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古诗鉴赏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
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
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
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示例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幺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一、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点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算是贬抑,对事物举行否定、贬低;“扬”算是褒扬,对事物举行确信、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具方面,另一具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个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别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定的联系,但经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观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群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举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不的事物突出要紧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别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算是打比方;“兴”,算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办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要紧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仔细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关于有点诗歌要经过背景材料才干读知道诗的主旨。
(4)观赏诗歌别能离开诗歌整体。
所以别要忘了最终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么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学生版)重点(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景、情、境: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应包括解答分析方面缺一不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1:答题步骤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双音节词一般用两个: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是”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艺术效果+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析感情(分析+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 : 术语链接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A.生机勃勃,富丽堂皇,恬静安谧,雄奇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B.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第一节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枫叶”“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秋“、”荻花古诗意象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专题18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热点题型一修辞手法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提分秘籍】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修辞作用示例比喻描绘意象更加形象生动,体现意象的情态特征。
李白《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关双关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能加深寓意,给人深刻印象。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热点题型二表达方式例2、(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短途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提分秘籍】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重点考查描写、抒情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方法归纳】一指―→指出诗歌中记叙、描写、抒情手法的基本特点二联―→联系具体内容,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三赏―→赏析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等的作用【举一反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词的下片中,“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热点题型三表现手法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提分秘籍】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手法解说示例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衬托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它可以使被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李纲《望江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对比相互比较两种事物使形象更鲜明,烘托映衬更突出,揭示主旨更深刻,使人感受深切。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举一反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①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
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热点题型四构思立意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提分秘籍】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铺垫、抑扬等。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以小见大。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5.抑扬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方法归纳】步骤一: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步骤二: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步骤三: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举一反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酺注]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
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颈联借景抒情。
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
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
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