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反文化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550.69 KB
- 文档页数:5
嬉皮士反文化在嬉皮士反文化出现近三十年后,其仍然继续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这不仅仅包括已成年的前嬉皮士们,也包括那些在1967年“爱之夏”时还未出生的那部分人。
但是,嬉皮士亚文化绝对不是20世纪最早的豪放派艺术亚文化。
它最著名的前身是所谓垮掉的一代运动,他们为平静的50年代增加了一些刺激。
垮掉的一代运动的中心是纽约州的格林威治村,以爵士乐和疯克音乐为特征,以诗人阿兰•金斯伯格、小说家杰克•科罗克为代表。
它对主流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反对是有力但又是低调的。
垮掉的一代运动对主流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偶像影星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邓恩的大受欢迎,咖啡屋和黑色紧身衣在郊区和大学校园的日益流行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50年代它仍然只是生活中一个较小的方面。
嬉皮士却不一样。
当垮掉的一代运动衰败时,嬉皮士运动正方兴未艾。
垮掉的一代运动主要是局限于其自身亚文化之内,而嬉皮士运动则受到了大众媒介的推崇或辱骂,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1965年和1966年,嬉皮士运动最早出现于旧金山附近,在1967年夏天进入了整个国家的视野内,这以后就开始进入自我模仿阶段。
它的发展可以用三个关键的背景因素来解释:(1)50年代生育高峰所造成的60年代青少年所共有的认同感;(2)当时的社会繁荣使许多青年人不关心如何谋生;(3)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对新奇事物的追逐。
反文化中的许多核心分子都是非常认真地投入这场运动的,他们坚信他们是在开创一种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最终会成为整个社会再生的模式。
在嬉皮士最重要的价值观中,以下是一些关键点:A.世俗社会中的物质主义和竞争是一个陷阱或骗局,必须予以避免。
B.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你应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
C.消灭所有形式的暴力。
D.毒品,特别是LSD(麦角酸二乙基烯胺)和大麻,提供了进入自觉的新世界和更高层次现实的途径。
它们应被用于启蒙中,而不应用于过瘾或逃避。
E.性应是自由的、公开的和自发的。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文化、社会和政治运动。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拒绝,提倡自由、平等和反对战争。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通过音乐、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手段展现出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未来的文化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冷战的紧张局势,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使得美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紧张。
随着经济繁荣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怀疑,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和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摇滚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队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门与清、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人物,他们的音乐词曲都传达了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狂热的歌迷和大型音乐节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通过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其观点。
一些知名的作家如杰克·凯鲁克、威廉·斯蒂里特、汤姆·罗宾斯等都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反文化运动的思想。
电影如《美国拳王》、《骑马与炸药》等也展现了当时的反文化氛围。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则以他标志性的波普艺术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70年代初,反文化运动的主张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采纳。
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都受到了反文化运动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自由、平等和和平等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其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一场社会革命。
书 评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张聚国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
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等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把青年人的反叛运动划分为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两支,前者即新左派运动,参与此运动的青年人试图跻身美国的政治生活并改变它;后者即反正统文化运动(亦称反主流文化运动),运动的参与者试图脱离美国社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的新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一书,所涉及的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运动的文化维度###反正统文化运动。
作者在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运动的参与者嬉皮士为核心,对反正统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嬉皮士的反抗形式与特点、历史意义与遗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他们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反正统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而王恩铭的新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美国嬉皮士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作者的切入点新颖而巧妙。
首先从词源学上对反正统文化的斗士###∋嬉皮士(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hippie(在英文中喻指∋一个明白的人(、∋一个知道的人(,而不是汉语译文∋嬉皮士(隐含的∋嬉皮塔里(、无拘无束之徒。
真正的嬉皮士们都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理智健全、头脑清醒,清晰地认识到了美国现代社会已经病入膏肓。
因此,他们试图发起一场运动,唤醒尚处于沉睡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这个∋病态社会(,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第3#5页)。
这一概念的界定可谓切中肯綮,提纲挈领,即刻帮助读者∀∃%&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第95#96页。
论美国嬉皮士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作者:李怡燕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一辈与父辈之间的代际沟通出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传统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之间的对立空前严重,并最终引起了一场有中产阶级白人青年为主体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本文旨在分析嬉皮士现象产生的多个社会原因。
关键词:嬉皮士现象;战后美国史1 美国嬉皮士现象的简介从总体上来看,嬉皮士文化反对的是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主流文化。
经济上,嬉皮士们认为科技是压抑人性的罪魁祸首,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意味着过度的理性和模式化,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人在这样的社会里会变得麻木和迟钝,所以嬉皮士文化提倡逃离现代社会而恢复原始的生活方式,注重环境保护,从而追求绝对的自由和解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热衷于追名逐利,甚至会为了利益而忘记道德规范,所以嬉皮士在群居生活中实行的是绝对的公有制,人和财产都是可以共享的,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和谐友爱。
政治上,嬉皮士反对虚假的民主和权力垄断,反对政府在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他们认为这样的政府已经无药可救了,只能靠自己建设新的乌托邦。
不同于其他的民众运动,嬉皮士们不依靠参与式民主来向政府发声和行动,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意志还没有完全屈服于现实,那么政府的作为就是无效的,因此一部分嬉皮士选择消极抵抗,即在群居点内推行全新的社会秩序,避免与政府发生直接的联系与对抗。
从宗教文化上来看,嬉皮士们不太信奉基督教和清教,反而对佛教、印度教等东方宗教充满兴趣。
他们中的很多人争先到东方国家如印度、尼泊尔游历,并把这些国家的文化推广到了众多的群居点内。
从外形来看,嬉皮士们大多是花哨夸张的,男士们大多身着喇叭裤和花上衣,蓄着长发与大蓬的胡须,而女性则更喜欢T恤牛仔裤和高筒靴等男性化的服饰。
在生活方式上,嬉皮士最广为人知也最特殊的是以下三种:毒品,摇滚乐和性解放。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了文化、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它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并呼吁个人自由、和平以及人类的真实与坦诚。
这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
通过战争的经历,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意义感到失望,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自己和社会的标准。
反文化运动的象征性事件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伯克利校园里的自由演讲运动。
这场运动开始于一次抗议校方限制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发表演讲的集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呼吁个体主义和政治改革。
此次抗议活动奠定了反文化运动的基础,以及与当时其他反叛运动的联系。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对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权威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们反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核武器,并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改革。
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拒绝使用化学制品和人工材料,主张实现自然和谐。
音乐和艺术是这场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媒介。
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和摇滚乐的流行成为青年们表达自我和反抗传统社会的重要方式。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音乐人成为运动的象征,并通过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反文化的理念和态度。
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了性革命。
青年们对传统的婚姻和性行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倡导开放的性关系和性解放。
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立场。
它为个人自由、和平、环境保护和性解放等议题提供了平台,并为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在政治上实现所有的目标,但它为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之一。
历史背景分析: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引言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是指20世纪中期至今的美国年轻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和解释这一文化现象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的历史背景,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阐述其产生与发展过程。
经济背景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机会。
这种经济繁荣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选择。
他们享有更多自由支配资金,并追求与前几代人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兴趣。
此外,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青少年也能够更加依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需求,这使得他们在时间和资源上都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度。
社会背景二战后,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大量退伍军人回到家园重新开始生活,同时女性在工作市场上也有了更多机会。
这些社会变化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经济和核心家庭结构。
然而,社会亦存在着挑战和不稳定因素。
种族隔离、冷战影响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等问题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重要话题。
年轻人开始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身份。
政治背景政治环境对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恐惧感和无力感。
这种大背景下,青少年进行反叛激进的行为逐渐增加。
此外,1960年代左右,美国爆发了民权运动、反越南战争等社会运动。
这些政治事件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激发了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与平等权利的精神。
文化表达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驱动下,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崛起。
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的发展成为了这种文化现象的代表。
摇滚乐、嘻哈音乐等流派充斥了青少年的生活,他们通过多样的音乐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此外,青少年文化亦在时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反叛的朋克风格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嬉皮士文化,青少年们通过服饰和形象塑造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
结论美国世纪青少年文化是20世纪中期至今美国社会变革与经济繁荣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