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归类:质量守恒定律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2
探索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反应前后的六个“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物质总质量不变。
3. 化学反应前后的两个“一定变”:物质种类一定变、分子种类一定变。
4. 化学反应前后的两个“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分子数目可能变。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只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才能计入质量守恒的计算等式中,没有参加反应的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
③质量守恒的等式两边都是质量总和,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要算齐全。
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的计算,不适用于体积的计算。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 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增加——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反应后生成物质量减少——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没有变化——反应前后没有气体参加或者逸出2.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如,已知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则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到如下推断:酒精+O2 CO2+H2O,由生成物中的元素种类可知:酒精中一定含有的元素:C、H;可能含有的元素:O。
说明:若要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则需要定量才可计算。
3. 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在A+2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可直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反应物质质量总和=反应生成物质质量总和,求得m(B)=3g+10g—5g=8g。
4. 确定某物化学式如,要求某反应2X +5O2=4CO2 + 2H2O中X的化学式,则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列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表格中所差的C、H原子即在X中,由于X前面化学计量数为2,所以每个X中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即X化学式为C2H2。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例 1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数目B.元素种类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首先化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会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这样物质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也必然要改变;而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以及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答案 D例2 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AgNO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O2B.NO2C.NH3D.N2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AgNO3中没有S和H两种元素,质的质量增加,都是生成物,说明P 是反应物,物质质量减少,A 正确;R 与W 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6g -3.6g)﹕(10.8g -4.8g)=3﹕2,B 错误;生成W 的质量为(10.8g -4.8g)=6g ,C 错误;第二次测得的P 质量为:40g -[(13g -4g)+(12.6g -3.6g)+(10.8g -4.8g)] =16g ,D 正确。
答案 AD例2 3.0g 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 2和1.8g 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解析 由题意知,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C 、H 元素。
4.4gCO 2中C 元素的质量为4.4g× ×100%=1.2g ;1.8gH 2O 中H 元素的质量为1.8g× ×100%=0.2g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该物质中C 、H 元素的质量之和为142 1 1.12 0.11.2g+0.2g=1.4g<3g,因此,该物质中还一定含有O元素。
中考复习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1.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的是( )A.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不.正.确.2.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通过化学变化,既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也能改变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C.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D.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D(1)(2)(3)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回答问题:实验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填“能”或“不能”)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实验中的现象是① ② 。
【答案】(1)能(2)(3)反应产生气体,应放置于密闭环境中验证 端铜丝变黑 ; 端下沉或端上升(1)(2)4.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要用如图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 。
若装置不变,改变药品,可选用的一组药品是 (举一例)。
【答案】(1)(2)不能 ; 二氧化碳气体逸散于空气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5.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答案】A6.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铁和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硫和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答案】C(1)(2)7.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化学反应前后,可用“六个不变,三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意义 实例(C +O 2CO 2)物质及条件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量的方面: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质量比一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比;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C + O 2CO 2 质量比 (12×1)∶(32×1)∶(44×1) 粒子个数比 1 ∶ 1 ∶ 1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是从左到右,先读反应物,后读生成物。
如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止一种,反应物之间的“+”号读作“跟”“与”或“和”,生成物之间的“+”读作“和”,“==”读作“生成”。
如反应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还应读出反应条件。
例如: 3Fe + 2O 2 Fe 3O 4相对质量:168 64 232从质的方面读: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
从量的方面读:每168份质量的铁与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32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活动与探究:书写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过程:(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
例如:Fe +O 2——Fe 3O 4(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使式子左、右两边的铁原子和氧原子的总数分别相等,同时将短线改成“==”。
例如:3Fe +2O 2=Fe 3O 4。
(3)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①一般加热用“△”,温度较高时写“高温”,需要点燃的写“点燃”。
例如:3Fe +2O 2Fe 3O 4②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常用“↑”表示反应中有气体放出,用“↓”表示在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具体使用方法:a .因为“↑”和“↓”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所以,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应该标出“↑”或“↓”。
把握原理准确探究例题小海同学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双氧水分解(如下图)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
根据小海得出的结论,可推出7.9g高锰酸钾加热一会后,剩余固体质量为7.5g,则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7.9g-7.5g=0.4g。
答案等于0.4变式题1同学们为了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
(1)甲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把盛有适量BaCl2 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Na2SO4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烧杯,将BaCl2 溶液小心倒入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把烧杯连同试管再放回天平上,天平仍然平衡。
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带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石棉网,在石棉网上方点燃镁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燃烧结束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意外发现质量减轻了。
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aCl2 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会产生BaSO4白色沉淀;从天平平衡上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镁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因反应中部分生成物以白烟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因此反应后的质量会减轻。
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2Mg+O2点燃2MgO 部分生成物以白烟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变式题2下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一、选择题1.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某物质与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2R+2H O+7O=2FeSO+2H SO:则R的化学式应为方程式为22424A.FeS B.Fe2S3C.FeO D.FeS2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硫、氧、铁原子个数分别为4、4、16、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FeS,故选D。
数目不变,则2R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则化学式为22.将一定量xFeSO4•y(NH4)2SO4•6H2O晶体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加热生成NH30.85g(假如生成NH3的全部逸出),过滤、洗涤、灼烧,得Fe2O3固体2.0g.则x,y 的关系正确的是()A.x:y=1:1 B.x:y=1:2 C.x:y=1:4 D.x:y=2:1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晶体中的氮元素和氨气中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而晶体中的铁元素的质量和生成的氧化铁中的铁元素的质量相等,即:56x:(14×2)y=(2.0g××100%):(0.85g××100%)解得:x:y=1:1,故选A.3.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是()A.B.C.D.解析:D【解析】试题分析:A、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装置也不是密闭容器,不能验证;B、两种物质不反应,不能验证;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因为有氧气参加,另外该装置也不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验证;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生成物中也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可不密闭,可以验证。
故选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中考科学探究实验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1.化学反应原理:⑴白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由此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⑵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实验仪器:天平、砝码、锥形瓶、小烧杯、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白磷、铁钉(或铁丝)、硫酸铜溶液等。
3.探究方案:⑴取出天平,调平衡。
待用。
取一块白磷,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在水下用小刀切下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放入锥形瓶中。
(为防止白磷燃烧时,灼裂锥形瓶,可以瓶下事先放入少量的细砂。
)将盛白磷的锥形瓶、绑有小气球的玻璃管一起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如图13-1所示。
取出锥形瓶及导管,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可见白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待锥形瓶冷却,白烟沉降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
⑵在100 mL烧杯中加入约30 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打磨光亮的铁钉和盛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读出读数,记录。
如图13-2。
将铁钉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析出一层紫红色的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如果时间足够长,可看到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浅绿色。
将反应后烧杯和内容物放到天平上再次称量,读出读数,记录。
将两次称量的结果加以比较,质量相等。
4.探究评价:实验⑴生成烟状的五氧化二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象也很明显。
但由于白磷燃烧时放热,致气体逸出,往往易导致实验的失败。
实验⑵操作简单,实验的成功率很高。
但无气体或烟状物质生成,现象不是十分明显,代表性不强。
5.资源开发:⑴该实验可以按排学生当堂实验,学生分组多,证据足,更能说明问题。
学生实验可安排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
以下推荐几例,仅供参考。
⑵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不仅需要安排正例,还需要安排反例。
专题02 质量守恒定律一、新课标的要求: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考情分析:1、考查情况: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到唯一的一个定律,是各地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也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内容。
以北京市中考题为例:年度题形题号题型2010 填空题27(4)某物质化学式的推导填空题28微观模型题(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3)2011 选择题23 微观模型(反应中各物质微观粒子个数比与质量比)填空题26(4)某物质化学式的推导2012 填空题27(2)微观模型题(反应类型、反应中各物质微观粒子个数比)填空题27(3)某物质化学式的推导2013 填空题27(3)微观模型题(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实验题33(1)某物质化学式的推导2、考查形式:纵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该知识点考查形式灵活多变。
从题型上来说,可以出现在选择题中,也可以出现在填空、实验和计算题当中。
并且该知识点可以与其它任何知识相结合。
3、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特别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成立的原因、含义和应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4、试题难度:该知识点考查形式多样化,并且近年来在中考题多以信息给予的知识为载体。
使得分的难度增加。
试题难度一般为中等或难等的题目。
☆知识梳理☆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对象是化学变化,对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②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也不是分子总数守恒。
③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对于未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关注。
④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相等;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由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被破坏;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探究
例1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2)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
解析本题通过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白磷燃烧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C瓶中的气球变小,而A瓶中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所以A、C中的气球大小不同;因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白磷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所以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答案 (1)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或4P+5O22P2O5),
使瓶中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C中气球变小,A内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所以A、C中气球大小不同 (2)参加化学反应(或消耗;或反应掉)的白磷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
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例2 在右图的装置中,当两种溶液发生反
应后,天平不再保持平衡,指针向右偏转。
天平
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反
应物不变,要使天平在反应后仍然保持平衡,你
认为对装置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装置中的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的CO2会逸散到空气中,左盘质量减轻,因此天平不再保持平衡;若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必须要密封,因此要使天平在反应后仍然保持平衡,可将装置中的烧杯换成锥形瓶,并在锥形瓶口系上一个气球。
答案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放出Na2CO3+2HCl=2NaCl+CO2↑+H2O 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在锥形瓶口系一个气球
例3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我国从今年5月1日起,酒驾入刑。
“酒精检测仪”可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O=2Cr2(SO4)3+2CO2↑+9X,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Cr2(SO4)3,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
原子:
由“”聚集成的物质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
(3)已知m1 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 g氧化镁(不考虑其它反应),m1_______m2。
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易确定X的化学式为H2O;微粒“”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有可能是氧化物;根据图
示,该反应可表示为:2+=2,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属于化合反应,镁与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化学反应的镁的质量(m1)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m2),因此m1<m2,但在实验过程中会有部分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无法收集,因此会导致生成物的质量减轻,即m1>m2。
答案 (1)H2O (2)2﹕1(或1﹕2) 化合反应 (3)<(或小于) 生成物氧化镁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或扩散)到空气中
练习 1.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同学们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探究。
经讨论分析、查阅资料后设计了A、B两套实验装置,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实验完毕后,使用A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而使用B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请你分析导致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
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现有一瓶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是甲醇(CH3OH)或乙醇(C2H5OH)。
通过测定该液体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确定是哪种物质,解释原理。
答案 1.A中的两种物质反应产生了沉淀没有脱离体系,所以质量不变,而B中产生了CO2散失,使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物质质量减小。
CaCO3+2HCl=CaCl2+H2O+CO2↑
2.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求出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和个数比,再与反应前甲醇和乙醇中的碳氢个数比对照,即可知道是哪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