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5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I 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日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M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课咏—课时四、讲授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一一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学案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渐向美观、适体、便利、________转变。
(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斗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爱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月之后,经过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阔女性的欢送。
(3)现代①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月中期,穿衣装扮与__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月中期至70年月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装和“服〞盛行。
③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头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共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斗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送;一批特地生产__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头消失,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
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化鸦片战斗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消失____________。
20世纪30年月前后,京、津等地消失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思索(1)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2)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实单一。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甚少,但是它又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必修二》将其作为专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识的多样性。
这一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以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发展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
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执教者 李丽哲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图一长袍马褂图二西服与旗袍图三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
参考答案:
学习思考:
1、(1)从中国政体的转变角度: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推动②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西方思潮的推动③新中国成立后追求进步、拥戴革命和共产党思潮的推动④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2)从穿着的角度:新式服装适体、潇洒、方便、简洁,符合时代潮流。
2.阅读课本P67材料阅读与思考回答:第(1)和第(2)小问。
答:(1)①汉民族服饰向游牧民族服饰演变:清军入关后强制推行。
②满汉民族服饰的融合:满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③西化趋势: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变革的影响;留学生的推动;发展军事力量的需要(2)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渴望和自然亲近;文化上的返璞归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课堂探究:答案
1.(1)原因:①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和冲击;②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④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2)特征:①总体上出现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②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趋势。
③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④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1)图一:清朝。
图二:民国。
(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
(4)服饰开始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