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阶段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37.20 KB
- 文档页数:2
夏商与西周夏商与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
它们不仅仅是两个朝代的名称,更代表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和演变过程。
夏商和西周的兴衰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也影响了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
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朝代。
根据传说,夏朝的建立者是夏禹,他是一个勤劳智慧的统治者,致力于治理治国。
夏禹通过修复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建立了集中的政权体制。
在夏朝时期,中国社会开始有了明确的统一政权和封建制度,国家的权力开始凝聚在一个中央政府的手中。
随着夏朝的兴起,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维持。
然而,由于夏朝的统治者逐渐变得腐败而且无能,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农民的负担加重,贵族阶层开始剥削人民,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夏朝的衰落。
夏商交替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是商朝王室的一支周公所创立的一个新国家。
西周时期,国家政治的核心是君主和贵族阶层,它们通过封建制度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封建制度建立了一个明确的君主权威和属于贵族的土地所有权。
与夏朝相比,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更加稳定,文化发展也更加繁荣。
周天子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并提出了“天子理天下”的理念。
周朝的国家机构组织完善,官僚制度开始发展,文化教育也逐渐兴起。
在西周时期,社会精英和士人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和儒学思想的萌芽。
不过,西周时期也面临着自身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贵族阶级的壮大和权力集中,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再次出现。
此外,西周时期还面临着外部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夏商与西周的兴衰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也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封建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则对后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西周的更替的知识点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探讨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了解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的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夏朝的政权主要以奴隶主为基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中在王室手中。
夏朝的文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卜辞、铜器和陶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他推翻了夏朝的统治。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商朝的重要资料来源。
商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复杂,分为王室、贵族和平民三个阶层。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3.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分为两个时期,即西周初期和西周中期。
西周初期以王室与贵族合作为基础,实行了分封制度,确保各个封地的稳定。
西周中期则逐渐出现了封地的割据和中央政权的衰落。
西周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夏商西周的更替夏商西周的更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夏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导致的,包括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的腐败、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商朝的崛起则是建立在夏朝衰落的基础上,商朝吸收了夏朝的一些制度与文化,同时也有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而西周的兴起则是商朝王室与贵族的合作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权的衰落导致了封地的割据和战国时期的到来。
总结起来,夏商西周的更替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
夏朝的开创、商朝的兴盛与西周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演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历史的变迁。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着眼于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探索这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1.经济的繁荣与交流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中心,人们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开始农耕,并发展了灌溉农业。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也开始进行副业。
陶器、青铜器、丝织品等手工制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体系。
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逐渐频繁起来,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内部贸易,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夷狄部落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业与土地制度农业在夏商西周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贵族占有土地并控制了农民的生产力,从而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分化。
贵族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在土地上耕种,并按一定比例上缴农产品。
这种土地制度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但在商周之交逐渐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农田制度的存在,使得土地成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土地的增加和分配是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的焦点。
在夏商时期,贵族通过土地的争夺来扩大自身的权力,而在西周时期,君主通过土地的划分来巩固君王的地位。
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青铜文化的繁荣青铜文化在夏商西周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青铜器作为贵族的象征和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展示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
青铜器的形态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繁复,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前221年)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夏商西周的国家体制,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到西周时,周王成为天下大宗,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春秋战国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夏商周时期,土地氏族公有制瓦解,土地国有制确立。
商周时期,工商业由政府经营管理,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出现。
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思想文化:商朝“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思想文化多元,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秦汉到宋元时期(前221年~1368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上升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从曲折发展到极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创建、巩固、失控,到重新整合完善和加强发展的演进。
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君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
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土地公有制;发明养蚕缫丝;原始商业;壁画、彩陶画。
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经济:(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2)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2)宗法分封制瓦解,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3、文化:高度繁荣(1)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科技发达,世界领先。
(3)文化艺术水平高。
(4)“华夷观念”削弱,民族融合加强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总体特征: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夏商与西周夏,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夏代是中华民族的初民,约公元前21世纪,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出现了与夏代同时出现的先民时期。
作为夏、商两国文化产生和形成之始时所处的时代,夏与商各有其独特特征和内在联系:一是夏朝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社会的中心;二是两个历史上没有直接接壤(如河南安阳殷墟和山东曲阜鲁国)、都处在一个地区经济中心地区;三是两个历史时期均出现过一次重大事件;四是两个历史时期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流。
夏代灭亡以后,商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076年)延续了300多年,先后经历周代、秦、汉(或称西汉)及唐之后;而周王室则在大约1000年以后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瓦解而逐渐消亡。
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周王朝,共历276年。
秦汉以后,周王朝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休止期(约前1056年),但经过秦汉及隋唐两个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为公元五世纪至十三世纪)仍然延续有一定影响力。
一、夏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共存在约2200多年,在位时间达300多年,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早建立起来的国家之一。
它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夏代同时出现的还有大禹治水、少康治国和尧舜禹的神话传说。
其中大禹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帝王。
有关他的传说多达300多个。
如大禹治水及三过家门而不入有关传说;黄帝曾在黄河之滨(今河南安阳)居住过;尧曾辅佐舜治理天下等。
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对大禹在尧舜时代所做过的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留下过一些负面印象。
这一时期出现著名的两次大规模冲突:“舜禹治水”和“鲧禹治水”。
前者主要发生于夏代末期,后者则发生于大约4000年前约5000多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人类活动迹象而尚未发现;后者则指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了两个部落联盟。
二、西周(公元前1076年—前104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封建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被称为“礼乐之邦”、“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康乾盛世”。
夏商西周知识点归纳总结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迁,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开端阶段。
本文将对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头。
夏朝的王位以世袭制为主,他们建立了对外有威望和内部对协调能力的强势中央政府。
夏朝时期出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夏朝的后继者。
商朝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主导,国家统一,社会等级分明。
商朝的最大特点就是青铜文化的繁荣,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183年的统治使中原地区发展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周王周天子以正统的方式继承了商周时期的君主地位。
西周时期有两个著名的事件:一是武王伐纣,结束了商朝统治;另一个是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周朝政权的建立。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基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统治领导层。
夏商时期的国家制度基本上是中国早期封建国家的模式。
五、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的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无论是夏朝的世袭制,还是商朝和西周的分封制度,都在那时形成。
社会阶层有严格的分工和界限,分为贵族、士大夫、农民、工匠、奴隶等。
六、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大规模的灌溉和水利工程,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出现和流传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代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七、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夏商西周时期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如夏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商王的商文化和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礼乐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后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夏代时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但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说明用媒介的交换已经出现。
商代时,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商业特点有三个: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3秦汉时期: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是,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南朝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再有就是在中外经济来往上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都为以后隋唐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
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6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
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王朝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建立了统一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同时也取得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逐步形成了以王朝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建立了国家的统一政权,并采取了王权神授的原则,即天命神授的理论,来合法化王权的统治。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然而相对夏朝而言,商朝政治制度的中央集权更为强化。
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封建制度为特点,国家分为诸侯、卿、大夫等等不同的等级。
二、经济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在农业方面,夏商时期实行了土地所有制,并通过封建制度保证了农产品的供给。
商周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更加繁荣,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陶器、青铜器等工艺品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商周时期,手工业品种更加丰富,技术也更加成熟。
商业方面,商代的商人负责贸易活动,商代的商人然后得到了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络。
三、文化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以“礼”为核心,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中,祭祀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顺利和平安。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表现在祭祀形式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宗庙祭祀到庙宇祭祀,旨在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福祉。
总结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政治方面,王朝制度逐渐形成,封建制度得到强化。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农业技术提高,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夏商西周的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制度特征。
以下是对夏、商、西周时期制度的简要描述:
1.夏朝制度:
政治体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传说中的建立者是禹。
夏朝政权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社会结构:夏朝社会分为贵族和庶民,贵族享有特权地位,而庶民则为其服务。
社会结构基于血缘和封建关系。
2.商朝制度:
政治体制:商朝是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政治上也采用了封建制度。
国家由君主统治,但君主的权力相对较弱,贵族家族的势力相当重要。
社会结构:商朝的社会结构呈现封建特征,贵族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上层分为王室贵族和地方贵族,而下层是农民和工匠。
3.西周制度:
政治体制:西周分为西周前期(西周初期)和西周后期(西周中晚期)。
西周前期采用封建制度,后期则逐渐演变为分封制度。
君主赐予贵族一定领地,贵族为君主提供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支持。
社会结构:西周社会结构也分为贵族和庶民,但在分封制度下,贵族分封于各地,形成诸侯国,加强了地方权力。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
1 历史背景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明阶段之一,它缺乏明确的界定,一般被认为是夏朝至商朝、周朝前后。
此时期集中为夏朝(公元
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三位朝代,延续了先秦
前代国家联合制,也就是西周以前存在的大夏国家。
2 经济特征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各项文明最早的发展阶段,经济上的
特点是开始进行农耕,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开发,开始以农业为支柱的
贸易活动,开发以收集和有效管理水源以进行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
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负责制的时代。
随着夏朝的发展,营建公路加快
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市场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从
而使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完善。
3 暴政特征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文明史上暴政制度萌芽期,夏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早的君主专制朝代,他们把土地作为至上。
当时也开始出现战争,加强自己的国家统治,从而形成残忍的暴政制度,封建以荷锄,石器,写着自己的名字等特殊的文兵器制度,把领地的农地抢光,封建长子
继承工厂制度,建立税金,牺牲祭祀制度等,降低耕种者土地占有权
而增加暴政特征。
4 文化特征
夏商西周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萌芽期,持续从未有过的开放性文明,开始被形成,传统的运用文言太古,在夏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并逐步从线和文献中有效输出,其中毅都言行文件属于比较好保留的到现在,夏商西周阶段开始出现的传统文化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甲骨文,算术,音乐,作者,医学,毅都言行文件,甚至书写系统。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文明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变革的重大突破,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成为强大大国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