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衔接班理
- 格式:doc
- 大小:618.50 KB
- 文档页数:8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的编纂?A. 唐太宗B. 宋仁宗C. 明成祖D. 清康熙2、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B. 减轻农民负担C. 鼓励商业发展D.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3、题干: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修建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4、题干:以下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清明,官吏廉洁B、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D、对外扩张,疆域扩大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哪一时期开始应用于航海?A、东汉时期B、唐朝时期C、宋朝时期D、明朝时期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统一货币B、统一度量衡C、推行郡县制D、统一文字为草书7、中国古代哲学中,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 孔子B. 孙子C. 庄子D. 老子8、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9、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 10、以下哪项不是《天工开物》所记载的内容?A. 冶铁技术B. 水利工程C. 农业耕作D. 天文历法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起义1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克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统治,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642年B、1643年C、1644年D、1645年13、以下哪位人物被称为“历史之父”?A. 希罗多德B. 埃拉斯谟C. 乔治·威尔斯D. 马克·吐温1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A. 罗马帝国灭亡B.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征服欧洲C. 托马斯·阿奎那创立经院哲学D. 诺曼征服英格兰15、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16、下列哪项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 设立内阁B. 实施八股取士C. 设立锦衣卫D. 实行地方分权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请简述1840年-1842年期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中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试卷部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推恩令”?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皇帝的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汉文帝D. 汉景帝3. 以下哪个不是“三国”中的国家?A. 魏B. 蜀C. 吴D. 晋4. 哪位人物是明朝的开国皇帝?A. 朱元璋B. 李自成C. 张献忠D. 皇太极5. 《南京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标准度量衡是________。
2. 汉朝时期的“文景之治”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两位皇帝的统治下出现的。
3. 三国时期,________建立了蜀汉,________建立了魏,________建立了吴。
4. 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是在________的统治下出现的。
5. 宋朝的首都________,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请简述汉朝时期的“推恩令”政策及其影响。
3. 请简述三国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历史事件。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明朝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及其对明朝政治和历史的影响。
2. 论述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部分一、选择题答案1. B2. B3. D4. A5. A二、填空题答案1. 秦尺2. 文景3. 诸葛亮司马懿孙权4. 唐太宗5. 开封三、简答题答案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过程标志着我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推恩令”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诸侯王进行削弱,实行了“推恩令”。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A. 以年龄为准则B. 以血缘为纽带C. 以等级为核心D. 以德才为标准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利法案》两部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分别反应了法国、英国的民主化进程B. 分别由国民议会、议会C. 分别体现三权分立、“议会至上”的原则D. 标志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分别在法、英最终确立4、有学者指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
除了倾销鸦片和自己的商品之外,西方列强还大量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
”《南京条约》为列强经济侵略提供便利条件的是A. 割香港岛与设使馆界B. 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C. 巨额赔款与开放口岸D. 协定关税与允许设厂5、古希腊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决策方式的根本区别是A. 公开性B. 民主性C. 效率高低D. 有无辩论6、《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后,列强间逐渐形成一种“神圣同盟”,一国“征服”了中国,也就是众多国家征服了中国。
这是因为列强取得了A. 协定关税权B. 领事裁判权C. 租赁土地权D. 片面最惠国待遇7、近代西方民主政体中,君主立宪制国家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明确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一与众不同的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影响仍然较大B. 孙中山迫于形势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C. 革命党人对政治权力的热衷D. 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8、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3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
2020年秋高一(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历 史历史测试卷共4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右图所示,是学者苏秉崎认为在中国文明早期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主要六大文化区系。
这反映了 A .南北社会发展水平相当 B .中华文明源头多元分布 C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 .地区文化差距导致分裂2. 夏商西周时期,周族的先祖曾任夏朝的长官,又曾为商朝的方伯。
西周建国后,夏、商二族都成为周朝的诸侯。
这在当时推动了 A .专制主义的强化 B .官僚政治的确立 C .等级制度的崩溃 D .各族的相互融合3. 秦始皇称帝后,采用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称: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
秦始皇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道家的独尊地位B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C .论证秦政权的合法性D .整治社会不良风气4. 北魏孝文帝,针对当时民间“长幼之叙乱”,要求地方官“推贤而长者”,教化当地百姓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并将此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这表明当时北魏 A .以礼制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B .德才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 .注重官僚队伍的道德建设D .地方教育主要传授儒学5.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编撰的评传——《唐才子传》中共收录诗人278人,其中,中进士者171人,落第31人,共计202人,占七成有余。
这可以说明唐代 A .文人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B .科举推动了文学发展 C .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D .官员队伍以诗人为主《六大文化区系位置图》123 4566.宋代山水画的画家,都先要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然后通过忠实地摹拟自然,来显现天地万物之间的“理”。
2024年部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A. 商朝B. 夏朝C. 周朝D. 秦朝2、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 分封制实施B. 井田制改革C. 商鞅变法D. 王安石变法3、题干:下列关于商朝建立的历史事件,表述错误的是:A.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B. 商朝都城最初在亳C. 商朝后期迁都多次,可能是由于水患D. 商朝实行的是奴隶制国家4、题干:以下关于西周时期的历史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 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成为周王的直属领地B. 设立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出现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分配给贵族D. 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得以普及。
B. 东汉时期的蔡伦对原有技术进行了改革,使造纸技术更加成熟。
C. 造纸术最早出现在唐朝,并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
D. 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改进了造纸技术。
6、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
D. 鸦片战争使中国完全丧失了领土主权,进入了全面殖民统治时期。
7、题干:以下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分工明确,相互牵制B. 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C. 法律统一,实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威严D. 设立皇帝制,皇权至上,地方官员对皇帝负责8、题干:以下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政治清明,官吏廉洁B. 军事扩张,疆域扩大C. 经济繁荣,文化发展D. 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乃举措暴众而刑太极故也”D.“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国之后也”2.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出发点是?()A.加强君主的权力 B.扩大“三公”的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汉高祖B.唐高祖C.宋高宗 D.明太祖4.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中外朝制④内阁制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5.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是()A.全体国民B.全体成年国民C.所有的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6.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做出应战决定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7.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下列哪个官职或机构类似()A.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廷尉B.汉朝的尚书台C.唐朝的门下省、中书省D.元朝的中书省8.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的主要原因是()A. 思想观念不同B. 经济活动方式不同C. 地域位置差别D. 人口数量不同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建立,这主要是因为()A. 议会权力加强B. 法律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C.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D. 内阁制度形成10.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有()①选举②议会立法③保留君主④内阁拥有最高权力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1.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围绕美国的政治制度,各州代表意见分歧较多,反复讨论。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明朝的建立B. 清朝的鸦片战争C. 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D. 新中国的成立2、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世界工厂之父”?A. 瓦特(James Watt)B. 达尔文(Charles Darwin)C. 马克思(Karl Marx)D. 洛克(John Locke)3、周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促进各族文化的交流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确保周天子的权威D、鼓励诸侯发展地方经济4、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相较于此前的分封制有何不同?A、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B、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僚政治的尝试C、郡县制加强了诸侯的权力D、分封制在秦朝后仍然存在5、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焚书坑儒”令,以巩固封建统治。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迁至长安,建立了长安城。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6、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源于:A. 秦始皇时期B. 汉武帝时期C. 唐太宗时期D. 宋太祖时期7、以下哪位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张之洞D.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8、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未能推翻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D. 辛亥革命后,中国迅速实现了民主政治和工业化9、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扩大疆域B、巩固统治C、加强中央集权D、削弱诸侯实力 10、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争霸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C、各国变法,开展改革D、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11、题干:《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中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A. 夏朝的建立B. 周朝的建立C. 秦朝的建立D. 汉朝的建立2.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汉文帝D. 汉景帝3. 下列哪个战役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A. 巨鹿之战B. 垓下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4. 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5.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唐朝的灭亡?A. 安史之乱B. 黄巢起义C. 五代十国D. 北宋的建立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______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汉朝的两位著名女性统治者是______和______。
3. 隋朝时期,______发明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只依赖和关系。
4.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______,导致唐朝国力大幅削弱。
5. 宋朝的两位著名词人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描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2. 请简要介绍汉朝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方交流的影响。
3. 请简要阐述唐朝的衰落原因。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请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 请论述宋朝的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B4. A5. C二、填空题1. 六个2. 武则天、慈禧太后3. 隋炀帝4. 安史之乱5. 苏轼、辛弃疾三、简答题1.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下设县、乡、亭等基层政权。
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位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 汉朝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汉朝与西域、欧洲等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唐朝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安史之乱导致国家政治动荡,边疆不安;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官僚制度腐败,政治效率低下。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
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 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卷Ⅰ一、选择题(35 道小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1.公元前 202 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大下” ,建立汉朝。
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2.云梦《秦简》载“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
”材料中官吏的任职方式是A.中央任命B.军功受奖C.察举征辟D.科举考试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 西汉的刺史 B.唐朝的刑部 C.北宋的通判 D.明朝的厂卫4.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
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
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
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6.《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这表明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B.维护平民利益C.袒护贵族特权D.体现政治民主7.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仅 1887~ 1897 这 10 年问,内阁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时间的 84.5%,致使议员个人根本无法提出议案。
这反映出A.议会不再是英国的权力中心B.内阁和议会已没有本质区别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更趋完善D.内阁成为英国实际权力核心8.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对一部宪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衔接班理科)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 B.专制王权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 D.家族宗法观念2.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住《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袋”的制度是A.皇帝制 B.军功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4.“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描述的这一制度A.大大提高了宰相的权力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皇帝政事更加繁多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7.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勒索大量赔款 B.割占香港岛 C.领事裁判权 D.协定关税8.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10.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这表明A.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C.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1.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埑,有死无退。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抗战以来国民党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D.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12.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烈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A.妇女参加科举 B.平均分配土地 C.产品上交国库 D.奖励发明创造13.某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的变化在于A.工业化、专业化 B.城市化、福利化C.民主化、法制化 D.多样化、产业化1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15.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16.《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最能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A.反对霸权主义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7.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
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这是对中美关系中哪一事件的评价A.1971年“乒乓外交” B.1971年基辛格访华C.1972年尼克松访华 D.1979年中美建交18.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9.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A.10岁雅典男童 B.雅典贵妇C.来自波斯的商人 D.40岁雅典男性公民20.“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十二铜表法》十分残酷野蛮B.《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C.《十二铜表法》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D.《十二铜表法》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21.欧洲中世纪商人法的“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它使他们不会因在地方法中不享有资格以及因为地方法律、习惯的其他变化莫测的因素而蒙受损害。
该特征源于古代罗马的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22.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23.恩格斯说:(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英国这次一“新的斗争”指的是A.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 B.1742年议会反对内阁C.1784年内阁解散下院 D.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24.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一“伟大的创举”是A.实行政党政治 B.实行联邦制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创立内阁制25.(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26.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国家元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是历史的必然B.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C.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D.《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7.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28.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成立经互会B.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C.实行马歇尔计划 D.成立华约组织29.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C.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30.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1.“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A. 棉纺织业B.丝纺织业C. 麻纺织业D. 毛纺织业32.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33.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34.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35.对下图中的逐渐成长的小树正确的理解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发展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近代官营企业命运多舛D.民族独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36.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