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经典篇目阅读赏析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0
现代诗歌练习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运用设问方式,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是因喜悦而流泪,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B.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他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
C.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D.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8.诗人说“为什么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诗歌多用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6分)6.D D项诗人以鸟自喻。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⑴八百里:酒食;斫:砍;⑵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模块综合测评(一)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导读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中国现代诗歌鉴赏导读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导读测试题1. 以下哪位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A. 北岛B. 海子C. 韩少功D. 杨煜2.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以下哪些方面?A. 人与自然B. 爱情与亲情C. 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D. 批判与反抗3. 以下哪首诗是北岛的代表作品?A.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 《黄河颂》C. 《伤逝》D. 《雨巷》4. 韩少功的诗歌创作主要以什么为切入点?A. 儿时的回忆B. 革命历史C. 现实社会D. 自然景观5. 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红色诗人”?A. 北岛B. 海子C. 杨煜D. 韩少功答案:1. D2. C3. C4. C5. B文章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感悟,传达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北岛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著称。
代表作品之一是《伤逝》,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痛苦的时代,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动荡。
北岛的诗歌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海子是另一位备受推崇的中国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借助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力量。
海子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韩少功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反思为题材,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个人情感。
韩少功的诗歌常常以童年的回忆为切入点,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杨煜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擅长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
中国当代诗词名作作品欣赏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国当代诗词名作作品欣赏的阅读测试题及解析一、填空题1. 写在杏花盛开之时,是对自然春天景色的赞美和赞叹,正确的填入词语是:春夏秋冬四季。
2. 这首诗以感叹古今变迁之大为题材,正确的填入词语是:沧海桑田。
3. 这首诗写了对祖国母亲的赞美和对人民的祝福,正确的填入词语是:繁荣昌盛。
4. 这首诗流露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正确的填入词语是:丝丝入扣。
5. 这首诗以写社会现象为题材,正确的填入词语是:物是人非。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当代诗人的作品?A. 《雪》 - 北岛B. 《夜泊牛渚怀古》 - 余光中C. 《静夜思》 - 李白D.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海子正确答案:C2. 下列哪篇诗歌不属于当代诗歌?A. 《我爱这土地》 - 北岛B. 《呐喊》 - 余光中C. 《登鹳雀楼》 - 王之涣D. 《波浪》 - 海子正确答案:C3. 下列哪首诗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A. 《荷塘月色》 - 龚自珍B. 《一代人》 - 北岛C. 《草原》 - 王之涣D. 《早梅》 - 孟郊正确答案:B4. 下列哪句诗描写了热爱祖国的情感?A. "我爱这土地,像爱自己的母亲。
"B.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正确答案:A5. 下列哪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独特感受?A. 《登鹳雀楼》B. 《夜泊牛渚怀古》C. 《边城》D. 《黄河颂》正确答案:D三、解答题1. 请简要分析一首当代诗词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答案根据具体所选诗词作品而定,以下为一例)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海子主题:热爱祖国,表达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厚意。
意境:通过描写大自然壮丽的景色,如海洋、大地和花开,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美好祝福。
诗中展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
中国现当代诗人作品阅读测试题及解析中国现当代诗人作品阅读测试题及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碧。
巨石巍巍出重湖,千年如夜卧龙吟。
战国遗韵吟者稀,曹公国士兵诗畿。
古风万字燃心灯,感慨当年下江滨。
问题:1. 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2. 请解释一下“卧龙吟”这个词语的含义。
3. 这首诗中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请列举并解释其中一种。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3.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若有闲情问明月,不照离人照落潮。
问题:1. 这首诗的节奏感如何?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3.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解析:一、1. 这首诗的题材是大自然和历史文化。
2. “卧龙吟”是指巨石巍巍出现在重湖之上,像一条蛰伏已久的卧龙发出的吟唱声。
3. 这首诗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和“渔舟唱晚响穷碧”。
二、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的标题是《登鹳雀楼》。
3.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之情感。
三、1. 这首诗的节奏感流畅自然。
2.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风、明月和离人之间情感的描绘。
3. 这首诗表达了离人的伤感和期待。
总结:通过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对中国现当代诗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湛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现代诗歌阅读赏析题目训练一、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我爱听人家把星叫做星星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
(8分)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三、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四、阅读《露》完成题目: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我自生又自灭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去吧——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五、阅读《祈》(傅天虹)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3,仿照诗歌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六、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著星流。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再提高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二、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矛盾常伴心中》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如今,心内太复杂,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夜晚的棉被多么诱人,始终最爱静夜时的沉思。
目光受到作业的牵绊;何时才能做完这该做的作业?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2、请按“,牵住向往的心”的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我的感想:我想说的:三、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1942年1月14日)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四、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完成题目: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我边在诗页上题字边听你絮语低声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我心灵上响起驼铃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2、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那个词语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3、“青春的梦想”和“我们心上的驼铃”分别指什么?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6、你是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代沟的?五、阅读《火》(冯雪峰)完成题目:火!哦,如果是火!你投掷在黑夜!你燃烧在黑夜!我心中有一团火,我要投出到黑夜去!让它在那里燃烧,而让它越燃越炽烈!1、诗中第一节表明作者对火什么样的态度?2、从诗中的内容看,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怎样?3、作者心中有一团火,要投到黑暗中去,为什么这样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熊熊的火,炽烈的火,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这它!4、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5、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六、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的情怀。
2、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眼睛与,影子与,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4、诗的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6、本诗在语言上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七、阅读诗歌《新月》(何其),完成习题。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
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
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中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6、你最喜欢诗中的那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7、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怀,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呢?为什么?8、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风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八、阅读《一片槐树叶》(纪弦) 完成题目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竞没有些微损坏。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3分)2、阅读第一节的四行诗,选出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