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必修四
- 格式:ppt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45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教学博苑2012-05-04 12595d56b7b40102dwr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字音缪公(mù )避匿(nì )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 )肉袒(tǎn )盆缶(fǒu )案图(àn )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 )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 )衣褐(yìhè )睨柱(nì)通假字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捧)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⑷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熟,仔细解释下列词语⑴拜为上卿授予官职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⑶布衣之交平民(借代)⑷请指示王指出,给...看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⑹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旁系亲属古今异义1、窃计欲亡走燕古跑;今行走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格3、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前往5、璧有瑕,请指示王古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动词;今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妃嫔;今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与左相对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
“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
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④相如前进缶走向前2、名词作状语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②相如廷斥之在朝廷上③怒发上冲冠向上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撞破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7师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老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悄悄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宏大,制造着奇特。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
一个没有老师、没有学问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美字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存师存。
赏美文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他的很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概宏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际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这要追溯到宪宗皇帝恭迎佛骨的盛大活动,韩愈冒死进谏,便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这一贬,不同于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他到了潮州后,发觉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俗极多极重。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训练。
一个人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贵重。
他又提倡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假如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静静地徘徊。
历史最终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际。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学问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把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把握使动用法的类型力量目标1.学习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的写作手法2.学习用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学习蔺相如的机灵、廉颇的大度,以及他们两人顾全大局的精神[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宏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至京师长安学习经书。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头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最终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知背景]战国(前475-前221)是一个兼并猛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据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谋楚国,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如何应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知常识]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奇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
这篇课文节选自《论语》。
二、论语问题1:那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
师: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不应该是“lún”。
明确:《论语》的“论”是个通假字,“论”通“仑”(lún)。
《说文》:“论者,仑之假借。
”“伦、论字皆仑会意。
”所以《论语》的“论”应该读“lún”。
仑为何意?“仑”字的繁体字写作“侖”,它是个会意字,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云:“亼”,古集字,“册”即“简册”,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
《说文》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
”可见,“仑”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篡”的意思。
《论语》的“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这个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侖”是“論”的本字。
侖,甲骨文=(口,言说)+(册,典籍教义)问题2:《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明确:《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
具体介绍:《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编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无衣(秦风)》参考译文及鉴赏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鉴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
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后人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异姓兄弟、结义兄弟的代名词,典出于此。
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
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
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
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
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亡的根本。
《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