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实录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课是我本次“民中杯”课堂教学竞赛所选内容。
这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最后一课。
在赛课前,我进行了三次试教,并得到了覃勇校长的点评及宝贵意见,试教时上课效果还不够理想,经过多次修改,我吸取经验修改部分教学方法,结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大有改观,以下是我对上这课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由“导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组成的,这四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的。
试教时,在“实验探究”的环节中,学生用金属勺蒸发盐水中的水分后发现白色颗粒,我让学生证明这些白色颗粒是不是盐,结果学生想不出证明的方法,于是我进行详细引导,这个过程用时很多,以至于整节课的重心变成验证白色颗粒是不是盐,而体现不出“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
赛课时,我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想办法把里面的水蒸发掉,那么剩下的就是盐了”。
当学生看到白色颗粒出现,我就提问:“这些白色颗粒就是盐吗?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结果学生很快就提出见解,这个环节顺利过渡了。
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在这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反之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二、教学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试教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环节中,我让学生说出能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的方法,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列举了很多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推测,我再让学生比较,然后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的探究成功率很高,可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有很多,而学生也就错把思维定在“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就是加热蒸发水分。
赛课的时候,我在教学中不引导学生确定哪种方法是最好的,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条件,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不过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们都能亲身体会自由探究的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分离方法,如蒸发、过滤、结晶等,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发现和总结食盐的溶解性以及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2.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2.各种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优缺点。
3.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总结食盐的溶解性以及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发现和总结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水、蒸发皿、过滤纸、结晶皿等。
2.实验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温度计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溶解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什么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食盐的溶解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分离方法,如蒸发、过滤、结晶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食盐与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掌握将食盐与水分离的方法。
能力目标:1.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实验守则,学会文明科学实验的做法。
2.积极参与实验,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杯子、勺子、取水器、盐、过滤纸、漏斗、流动水、天平。
2.教学PPT、教学反思模板。
三.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学生看完后回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可以用来做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盐是什么?可以怎样用于生活中?”3)教师补充一些与盐有关的信息,例如盐的来源、种类等。
2.实验环节1)教师展示实验步骤。
2)教师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完成操作。
3)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同时老师巡视帮助。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随意品尝或将样本倒入嘴里。
5)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讲解实验道理1)教师简单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了解食盐与水的分离原理,理解过滤纸的作用。
4.巩固练习1)教师以PPT的形式出题,学生回答。
2)巩固学生有关此次实验的基本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采取了讲解配合实验操作的方式,学生在亲身参与了实验操作后,对于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安排了学生的座位,确保学生操作安全。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加深其对于实验道理的理解,最后用简单的题目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实验中。
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过滤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验操作的细节把握不够准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学会通过实验操作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实验操作步骤。
2.难点:对溶解度的理解,实验操作的细节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水、过滤纸、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台、显微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溶解、过滤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食盐与水?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食盐与水的分离实验。
过程中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过滤纸的正确使用、玻璃棒的搅拌等。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分离食盐与水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
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
但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1、了解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和分析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明白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的兴趣。
3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为科学献身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使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1、给一杯浓盐水,加水搅拌,使食盐完全溶化。
2、让学生观察,进行逆向思考,把杯子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后会出现什么?3、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的继续减少,食盐会一起蒸发吗?二、实验操作: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使水分减少很慢。
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把水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学生编写观察报告三、拓展活动1. 浓糖水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2. 2、那么怎样能从海水中得到盐呢?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学生交流)四、总结:食盐溶解在水中加热后,食盐不会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是食盐..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3、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4、学生实验操作;并认真观察..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7、理解现实应用:海水晒盐板书设计: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加热蒸发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教后反思: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这一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明白这一过程是一个可逆的;探索学习溶解规律;培养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运用前一节课留下的浓盐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接着让学生再往里加食盐并搅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食盐不再溶解了呢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办法让这些盐溶解呢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加水可以溶解那些食盐..这时就让同学们试试;在实验中发现真的行;用加水的办法可以让盐继续溶解..通过学生平时观察的现象来讲解;将食盐水放在太阳底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让学生做出假设;并讲解了蒸发的概念;然后在学生做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引出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此时;我通过提问、亲自演示;让同学们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了一次巩固;这个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在实验后发现烧杯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物质;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当问题一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是盐;它真的是盐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是盐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最后也有学生提出了品尝的办法..当然实验中是杜绝;但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尝一尝..这些方法都证明证明白色物质是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实践经验;从而体现探究的理念..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的分工不具体;导致小组的盐水被打翻;影响实验..课时的安排欠佳;导致同学们在观察被分离出来的白色物质没充足的时间;重点探究的内容部分还不很具体..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1、学生实验时的巡回指导要到位..小组合作分工要细;要有记录员、汇报员、器材整理员、操作员等;这样学生就不会太乱了;也不会感觉没事可做了..2、在课堂结构上;要环节之间紧凑、一环扣一环;让人感觉一气呵成..时间分配上;前边导入的时间太长;且引导的不到位..第一个环节就是分离食盐与水的一个方法:自然蒸发;老师应引导好..重点是指导学生用加热的方法来分离盐和水..3、注意搅拌棒的使用方法..。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1.12.23.3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教学中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从而引出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2017-09-21 13:34:14 | #1楼《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执教:范杰英《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最后一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分离方法。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演示:往一杯水中加盐后,搅拌,会看到什么呢?接着让学生也往自己桌上的一杯“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中加盐并搅拌,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学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盐不溶解了呢?你们有办法让这些盐溶解呢?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加水可以溶解那些食盐,我就让学生们试一试,发现真的行,教师小结:加入水的办法可以让盐继续溶解。
然后进入下一环节:如果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说出了水会蒸发,那么水蒸发了,里面的盐会怎么样呢?让学生作出假设。
然后在学生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从而引出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发现真的在加热过的蒸发皿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东西。
那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进入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当上面的这个问题一提出之后,学生的反应是盐。
真的是盐吗?有哪些方法证明是盐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
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最后学生也提出了尝的办法(当然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可心让学生尝一尝。
)这些方法证明白色物质是盐。
以上是整个教学流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学生既有动脑的过程,也有操作的过程,体现探究的理念。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进行操作时,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只是演示了规范操作的过程,没有特别强调注意要特别小心,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小组的酒精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打翻了,着火了,当然没有什么事故。
小学科学交流课(别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能够溶化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别离出来,是一个可逆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加热蒸发使“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感情态度价值观:开展进一步探究溶化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别离盐和水。
(教学打算)为小组打算:装有浓盐水的小烧杯,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一小包食盐,蒸发皿,玻璃棒,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放大镜,湿毛巾,火柴。
教师打算:装有浓盐水的大烧杯,装有等量清水的大烧杯,与小组一样的材料,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食盐能够溶化在水中,老师回去之后配制了一杯浓盐水,但是一不小心和一杯清水放在了一起〔出示一杯浓盐水和一杯清水〕,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老师把它们区分开吗?并说说理由。
你们认为加热可以使食盐从浓盐水中别离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别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看看加热能不能使食盐从浓盐水中别离出来,从而区分开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浓盐水。
〔板书:别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二、正确使用酒精灯1.说到加热,你们一般会想到用什么工具?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酒精灯〞。
〔板书:酒精灯〕3.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请同学们结合书本37页第—幅图,看看酒精灯由哪几局部组成。
〔板书:构造〕4.认识了这位新朋友之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呢?学生阅读书本37页,教师讲解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板书:正确使用:火柴点燃,灯帽盖灭、盖两次,湿布扑灭〕5.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三、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1.要加热蒸发浓盐水,除了要用酒精灯外,还需要用到什么材料?看书36页。
2.教师随即拿出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玻璃棒。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讲解它们的作用。
3.在加热蒸发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请学生完整地说实验操作。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说课、反思第一篇: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说课、反思《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说课、反思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到增加水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这种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了解海水晒盐的方法。
科学探究:1、会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再溶解食盐和从食盐溶液中分离盐的实验。
2、会用观察方法比较盐的结晶与食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食盐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用:①玻璃棒、食盐的饱和溶液;②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
学生分组实验用:①食盐的饱和溶液、清水、玻璃棒;②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勺、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联系旧知1、观察导入:学生观察上节课做实验留下了一杯食盐溶液,发现了什么?(杯底有盐没有溶解)2、学生讨论:用那些方法可以使杯底的食盐溶解?3、学生汇报(板书:搅拌、加水)4、实验验证:用那些方法可以使杯底底食盐溶解说明: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加水要一点一点慢慢加5、汇报实验现象。
补充讨论:搅拌为什么不能使杯底的食盐溶解?6、小结:可以通过加水的办法使食盐继续溶解。
板书:食盐+水能溶解二、合作探究,分离食盐与水(1)讨论减少溶液中的水分方法1、扫地时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干了,这是怎么回事?(板书:蒸发水分)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预测食盐溶液放在教室很长一段时间,会有什么变化?(A水蒸发,杯底有食盐 B水和食盐一起蒸发到空气中)3、小结:预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证明4、学生讨论: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5、汇报方法并板书(加热、太阳下晒等)6、选择分离方法(2)介绍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介绍实验器材,教师演示实验步骤。
(3)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4)汇报交流1、提问: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
教科版科学四上2.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以及通过实验掌握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教科书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溶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可能掌握不牢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重点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学会使用蒸发、过滤等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学会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难点:对实验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食盐、水、蒸发皿、滤纸、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溶液等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使用蒸发、过滤等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海水晒盐等。
5.拓展(10分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提高分离效率。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以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实录及反思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课堂实录阜川镇圣雄希望小学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溶解》的第七课。
本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
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新的问题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学科整合思路本节课是实验操作课,学生在认识溶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物好奇、爱动手动脑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有了课件引领、动手操作的经验,学生的交流,教师的总结,整节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活动有序,学生参与兴趣浓厚,目标达到效率高。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口语表达等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食盐既能溶解于水,但随着水分的减少,食盐又会析出来。
2、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用加热的方法能很快使浓盐水中的食盐析出来。
3、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知道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4、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难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浓盐水清水玻璃棒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烧杯放大镜Ppt课件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了: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谁来解答?我们不能随便地就说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只有确定了水量才能算出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而且一杯水溶解食盐的量是有限的,当它不能再溶解时我们就称其为饱和溶液。
那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这节课咱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7、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二、探究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1、老师手中有一杯盐水(已饱和的盐水),你们有什么发现(杯底有盐),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看谁想的方法既简单有实用?(搅拌)、(加水、加热)2、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搅拌盐水。
生搅拌盐水。
3、再次观察搅拌后的盐水,食盐没有溶解。
用加水的方法试试看行不行?4、那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样加水才能使食盐刚好溶解呢?把一杯水一下倒进去吗?(师演示:一点一点得加,且边加水边搅拌)5、引导小结:用增加水量的办法可以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
6、推测:假如使杯里水分减少会怎么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使杯里的水分减少呢?(指名)比如,如果我们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阳光下,杯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杯底会有什么。
(这是什么方法?自然蒸发、风吹……)7、那怎样很快使水分减少以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呢?(加热的方法)三、继续探究,分离食盐与水1、书上告诉了我们加热的方法。
请大家先看书16页。
(学生看书)①书上告诉我们实验室一般用什么来加热?(酒精灯)酒精灯你们了解多少?(学生说对酒精灯的认识)②出示酒精灯,师对照酒精灯介绍其结构。
③有关酒精灯的火焰书上作了说明,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第一自然段。
2、酒精灯的使用要很规范,操作一定要正确。
下面请看老师演示操作:(出示课件(一)——正确使用酒精灯)①拿到酒精灯首先要检查灯体是否完好无损。
酒精的量要适中。
②然后将酒精灯放在平稳的桌面上,打开灯帽,并将灯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跌落摔坏。
③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点燃后将火柴梗吹灭或甩灭。
不能用已燃的酒精灯对着点燃另外一个灯,仍然要用火柴来点燃。
④做完实验后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
⑤万一有溢出的酒精在燃烧,不要惊慌,用湿抹布或沙土把它扑灭。
抽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其于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并记下他们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3、实验中除了酒精灯,还需要什么材料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边介绍实验材料边示范实验步骤)这是三角架固定用的,这是石棉网,观察一下,你们觉得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使受热容器受热均匀)这是蒸发皿,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用来盛被蒸发的液体)4、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同时也为了让你们了解更多有关加热的知识,老师今天再告诉你们另外一种更简便的加热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出示课件(二)——用试管加热)⑴介绍试管、试管夹,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加热。
⑵注意:①夹试管时应从试管口处夹,在距离试管口1/3的位置夹住试管。
②在加热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有人的地方,以防被加热液体溅出烫伤别人。
③在加热前应先将试管预热(演示预热方法),以免试管受热不均引起破裂。
5、那盛多少盐水呢?倒满吗?(倒满了在加热后容易溢出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滴入一滴管的盐水,好吗?当盐水快蒸发完时慢慢移开酒精灯,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摸实验仪器。
6、实验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讨论,出示PPT课件(三)——提示讨论内容:①在加热过程中蒸发皿(试管)内盐水的变化过程(气泡、冒烟……)②蒸发皿(试管)中留下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物质?你用什么办法确认?7、下面老师请3组同学上来做演示实验,其他的同学你们也有任务:①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大屏幕上的问题②给上台做实验的同学挑毛病,看看他们在实验中有那些失误或操作不正确的地方,并用笔记录下来。
8、学生实验,师指导操作。
9、下面的同学先给实际操作的同学指出错误之处。
10、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刚刚老师出示的问题。
11、我们回想一下,在这杯水里我们只放了什么进去了呀?(食盐)。
对呀!水被蒸发了,确实是盐留下来了。
结论:说明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总结:盐能溶解于水,也能从水里分离出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外延1、提问:生活中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根据加热蒸发水分而分离盐和水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想象描述海滩晒盐的情景。
3、屏幕出示海水晒盐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海盐晒制的工艺过程。
4、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海水晒盐的图片,文字,电脑资料。
五、板书设计:吹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加热晒《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课我分别在两个班试上,第一次上课效果还不够理想,第二次我吸取经验修改部分教学方法,结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大有改观,以下是我对上这课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由“导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组成的,这四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的。
第一次上课时,在“实验探究”的环节中,学生用蒸发皿蒸发盐水中的水分后发现白色颗粒,我让学生证明这些白色颗粒是不是盐,结果学生想不出证明的方法,于是我进行详细引导,这个过程用时很多,以至于整节课的重心变成验证白色颗粒是不是盐,而体现不出“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
第二次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想办法把里面的水蒸发掉,那么剩下的就是盐了”。
当学生看到白色颗粒出现,我就提问:“这些白色颗粒就是盐吗?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结果学生很快就提出见解,这个环节顺利过渡了。
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在这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反之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二、教学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一次上课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环节中,我让学生说出能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的方法,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列举了很多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推测,我再让学生比较,然后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的探究成功率很高,可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有很多,而学生也就错把思维定在“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就是加热蒸发水分。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在每个学生小组的桌面上放置了多种可以加快减少水分的道具,并在教学中不引导学生确定哪种方法是最好的,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条件,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不过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们都能亲身体会自由探究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
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三、教学道具的准备要有利于自主探究。
教材上对分离盐与水的实验,要求使用的器材有“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但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常识还不够。
在第一次上课时,我只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要求的仪器,结果学生限于已有知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还得花许多时间去了解这些仪器,不熟悉的道具不利于学生有效自主探究。
第二次上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锈钢汤勺,结果学生学生更便于操作,也节约了时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学课实验所需的器材很多,没有实验器材固然不能开展实验,但过多的实验器材,或者是不恰当的实验器材,很有可能会扰乱学生的探究活动。
四、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价,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
在第一次上课时,我过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进行得不够,教学效果没达到如期的目的。
第二次上课,我让小组共同合作探讨学习,并充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提出得到的结论,我问其他小组“你们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你们认为他们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你们小组有更好的办法吗?”等等,结果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气氛也热烈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
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