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6
《风筝》教学实录《风筝》教学实录一、课文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
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风筝》教学实录一、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
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
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1复述课文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
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生:第3、4自然段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风筝》教学实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腻的风筝画面、运用修辞手法等。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通过风筝制作和放飞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腻的风筝画面、运用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风筝的了解和经验。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交流。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欣赏写作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腻的风筝画面、运用修辞手法等。
(2)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一篇关于风筝的短文。
2. 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并拍摄放飞风筝的照片,分享到班级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评估学生在模仿练习中的写作技巧运用情况,给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风筝》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深刻领悟文中的自省精神,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放过风筝吗?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是不是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看看在他的笔下,风筝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课文)师:好,读完课文,谁来说说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什么?生:写了作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长大后作者感到后悔。
师:回答得不错。
那作者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呢?生: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和小兄弟对待风筝态度的语句,并用笔勾画出来。
(学生默读勾画)师:谁先来说说作者对待风筝的态度?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我”还“嫌恶他”。
师:那小兄弟呢?生:小兄弟“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很喜欢风筝。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小兄弟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生:作者很霸道,小兄弟很胆小。
师:那后来作者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生:因为作者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那作者毁坏风筝时,小兄弟有什么反应?生:“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兄弟怎样的心情?生:伤心、绝望。
(四)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是怎么想的?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那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后悔、自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⑴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
⑵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⑶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分解目标〗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习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风筝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间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特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风筝制作与放飞。
以下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实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2. 学习风筝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风筝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二)风筝制作1. 教师分发风筝制作材料,包括竹条、纸张、彩笔、胶水等。
2. 教师讲解风筝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材、裁剪、拼接、上色等。
3.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风筝放飞1. 教师讲解风筝放飞的基本技巧,包括风筝的组装、调整和放飞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放飞,教师现场指导。
3. 学生互相交流放飞心得,分享成功经验。
四、教学反思(一)教学亮点1.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风筝。
3. 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1. 在风筝制作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风筝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 在风筝放飞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风筝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可以邀请风筝制作大师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风筝文化。
五、教学评价(一)学生评价1. 学生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制作风筝,既了解了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 学生表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成功完成了风筝制作。
(二)教师评价1. 教师认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
《风筝》教学实录《风筝》教学实录设计思路:本课记述了“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趣事,展现了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快乐,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
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放风筝经历谈谈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评读表现心情的词句,体现课文中的感情变化;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在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如学生的朗读、提问、答问、活动中,适时用情境性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导入课文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风筝在我们国家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最初它被我们叫做--------后来被叫做-----------现在我们叫它-------。
说到纸鸢,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记得的同学,我们一起吟诵——。
看来风筝自古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相信你们也不例外。
瞧,多可爱的风筝(贴风筝)。
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们打开书,翻到第三十八页,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学文(2)、还有谁放过风筝,请你谈谈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吧?(3)、有些同学可惜没有这种经历,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身历其境,感受一下那快乐的场景吧!(放录像)(4)、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很多感受,就请你们快速扫读第三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5)、屏幕出示句子。
我们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瞧,连大人都夸你们了,心情怎么样?(6)、师评价:说得真好!能读的好吗?请你们先自己读给自己听,觉得好,就为自己奖一颗星;很好,两颗星;非常好,三颗星。
再读给同位听,按同样的方法互相鼓励。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的星最多。
(7)、现在到了你们展示读书风采的时候了,谁愿意最先展示?同学们觉得他读的好就用掌声来表示一下,也可以用语言来夸夸他!3、找风筝这只被孩子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带着孩子们的无限遐想高高地、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
《风筝》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3个字。
会使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精心、依然、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风筝,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课文片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充、依、歇、丧、磨、坊”6个字,正确书写“丧、磨”两个字。
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憧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精心、依然、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第二自然段关键词句,体会小伙伴做风筝的精心与快乐;深入阅读第三自然段,抓住描写动作和心情的词语,感受小伙伴放风筝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村居》吗?谁能背给大家听?(指名背)(出示课件)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齐读古诗。
纸鸢就是风筝,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
(板书:10、风筝)(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2、检查预习,出示本课生词: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精心充满希望依然拼命奔跑村子歇不下来抖动垂头丧气磨坊憧憬①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②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读:垂头丧气、磨坊、憧憬(纠正学生的平翘舌)③同桌互读、齐读。
④指导书写:课件出示:丧、磨。
师:这些红字都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请你仔细观察哪个字容易出错,你能提醒大家吗?(注意占格,同时提醒笔画——丧:注意不要多一笔。
《风筝》教学实录三年级语文教案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
(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
”“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
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生:能!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
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
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
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风筝》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
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课室学生四人一小组摆设,以便讨论问题,教师打印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
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
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板书:风筝)二、问题探究1、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2、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师(齐读完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在家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文的。
师:课文前面部分讲到了鲁迅先生出于“好意”,“关爱”小兄弟,不允许他放风筝,还把他做的风筝毁掉,后来他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生:好!师:那大家听完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思考,拥跃举手回答)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风筝》教学实录
执教: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赵杰
评析:盘锦市双台子区教育研究中心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体验,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2、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汉语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课《风筝》。
板书:风筝。
通过学习您知道课文写的就是什么内容么?
生:课文写的就是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
教师板书:做放找
师:您们放过风筝不?当时什么心情?生1:快乐生2: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
师:真好!有这么一群孩子,她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到她们中间,分享她们的快乐吧!请打开课本38页
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就是做风筝与放风筝。
我们就先来感受她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
师:请同学赶快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画出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
师:好的,停笔!抬头!挺胸!
师:已经找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请举手。
师:都找到了。
我们来听一听。
文字(课件)随机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师:(课件点红“精心”)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
生:我们认真做着生:我们仔细做着生:我们用心做着
师:假如您就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您这样精心地扎着风筝,精心地画着色彩,您们在想什么?生:我们做得风筝能飞得很高。
生:我们做的风筝一定会很漂亮。
师:噢,原来您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与希望啊!带着您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导读:我们精心地扎着风筝,精心地画着色彩,读——
我们梦想着风筝飞得更高,梦想着风筝飞得更远,再读——
师:您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就是快乐的?
(文字课件):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您理解得真好!您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不?
生:我们仍旧快活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您们还快活?生:快活。
师板书快活师:为什么?生:这就是我们亲手做的。
生:这就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做好了,什么也不像了。
虽然-------------------------但就是----------------
能用上“虽然……但就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不?
师:读出您的快活吧
学生自己读;指名朗读(课件)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您最想干什么?好, 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就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就是怎样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红颜色的词语,您发现了什么?(动词)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您能够运用得准确恰当,就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快瞧,风筝飞上蓝天了!瞧着越飞越高的风筝,您想喊什么?
生:我们的风筝飞上天了。
师:您会怎样喊?能用上“我( )地喊( )”这种方式表达不?
生: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师:还有谁也想喊。
生:我高兴地喊:“瞧,我的风筝多漂亮!”生: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师:村里人瞧见了,说:“放得这么高!”您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
生:骄傲。
生:自豪。
师板书
师:来,把您们的快乐与您们的自豪读出来吧。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我们的名字与快乐的心情跟随着这只小小的幸福鸟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上一起快乐地飞翔着(音乐起)
师:假如您就就是这只幸福鸟,您来到了白云身旁,您会对她说点什么?
生:白云,白云,我要与您比比谁高。
师:您还会瞧见谁?……,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我想问问小鸟:我漂亮不?
……
师:就这样,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
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音乐停)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您还快活不?又就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师:大惊失色(师板书)就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
生:风筝飞走了
师: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师板书)
师:您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
生:千军万马、千山万水、
师: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
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生接:‘幸福鸟’您在哪里?
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生接:‘幸福鸟’您快回来?
师:但就是风筝就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就是没有踪影。
师导读:
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读——
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与希望的风筝,读——
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与自豪的风筝,读——
师: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您就是什么心情?
生:垂头丧气(师板书)
师: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您就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文字课件:
我会( )地说:“那儿找过了不?”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
”
生:满怀希望(师板书)
三、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您找到了,您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您又会就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生:孩子们在水磨坊找到了‘幸福鸟’。
大家非常高兴,又开始放风筝。
生:水磨坊那儿没有找到‘幸福鸟’,大家准备再做个风筝。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
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与梦想。
这也正就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总评《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她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就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她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就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就是开始苦苦追寻,她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
文章正就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就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瞧出来,这些心情变化就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就是“心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与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与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与伤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就是您,此时您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理解也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