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饰反素”——来自东方的“简约”美
- 格式:pdf
- 大小:476.4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 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 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
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
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
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
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可知“素” (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
电影服饰设计中新东方主义的价值体现作者:魏丽红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2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的时尚传播影响力可想而知。
从新时期电影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电影服饰设计中的造型、色彩等艺术元素,在电影本体语言阐释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影服饰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某类信息的暗示,如《夜宴》《赤壁》《卧虎藏龙》等影片,其服装设计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意蕴,诠释着“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
在电影这个大环境里,服饰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暗示,电影服饰所体现的“新东方主义”价值,顺应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东方主义”的美学价值(一)“新东方主义”意象的极“简”的表现著名艺术家叶锦添曾给“新东方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我最喜欢找到一些没有话好说的理论句子,就是什么都说不了、什么说了都不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新东方主义。
”[1]这不仅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富于哲理的艺术见解,也是他关于电影服装设计意象构成的准则,叶锦添在电影美术创作上,凭借着美轮美奂的东方意蕴,独特的新东方主义意象,荣获了诸多国际大奖的提名,如《卧虎藏龙》的服装设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
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意象,体现在电影美术设计的诸多方面,如场景合计,化妆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叶锦添的美术设计,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典型的东方意蕴,东方文化的含蓄使人不知不觉与角色形成了心灵上的交汇。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美术意象,体现着影片浓郁的文人气质,好像是一幅水墨画,撼动着观者的视觉。
如电影《卧虎藏龙》的服装设计,为表现影片主角李慕白的儒雅之风,其服装主要以白色为主,没有掺杂任何其他色彩,通过这种“新东方主义”意象的极“简”的表现,释放出一种具有张力的能量。
[2]凸显人物丰富的情感和极具个性化的性格。
(二)包容与吸纳,重构色彩符号叶锦添服装设计另一特征就是“繁”,服装设计中的“繁”,并不是元素无度的堆砌,而是通过繁复的色彩体现人物特征和角色复杂的心理变化。
东方美学在造型中的应用是指将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艺术特点和美学观念融入到设计和造型过程中,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和独特气质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东方美学在造型中的应用方式:
1. 简约而不简单:
-借鉴东方哲学中的“空”的概念,注重造型中的简约、清新和脱俗,追求简洁而不失内涵,通过精致的细节和恰到好处的布局来体现设计的深度和内涵。
2. 自然主义:
-基于自然的形态和规律进行设计,借鉴东方画意中的山水、花鸟、水墨等元素,注重表现自然景象的变化和生命力,使造型具有自然、纯粹、舒适的美感。
3. 对称与和谐:
-借鉴东方建筑、园林和艺术中的对称与和谐原则,追求造型的平衡、稳定和谐调,通过对称的布局、比例的协调和形态的统一来营造出一种优美、谐调的视觉效果。
4. 隐约而美:
-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通过留白、模糊和隐约的表现手法来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意境深远的美感,使造型更具有张力和韵味。
5. 色彩韵味:
-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五彩斑斓”和“青绿山水”等色彩理念,注重选用含蓄、柔和、深沉的色彩,追求色彩的层次感和韵味,使造型更富有情感和意境。
6. 材质质感:
-借鉴东方传统工艺中的丝绸、陶瓷、漆器等材质,注重材质的质感和纹理,追求材质的精致、光滑和高贵感,使造型更具有质感和品位。
7. 意境表达:
-借鉴中国古诗词、书法和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造型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内涵的丰富,使造型更具有诗意和韵味。
综上所述,东方美学在造型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和表现力,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东方风情和文化韵味,为设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东方美学主题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在东方美学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方美学主题色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
本文将探讨东方美学主题色的特点以及其在东方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将从东方美学中色彩的地位入手。
在东方文化中,色彩被视为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代表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与西方美学强调对比和鲜艳色彩不同,东方美学主题色更注重色彩的内敛和典雅。
它们通过精心的搭配和运用,为观众带来一种沉静,平和和和谐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东方美学主题色的特点。
东方美学主题色追求一种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环境和谐的色彩表达。
相较于西方美学的明快和多彩,东方美学主题色更注重色彩的温和,偏向静态和深沉的色调。
自然界的元素,如山水、花鸟、四季变化等,对于东方美学主题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我们将探讨东方美学主题色的表达方式。
东方美学主题色在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东方绘画中,墨、水墨、颜料和纸张等材料的运用以及笔墨的运笔技巧,赋予了作品不同的主题色彩。
在建筑中,红墙黄瓦,石头花纹等元素也承载了东方美学主题色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东方美学主题色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在东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方美学主题色的特点以及其在东方美学中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对东方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东方美学主题色在不断发展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东方美学主题色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它将详细探讨东方美学主题色的地位、特点和表达方式。
电影雏菊音乐赏析姓名:范俊超学号:200901004145电影《雏菊》是韩国出品于2005年的一部影片,讲述了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国际刑警正佑在执行追捕逃犯的任务时,却被偶遇的画家瑛所吸引。
而他所追捕的杀手朴义,也一直深爱着瑛。
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错综复杂的命运也由此开始。
[配乐简介]梅林茂,亚洲影坛知名配乐工作者。
1985年,梅林茂开始投身电影配乐的工作,同年为电影《从那时起》和《朋友,安静地睡吧》创作曲目,并在国内多个电影节中获奖。
十多年来,梅林茂负责配乐的港日电影超过三十部,包括森田芳光的《其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黎妙雪的《恋之风景》及张之亮的《慌心假期》,并以《慌心假期》一片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
从《不夜城》到《2046》,这些影片看似题材迥异,实际上他们都突出了“爱”的主题,梅林茂擅长写不完美但值得回味的爱,而且往往带有一点悲剧色彩。
如果一定要给他的音乐风格下一个定义,那实际上就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简约主义在电影配乐中的魅力展现。
简约主义突出一段旋律的无限次反复,纯粹的简约主义作品可听性不强,但经菲利浦·格拉斯等简约大师的改良,简约主义风格的音乐终于在电影配乐这一领域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梅林茂就是目前来自东方的热门配乐人,梅林茂的简约主义突出的不是旋律,而是情绪,但又不忽略旋律的美感。
穿插在《雏菊》中的音符那样的静谧柔和、自然美好,一如影片中那个爱雏菊的女孩,把一段伤感的爱情故事烘托得令人心醉。
黑管、钢琴、大提琴,旋律优雅伤怀,淡淡的,就像大簇的雏菊盛开在山野...[配乐赏析]《雏菊》的配乐留下了一个个感动的印记,尤其是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的,让整个片子回荡在一派古典和悠扬当中,演绎的从容而自然,满是清新的书卷气息。
片中的主人公惠英是一个画家,生活在著名画家凡高生活了大半生的阿姆斯特丹。
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十九世纪印象派的风格。
浅析东方审美意蕴在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体现作者:温阳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3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业的生存都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
就动画电影产业而言,也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了提高自己的商业价值和全球传播效果,逐渐将创作视角头像海外文化。
相比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神秘与内涵以及巨大商业市场,对好莱坞电影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把东方文化元素应用到动画电影中,如绘画艺术、民间艺术、神话题材、生活寓言与哲学,这些都可以提升好莱坞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不同的题材和内容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如经典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这些影片都具有浓郁的东方审美意蕴,完美的把本土文化与东方异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美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发展。
关键词:东方审美;意蕴;好莱坞;动画电影一、充满绘画意境的动画场景古老东方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都具有特殊的东方意蕴,在传统的东方美学中,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它包括着作者对作品构图、色彩和场景等进行虚拟创设,通过幻想为作品增添视觉审美感。
在东方绘画作品中,往往会提及到画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一种抽象的美感。
在美国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创作中,电影制作人渐渐把意境美感加入到动画电影场景之中,用东方绘画中意境之美对动画中的场景进行视觉语言的设计,不仅给本土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也符合了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如《功夫熊猫》电影,在电影的场景设计上,主要把背景设为中国古代,并把功夫修炼之所设定在山之巅、云之里,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神秘安静之所,不是世俗之人所能触及。
在画面的布局上,主要以山水围绕琼楼玉宇、鸟语花香、古香古韵等,到处充满着东方传统的山水泼墨画的意蕴,以中国风为主要的意境,其中,“留白”手法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
二、人物形象的东方化在好莱坞东方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人物的东方气质是必须所具备的。
为了满足电影的东方审美需求,在人物的设定上,改变自己以往经常设定的“高大上”的人物形象,而是设定了具有东方气质的平民化人物造型,而这些平民化的造型更能缩小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