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航空动力
- 格式:docx
- 大小:32.60 KB
- 文档页数:4
飞机动力原理飞机的飞行原理是基于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伯努利定律。
飞机的飞行是通过动力推进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动力系统和升力系统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飞机的飞行任务。
首先,我们来看飞机的动力系统。
飞机的动力系统通常由发动机、推进器和燃料系统组成。
发动机是飞机的动力来源,它可以是活塞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然后将这些气体喷出,产生推力。
推进器则是将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转化为飞机的前进动力,推进器的种类有涡轮风扇、涡轮螺旋桨等。
燃料系统则是提供燃料给发动机,保证其正常运转。
动力系统产生的推力将飞机推向前方,但要让飞机离地飞行,还需要产生足够的升力。
这就涉及到了伯努利定律。
伯努利定律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流体运动过程中,流速增大时,压力就会减小。
飞机的机翼是利用了伯努利定律来产生升力的。
当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比下表面快,因此上表面的气压就比下表面低,这就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同时,飞机的机身和尾翼也会产生一定的升力,这些升力共同作用,将飞机推离地面。
飞机的飞行过程是一个动力和升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动力系统提供了飞机的前进动力,而升力系统则使飞机能够离地飞行。
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动力系统和升力系统需要协调配合,以保证飞机的飞行性能。
不同类型的飞机可能采用不同的动力系统和升力系统,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
总之,飞机的飞行原理是基于动力和升力的相互作用。
动力系统提供飞机的前进动力,而升力系统使飞机能够离地飞行。
飞机的设计和制造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系统的配合,以保证飞机的安全和性能。
同时,飞机的飞行原理也是航空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将推动飞机飞行原理的发展,为人类的空中旅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航空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航空动力装置是一种重要的设备,主要用于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维持其行进和飞行的动力,是飞机的“心脏”所在。
航空动力装置采用的是燃烧气体在内部流动中释放出的能量来推动飞机的运动,而燃烧气体产生有功的典型方式是在内部燃烧,经常用的是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直升机发动机、螺旋桨发动机和喷气式发动机。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发动机类型之一。
其工作原理基于燃烧和加速空气的过程。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基本构件包括: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喷管。
进气道负责将气体引入发动机中,并对其压缩,压气机所产生的高压使得空气可以被强制进入燃烧室,燃烧室内的燃料与空气混合并燃烧,在燃烧的气体中的马达应该采用特殊的材料,用于抗高温和高压,马达采用扭动马达的原理,把燃烧过程中释放的高温高压气体引入涡轮中转换为能量并驱动涡轮旋转,涡轮则驱动压气机和一些机械设备。
最后,燃烧后的气体通过喷管排放出去,以提供牵引力和推动力。
直升机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直升机发动机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发动机类型,之所以在直升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备较高的功率、高效率和可靠性。
直升机发动机的原理与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基本相同,但有一些关键的不同之处。
一般情况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采用高速喷嘴来产生牵引力和推动力,而直升机发动机使用直径更大的螺旋桨。
由于螺旋桨的变幻转子可以控制牵引力和推动力,在空气强制着直升机在特定方向上移动的场景下,螺旋桨的效率和功率将是决定性的。
螺旋桨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螺旋桨发动机也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中。
螺旋桨发动机基于推动螺旋桨产生牵引力、推动力和反作用力的物理原理。
在螺旋桨发动机中,燃料与空气混合并在汽轮机中燃烧产生动力,然后通过传动轴进行连杆控制,推动螺旋桨的转轮转动,最后产生牵引力、推动力和反作用力,来维持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航空飞行三要素升力推力动力
1、升力:
飞机起飞靠的是与空气的相对运动产生的升力,升力的大小取决于飞机与空气的相对速度,而不是飞机与地面的相对速度。
如果在逆风下起飞,飞机滑跑速度与风速的方向相反,飞机与空气的相对速度等于二者之和。
此时,飞机只需较小的滑跑速度就可以获得离地所需的升力。
所以,与在无风下起飞相比,逆风起飞所需滑跑的距离会更短。
相反,如果在顺风下起飞,飞机要达到较大的滑行速度才能获得离地所需的升力,滑跑距离相对要长一些。
2、动力原理:
飞机动力装置是用来产生拉力(螺旋桨飞机)或推力(喷气式飞机),使飞机前进的装置。
采用推力矢量的动力装置,还可用来进行机动飞行。
现代的军用飞机多数为喷气式飞机。
喷气式飞机的动力装置主要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两类。
3、升力原理:
飞机的机翼横截面一般前端圆钝、后端尖锐,上表面拱起、下表面较平。
当等质量空气同时通过机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时,会在机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
空气通过机翼上表面时流速大,压强较小;通过下表面时流速较
小,压强大,因而此时飞机会有一个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于升力的存在,使得飞机可以离开地面,在空中飞行。
飞机飞行速度越快、机翼面积越大,所产生的升力就越大。
飞机动力原理
飞机动力原理是指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如何产生推力,克服重力,实现飞行的一种机械原理。
飞机动力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气动力学原理:飞机在飞行时,利用空气的运动状态和压力差来产生动力。
飞机的机翼设计成半球型,当飞机向前飞行时,空气在机翼上面的流动速度比下面快,形成上面气压较低,下面气压较高的气流,由于压力差的存在,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而尾翼的设计则可以产生向下的压力,产生对抗升力的作用。
2. 喷气发动机原理:大多数现代喷气飞机使用喷气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
喷气发动机通过吸入外界空气,经过压缩和加热后喷出高速气流,产生推力。
这种推力产生的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三定律:每个作用都伴随着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
喷气发动机通过喷射高速气流向后,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推动了飞机向前飞行。
3. 螺旋桨原理:除了喷气发动机外,一些飞机使用螺旋桨作为推进系统。
螺旋桨的转动产生了气流,通过推动气体向后排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
这种原理与喷气发动机类似,都是通过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推进力。
4. 翼身干扰原理:当飞机在飞行中,飞行器的机翼会与机身发生干扰,即飞机的机翼产生的升力对飞机机身产生一个向后的推力。
这种干扰效应使得整个飞机可以获得额外的推力,提高飞机的整体效率。
飞机动力原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和空气动力学原理。
通过合理设计和利用这些原理,飞机可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克服重力,并在空中顺利飞行。
逞谈飞机爱动机文/李会超飞机能够飞行,离不开那如心脏一般的动力装置一一发动机。
发动机能够将汽油、煤油等燃料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赋予飞机足够速度的动能。
然而,说起飞机发动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涡喷”“涡扇”“涡轮”这样的术语,它们都是什么意思?飞机发动机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吧!最早的飞行动力:活塞式发动机大家在生病打针时,注意观察就会发拉动推杆时,注射液会被吸入注射器中;而当医生推动推杆时,注射液就会从针头处喷射出来。
为什么液体能够在针筒中流进流出呢?这都要归功于推杆顶部安装的4橡胶活塞,正是因为它,注射器内部才形成了密闭空间。
最早的飞机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中有一个基本装置叫作气缸,这种装置的实际结构和工作过程虽然比注射器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与注射器相似。
医生在使用注射器时,是通过给注射器施加外部力量改变其内部状态,从而控制液体进出。
而气缸在工作时,则是气缸内部的油气混合物被点燃,产生的能量驱动活塞向外膨胀,推动着与活塞相连的机械连杆将动力输送出去。
此时,机械连杆就好比注射器的推杆,只不过此时是活塞自己产生的力量推动着机械连杆运动,从气缸内部向外部输出动力。
光有一台活塞式发动机还不行,这种发动机还需要搭配螺旋桨才能驱动飞机。
和我们日常使用的风扇相似,螺旋桨旋转时能够使空气排气阀进气阀燃烧室(HXI} L吟卅◎活塞式发动机原理加速,并将其推向后方。
牛顿通过他的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所以,当螺旋桨给予空气向后的作用力时,飞机就获得了向前的反作用力。
在活塞式发动机被应用到飞机上之前,人们还尝试过将蒸汽机安装到飞机上。
然而,蒸汽机太过笨重,能够驱动飞机飞行的功率又小,根本无法帮助飞机飞上蓝天。
直到属于内燃机范畴的活塞式发动机被应用于飞机后,人们才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使用的就是活塞式发动机。
航空动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航空动力系统作为飞机的“心脏”,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飞机的飞行能力和安全性。
对航空动力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飞机的整体性能、保障飞行安全以及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航空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主要包括发动机、进气道、燃油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
发动机作为核心组件,其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燃烧室内,燃料与空气混合并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这些气体通过涡轮和喷管膨胀做功,产生推力。
进气道的作用是将外界空气以合适的速度和压力引入发动机,燃油系统则负责精确地供给燃料,而控制系统则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和调节,以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高效地工作。
航空动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瞬态响应特性。
当飞机进行加速、减速、爬升、俯冲等动作时,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会迅速发生变化。
例如,在加速过程中,发动机需要迅速增加推力以满足飞机的动力需求;而在减速过程中,推力则要相应减小。
这种快速的响应能力直接影响着飞机的机动性和飞行品质。
瞬态响应特性不仅取决于发动机的设计和结构,还与控制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
一个优秀的控制系统能够迅速感知飞机的飞行状态变化,并通过调节燃油供给、涡轮转速等参数,使发动机快速适应新的工作条件。
其二,稳定性特性。
航空动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避免出现振荡、失速等不稳定现象。
稳定性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气流的扰动、燃烧过程的不稳定、机械部件的故障等。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优化进气道和喷管的设计、改进燃烧控制策略、加强机械结构的强度和可靠性等。
其三,负载变化特性。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负载会不断变化,例如,飞机的重量会因燃油消耗、货物投放等而改变,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变化也会导致空气阻力的不同。
航空动力系统需要能够适应这些负载变化,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和性能输出。
航空动力工程的前沿技术探讨航空动力工程作为现代航空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推动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到如今先进的喷气式发动机,航空动力技术不断演进和创新。
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航空动力工程也迎来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和探索,这些技术不仅将改变未来航空的面貌,也将对人类的交通和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动航空技术电动航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飞机的发展逐渐成为可能。
相比于传统的燃油发动机,电动发动机具有零排放、低噪音、低维护成本等显著优势。
目前,电动飞机主要应用于小型通用航空领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有望在商用航空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电动航空技术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电池能量密度是限制电动飞机航程和载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的电池技术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要达到与燃油相当的能量密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电动发动机的功率密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大型飞机的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发新型电池材料和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空气电池等。
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电动发动机的设计,提高其效率和功率输出。
二、混合动力航空技术混合动力航空技术结合了燃油发动机和电动发动机的优点,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
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燃油发动机和电动发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飞行阶段和任务需求进行协同工作,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例如,在起飞和爬升阶段,需要较大的功率输出,此时燃油发动机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而在巡航阶段,电动发动机可以辅助工作,降低燃油消耗。
此外,混合动力系统还可以通过能量回收技术,将飞机在下降和滑行过程中的能量回收储存,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混合动力航空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燃油发动机和电动发动机的协同控制、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问题。
同时,也需要对飞机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以充分发挥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
三、先进燃烧技术燃烧技术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之一。
航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航空动力系统作为飞机的核心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飞行的安全与性能。
在现代航空领域,对于航空动力系统可靠性的深入研究和准确分析至关重要。
航空动力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系统,涵盖了多个子系统和众多零部件。
它不仅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还需要满足高功率输出、低能耗、低排放等一系列严格要求。
首先,从设计角度来看,航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设计的合理性。
设计师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等。
在设计过程中,对每一个零部件的性能、强度、耐久性等都要进行精确计算和模拟。
任何一个微小的设计缺陷都可能在后续的使用中被放大,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材料的选择也是影响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用于制造发动机叶片的高温合金,必须能够承受数千度的高温和巨大的离心力。
如果材料质量不过关,或者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疲劳、腐蚀等问题,就会导致叶片失效,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制造工艺的精度和质量控制同样不可忽视。
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够确保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减少制造缺陷。
同时,严格的质量检测流程能够及时发现和剔除不合格的产品,从而提高航空动力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在运行过程中,航空动力系统面临着多种复杂的工况。
例如,飞机在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等不同阶段,发动机的功率、转速、温度等参数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频繁的工况转换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维护和保养对于保持航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定期的检查、维修和更换磨损部件能够有效预防故障的发生。
同时,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为维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指导。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航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高海拔、低温、高温、潮湿等恶劣环境条件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引发故障。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会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和燃烧效率;在高温环境下,零部件的热膨胀可能会导致配合间隙变化,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未来航空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在人类不断探索蓝天的征程中,航空动力系统一直是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从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到现代的喷气式发动机,航空动力系统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航空动力系统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高效能与低排放是未来航空动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降低航空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航空燃油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因此,研发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成为必然选择。
电动化是未来航空动力系统的一个突出趋势。
电动汽车在地面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为航空电动化提供了技术借鉴。
电动航空发动机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等显著优点。
虽然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仍然限制了电动飞机的航程和载重量,但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如固态电池的研发,未来电动飞机有望在短途通勤、城市内飞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一些小型电动无人机已经在物流配送、航拍等领域崭露头角。
除了纯电动,混合动力系统也备受关注。
混合动力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电动系统相结合,可以在不同飞行阶段灵活切换动力源,以实现最佳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控制。
在起飞和爬升等需要大功率输出的阶段,燃油发动机发挥主要作用;在巡航等相对稳定的飞行阶段,电动系统则可以辅助工作或单独运行,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
未来的航空动力系统将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自我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发动机可以根据飞行任务和环境条件自动优化工作参数,提高燃油效率和可靠性。
比如,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飞行高度、速度和气温等因素,自动调整燃油喷射量和进气量,以确保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此外,新型材料的应用也将为航空动力系统带来重大变革。
高强度、耐高温、轻质的复合材料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发动机制造,减轻发动机重量,提高发动机性能。
例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能够显著降低发动机结构重量,增加飞机的有效载荷。
运航0901
漫谈航空动力
——世界、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及对未来的遐想
唐少轩
2010/7/19
在这次论文查资料中,不断的在感慨祖国航空事业的艰难历程,十年的动荡,航空事业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可是,受打击的可不仅仅是航空事业,可以说那是造就了今天中国窘境的根源,作为航天学子,或许我们不能承担什么改变天地的伟业,但至少要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祖国,加油!
漫谈航空动力
——世界、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及对未来的遐想
航空动力发展史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于是有了飞天,翼人,等幻想形象,也做过各种尝试,比如万户等等,但因为动力等其他因素都最终失败了,但人对天空的向往却从未断绝。
一.活塞式发动机
蒸汽机出现时,就有人用其为航空器提供动力,但由于过于笨重,并未成功。
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终于在1903年,莱特兄弟带着他们那架“飞行者一号”完成里人类历史上首次飞行。
而“飞行者一号”的心便是今天活塞式发动机的雏形。
(质量81kg,功率8.95w,功重比0.11kw/Dan)后来,在飞机用于战争的目的推动下,航空开始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伊斯潘诺-西扎V型液冷发动机(功率130~220kW,功重比为0.7kW/Dan)大黄蜂(功率>400kW,功重比>1kW/Dan)双黄蜂(功率2088kW),巨黄蜂(功率2200~3000kW)
到喷气时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的活塞式发动机,但活塞式发动机仍广泛的应用在中小型飞机上,其稳定的性能仍然占据着名用中小型飞机市场。
二.燃气涡轮发动机
二战至今,航空动力由活塞时期进入喷气时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占据航空动力的主导地位。
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浆扇发动机和涡轮轴发动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飞行领域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涡喷发动机
英国的惠特尔德国的奥海因分别937年7月和9月研制成功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1939年HeS3B装在亨克尔公司的He-178飞机上试飞成功,开创了喷气推进新时代和航空事业新纪元。
战后,美、苏、法通过购买专利、借助从德国取得的资料和人员,陆续发展了本国的第一代涡轮喷气发动机。
其中美国的J47和苏联的RD-45土里都在2650dan左右,推重比2-3.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各国研制了适合M2以上飞机的一批涡喷发动机,如J79、J75、埃汶、奥林帕斯、阿塔9C、R-11和R-13,推重比已达5~6。
在60年代中期还发展出用于M3一级飞机的J58和
R-31涡喷发动机。
到70年代初,用于"协和"超声速客机的奥林帕斯593涡喷发动机定型,最大推力达到17000daN。
从此再没有重要的涡喷发动机问世。
涡扇发动机
涡扇发动机的发展是从民用发动机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台涡扇发动机是1959年定型的英国康维,推力为5730daN,耗油率比同时期的涡喷发动机低10%~20%。
随后,涡扇发动机向低涵道比的军用加力发动机和高涵道比的民用发动机的两个方向发展。
在低涵道比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方面,20世纪60年代,英、美在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斯贝-MK202和TF30,分别用于英国购买的"鬼怪"F-4M/K战斗机和美国的F111(后又用于F-14战斗机)。
它们的推重比与同时期的涡喷发动机差不多,但中间耗油率低,使飞机航程大大增加。
在70~80年代,各国研制出推重比8一级的涡扇发动机,如美国的F!00、F404、F110,西欧三国的RB199,前苏联的RD-33和AL-31F。
它们装备目前在一线的第三战斗机,如F-15、F-16、F-18、"狂风"、米格-29和苏-27。
目前,推重比10
一级的涡扇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即将投入服役。
它们包括美国的F-22/F119、西欧的EFA2000/EJ200和法国的"阵风"/M88。
其中,F-22/F119具有第四代战斗机代表性特征--超声速巡航、短距起落、超机动性和隐身能力。
超声速垂直起飞短距着陆的JSF动力装置F136正在研制之中,预计将于2010~2012年投入服役。
总之,70年来,航空涡轮发动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为各种航空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史及现状
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可谓是历经坎坷,因为我国发动机设计是按照飞机的要求来,所以导致发动机不停的下马。
涡扇5
涡扇5,起于1962年,想用涡喷6改型为涡扇发动机之后,装在H5飞机上。
当时各国都在研制自己的第一代产品,中国也算跟上了时代的节奏
1963年1月设计方案出台,比涡喷6提高了不少,油耗下降30%,推力也增大了不少。
把这种发动机装在轰5上,作战半径增加30%。
样机于1965年出来,结果风扇叶片不合格,1965年7月才解决。
到了1970年试车,1971年试飞,但在这时,轰5计划取消了,涡扇5的研制就中止了。
下马……
涡扇6
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F9和A6,于是开始研制新的发动机,10月设计,66年出台,69年出了样机,74年允许100%试车,祖国动荡,拖到81年还没结束,这时F9和A6下马,涡扇6没了配套对象,1984年下马……
涡扇7、涡扇8正式计划没出台过……下马……
涡扇9
涡扇9=斯贝MK202,当时英国军用发动机,世界顶尖科技,中国从英国手里买的。
但是,整体工业水平太差(大跃进+文革,理解一下吧,真的痛心)有专利却就是做不出来……
最后,2003年7月,终于国产化了……秦岭发动机……
涡扇10
终于能稍微放松一下,涡扇10,嗯,没错,太行
这个……很神秘……以致具体哪年开始研制的不清楚……传说是1984……
研制计划……好吧,还是机密……不清楚……
现有的资料至少也是97年之后发生的事,所以,简单明了的比对数据吧
总的来说,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重大跨越,对今后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好吧,虽然只是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但是,也标志着我们终于能站着说话了。
未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说完了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史和我国航空发动机经历的那些坎坷,说说之后我们会吵什么方向发展吧,也是
关乎我们今后职业的内容吧~
下面是来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2004的一些想法
多电发动机
多电发动机是在传统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基础上,采用主动磁力轴承系统、内置式整体起动/发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电动燃油泵和电力作动器等新技术/系统研制的新型航空发动机。
智能发动机
智能发动机就是能够在整个寿命期内,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重新规划、布设、优化、控制和管理自身性能、可靠性、任务、健康等状况的发动机;具体地讲,就是指发动机主动控制系统和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能够依靠传感器数据和专家模型全面了解发动机和(或)部件的工作环境与发动机状态,依据这些信息调整或修改发动机
的工作状态(燃油流量和空气流量等),实现对发动机性能和状态的主动和自我管理,并根据环境因素平衡任务要求,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可操纵性和可靠性,延长发动机的寿命,降低发动机的使用与维修成本,进而改善发动机的耐久性与经济可承受性。
(实在好长,总结一下,就是懂得自己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的发动机……)
双外涵变循环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名字就好长)
双外涵变循环的涡喷/涡扇发动机是通过改变涵道比来实现在各种飞行条件和工作状态下都能提供良好性能的航空发动机。
也就是说可以人为的调控发动机的性能,使发动机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都能取得最佳的性能(和智能的差了好远……)
复合材料发动机
发动机的性能一部分取决于设计,当然,还有一部分取决于材料(又让我想起了秦岭……),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将研究热点逐渐集中在比强度高、密度低、刚读高和耐温能力强的非金属材料上,并提出了复合材料发动机的概念。
(属于材料的进化,不知为啥算作了一类发动机)
外骨架发动机
NASA构想了1种新颖结构的发动机—全复合材料的鼓式转子外骨架发动机(ESE),旨在使发动机质量更轻、效率和可靠性更高、风险更低、推力增大、更灵活,且能适应有较大差异动力需求的不同类型飞行器。
这一方案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鼓式转子结构;全复合材料发动机(这就是我很奇怪为什么上面的单独一类);对部件和分组件进行组合,减少了零件数目。
(说句实话,除了构想,什么都没有……)、
绿色发动机
顾名思义,大家应该对绿色概念不陌生,不解释……
除了这些,我们还听到了普遍呼声的核能发动机,想不通的真空能发动机(总觉得不是航空发动机……)还有中国那个神奇的龙卷风发动机。
最后,说实话,在这次论文查资料中,不断的在感慨祖国航空事业的艰难历程,十年的动荡,航空事业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可是,受打击的可不仅仅是航空事业,可以说那是造就了今天中国窘境的根源,作为航天学子,或许我们不能承担什么改变天地的伟业,但至少要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祖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