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形篇
- 格式:ppt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8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③,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④;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⑤,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⑥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⑦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⑧;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⑨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⑩,二曰量⑪,三曰数⑫,四曰称⑬,五曰胜⑭。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⑮,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⑯也,若决积水于千仞⑰之溪者,形⑱也。
注解:①先为不可胜:为,造就、创造。
不可胜,指我方不至于被敌方战胜,指“立于不败之地”之义。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
敌之可胜,指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机会。
③不可胜者:没有把握战胜敌人。
④藏于九地之下:九,数值的最大数。
这句话的意思是深秘的隐藏起来。
⑤动于九天之上:指攻势犹如雷霆万钧,敌人无法抵挡。
⑥秋毫:指鸟兽秋季更换的毫毛,形容非常轻。
⑦聪:听觉灵敏。
⑧忒:失误,差错。
⑨不失敌之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打击敌人的时机。
⑩度:即度量,分析地理形势。
⑪量:计量人力与物资资源。
⑫数:计算可动员的兵力多寡。
⑬称:衡量敌我实力。
⑭胜:推算胜负。
⑮以镒(yì)称铢:镒,古代重量单位,约20~24两,言其重;铢,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1两,言其轻。
这句话指实力悬殊。
⑯战民:统率指挥士卒作战。
民,这里指士卒、部队;春秋时期兵农合一,民众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从戎出征。
⑰千仞:形容极高。
《孙子兵法》——军形篇A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军形篇》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强弱和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则决定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分析判断。
我强敌弱,或敌我力量相当、乃至敌强我弱,但敌方出现虚懈,则是我方取胜良机;反之,则容易招致失败。
在孙子看来,战争的胜负是可以判断、预知的,怎么预知呢?战略层面,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等“五事”。
战术层面,则包括“七计”在内的兵力多寡、士气高低、军纪宽严、戒备松紧、地形优劣等等。
如果归结为一条,那就是看一方是不是出现失误,有没有可乘之机。
我们知道,高明的棋手对弈,往往是因为一方出现一个小小失误而被对方打败的。
战争尽管不同于下棋,不会经常出现足以匹敌的对手,但具体到每一场战斗,双方除非实力异常悬殊,否则,往往要等到一方出现虚懈,才能趁机取胜。
战争的目标当然是胜利,但胜利的获得不能完全依靠主观愿望,而是建立在实力和对战机会把握的基础之上。
在敌我对峙时,双方都在制造、寻找并等待对方的失误,这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中,哪一个放在第一位呢?如果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那就在发现敌人的失误后,不顾自身安危去打击敌人,这样的后果,如果敌人没来得及发现我方失误或我方行动极为迅速,有可能取得胜利,但也有可能敌人也抓住我方失误,同时打击我方,结果是两败俱伤或对我方而言得不偿失。
如果把“保存自己”放在第一位,那就首先防止自己出现失误、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在此前提下,再寻找、等待打击敌人的时机。
孙子兵法军形篇启示
《孙子兵法·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军队的组织和部署问题。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领导和战略的启示:
1.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敌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战略。
2. 先胜而后求战:强调在战争之前就要争取取得优势地位,通过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来确保胜利。
3.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在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策略;而在有获胜机会时,则应主动进攻。
4. 善胜者,胜于易胜:真正善于获胜的人,能够在容易获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这强调了在战略选择上要善于把握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时机。
5. 以逸待劳:保持自己的实力和资源,等待敌人疲惫或犯错,然后加以利用。
6. 修道而保法:强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素质,同时保持良好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商业管理等方面。
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清晰的目标、充分的准备和灵活的策略。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
守,应依靠自己不可战胜,力有裕如;攻,要针对敌方弱点、不足,举兵必克。
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
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胜,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好中最好的。
就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
古代善战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而,这些善战者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
他所进行的战争的胜利是不会有丝毫误差的,之所以没有误差,是因为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举动是必胜的,是战胜那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孙子兵法·形篇(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有余〕,攻则(有余)〔不足〕。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二)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 〔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者,形也。
【注释】①形: 指战争时客观存在的战略状态。
②为不可胜: 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
③待敌之可胜: 等待敌方可以被战胜的时机。
④必:必定、确实。
⑤可知: 可预知。
⑥不可为: 不能一定做到。
⑦守:采取守势。
⑧攻:采取攻势。
⑨守则不足: 采取守势是由于力量不足。
⑩九地: 极深的地下。
自保而全胜: 保存自己并完整地取胜。
见:预见。
不过: 没有超过。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极轻细。
多力: 力大。
易胜者: 易于被战胜者。
智名: 智慧的名声。
勇功: 勇武的功业。
忒:差错。
措:措施、方法。
已败者: 已注定失败者。
不失敌之败: 抓住敌人已败的机会。
不失,不错过,即抓住。
胜兵: 能打胜仗的部队。
先胜: 指战前已具备了取胜的条件。
道:战争之道,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将卒为国尽忠等。
保法: 保障法制、法令的贯彻。
正:主宰。
췍兵法: 用兵胜败之法。
度:丈量,此指土地大小。
量:容量, 指粮食多少。
孙子兵法军形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对于中国军事发展和整体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一书共计十三篇,其中的《军形篇》是十三篇中的第四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战术布置及作战战术。
军队在战争中如何布置,如何利用地形,如何灵活运用兵力迎击敌人的进攻,都是得以取胜的重要因素。
在军形篇中,孙子提出了“五种谋计”和“七种变化”,以解决军队应对不同战场情况的策略和战术。
首先是孙子提出的五种谋计,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这里让人们明白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军队,一场战争崩溃都是因为没有了解敌人的情况。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需要建立在全面、精准了解敌人的基础上。
了解敌情才能做好作战布置,从而避免军队误判敌情而导致战争失败。
因此,知己知彼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其次,孙子提出的是七种变化,即地利,天时,将掌握机会,敌人不掌握,不可避免的社会变化,技术变革和战争形态的演变。
要在不同变化中取得战争胜利,需要灵活机动、应对自如。
孙子指出,战争中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军队应该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在对待战场上的对手时,孙子同样有许多宝贵的思想。
他认为,军队应该利用战场上地势和天气情况,分析敌方部署,然后制定相应战术,有机地利用各种战斗元素来确保胜利。
战争中难以预料的情况很多,因此军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更新自己的战斗策略。
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应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分依赖战斗方法和武器高科技。
孙子主张在实战中形成“双方对敌”的形势,通过斗智斗勇而不是靠装备取胜。
孙子认为,要想在战役中获胜,还必须在招募部队、军费管理、人员激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综合协调。
最后,在孙子兵法的军形篇中,他还提供了许多有关如何选择战争地点和如何组织战役的建议。
例如,他认为用军队跟随敌人而不能与其交战,可以抵制敌军或引导其效忠目的地,减少军队损失。
孙子认为战争时懂得利用地形、退敌诈降、满局迎敌、举水攻山、以无胜有等战斗方法和手段,可以对敌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孙子兵法《行军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孙子兵法》军形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
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
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
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
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
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
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