进行调pH处理。
对固体培养基,将成分溶解在蒸馏水中,并加入适量的琼脂糖或琼脂进行制成。
3.培养基无菌检查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别装入培养皿或试管中,并在恒温箱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灭菌结束后,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无菌条件下的检查。
观察培养基是否有异常物质存在,如颜色变化、气泡、异味等。
4.培养基毒性检查将培养基分别接种相应的生物体,观察生物体的生长情况及有无异常现象。
观察时间可根据生物体的生长周期安排。
5.培养基成分调整及检查根据对培养基适用性的判断,如发现培养基的补充成分不足,或适用生物体的无法正常生长,可以对培养基的配方进行调整。
通过增加或减少特定成分的用量,或替换一些成分,再进行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再次检查。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对培养基的适用性进行检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1.培养基成分符合度:通过称量成分的准确性和配方的符合度,可以判断培养基成分是否合适。
2.培养基配制检查:根据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步骤,以及配方的准确性,可以判断培养基的配制是否正确。
3.培养基无菌检查:通过观察培养基灭菌后是否有异常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异味等,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无菌。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取大肠埃希菌,金葡菌,铜绿菌,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
凝固,置30-35℃培养48h,计数。
取白念、黑曲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20-25℃,培养72h,计数。
同时,用对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查的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断:1.若被检的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70%;2.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则判定该培养基的适用性符合规定。
30-35℃培养48h,计数 表一20-25℃,培养72h,计数 表二结论: 该培养基的适用性符合规定。
培养基类型菌落 菌种类型A.大肠埃希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铜绿假单孢杆菌形态、 大小 菌落数目 形态、大小 菌落数目 形态、 大小菌落数目 各皿菌落数/cfu 平均菌落数/cfu 各皿菌落数/cfu 平均菌落数/cfu 各皿菌落数/cfu 平均菌落数/cfu1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1皿( )1皿( )1皿( )2皿( ) 2皿( ) 2皿( ) 2 对照培养基1皿( )1皿( )1皿( )2皿( )2皿( )2皿( )计数结果比较2组÷1组 = ?是否>70%/ ( )/( )= / ( )/( )= / ( )/( )=培养基类型菌落 菌种类型D.白念E.黑曲形态、 大小 菌落数目 形态、 大小 菌落数目 各皿菌落数/cfu平均菌落数/cfu 各皿菌落数/cfu 平均菌落数/cfu1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1皿( )1皿( )2皿( ) 2皿( ) 2 对照培养基1皿( )1皿( )2皿( )2皿( )计数结果比较2组÷1组 = ?是否>70% / ( )/( )= / ( )/( )=玫瑰红钠琼脂对照培养基9.0g/300mlRose Bengal Agar Reference Medium (RBARM)批号:135005-201001用途:本品用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培养基适用性实验或检验。
新版GMP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验证方案导言: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准则规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要求。
其中,培养基是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菌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因此,对于新版的GMP培养基的适用性进行检查和验证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新版GMP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验证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确保新版GMP培养基在菌种的培养中具有适用性,并满足GMP准则中对培养基的要求,以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二、检查和验证内容1.培养基的配方和成分检查通过检查新版GMP培养基的配方和成分,确认其是否与GMP准则中的要求相符。
包括但不限于:(1)培养基主要成分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2)培养基配方中的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3)培养基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
2.培养基的物理和化学指标检查通过检查新版GMP培养基的物理和化学指标,确认其是否符合GMP准则中的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1)培养基的pH值和渗透压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2)培养基的可溶性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3)培养基的凝胶化能力、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4)培养基的透明度和色泽是否符合GMP准则的规定。
3.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通过对新版GMP培养基进行无菌性检查,确认其是否符合GMP准则中的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1)对培养基进行菌检,确认是否存在任何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2)对培养基进行代菌试验,确认培养基对于不同种类的菌株是否具有适用性。
4.培养基的性能验证通过对新版GMP培养基进行性能验证,确认其在菌种的培养中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
包括但不限于:(1)通过验证试验确认培养基的培养时间、生长速度和最终菌落数量是否符合预期;(2)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菌株进行培养,并对培养基的表现进行评估,确认其在不同菌株的培养中的适用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1.目的建立培养基配制适用性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人员对培养基的规范管理。
3.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4. 职责4.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实验室所需求的培养基管理工作,使日常检验正常进行。
4.2 微生物检验主管:负责对日常配制培养基的规范操作进行监督。
5. 程序5.1 培养基的贮藏5.1.1 未开封的胶水培养基贮存于阴谅室,使用培养基处于低温、干燥、和避光条件下。
开封的胶水培养基应盖紧,贮存于阴谅库。
5.1.2 灭菌好的培养基应进行预培养72h检查无菌后,置4~8℃冷藏保存,培养基储存期为7天。
5.2 培养基的配制应填写培养基配制及使用记录。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5.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5.3.1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菌种及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用菌株见表1。
菌液制备按表 1规定程序培养各试验菌株。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适量含0.05% ( ml/mI)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含0.05% ( mI/mI )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 mI/ml )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含0.05% ( mI/ml )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 8C,可在24小时内使用。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计数实验的培养基适用性➢该部分内容均为新增➢规定了该内容的应用范围➢采用标准菌种计数,回收率以及形态比较的判定方法➢标准菌种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规定了稀释后的工作菌液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引入了对照培养基的概念➢判定的依据:回收率大于70%,且形态一致▪控制菌检查的培养基适用性➢该部分内容均为新增➢规定了该部分内容的应用范围以及检查的项目➢采用标准菌种比较的判定方法➢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分为增菌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固体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培养基的抑制能力、固体培养基的指示能力、液体培养基的指示能力等5种检查方法➢在检查中引入了涂布接种的概念1.概述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
计数测定用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是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也可能由于其促生长能力、指示能力、抑制能力的差异,从而对菌落颜色、形态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结果判断的客观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是通过检验用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的比较,以阳性菌的生长状态或特征来评价拍段检验用培养基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主要分为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测定用培养基和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两部分。
2010《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收载了“适用性检查”对培养基质量进行控制。
2、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的一般要求2.1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适用范围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可用于确定实验室所用培养基(包括购置的不同批号的成品培养基、不同批号的脱水培养基干粉、按处方自行配制培养基不同批次的原材料等)、制备程序(包括水质控制、配制方法、灭菌程序等)、保存条件(温度、湿度、时间及盛装培养基的容器条件等)等是否满足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要求。
即上述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各关键控制点应通过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确定,如果任一控制点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计数实验的培养基适用性该部分内容均为新增规定了该内容的应用范围采用标准菌种计数,回收率以及形态比较的判定方法标准菌种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规定了稀释后的工作菌液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引入了对照培养基的概念判定的依据:回收率大于70%,且形态一致控制菌检查的培养基适用性该部分内容均为新增规定了该部分内容的应用范围以及检查的项目采用标准菌种比较的判定方法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分为增菌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固体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培养基的抑制能力、固体培养基的指示能力、液体培养基的指示能力等5种检查方法在检查中引入了涂布接种的概念1. 概述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
计数测定用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是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也可能由于其促生长能力、指示能力、抑制能力的差异,从而对菌落颜色、形态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结果判断的客观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是通过检验用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的比较,以阳性菌的生长状态或特征来评价拍段检验用培养基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主要分为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测定用培养基和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两部分。
2010《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收载了“适用性检查”对培养基质量进行控制。
2、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的一般要求2.1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适用范围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可用于确定实验室所用培养基(包括购置的不同批号的成品培养基、不同批号的脱水培养基干粉、按处方自行配制培养基不同批次的原材料等)、制备程序(包括水质控制、配制方法、灭菌程序等)、保存条件(温度、湿度、时间及盛装培养基的容器条件等)等是否满足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要求。
即上述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各关键控制点应通过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确定,如果任一控制点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但是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的变化应掌握在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内(见2.2),超过一般原则的培养及是否还能满足微生物限度检查用,无法通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确定。
当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或实验室质量控制需要,也可通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提供一定依据。
总之,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是在正常条件下关于培养基质量的实验室控制措施,并不一定在每次具体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样品检测试验活动中都必须同时进行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但每次微生物检查所用培养基均应经过适用性检查。
2.2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2.2.1不同处方培养基的替代使用不能通过培养基使用性检查试验简单确定。
2.2.2.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不能取代供应商或其他法定标准对培养基的有效期、保存条件、制备方法等的更严格等的规定。
2.2.3.如果没有特殊规定,培养基配制采用蒸馏水或纯化水均可,但应采用一定措施加以检测控制,如蒸馏水应核实PH是否为5~7;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纯化水,电阻值应不小于2MΩ等。
2.2.4尽量临用现配。
培养基灭菌后在能取出的前提下,尽快取出,切忌在高压锅内过夜存留;固体培养基灭菌或融化后,融化状态放置不得超过8h;一般预制培养基可置洁净环境2~25℃保存,但不应超过20天;固体琼脂培养基熔化再使用应不超过一次。
2.2.5干粉培养基或培养基原料变质不应再用;预制培养基储存过程中发现浑浊、变色、长菌、严重脱水等变化不应再用。
2.3对照培养基对照培养基应通过严格的质量研究和控制,具备性能稳定、质量优异的特点。
对照培养基作为一种标准试剂,应具备可靠的来源和保障。
2.4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指标及常用方法2.4.1检测指标:促生长能力、指示能力、抑制能力。
2.4.2常用方法:直接接种法、浇碟法、表面接种法(涂布法)。
2.4.3液体培养基通常采用直接接种法测定上述3种指标,接种时应注意接种量不得超过培养基体积的10%。
固体培养基采用浇碟法和表面接种法测定上述指标。
采用浇碟法考察固体培养基时,为了保证取样的平行性,平行测定两皿求平均数;采用表面接种法考察固体培养基时,表面接种菌液不多于0.2ml/皿,尽量控制在0.1 ml/皿,保证取样的平行性,平行测定两皿观察结果。
3.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中计数用培养基3种,营养琼脂、玫瑰红钠营养琼脂和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
3.1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试验菌株。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菌[CMCC(F)98003]菌株培养基菌液制备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3.2实验操作3.2.1培养基制备按规定程序新鲜配置营养琼脂(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玫瑰红钠营养琼脂(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以及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灭菌后备用。
3.2.2营养琼培养基取7个无菌平皿,分别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2皿,每皿接种1ml菌液(含菌50~100cfu),另一平皿不接种菌作为空白对照,倾注对照营养琼培养基,混匀,凝固后于30~35℃倒置培养48h,计数;被检培养基同法操作。
3.2.3玫瑰红钠营养琼脂取5个无菌平皿,分别接种白色念球菌、黑曲霉菌各2皿,每皿接种1ml菌液(含菌50~100cfu),另一平皿不接种菌作为空白对照,倾注对照玫瑰红钠营养琼脂,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72h,计数;被检培养基同法操作。
3.2.4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取3个无菌平皿,分别接种白色念球菌2皿,每皿接种1ml菌液(含菌50~100cfu),另一平皿不接种菌作为空白对照,倾注对照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72h,计数;被检培养基同法操作。
3.3结果判断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则判断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4.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控制菌检查用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培养基处方配置的培养基均应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指示和抑制特性能力。
4.1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试验菌株。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乙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B)50094]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菌株培养基菌液制备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4.2各种培养基需要测试的能力及判断指标液体培养基促生长能力检查:取不大于100cfu的试验菌株分别接种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基温度(30~35℃)及最短培养基时间下培养。
增菌培养基多为澄清液体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比较,被检培养基中试验菌应生长良好,表现为液体培养基变浑浊。
固体培养基促生长能力检查:取试验菌液0.1ml(含菌数50~100cfu)分别涂布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上,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基温度(30~35℃)及最短培养基时间下培养。
与对照培养基比较,被检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小、形态特征应一致。
液体培养基指示能力检查:取不大于100cfu的试验菌株分别接种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基温度(30~35℃)及最短培养基时间下培养。
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被检培养基中试验菌应生长情况/指示剂反应等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固体培养基指示能力检查:取试验菌液0.1ml(含菌数50~100cfu)分别涂布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上,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基温度(30~35℃)及最短培养基时间下培养。
被检培养基上试验菌的菌落形态特征、菌落颜色及指示剂反应情况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培养基抑制能力检查:取不大于100cfu的试验菌株分别接种于液体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取试验菌0.1ml液(不大于100cfu)分别涂布于固体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基温度(30~35℃)及最长培养基时间下培养。
试验菌应不得生长。
4.3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能力测试列表(表7)控制菌检查涉及的21种培养基,特点各异。
表格中概述培养基的具体项目,具体操作程序在其后说明。
表格7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项目、菌株及判断指标培养基测试菌株测试特征测试指标胆盐乳糖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铜绿假单胞菌浑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未见浑浊MUG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366nm有荧光曙红亚甲蓝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回收率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颜色形态同对照乳糖胆盐发酵管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产气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未见浑浊乳糖发酵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大肠埃希菌指示能力产气营养肉汤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促生长能力浑浊金黄色葡萄球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四硫磺酸钠亮绿乙型副伤寒沙门促生长能力上清浑浊培养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上清未见浑浊胆盐硫乳琼脂或沙门志贺属琼脂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指示能力回收率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促生长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铜绿假单胞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大肠埃希菌抑制能力不得生长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铜绿假单胞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铜绿假单胞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亚弚酸盐肉汤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大肠埃希菌抑制能力未见浑浊卵黄氯化钠琼脂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金黄色葡萄球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金黄色葡萄球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大肠埃希菌抑制能力不得生长梭菌增菌培养基生孢梭菌促生长能力浑浊哥伦比亚琼脂生孢梭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沙氏葡萄糖肉汤白色念球菌促生长能力浑浊沙氏葡萄糖琼脂白色念球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白色念球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念球菌显色培养基白色念球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白色念球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大肠埃希菌抑制能力不得生长1%聚山梨酯80玉米琼脂培养物白色念球菌促生长能力回收率白色念球菌指示能力颜色形态同对照4.4各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操作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较多,特点各不相同。
为了避免培养基配制过程出现遗漏,此处特别提示以下几个需要特殊注意到培养基:不可高压灭菌只能加热煮沸的培养基3种:DHL琼脂、SS琼脂和念球菌显色培养基;需要添加试剂的培养基3种:TTB培养基、亚弚酸盐肉汤培养基和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
以下叙述各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具体操作过程:4.4.1胆盐乳糖培养基新鲜配制100ml/瓶的对照胆盐乳糖培养基4瓶,121℃灭菌15min,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