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清代纪年墓出土耀州窑瓷器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4
宋代刻花青瓷之冠——耀州「一刀仙」!论釉色,宋代汝窑当居魁首;论绘画,明清官窑极尽工笔;论剔刻,耀州窑可称第一。
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窑址地处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代表,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
铜川旧称同官,因唐宋时属耀州治,故称耀州窑。
耀州窑制瓷历史源远流长,青瓷烧制工艺炉火纯青,享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
耀州窑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五代快速发展至成熟时期,宋代时达到制瓷历史高峰,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
北宋时期的耀州窑瓷器青瓷胎体较坚簿,釉质莹润而清透,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有着浑厚大气的色调,却也仍带着宋瓷独有的含蓄之风;胎体装饰手法上以剔花、刻花、划花、印花工艺最为著名,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疏密有致,题材丰富,对称均匀,极为美观。
古人一支狼毫,浓浓淡淡地晕染开去,便是一幅丹青水墨,而古老的耀州青瓷,以刀代笔,就使得瓷器开出花来,伴着苍古静深的釉色,留住了千年前的勃勃生机。
▼北宋耀州窑刻花牡丹纹盘成交价:HKD 2,478,000拍卖会: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刻芙蓉纹盌尺寸:直径20.8cm成交价:372,500 美元2018年3月22日佳士得纽约2018年3月拍卖会▼北宋耀州青釉刻牡丹花斗笠碗一对▼北宋耀州窑青釉刻划花牡丹纹碗▼北宋耀州窑刻缠枝花卉纹盘▼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盘▼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花式碗▼北宋耀州青釉印瑞兽纹笠式盌成交价:562,500 港币▼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金耀州窑青釉刻花犀牛望月纹碗▼五代~北宋青釉刻莲瓣纹龟心碗静志寺地宫藏▼金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宋耀州窑外菊瓣内刻诗文碗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耀州窑刻花卉卷口盘▼宋耀州窑青釉小盘▼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盘纽约苏富比2018年9月12日成交价约 240万 RMB▼北宋耀州窑刻缠枝牡丹纹盖盌▼北宋耀州窑刻花卉纹盖盌▼金耀州窑刻花碗高 8.7cm;直径 15.3cm成交价:413,000 港元2017年4月4日保利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青釉瓜棱式钵▼北宋耀州窑开光堆塑贴花力士供碗成交价:414万人民币来源:纽约苏富比,2007年3月19日,编号39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元青釉印花水波鱼螺纹十五瓣形盘▼元耀州窑刻牡丹纹葵口盘宽 16.8 cm成交价:437,000 人民币2017年12月18日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五代耀州窑青釉花形盏成交价:207万人民币来源:关善明先生沐文堂收藏伦敦苏富比,2003年11月12日,编号42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宋耀州窑花口杯及盏托(一套)杯高 5cm;杯直径 8.3cm;盏托直径 13cm;盏托高 8.5cm成交价:566,400 港元2017年4月4日保利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黑釉托盏(一套)盏口径10.5cm;足径3.2cm;高4cm;托口径5.7cm;足径4.5cm;高7cm成交价:1,121,000 港元2017年10月2日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北宋耀州窑柿釉盏▼耀州窑青釉牛角杯一对成交价:RMB 517万来源:戴润斋,纽约阿瑟·M·赛克勒(1913-1987)纽约▼五代耀州窑青瓷摩羯水盂▼北宋耀州窑刻花纹执壶成交价:HKD 2,950,000拍卖会: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五代耀州窑青釉深剔刻葫芦形执壶成交价:3047.5万人民币来源:纽约苏富比,1997年3月19日,编号390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莲纹水注高 20 cm成交价:937,500 港元2017年5月31日佳士得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五代~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狮口水注▼北宋耀州窑浮雕水壶▼宋耀州窑青釉牡丹纹倒流壶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北宋耀州窑剔花凤纹提梁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执壶成交价:50,000 英镑2017年5月10日伦敦苏富比2017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唐草纹嘟噜瓶大阪东洋陶瓷馆藏▼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蓉塘戏鹭纹嘟噜瓶尺寸:宽14.6cm成交价:2,125,000 港元2018年5月30日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刻花叶纹瓜棱罐▼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瓶▼五代~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罐尺寸:13cm成交价:187,500 英镑2018年5月16日伦敦蘇富比2018年5月拍卖会▼五代耀州窑三足罐高 6.3cm;直径 4.2cm成交价:460,200 港元2017年4月4日保利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刻牡丹纹双耳瓜楞罐▼北宋耀州青釉刻花纹双系罐成交价:525,000 港币▼元耀州窑剔刻蕉叶纹花口花囊宽 13.3cm成交价:345,000 人民币2017年12月18日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尊▼宋耀州窑青釉瑞兽足炉尺寸:直径18cm成交价:125,000 英镑2018年5月16日伦敦蘇富比2018年5月拍卖会▼北宋耀州窑夔龙纹兽足炉日本大坂国立美术馆藏▼耀州窑贴花赤凤纹三兽足炉▼金耀州窑印花三足炉高9.6cm;直径12cm成交价:413,000 港元2017年4月4日保利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金耀州窑带盖三足炉▼北宋~金耀州青釉牡丹纹盖罐成交价:4,900,000 港元2017年10月3日香港苏富比2017秋季拍卖会▼金耀州窑鼓墩盖罐高 8.5cm;直径11.8cm成交价:1,085,600 港元2017年4月4日保利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北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大英博物馆藏▼北宋~金耀州窑青釉刻花盖盒成交价:562,500 港元2017年6月1日香港苏富比▼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大英博物馆藏▼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双耳瓶▼宋耀州窑青釉莲纹双龙耳长颈瓶高28.3 cm成交价:162,500 英镑2017年11月8日伦敦苏富比2017年亚洲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元耀州窑刻花玉壶春瓶高 30 cm成交价:920,000 人民币2017年6月6日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瓶▼北宋耀州刻花青瓷瓶▼金耀州窑青釉胆瓶尺寸:高28.8cm成交价:789,000 英镑2018年5月16日伦敦苏富比2018年5月拍卖会▼耀州青釉刻牡丹花纹净水瓶▼耀州窑青釉刻花净瓶波士顿美术馆藏▼金耀州窑刻花梅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北宋耀州窑剔刻飞鸟花卉纹枕静嘉堂美术馆藏▼五代耀州窑青釉坐狮成交价:437,500 港元2017年4月5日香港苏富比2017春季拍卖会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耀州窑
等。
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
在纹饰上,五
传统工艺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宋,高24.5cm,口径5.5cm,足径9cm。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
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
灰
白胎。
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
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
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文章来源:宋代耀州窑/jingpaicssl.php?id=364。
范金琢玉耀千年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耀州窑是我国北方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其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中心,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
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耀州窑因而得名。
该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宋时达鼎盛,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千年窑火,薪传不绝,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耀州窑器型多样,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构图饱满大气,刀法犀利灵锐,图案层次分明,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
在宋代,耀州窑产品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是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头并驱的六大名窑之一,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云散天青Creation and Development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始烧黑、白、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品类多样,造型丰富,且多浑圆丰满。
晚唐以后,为烧制优质产品,匠师根据窑区内原料的特性,通过学习越窑青瓷的先进工艺,创出用北方馒头窑在还原焰中烧造优质青瓷的工艺,一改隋唐瓷业“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在北方独树一帜。
中晚唐时,青瓷的烧制日渐加强,至五代,耀州窑迅速发展提升。
制瓷工艺不断改进,以烧造青瓷为主流,创烧出犹如“雨过天青”色的高品质天青釉瓷。
采用划花、贴花、镂空、剔划花的手法进行装饰。
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
在窑址中出土的刻“官”字款和饰龙凤纹的青瓷标本表明,五代时期耀州窑已成为贡窑。
唐三彩扁壶Tricolor flask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4.6厘米,底径9.4厘米,高8.5厘米。
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敛口,方唇,束颈,圆肩,肩部贴对称双圆耳。
扁圆腹,喇叭足。
口颈部浮雕卷叶纹。
腹部浮雕壶门,内贴宝相花三朵。
中间一朵花头完整,两侧各半朵。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唐青釉荷叶盖水盂Celadon glazed water pot with lid唐代(公元618~907年)口径3.0厘米,底径4.3厘米,通高8.3厘米。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
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
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
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
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
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
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
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
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
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
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摘要:耀州窑作为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典型的装饰手法青瓷刻花工艺在北宋晚期达到鼎盛,更是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本文从分别介绍了耀州窑的概况、并对其现状与历史地位以及对耀州窑的发展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与设想,期望能有更多人认识到耀州窑的文化价值,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耀州窑文化艺术。
关键词:耀州窑陶瓷文化传承铜川耀州窑的历史和保护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
宋时属于耀州,故命名为“耀州窑”。
始烧于唐代,成熟于五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终于元代。
主要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
一、耀州窑的起源与发展(一)耀州窑的地域概况作为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窑场之一的耀州窑,以其独特的装饰技法闻名于世,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耀州窑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助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1.地理优势。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
《同官县志》载道:“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也”。
可知当时陶瓷规模的宏大。
并且临河而建,说明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交通便利。
2.资源丰富。
陶瓷即“土的艺术品”,然而此处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储藏着陶瓷所需的大量瓷土原料以及用于配釉的瓷土原料。
同时在古代这里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为唐五代三百多年窑场烧瓷提供了燃料。
此处还蕴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宋代使用煤烧造瓷器提供了条件。
享誉中外的耀州窑,就是在此基础上创烧和发展起来的。
(二)耀州窑烧制艺术的缘起与发展耀州窑至少创于唐,盛于宋,在宋代已与“汝。
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齐名,是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在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元几朝。
早期唐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
10世纪耀州窑生产转型及技术渊源——从M形匣钵说起“会员专著”为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OCSJ研究会)开办的会员专著专栏。
本栏目定期推送OCSJ研究会会员编著的文章专著、文学理论,让会员学者的文章与大众分享互动,为“陶瓷文化”爱好者分享更多陶瓷文化知识。
4个月前,我们与大家分享过由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吕成龙执笔的《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窑》。
文中对耀州窑青瓷的造型、釉色、装饰纹样、装饰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令人理解了古人为何会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来形容耀州窑青瓷。
10世纪是耀州窑青瓷生产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期。
越窑青瓷工艺对耀州窑的影响显而易见。
但耀州窑与越窑工艺上的交流达到了哪种层次和深度,耀州窑青瓷生产的技术基础又是什么?本期推送的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李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小蒙执笔的《10 世纪耀州窑生产转型及技术渊源——从M 形匣钵说起》。
▼10 世纪耀州窑生产转型及技术渊源——从M形匣钵说起李坤王小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摘要:M形匣钵一直被认为是耀州窑引进越窑技术的最有力证据。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耀州窑M形匣钵的使用方式与越窑有很大不同,同期一些其他高端技术也主要是基于北方瓷业技术体系的创新。
所以10 世纪耀州窑青瓷工艺的飞跃性发展,是适应环境条件的北方陶瓷工艺体系对越窑青瓷工艺的选择性吸纳、融合的结果,在引进吸收中,一种类似越窑又不同于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发展并走向高端。
关键词:M形匣钵;满釉支烧;薄胎瓷;技术交流耀州窑青瓷在晚唐起步,到五代北宋初之际,青灰釉、天青釉精品瓷工艺达到了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10 世纪是耀州窑青瓷生产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期。
熊海棠通过比较耀州窑与越窑匣钵,发现耀州窑使用了与越窑相同的M形匣钵,从而认为地处北方白瓷工艺包围的耀州窑,引进了越窑技术而迅速发展成北方青瓷名窑[1]。
耀州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里在古代曾经水源丰富,制瓷原料和燃料充足,又位于京畿之地,具备了建窑烧瓷的有利条件。
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了该窑创烧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宋代,金代续烧,金末元初迁至距铜川东南约15公里的陈炉镇开始烧造。
明清时期这里不仅成为铜川地区的瓷业中心,而且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陶瓷窑场,其中白地黑花瓷在陈炉窑众多瓷器品种中最具特色。
白地黑花瓷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黄堡窑场就曾出土。
上世纪80年代经发掘又有出土。
2002年至今,陈炉窑考古队对陈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和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白地黑花瓷器。
现将目前掌握的资料整理如下。
一、耀州窑白地黑花瓷装饰题材1.人物类:耀州窑白地黑花瓷装饰题材中人物类较少,但却具有代表性。
如:白地黑花孟宗哭竹图双耳大罐(图一):直口,深弧腹,台形圈足。
肩部以两组开光形式进行装饰,内绘黑花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图和变形写意花卉纹等。
此罐绘画风格活泼奔放,反映出明代陈炉窑窑工精湛的简笔写意画法。
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多只展翅高飞的仙鹤。
人物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图中孟宗身着宽大朝服,头戴高巾,满面愁容,右手扶竹,左手拿帕准备拭泪,身后放着提篮,一只鹤展翅飞至篮边。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此罐图案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白地黑花婴戏纹双耳瓶(图二):撇口,鼓腹,台形圈足。
图案中嬉戏的婴儿大头圆脸,身穿裹兜,四肢外露,脚穿棉袜,双手攀戏于牡丹花枝上,生动可爱。
婴戏牡丹纹图案,耀州窑在宋代刻花青瓷上运用较多,在明代白地黑花瓷上出现尚属首次。
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幸福美好、繁荣昌赵亚利图一明耀州窑白地黑花孟宗哭竹图双耳大罐图二明耀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双耳瓶盛的象征,婴儿则代表了多子多孙、家丁兴旺的美好愿望,也寄托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瓷器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
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
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的发明,始于东汉晚期,距今一千八百多年。
虽然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出现,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故认为中国由陶向瓷的过渡完成于东汉。
瓷器的产生,与高温烧成技术,制瓷原料的精选,以及釉的发明这三个条件紧密相关。
瓷器是以精选的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
瓷器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降低Fe2O3,提高Ai2O3,也就是说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以保证胎质的洁白;二、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成,使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三、是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紧密结合,釉层不易剥落,厚薄均匀,吸水率低于1%。
瓷器和陶器的分别,因其烧制的条件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主要有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
由于瓷器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比陶器具有诸多优点,便逐渐取代了汉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
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过程中,发挥才干和智慧,积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提高烧成温度,总结施釉技巧,而作出的创造性成果。
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
125铜川清代纪年墓出土耀州窑瓷器付春玲(铜川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 2018年第4期2016年,陕西铜川新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基建时发现6座清代墓葬,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随即进行了发掘。
墓葬均为竖穴墓道土洞墓,总长4.5~5.5米之间,墓道长2.2~2.6、宽0.6~1.2米,墓室长2.3~3.1、宽1~1.2米。
部分墓葬发现有土坯封门。
墓葬为东西向或稍偏北,墓道在墓室东边或偏南。
葬具为木棺,已朽。
基本为单人葬。
除随葬有陶罐、锡灯、铜钱、银耳环、板瓦等外,还同出有一批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包括碗、盘、碟、罐等。
另外,M2~M6分别出有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光绪纪年买地券。
这批纪年墓葬,为我们研究清代耀州窑瓷器的特点提供了新资料。
本文就这批瓷器介绍如下。
一、瓷器概况1.碗 3件。
标本M3:2,尖圆唇,敞口,浅斜弧腹,内底微凸,圈足,挖足过肩。
足底外侧斜削。
足外墙直,内墙微内弧,外底心微凸。
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釉色略泛灰。
内满釉,刮涩圈。
外施釉至胫,足以下无釉露胎,胎呈土黄色,胎质细腻坚硬。
口径11、底径4.8、通高3.6厘米(图一)。
M3出土有同治二年(1863)款买地券一方。
标本M5:7,圆唇,侈口,斜弧腹,腹下圆弧收,内底坦,外底心呈乳突,圈足。
足外墙直,内墙略外斜。
胎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器内满釉,刮涩圈,器外施釉至腹下,局部流釉胎。
釉色白中略泛灰,釉面多气泡。
胫以下无釉露胎胎。
胎色浅灰,胎质坚硬细腻。
口径12.6、底径5.2、通高4.9厘米(图二)。
M5出土有顺治十二年(1655)款及康熙九年(1670)款买地券各一方。
标本M6:2,薄圆唇,侈口,斜弧腹,内底圆弧,圈足。
足内墙外斜,外底心微凸。
胎表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
釉色白中略泛灰,内满釉,刮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下。
胫以下无釉露胎,胎色浅土黄,胎质坚硬细腻。
口径13.6、底径5.6、通高5.4厘米(图三)。
M6还出土有“顺治通宝”铜钱。
2.盘 2件。
标本M5:1,圆唇,敞口微侈,浅斜腹,内底坦,中心微凹,圈足。
胫足相接处平削一周。
足外墙内斜,足内墙外斜,外底心有乳突。
胎内外均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器内满釉,刮涩圈。
器外施釉至腹下,局部流釉至圈足,釉色略泛灰。
胫以下无釉露胎,胎色浅灰,胎质细腻坚硬。
口径10.3、底径5、通高3厘米(图四)。
标本M5:2,圆唇,敞口,浅斜弧腹,内底坦,圈足。
挖足过肩,足外墙直,内墙呈圆弧形。
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
器内满釉,刮涩圈,器外施釉至腹下,局部流釉至圈足,釉色白中略泛灰。
胫以下无釉露胎,胎浅土黄色,胎质细密坚硬。
口径12.3、底径6、通高3厘米(图五)。
3.碟 1件。
126考古简讯图七 瓷罐(M2:2)图八 瓷罐(M3:3)图九 瓷罐(M4:3)图一 瓷碗(M3:2)图二 瓷碗(M5:7)图三 瓷碗(M6:2)图四 瓷盘(M5:1)图五 瓷盘(M5:2)图六 瓷碟(M4:4)标本M4:4,圆唇,敞口,浅斜弧腹,内底坦,外斜式圈足,足底外斜,外侧斜削一周。
外底心凸起。
器施黑釉至内外口沿下,余皆露胎,釉色黑中泛酱色。
胎色浅土黄,胎质坚硬细腻。
口径10.8、底径5、通高2.2厘米(图六)。
M4出土有咸丰十年(1860)款买地券一方。
3.罐 5件。
标本M2:2,厚圆唇,直口,筒形深腹微鼓,腹部最大径居中,腹下斜收。
内凹圈足。
上腹部两侧对称贴塑有条形立耳。
施黑釉,口沿与足底露胎。
胎色土黄,胎质细腻坚硬。
口径7.2、底径6.2、通高11厘米(图七)。
M2出土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款买地券一方。
标本M3:3,厚圆唇,直口微敞,筒形深腹微鼓,内凹圈足。
足底外斜削一周,足内墙二层台式外斜。
外底平整。
罐施黑釉,器内施釉至口沿下,外施至下腹处。
釉色黑亮,有流釉。
器内及外下腹以下露胎,胎色浅土黄,胎质坚硬细腻。
口径8.8、底径6.5、通高9.2厘米(图八)。
标本M4:3,直口,方唇略厚。
直颈,溜肩,深腹微鼓,腹下斜收,内凹圈足。
内底略圜,外底平整。
颈肩两侧有对称贴塑条形立耳。
腹下饰凸弦纹一周。
内外均施黑釉,内壁釉至颈部,外壁釉至腹下。
釉色漆黑明亮,口沿处釉较薄,色泛浅褐色,釉面有细小棕眼。
外壁胫以下和内腹下无釉露胎,胎色土黄,胎质细腻坚硬。
口径9.8、底径8、通高10.9厘米(图九)。
标本M5:6,圆唇,直口微敛,筒形深腹,平底。
外壁有拉坯形成的微凹条痕多处,外底有绳割痕。
器内满施黑釉,外壁无釉露胎。
胎呈灰白色。
胎质坚硬含有细小颗粒。
口径7.6、底径4.9、通高13.5厘米(图一〇)。
标本M6:1,直口,方唇,唇外斜削一周。
短直颈,窄圆肩,圆鼓腹,腹部最大径近肩下,矮圈足,足外墙内斜。
外底心平。
颈肩两侧有对称条形立耳。
施黑釉,内满釉,黑釉较薄,127图一〇 瓷罐(M5:6)图一一 瓷罐(M6:1)釉色泛酱褐;外通体黑釉,色黑亮。
口沿刮釉,足与外底露胎。
胎色浅土黄,胎质坚硬细腻。
口径8.5、底径7、通高14.3厘米(图一一)。
二、几点初步认识这批墓葬中出土的瓷器以碗、盘、罐类为主,属于当时的日用器。
从胎釉特征分析,应该都是耀州窑陈炉窑场的产品。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唐代,宋代为鼎盛时期,产品以青瓷为主,印花、刻花为其最主要装饰技法,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窑口。
元代以前,耀州窑的中心烧造地一直在铜川黄堡镇。
此后随着战乱及燃料和原料枯竭等原因,黄堡镇制瓷逐渐衰落,主要烧造地向铜川立地坡、上店、陈炉转移。
明清及民国时期,陈炉窑场发展成为耀州窑后期的代表,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窑场”,也“是耀州窑后期诸窑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布局最密集的窑场。
”[1]这一时期耀州窑以烧造白釉、黑釉瓷为主,兼烧白地黑花瓷、香黄釉瓷等。
晚清以来受景德镇影响,还烧造工艺和风格独特的青花瓷。
窑场依据不同的品类有细致的分工,号称“三行不乱”,即碗窑(碗盏一类)、瓮窑(瓮罐之类)及黑窑(各类杂件),后来又新增小货窑(各类小零件,如茶酒具、瓶属、玩具等),各行有各自的烧造区域[2]。
其产品在陕西周围销售较广,即“本省(案,即陕西),河南西部,甘肃全省”[3]。
考古资料显示,明清时期耀州窑瓷器在陕西关中、甘肃、晋西南、豫西亦多有出土[4]。
目前对于耀州窑瓷器的断代,唐至金元时期已经比较清晰,明清时期也有一定成果。
受资料限制,明清时期的断代依据主要是考古地层[5]。
铜川作为耀州窑所在地,近年来也发现一些明代纪年墓葬,如铜川新区枫林小区明洪武十六年(1383)墓[6]、天使小区景泰五年(1454)内官监成敬墓[7]、未来城明弘治十一年(1498)任福墓[8]、耀州区小丘镇嘉靖四十一年(1562)乔世宁墓[9]等等。
这些纪年墓对研究明代耀州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清代纪年墓资料则基本未见。
根据同出的买地券和钱币,这批瓷器我们可以初步分为清代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由于墓葬出土器物种类的局限,我们仅就同类器物和明代进行对比,并就清代耀州窑碗盘类和罐类器型演变有如下初步认识:碗盘类是日用陶瓷器的大宗产品,也是各个窑场中最常见的器物。
这种器类不仅形制多,而且时代特征最为明显。
明代晚期耀州窑碗类器型有敞口斜弧腹和撇口斜直腹两大类,器足有台型高圈足和常见的窄圈足两种。
清初撇口碗基本不见,敞口碗成为主要类型。
碗的口沿外侧有逐步加厚的趋势,近似于在口沿外多出了一道粗弦纹,这个特征在清晚期最为明显。
圈足在清初相对较窄,有挖足过肩现象。
清代晚期圈足逐渐加宽,圈足内挖足渐浅,足心多有突起。
清初的盘有敞口和撇口两类,只不过撇口的外翻程度较小。
圈足和同期的碗一样,宽度较窄,也有挖足过肩现象,个别的圈足内壁还有弧度,延续了明代中期盘类圈足特征的遗韵。
清初碗盘类的腹足相接处均见有平削一周的现象。
白釉瓷器釉层略厚,化妆土相对较薄,铜川清代纪年墓出土耀州窑瓷器128考古简讯[1]耀州窑博物馆.陈炉耀瓷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2.[2]余正东,田在养修,黎锦熙纂.民国同官县志(卷12).民国三十三年(1944):(4).[3]同[2]:(5).[4]同[1].[5]耀州窑博物馆等.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6]张汉文,陈晓捷.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J].收藏界,2008(10).[7]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明内官监太监成敬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5).[8]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新区未来城明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2).[9]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漆沮遗珍[M].陕西:三秦出版社,2015:137.[10]同[1]:96-99. (责任编辑 朱艳玲)釉色白中微微泛青,积釉处色较深呈鸭蛋青色,露胎处呈土黄色。
而清晚期白釉瓷器的釉层较薄,但化妆土较厚,釉色泛青灰,露胎处呈浅灰白色,整体火候要比早期的略高一些。
陈炉窑工有“碱(化妆土的俗称)厚釉稀,赛似青器”的俗语,反映的应该正是清代以来的特征。
黑釉瓷器在清代耀州窑属于大众化产品,这类釉色器物基本没有纹饰,造型也相对简单。
清代早期多见鼓腹黑釉罐,腹最大径偏上,有双耳。
器耳顶端较宽,呈倒三角形,没有明代万历以前在耳上模印有纵向细线的装饰手法[10]。
罐外壁施满釉,一些底足心也基本施满釉,且多见重复施釉。
釉色较滋润。
清晚期直腹罐有相当大的比例,部分还有短直颈。
鼓腹罐的腹部最大径略微居中,但外鼓程度较小。
器耳多为细长条形立耳。
内凹式圈足较常见,且足较窄。
腹壁施半釉,釉层较薄,釉色较亮。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M].长沙:岳麓书社,2007.[2]刘瑞.里耶古城J1埋藏过程试探[C]//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中国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2.[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4]同[1]:179.[5]李忠林.周家台秦简历谱系年与秦时期历法[J].历史研究,2010,(4):36-53.[6]依据《秦简(壹)》整理号著录。
[7]《秦简(壹)》释文原作“廿八月七月戊戌朔乙巳”,今检图版仔细核对当作“廿八年七月戊戌朔乙巳”。
[8]《秦简(壹)》释文原作“元年后九月辛酉朔丁亥”,今检图版仔细核对“年”上残字作“”,结合李谱可知此处似当作“九”而非“元”。
[9]《秦简(壹)》释文原作“卅三年正月庚午朔己丑”,今检图版仔细核对当作“卅三年五月庚午朔己丑”。
[10]《秦简(壹)》释文原作“卅五年九月己丑朔”,今检图版仔细核对当作“卅五年九月乙丑朔”。
[11]《秦简(壹)》释文原作“九月乙亥朔”,今检图版仔细核对当作“九月己亥朔”。
[12]同[1]:41.[13]同[1]:179.[14]同[1]:41.[15]同[1]:179.(责任编辑 王 辉)(上接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