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浙江专用)必修一配套测试:专题三+月是故乡明+专题写作导学案(三)+Word版含答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12.85 KB
- 文档页数:9
《我心归去》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1.搜集关于韩少功的资料。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2.搜集关于乡思的诗歌。
将其中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写在下面。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
席慕蓉把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3.通读文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钥匙( ) 一幢( ) 逃遁( ) 模样( )熠熠( ) 静谧( ) 奇诡( ) 贫瘠( )悲怆( ) 眷顾( ) 矫饰( ) 烙印( )麦穗()墟场()(2)解释下列词语。
概莫能外:没有谁能例外。
概,一律。
逃遁:逃跑,逃避。
熠熠闪光:形容闪光发亮。
熠,光耀,鲜明。
静谧:安静。
奇诡:诡异。
诡,奇异。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悲怆:(书)悲伤。
(3)理清文章的思路。
4.在对话栏写下你的评点。
(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
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疑问。
)5.参考阅读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
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月是田园明》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和作者背景,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会作者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导学内容:1.《月是田园明》的背景介绍《月是田园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思乡之情。
杜甫生活在唐代中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2.诗歌分析(1)结构分析:《月是田园明》是一首四句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田园的情感。
每句都是完备的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
(2)语言特点: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和意蕴深厚。
《月是田园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3)意象和修辞手法:诗中的“月”被赋予了“田园”的象征意义,通过“田园明”这一形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的思念之情。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和《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月是田园明》,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意象修辞手法。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田园的感情,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月是田园明》为题目,写一篇关于田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月是田园明》,通过朗诵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拓展延伸:1.了解更多杜甫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探讨“田园”的意义,思考家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月是田园明》这首诗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和温馨,感悟到生活的深刻和意义。
文本15 肖邦故园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体会景物描写和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①马厩.( ) ②掳.掠( ) ③庇.护( ) ④伶仃.( ) ⑤夙.愿( ) ⑥通衢.( ) ⑦茕茕孑..立( ) ⑧瘠.薄( ) ⑨缱绻..( ) ⑩命途多舛.( ) ⑪婆娑.( ) ⑫簌.簌( ) ⑬有条不紊.( ) ⑭玲珑剔.透( ) ⑮雪橇.( ) ⑯狐裘.( ) ⑰寥.寥无几( ) 答案 ①jiù ②lǔ ③bì ④dīnɡ ⑤sù ⑥qú ⑦qión ɡ jié ⑧jí ⑨qiǎn quǎn ⑩chuǎn ⑪suō ⑫sù⑬wěn ⑭tī ⑮qiāo ⑯qiú ⑰liáo (2)多音字①垛⎩⎪⎨⎪⎧垛.口( )麦垛.( )②处⎩⎪⎨⎪⎧ 相处.( )处.所( )③冠⎩⎪⎨⎪⎧冠.冕堂皇( )冠.军( )④量⎩⎪⎨⎪⎧测量.( )数量.( )答案 ①duǒ/duò ②ch ǔ/chù ③ɡuān /ɡuàn ④lián ɡ/liàn 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幢( )憧( )瞳( )(2)⎩⎪⎨⎪⎧诀( )抉( )决( )(3)⎩⎪⎨⎪⎧寥( )蓼( )戮( )(4)⎩⎪⎨⎪⎧纰( )庇( )砒( )答案 (1)灯影幢幢/憧憬/瞳孔 (2)诀别/抉择/决定 (3)寥落/蓼蓝/屠戮 (4)纰缪/庇护/砒霜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富丽堂皇: (2)茕茕孑立: (3)不容置疑: (4)命途多舛:(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6)曾几何时: (7)寥寥无几: (8)不可估量: (9)浮想联翩: (10)玲珑剔透: (11)荡然无存: (12)养尊处优: (13)独具一格: (14)春风得意: (15)有条不紊:答案 (1)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
专题检测试卷(三)(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舍shě舍.得舍.利舍.脸B.刹chà什刹.海刹.那刹.车C.调tiáo 匀调.调.解调.和D.处chù处.处处.理处.事答案 C解析A项“舍利”的“舍”读shè。
B项“刹车”的“刹”读shā。
D项“处理”“处事”的“处”读chǔ。
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折断折本木柝拆除B.苍海悲怆仓皇苍茫C.怪癖僻静躲避开辟D.沦陷纶巾伦理理论答案 B解析苍海—沧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百姓的收入增长了不少,可是与房价的增长速度相比,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B.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绒绒的,包着些枝枝节节....。
C.中国足球似乎与“打平即出线”有着不可名状....的缘分,但往往被痛宰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国足球血泪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D.无论望京的韩国群落形成怎样的规模,思乡之情总是难以驱散,慎荣树说,自己将来或许会叶落归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答案 B解析B项枝枝节节:比喻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
望文生义。
A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使用正确。
C项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使用正确。
D项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
使用正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C.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结果11月29日揭晓,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珍惜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维护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写作指导一、专题内涵与话题“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我们或为家乡的青山绿水而陶醉,或为故乡的人文地理而骄傲,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一片热土奉献着青春与热血,浇灌着希望和美好。
而当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行时,无论我们浪迹天涯,还是客居他乡,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儿时的喜怒哀乐,亲人的音容笑貌,总是挥之不去……二、专题写作题推荐请从下列四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2.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
你有没有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呢?请以“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3.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开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4.请以“故乡情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话题写作提醒“情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
虚题就是具有抽象意义或蕴含着深邃的主观思想或道理的话题或命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都是这种类型。
对于这类话题,一定要化虚为实,以实表虚,通过具体的情节、情景、场面或物性特征的具体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写作时可能会走进这样两个误区:一、偏离写作重心。
这个话题审题不难,不难并不代表谁都能审准确。
写作时可能有两个偏离:一是偏离故乡谈情怀。
家乡的丰富物产不说,辉煌历史不叙;青山绿水之美不写,风土人情之淳不提;其他与故乡不搭边的什么少女情怀,浪漫情怀流泻于笔端,再美的情怀也是白写了;二是偏离情怀大谈故乡。
文本16 前 方 学习目标 1.探究本文“离家——思家——无家可归”的行文思路,体会人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
2.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迁徙.( ) ②撼.动( ) ③按捺.( ) ④颠簸.( ) ⑤惶.惑( ) ⑥抛锚.( ) ⑦憔悴..( ) ⑧温馨.( ) ⑨崔颢.( ) 答案 ①xǐ ②hàn ③nà ④bǒ ⑤huán ɡ ⑥máo ⑦qiáo cuì ⑧xīn ⑨hào(2)多音字①奔⎩⎪⎨⎪⎧ 奔.跑( )投奔.( ) ②宁⎩⎪⎨⎪⎧宁.可( )安宁.( ) 答案 ①bēn /bèn ②nìn ɡ/nín 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躁( )臊( )燥( )(2)⎩⎪⎨⎪⎧ 馨( )罄( )磬( ) (3)⎩⎪⎨⎪⎧ 烁( )铄( )砾( ) (4)⎩⎪⎨⎪⎧ 倦( )圈( )蜷( )答案 (1)急躁/害臊/干燥 (2)温馨/罄竹难书/钟磬 (3)闪烁/众口铄金/沙砾 (4)疲倦/圈养/蜷缩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索然无味:(2)如痴如醉:(3)按捺不住:(4)惶惑:答案(1)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2)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陶醉而不能自拔,精神恍惚。
(3)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4)疑惑畏惧。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这是什么果子?没见过。
咬一口,索然无味....,扔掉了也毫不可惜。
()(2)书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称赞不已。
()(3)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答案(1)×。
对象用错,多指文章(2)√(3)√2.辨词填空(1)克制·抑制克制:抑制。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苏教必修1苏教文本14 我心归去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整体感知文章。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独到的故土情。
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别墅.( ) ②逃遁.( ) ③消遣.( ) ④矫.饰( ) ⑤熠.熠闪光( ) ⑥酥.骨( ) ⑦静谧.( ) ⑧奇诡.( ) ⑨贫瘠.( ) ⑩悲怆.( ) ⑪墟.场( ) 答案 ①shù ②dùn ③qiǎn ④jiǎo ⑤yì ⑥sū⑦mì ⑧ɡuǐ ⑨jí ⑩chuànɡ ⑪xū(2)多音字①烙⎩⎪⎨⎪⎧ 烙.印()炮烙.() ②泊⎩⎪⎨⎪⎧ 湖泊.()停泊.()答案 ①lào/luò ②pō/bó2.给以下形似字组词(1)⎩⎪⎨⎪⎧ 惦()踮()掂() (2)⎩⎪⎨⎪⎧ 矫()骄()娇()答案 (1)惦念/踮脚/掂量 (2)矫饰/骄纵/娇艳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概莫能外:(2)熠熠:(3)萍漂四方:(4)眷顾:(5)消遣:(6)潦倒:(7)静谧:(8)逃遁:(9)悲怆:答案(1)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
(2)形容闪光发亮。
(3)形容人四处漂泊,行踪不定。
(4)关心照顾。
(5)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
(6)颓丧;失意。
(7)安静。
(8)逃跑;逃避。
(9)悲伤。
[对点小测] 判断下面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回忆就是这样的,即使是那些充满深情厚爱的回忆也概莫能外....,好似脑子里有一种无意识的愈合过程,尽管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创伤愈合。
( )答案√2.辨词填空(1)融化·熔化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①从秋夜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时节的改换;从归雁的队伍中,我们读出了团体的力量;从冰雪的________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文本13 想北平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感情脉络,体会作者对北平的喜爱、眷恋、思念之情。
2.掌握对比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廿.七( ) ②黏.合( ) ③菜圃.( ) ④辜.负( ) 答案 ①niàn ②nián ③pǔ ④ɡū(2)多音字①刹⎩⎪⎨⎪⎧ 什刹.海( )刹.车( ) ②同⎩⎪⎨⎪⎧ 胡同.( )相同.( ) ③堡⎩⎪⎨⎪⎧堡.垒( )堡.子( ) 答案 ①chà/sh ā ②tòn ɡ/tón ɡ ③bǎo/bǔ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旷( )犷( )矿( ) (2)⎩⎪⎨⎪⎧ 喘( )湍( )惴( )(3)⎩⎪⎨⎪⎧ 辟( )僻( )癖( )答案 (1)空旷/粗犷/矿山 (2)喘气/湍急/惴惴不安 (3)开辟/僻静/癖好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枝枝节节:(2)翩翩: 答案 (1)指种种情节;谓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或处理);比喻横生旁出的事情;犹言支支吾吾,形容说话含糊躲闪。
(2)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2.辨词填空(1)安适·安闲安适:安静而舒适。
着重指事事顺心、感到舒服,多形容生活与环境。
安闲:安静清闲。
着重指安静无事,空闲自在,既可形容生活,又可形容动作无拘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如“安闲自在”。
①我们住的那个家庭旅馆真像家里一样,让人觉得________自在。
②他们并排走着,那种样子从远处来看,叫人以为是非常亲密的人小声________地在谈着知心话儿。
答案 ①安适 ②安闲(2)何况·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且: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①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________要到大庭广众之下呢?②上海地方那么大,________你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答案 ①何况 ②况且(3)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文本17 今生今世的证据 学习目标 1.体会“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理解重要句段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烟垢.( ) ②仓皇.( ) ③骨骸.( ) ④瘸.腿( ) ⑤打夯.( ) ⑥嘹.亮( ) 答案 ①ɡòu ②huán ɡ ③hái ④qué ⑤hānɡ ⑥liáo (2)多音字①圈⎩⎪⎨⎪⎧ 圈.养( )圈.地( ) ②抹⎩⎪⎨⎪⎧抹.杀( )抹.布( ) 答案 ①juàn /qu ān ②m ǒ/mā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骸( )骇( )垓( )(2)⎩⎪⎨⎪⎧ 仓( )沧( )怆( ) (3)⎩⎪⎨⎪⎧ 漫( )曼( )蔓( )答案 (1)骨骸/骇人听闻/垓下之围 (2)仓皇/沧桑/悲怆 (3)漫长/轻歌曼舞/蔓草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悄无声息:(2)面目全非:(3)仓皇:(4)行将:(5)打夯:答案(1)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
(2)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3)匆忙而慌张。
(4)即将;将要。
(5)用夯把地基砸实。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知损失惨重。
()(2)经过这场大地震,整个山区可说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答案(1)√(2)√2.辨词填空(1)事务·事物事务:所做的或要做的事情。
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
事物: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①小说反映的________很复杂。
②他为了做好公司里的________,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答案①事物②事务(2)渗浸·渗入渗浸: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渗入:液体慢慢地渗到里面去,比喻某种势力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训练目标 1.明确“夹叙夹议”的含义。
2.掌握夹叙夹议的基本方法。
“夹叙夹议”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不是一味的记叙,也没有单纯的议论,而是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记叙,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描写中。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深化),两者有机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水到渠成。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文本借鉴名师评语作者首先由清流的袅娜、跌宕,引出一滴水,提出“我想,我应该学会做一滴水”的观点。
接着,阐述做一滴水的理由和如何做好一滴水。
然后,通过以一滴水的身份行走,作者懂得了一滴水可以让万物和谐,让微弱的生命充满力量。
构思新颖,富于想象,是考场技法总结如何使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呢?1.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二者不能相互脱钩。
记叙为主,议论为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
夹叙夹议一般有三种形式:(1)先叙后议。
文章的开头和主体两部分都是记叙,而结尾部分则是议论。
议论揭示记叙的意义,发挥“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的作用。
司马迁写《史记》,每篇传记末均以“太史公曰”标明自己的评论。
这种体式一直影响后世的史学、文学著作,如《聊斋志异》大部分篇目后均缀以“异史氏曰”作评说。
(2)先议后叙。
文章以议论为开头,主体与结尾部分则全是记叙。
议论具有“开宗明义”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3)边叙边议。
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议论不仅用于开头、结尾,而且用于主体部分。
叙述某些内容前后均伴有议论,或作小结,或作过渡,“叙”和“议”熔于一炉,极为自然,相得益彰。
2.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
议论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场而展开下文的作用。
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
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关键在于把握好“夹叙夹议”的结合点:(1)需要深化之处。
写作记叙文,叙到人物心灵袒露之时,或叙到矛盾的纠结处,可加上几句议论性的旁白,有助于深化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2)需要明旨之处。
记叙到适当的地方,需要阐明一下文章旨意时,可用几句精当的议论点破,从而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需要升华之处。
如写赞扬先进人物的文章,在写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时,可用议论升华人物的品格精神,从而使人物的思想价值、行为价值更被人认同。
(4)需要抒情之处。
在记叙文中,抒情往往和议论互相融合。
抒情性的议论把理性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更具有深刻性和感染力。
(5)需要讽刺之处。
写作记叙文,其讽刺之意除了可在叙事中直接体现出来以外,还可以用议论性的文字加以评说,其讽刺力度亦可得以大大加强。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
要不是有过失的鞭挞,我们要得意忘形了;要不是有善行的庇护,我们又要完全绝望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文呈现懂得承担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由此可见,学会承担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很重要。
(1)承担就是一个人对责任的担当,为自己承担,为他人承担,为社会承担,更是一种品质。
②为自己承担,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霸——越王勾践,人们感叹他的成功,(2)殊不知这背后的辛酸。
早期,作为越国大王,他被当时的吴王关押,几年后逃出。
他并没有就此颓废,而是忍辱负重,励志光复越国。
他在深山中训练部队,召集其他越国后代建立政权,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吴国的压迫,使他深感复国道路艰难。
可他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更加努力:不仅与士兵同吃同住,而且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的亡国之耻,他在睡觉的草席正上方挂着苦胆,用胆的苦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有心人,天不负,他领导的军队一举打败强大的吴国。
若勾践被吴王关押后意志消沉,选择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他还能认清自己的价值,创造卧薪尝胆的奇迹吗?(3)③为他人承担,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
年轻时的鲁迅,看到国人的身体如此羸弱,便立志学习医术。
为了治好国人身上的疾病,他去日本留学,有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影片,看到中国人被杀时,中国围观者不是痛心,而是在一旁肆无忌惮地嘲笑。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他陷入了沉思,考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学医,学医是否真能挽救国人。
思考的结果是放弃学医,以笔杆为武器,用文章唤醒国人,中国人的痛不在身体内,而在精神上。
(4)若鲁迅看完影片后无所感触,如那些围观者一样麻木无知,那么中国文学史上还会出现一篇篇犀利而有深意、去唤醒国人的文章吗?④为社会承担,才能坚守自己的目标。
曾经历过“文革”的巴金,是一个跨世纪的作家,是谁也不敢加以否定的吧?成就一个人的往往是苦痛,巴金亦是如此。
世纪老人巴金在中年时期遇上“文革”,在这个艰难时期,他仍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不改初衷,用手中的笔杆子,写下一篇篇解剖自己、解剖社会的文学作品。
从《小狗包弟》到《憩园》,再到《寒夜》,每一篇都是控诉和抨击现实的文章。
只是因为有他,后人才能更加真实地认识那个时期的社会,提醒着后人曾经犯下的错误,换回如今的安定。
(5)若巴金在那个时期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选择放弃文学创作,他还能继续坚守最初的信念吗?(6)⑤为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为他人的未来、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学会承担,懂得承担,何尝不是一件乐事?(7)病因分析失误类型:以叙代议(1)开头以一句名言便得出结论,显得单薄。
(2)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人们往往感叹越王勾践的成功”。
(3)第②段看似在论证分论点“为自己承担,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实则陷入了记叙越王勾践自强复国事迹的泥潭中,以叙代议,论证无力。
(4)此段中,作者引用鲁迅的事例论证分论点“为他人承担,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时,把笔墨集中在记叙上,在议论上却轻描淡写,主次颠倒。
(5)画线句前后主语不一致,有歧义。
(6)第④段论证分论点“为社会承担,才能坚守自己的目标”,巴金的事例典型,但叙述得拖沓沉冗,看着更像写记叙文。
通篇分析说理方式单一,只见假设分析。
(7)前面分论点到此戛然而止,缺少过渡句,让结尾显得突兀。
佳作再续懂得承担①俗语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
曾子也启示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由此可见,学会承担,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过去都很重要。
承担就是对责任的担当,为自己承担是一种勇气;为他人承担,为社会承担,更是一种崇高品质。
②为自己承担,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人们往往感叹越王勾践的成功,殊不知这背后勇于担当的辛酸与苦楚。
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2)勾践因为勇于承担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才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也才能最终为自己承担,一雪前耻,名留史册,光耀后世。
若勾践被吴王打败后意志消沉,选择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而不是选择承担起光复越国的责任,曾经作为亡国奴的他还能认清自己的价值、创造卧薪尝胆的奇迹吗?(3)③为他人承担,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
年轻时的鲁迅,便有了救治国人的担当,为强健国人的身体,他立志学习医术。
但当他明白一个身体强健的人只能沦为看客的悲哀时,最终放弃学医,以笔杆为武器,用文章唤醒国人。
(4)试想,如果鲁迅没有拯救国人的担当,也如普通人一样麻木无知,中国文学史上还会有那么一位伟大的作家,还会出现一篇篇唤醒国人的犀利而有深意的文章吗?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一个明智而正确的选择,选择承担唤醒国人的责任,他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去。
(5)④为社会承担,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
世纪老人巴金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仍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不改初衷,他用手中的笔杆子,写下一篇篇解剖自己、解剖社会的文学作品。
这个“至善”的化身,一直坚守着自己善的信念。
读他的《随想录》,我们可以看到,巴金先生,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却承担起了深重的责任,为自己,更为社会,为那个时代。
他完成了一代人的心灵救赎,实现了良心的伟大升华。
也只是因为有他,后人才能更加真实地认识那个时期的社会,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曾经的错误,珍惜如今的安定和谐。
(6)⑤“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7)梁启超的这句话真正说明了承担就是负责任的体现。
只有承担了才能懂得其中的深刻意义。
⑥人生于世,学会承担,懂得为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为他人的未来,为社会的良知承担,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亮点分析叙议结合,论证丰富(1)以俗语和名言得出论点,表达丰富自然。
增加俗语,非常扣题。
(2)简化了对事例的叙述。
(3)增加了对事例的分析与说理,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4)简化了对事例的叙述,事例简洁明了,并且紧扣分论点叙述。
(5)说理分析的内容丰富,并且紧扣分论点。
(6)第④段分论点亮出来后,继而引出巴金的事例和到位的分析说理,理性思考与分析真正使议论深刻起来。
(7)引用梁启超的话承前启后,既起到过渡作用,又加强论证“承担就是对责任的担当”这一中心论点。
命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引通读材料后,抓住几处关键信息“故园的怀想”“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
然后以“静听回声”为话题,进行写作。
佳作展台静听回声小区里有一小片竹林,不知是不是有意的,中间有一小块空地,我一个人站在里面似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离了。
闭上眼睛,风吹动竹叶的声音好熟悉……我回来了,故乡!从竹林里走出来,右边阳光下的麦田绿得晃眼,横穿过一条窄窄的泥土小路就看到了伴着我度过童年的老房子。
三间矮矮的房子,半包围组合在一起,是少了一间房子的四合院。
墙壁没有鲜艳的颜色,是与脚下的大地一样的赭色,现在怕是再也没机会见到这样的泥墙了。
东边是厨房。
砖头砌的灶台,后面通常放着小凳子。
大堆的干稻草和一些干树枝,这是为生火做饭准备的。
有时候,我们会拿着玉米放到正烧着饭的灶台里用火烤,烤出来的玉米黑黑的,却是格外的香,每个人都吃得脸上、手上黑糊糊的一片。
厨房的旁边有个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