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雨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雨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把握作者忧愁郁闷的情感,诗中押韵、反复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节奏、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全诗优美含蓄的语言,增强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1、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分析诗歌意象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雨巷》教课方案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朗诵品尝,咀嚼诗歌语言,深入境界 ,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诵法,感悟法;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伏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创建的模糊迷离,低回感人的境界。
教课要点 :掌握中情意象 ,深入领会诗歌感情。
教课难点 : 领会诗歌低回感人的境界。
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雨如丝的江南,悠久孤独的巷子,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惋惜,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准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日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会雨巷的景色,去找寻丁香同样的姑娘的芳香。
二、作者简介:师 :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状况?作者介绍 :戴望舒 ,(1905—— 1950),浙江杭州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前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贞洁而温柔 ,多情又潇洒。
(望舒即月神 ,飞廉即风神 )戴望舒出生于 3 月 5 日 ,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 ,意志单薄 ,爱好想象 ,犹豫不决 ,躲避现实。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轻柔的性情,戴望舒笔下贱淌出来的诗句也必定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赏识这首《雨巷》。
三、朗诵感觉,深入鉴赏 ,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诵学生听朗诵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巷道( Hàng )街巷(xi àng)徘徊(páng hu áng)彳亍(ch ìch ù)颓圮(tu í p)ǐ难过(chóu chàng)篱墙 ( l )í师 :听完这首诗你的感觉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明确 :孤单 ,孤独 ,悲凉 ,难过 ,,徘徊等 (感情基 )是的 ,中没有大江去似的大方豪,也没有涓涓流似的快明,而是罩着一淡淡的愁。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3. 教学用具ppt课件4. 标签雨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导入课题。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2.简介作者(幻灯片)戴望舒(1905.3——1950.2),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二、诵读诗歌,感诗歌音韵之美1.自由朗读。
2.朗读欣赏。
示范朗读,师生跟读。
3. 美读展示。
体味情感,把握基调,(哀怨、忧伤、孤寂、惆怅)4.局部诵读。
指导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1至2节诗歌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与语调(舒缓、低沉)三、研读意象,体味意境朦胧之美1.品味意象:油纸伞、雨巷、篱墙、我这些意象又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而且残破。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如果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种壮美的意境的话,那么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凄美)2.重点研读“丁香”的意象2.本诗那不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于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之中呢?明确: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多媒体显示,并板书)丁香是什么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雨巷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全诗,掌握作者忧虑愁闷的感情,诗中押韵、频频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领会诗的节奏、旋律,掌握诗歌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感情态度与价值:领会全诗优美委婉的语言,加强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2、教课难点:深刻领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心里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四、剖析姑娘的象征含义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在诗中丁香同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那么诗中的“丁香同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孤独的雨巷中“徘徊”,“希望逢着一个 / 丁香同样的颜色 /丁香同样的芳香”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虑,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同样的忧虑”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同样的地方,忧如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可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芳香,消失了甚至她的叹气般的目光”。
而“我”依旧徘徊在这雨巷,依旧希望飘过一个 /丁香一般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括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破灭和感触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孤独心灵的难过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构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显看到了她,却又没法走近她,象梦同样来,又象梦同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点1.变化文法构造,经过奇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变。
(经过感觉投影中的境界来领会诗歌中的艺术特点)《雨巷》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顾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单独徘徊在悠久悠久又孤独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同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摆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构造,诗歌能够自由切割,原真相对完好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
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课前氛围营造:播放《雨巷》的歌曲。
※课堂板书雨巷(戴望舒)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1、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2、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3、情感美(查字典) "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圮":"pǐ" ,毁坏,倒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背景音乐——《雨巷》歌曲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
(一)检查预习: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
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
(二)情境导入: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雨巷》教案制作:张世光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代曾》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
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
歌词《丁香花》等,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丁香先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本诗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暮春---- - --凄婉伤感地点:小巷---- - -- 悠长幽深寂静颓圮情景:细雨---- - --空蒙迷离道具: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人物:丁香姑娘---- - --美丽忧郁哀怨凄婉丁香先生---- -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六、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七、、艺术特色: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2.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3.《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教学后记]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
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
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