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备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语文《祝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 体会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祝福》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
4. 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祝福》的阅读与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用于阅读课文《祝福》并理解基本内容,第二课时用于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课文《祝福》阅读与理解一、课文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祝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2.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理解问题。
二、内容理解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祝福》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课堂提问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第三章:作品主题思想分析一、主题思想概述1. 教师讲解课文《祝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
2.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人物形象对主题思想的贡献。
第四章: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一、人物性格概述1. 教师讲解人物性格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知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祝福》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鲁迅先生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领会其文学魅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祝福》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祝福》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祝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示例:a. 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b. 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是什么?c. 作品主题是什么?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问题示例:a. 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b. 探讨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c.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其文学魅力。
4.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示例:a. 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祥林嫂的命运?b.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和帮助这些人群?课后作业:a. 写一篇关于课文《祝福》的读后感。
b.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社会现实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结合学生的读后感和生活经验分享,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2.领悟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暗示等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领悟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批判。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要介绍《祝福》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探讨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2.分析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暗示等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看法。
2.讨论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祥林嫂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
2.提问: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婆家、四叔等。
2.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三、写作技巧学习1.分析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
2.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提问: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二、课后作业分享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祝福》的公益活动。
2.分组展示活动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四、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价值。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集体备课)教案备课班级.高二(1)班备课时间:备课教师:乐民石卫平董晓岱刘晓康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以及其他人物的形象特征,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等三、背景: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四、知识点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语言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五、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
2、注音:寒暄xuān 烟霭yān ǎi 陈抟tuán 朱拓tà瘦削shòu xuē踌躇chóu chú门槛kăn渣滓zĭ炮烙páo luò草窠kē驯熟xùn3、复述课文:《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4、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情节内容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
一、环境描写:思考讨论: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部分,并指出分别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
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①封建迷信的毒害(死后被锯成两半)②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参加“祝福”的活动)③封闭的农村社会(嫁给小十岁的丈夫,被婆婆卖到深山里)④群众的淡薄、冷漠(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同情)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二: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思考讨论: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⑤逐出鲁家,沦为乞丐⑥祝福之夜,凄然死去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注: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3.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眼睛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各处的特点。
眼睛论特点①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②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③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④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⑤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⑥行乞——间或一轮麻木⑦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作业:讨论祥林嫂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三课时一、继续研讨人物形象: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一)鲁四老爷1.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直接介绍正面描写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对联------- 一边脱落(懒散);内容(虚伪)间接描写书籍--------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
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总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二)柳妈阅读描写柳妈的内容,讨论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三)、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的代表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典型。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不考虑她的意愿,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从容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四“我”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二、归纳主题:《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