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杠杆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12.1 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讲解动力杠杆、阻力杠杆和支点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3. 杠杆的平衡条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矩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传感器、演示板。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杠杆、钩码、支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概念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杠杆的特点。
3. 分类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4. 平衡条件讲解: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力与力矩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演示: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杠杆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1. 定义: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2. 分类:动力杠杆阻力杠杆支点杠杆3. 平衡条件:力与力矩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用一把撬棍撬起一块重物,撬棍的长度为1米,小明的力臂为0.5米,他施加的力为20牛,请计算撬棍的平衡条件。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12.1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分类,包括一、二、三类杠杆。
2. 力臂和杠杆平衡:讲解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3. 杠杆的原理应用:介绍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工具。
2. 学具:学生用手中的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剪刀、钳子等工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杠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和纸,画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并标出力臂。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分类:1. 一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2. 二类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
3. 三类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生活中你见过的杠杆,并画出其示意图。
答案:略A. 撬棍是一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 剪刀是二类杠杆,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C. 钳子是三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答案:A一根杠杆,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阻力为15N,阻力臂为0.5m。
杠杆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入手,过渡到力臂的画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盒、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中考考点:在中考中,杠杆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省力还是费力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及应用等。
课题引入:如右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现在的问题是作用点是怎样影响作用效果呢?教学环节一、探究活动1:什么叫杠杆观察下面的几幅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体验一下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想一想:一根硬棒,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探究活动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表示。
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通常我们把杠杆的、、、和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强调注意: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针对性训练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探究活动3:杠杆的平衡条件思考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横梁平衡; 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不同位置分别悬挂个数不同钩码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改变数据,多次测量。
4、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如右表: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结论是:公式表示:探究活动4:常见的杠杆有哪几种类型?比较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归纳三种类型的杠杆。
12.1 杠杆(教学设计)12.1杠杆(教学设计)12.1杠杆一、自学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指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展开有关排序。
3、能够对杠杆展开分类,并能够根据实际须要挑选适宜的杠杆。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约3分钟)情景设置1、出示一把弹簧测力计,告知学生它的量程,问:能否用此测力计,测出某位同学的体重?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设计活动意图:使学生的认知与原有知识发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2、真的无法吗?恳请看看大屏幕。
(用课件表明现代版曹冲称象的图片)明确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小小弹簧秤能够称出大象轻呢?3、老师:用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靠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回答:杠杆原理。
(杠杆是人们使用的最简单的机械,无论机械多么复杂,都是由杆、轮、链组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杠杆的知识,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定能找到现代版曹冲称象的秘诀!)(二)新课讲授自学指导一:写作课本76―77页,提问以下问题(约15分钟)1.生活和自学中哪些地方我们使用了杠杆?2.杠杆的概念是什么?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3.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强调力臂的画法,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教师进行作图。
4.课件显示:实物图片(已画好五要素)教师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并用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杠杆示意图5.学生顺利完成学案上的有关题目,并展现。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1、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请学生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同时,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4. 学习杠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五要素;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绳子;学具:课本、练习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用杠杆撬起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的作用。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杠杆的作用。
3. 平衡条件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练习册上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应用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
7. 板书设计板书课题:杠杆;列出杠杆的五要素;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六、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分析其作用和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和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这是因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整个章节的核心,是理解杠杆原理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一、杠杆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杠杆的应用,三类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学习重点: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难点:杠杆的分类、应用。
学习过程:一、杠杆的平衡条件物体的平衡状态:_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___状态1.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注意:杠杆不论在什么位置静止,都是处于平衡状态)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步骤:(1)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尺上能直接读出力臂的数值)※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联系压跷跷板思考,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方法相同:左沉右旋、右沉左旋)(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4)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多次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杠杆的应用阅读P66杠杆的应用。
分析上节课力臂作图,比较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比较动力与阻力的大小。
1.动力臂l1 〉阻力臂l2,则动力F1 _____ 阻力F2,这类杠杆是省力杠杆。
特点:省力、费距离。
应用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力臂l1 〈阻力臂l2,则动力F1 _____ 阻力F2,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
12.1 杠杆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深入理解本节课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2.1节《杠杆》。
具体内容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杠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测量工具、实物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结合PPT和实物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杠杆的平衡条件等关键知识点。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画出一个杠杆,并标注出支点、动力、阻力、力臂等要素。
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分析其类型和作用。
3. 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功率为200kW,工作电压为12V,求发动机的电流。
1第一节 杠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6--79的内容,我知道: 1.就是杠杆,生活中的杠杆有: 等。
2.杠杆的五要素(1) 叫做杠杆的支点,用“O ”表示 (2) 叫做杠杆的动力,用F 1表示 (3) 叫做杠杆的阻力,用F 2表示 (4) 叫做杠杆的动力臂,用L 1表示 (5) 叫做杠杆的阻力臂,用L 2表示。
二、合作探究(一)画力臂1、自学力臂的画法(1)先根据实际情况标出杠杆的支点。
(2)再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可以向两端恰当延长)。
(3)最后通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注意:○1、力的作用线需要延长时,延长部分一定要用虚线。
○2、力臂的表示可以是实线带双箭头,也可以是虚线带大括号。
2、画出下列图中各力的力臂(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自学P77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知道:(1)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们要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重物时,保持______并静止时,达到平衡状态。
(3)画出图13.4—3中F 1, F 2的力臂,我知道 图中的力臂落在杠杆上,因此我知道,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_的长度。
1O图12.1—3图12.1--22(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_____。
三、牛刀小试1、如果使用撬棒的动力臂是100 cm ,阻力臂是20 cm ,当用60 N 的动力时,能撬动重______ N 的物体.2.如图所示,重为9 N 的物体挂在B 处,O 为支点,要想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在A 处施加的最小的力是_____N ,方向_____.四、知识小结通过认真学习,我知道:(一)力臂的画法可总结为: 1、定点。
12 1杠杆导学案121杠杆导学案12.1杠杆(导学案)12.1《杠杆》Auron学案【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介绍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维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器材】大木棍(或短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模拟【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杠杆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在力的促进作用下能顾着叫做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3.用同学演示古埃及人运送巨石的实物,重新认识支点o、动力f1、颤抖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4.观察图13.4-4甲,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
杠杆必须笔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三、自学指导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均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促进作用下或。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你的猜测是:实验探究1、写作p65,思索实验步骤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结论就是: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思索:杠杆就可以恒定在水平边线吗?你能够使杠杆在非水平边线均衡吗?试试看。
本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边线均衡存有什么好处呢?四、自学指导三:杠杆的应用1.图画出来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颤抖力臂、阻力、阻力臂。
12.1《杠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探究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及其作用
(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会判断所给杠杆属于哪一类型。
学习重点:
① 认识杠杆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 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③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计算及应用
学习难点:
杠杆力臂的作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自学尝试:
自学课本第76—77页《杠杆》一节的内容,认真观察本课的插图,思考并尝试完成以下问题. 1: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 转动的 叫杠杆;杠杆 都是直的。
(填“一定”或“不一定”。
)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 指 ; 动力F 1是 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2是 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1是 到 的距离; 阻力臂L 2是 到 的距离。
3:作(找)出下图杠杆的五要素。
合作探究 :
一、杠杆的平衡条件
(参看课本P 77“实验”的内容进行探究,并在P 78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做好记录)
提出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杠杆通常在平衡状态或接近平衡状态下使用,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 转动,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可平衡?
猜想:可能是 、 设计实验:(参看课本P 77“实验”的内容进设计探究 )
注意:实验前,要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从杠杆上读出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小组合作、按77页方案进行实验,积极探索并做好记录): 分析论证: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表达式:
思考:此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二、生活中的杠杆: 阅读教材79页《生活中的杠杆》的内容, 解决以下问题 (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注意:“省距离和费距离”中的“距离”是指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思考1:有没有既省力也省距离的杠杆?答:
思考2:实验前把杠杆调水平是为了让杠杆的重心过 支点 并且能读出 出力臂;对于已经平衡的杠杆,再作用在杠杆上一个力时该杠杆一定不平衡吗?答: ;杠杆的动力大时动力端一定下沉吗?答:
;杠杆的动力臂大时动力端一定下沉吗?答:
;那么杠杆哪端下沉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 哪个大。
训练反馈:
1、在下列工具中:①镊子;②铡刀;③汽车上的刹车闸;④天平;⑤钓鱼杆;⑥剪铁皮用的剪刀;⑦起钉子的羊角锤。
省力的是()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⑦
C.②③⑥⑦
D.①③⑤⑦
2、如图2所示的简单机械中能省距离的杠杆是()
3、一个杠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B. 这两个力的力臂一定相等
C. 力臂较长的那个力较大
D. 两个力和各自力臂的乘积一定相等
4、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挂钩码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室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上4个钩码时,应怎样挂钩码才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在图3中画出两种设计方案.
延伸迁移:
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2、某人用图2的撬棒撬石头,则所需力最小的是()(图2)
3、画下列图中杠杆的各力的力臂:
4、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吊在O点处木棒恰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O点处把棒锯成两段,则()
A、细的一端较重
B、粗的一端较重
C、两端一样重
D、可能细的一端重,也可能粗的一端重,也可能两端一样重
课后思考
如下图,O为支点,在A端施加一个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杠杆()
A. 一定省力
B. 一定费力
C. 不省力也不费力
D. 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