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精)
- 格式:pdf
- 大小:7.25 MB
- 文档页数:38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全章概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试题我们的中华文化(含2014年)1.(北京东城区2014届高三3月调研)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 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文化角度,这是基于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B.“一个中国的原则” 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C.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D.两岸人民是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力量[解析] 1.题意表明,两岸同心,共圆中国梦,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故C符合题意。
A、B是政治生活角度, D是哲学角度,都不符合题意。
2.(福建福州2014届高三质检) 近年来,福州市持续打造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品牌,全力推进“两山两塔” 及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这有利于①增强乡土文化对市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②铸造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凸显城市个性③全面传承和发挥闽都传统文化对市民的影响④彰显现代气息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古都魅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 2.题意表明,福州市的做法,突出了地方特色,把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故③中全面传承传统文化的表述不当。
答案 D3.(湖北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一问世,便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分别创下全国第二、第三的收视佳绩。
其根源在于它们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
汉字书写热因此而兴起,其原因是A.回归传统,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B.汉字作为“凝固的艺术” 具有无穷的魅力C.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 D.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解析] 3.题意表明,材料中的两档节目,唤醒了炎黄子孙的汉字情结,使汉字书写热兴起,这体现了人们对汉字在中华文化中重要性的认识,故C符合题意。
盐边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D.中华文化有辉煌的历史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百年清华,用一个世纪的沧桑和风采,筑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里的“民族脊梁”体现了()①博大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②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4.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
这表明()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B.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C.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D.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感情的结晶5.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得到一个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
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