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760.50 KB
- 文档页数:7
绿皮火车发展史绿皮火车,是中国铁路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列车车型。
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国铁路的初期阶段。
下面将从绿皮火车的起源和发展、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绿皮火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铁路还处于起步阶段,铁路运输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中国铁路局设计制造了一种简洁实用的乘客列车,即绿皮火车。
这种列车的外观采用绿色涂装,因此得名绿皮火车。
随着中国铁路的迅速发展,绿皮火车也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升级。
在列车编组方面,绿皮火车从最初的几节车厢逐渐发展为具有更大编组数量的列车。
这不仅提高了绿皮火车的运力,也增加了旅客出行的选择。
在车辆结构上,绿皮火车也经历了多次改进。
最初的绿皮火车采用铁路客车的传统结构,车厢内部配置简单,没有空调和舒适的座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旅客需求的变化,绿皮火车逐渐引入了空调、柔软舒适的座椅、餐车等设施,提高了旅客的乘车体验。
除了车辆结构的改进,绿皮火车的服务也得到了提升。
在早期,绿皮火车的服务比较简单,主要是提供基本的乘车和餐饮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客对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绿皮火车引入了电视、音响等娱乐设施,并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餐饮选择。
这些改进使得绿皮火车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兴起,绿皮火车逐渐退出了主流的旅客运输市场。
然而,绿皮火车在一些地方和线路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依然是一种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出行选择,深受一部分旅客的喜爱。
绿皮火车作为中国铁路的代表车型,经历了起步、发展、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等多个阶段。
它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进步。
虽然绿皮火车在高铁时代逐渐退出了主流,但它依然是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铁路火车速度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铁路运输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运输能力较低,火车速度也非常慢。
经过多年的和发展,中国铁路火车速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线网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949年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铁路运输。
在建设初期,火车时速只有40-60公里,大部分铁路线都是经过改造后的旧线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中国决定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火车速度。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国陆续引进了前苏联、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的技术和设备,逐渐提高了火车的最高时速。
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铁路速度仍然相对较慢。
1984年,经过与日本合作,中国引进了“和谐号”列车技术,并开始试运营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
这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时代的开始,也是中国铁路速度发展的里程碑。
1988年,中国正式启用了第一条时速达到160公里的铁路线,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火车速度也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专利技术的自主研发,中国成功开发了CRH380系列列车,其中包括CRH380A、CRH380B和CRH380C等。
CRH380A列车创造了时速高达380公里的纪录,成为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商业列车。
2024年,中国推出了时速350公里的Fuxing号列车,取代了之前的和谐号列车。
Fuxing号列车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整体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此后,中国又陆续推出了时速400公里、时速500公里等不同级别的高速列车。
今天,中国高速铁路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根据2024年底的数据,中国高速铁路线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6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4的省份。
其中,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线路超过2.3万公里,占到了全球高速铁路线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总体来说,中国铁路火车速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时速40-60公里到时速500公里以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火车速度的变化1958年“巨龙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00公里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
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
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被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
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
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
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
东风系列是电传动内燃机车,也是中国内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内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1969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设计时速90公里韶山ss1型电力机车,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了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
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大速度90km/h,车长19400mm。
韶山1型电力机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SS1型机车性能不但稳定,而且运行时还十分的安静,直到现在该型机车还在全面的使用中,并且已经成为电力机车中的一个黄金经典。
SS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的第一代电力机车。
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也是我国第一代轨道牵引的绿色动力,现在为客货两用型,但货物运输占主要。
中国火车车厢发展史
中国火车车厢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火车车厢主要由木材和铁制造而成,结构简单,设施粗糙,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差。
随着铁路系统的发展,车厢质量逐渐提高,结构更加坚固,设施也更加现代化。
例如,有了暖气设施、冷气设施、安全锁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火车车厢发展迅速。
多种车厢开始投入使用,如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四等车、硬座车、软座车等。
1955年至1959年,东德进口了107辆高级客车车厢,作为与苏联的国际联运以及高级干部公务车使用。
之后这些车型被编为第一代“18型”客车。
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自行设计试制第二代18型客车。
起初只有硬座,没有卧铺。
后来到了1964年和1966年才分别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设计研制出了软卧和硬卧车厢。
进入21世纪,中国火车车厢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很多新型车厢,如高速动车、动卧车、空调车、特等车等。
车厢设施和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改善,例如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乘客出行更加安全、舒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国火车发展史相关文献或资料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火车的发展历程梁政我们进行远距离旅行,往往会乘坐火车,车上有座位、床铺、餐桌、洗手间等,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旅馆。
坐在平稳的车厢里遥望车外的青山绿水、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除此之外,火车还担负着运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物资的重任,真不愧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火车的发明到现在已走过了207年,这个对推动世界工业化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火车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历史吧。
火车和所有其他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那时,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激情的人萌发了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以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拖动车辆。
这个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
那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把大炮的口径和射程做得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了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转战。
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成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来拉炮,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
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
由锅炉上的 i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这就是蒸汽机车行走的基本原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
英国人于1804年制成了蒸汽机车。
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 等等。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内容质量简单介绍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十年后,铁路知识就传入中国了。
一百多年来,中国铁路走过非常曲折漫长的道路。
回望过去,看到什么?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至1949年为止,全国合计“修筑27380公里,拆除3290公里,保留24090公里。
”其中东北“修筑11927公里,拆除1618公里,保留10309公里。
”台湾则有919公里。
这两万多公里铁路,除了日本、沙俄两大侵略者冀图把东北变为他们的殖民地而修建的铁路外,很大一部分是大清帝国的遗产。
有清一代修筑了9618公里铁路,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战争后1895至1911年间修筑的,平均每年修筑544公里,而在此以前每年仅修建20公里。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修筑3422公里,平均每年214公里。
1928至193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修筑了7996公里,平均每年约800公里;1932至1937年间,更高达每年1133公里。
不过,其中国民党政府修建的只有2679公里,平均每年128公里,其余主要是日本侵略者为配合它的侵略和掠夺计划而修建的。
对广土众民的中国说来,区区两万多公里铁路是非常稀少的。
美国从1850~1910年的60年间,共修筑铁路37万余公里,平均年筑路6000余公里。
1887年筑路达20619公里,创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
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共408745公里。
而英国1890年全国性铁路网已形成,路网总长达32000公里。
中国的铁路建设为什么会那么落后?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愚昧和恐惧中国人知道铁路、火车,得益于西方在华传教士。
1835年7月,世界第一条铁路修成后10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Gutzlaff)在广州编纂出版的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刊载题为《火蒸车》的文章写道:“利圭普海口,隔曼者士特邑,一百三十里路,因两邑的交易甚多,其运货之事不止……故用火蒸车,即蒸推其车之轮,将火蒸机,缚车舆,载几千担货。
铁路列车的发展历史150年前,铁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
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
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再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的开端吴淞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
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C·W·Kinder)监修。
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
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
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为单线轻便铁路。
开始时用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唐芦铁路。
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津沽铁路。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
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由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
1905年10月2日动工,1909年10月2日通车。
京张铁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末有。
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
绿皮火车的发展史绿皮火车是中国铁路系统中的一种普通列车车型,也是中国铁路交通的标志之一。
它以其经济实惠、便捷舒适的特点,为无数旅客提供了出行的选择。
以下是绿皮火车的发展史。
绿皮火车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铁路交通处于起步阶段,旅客运输需求迅速增长。
为满足这一需求,中国铁路系统开始研发新的列车车型,其中包括绿皮火车。
该车型采用钢钎轮轴承、带货车的车体结构以及木质座椅,整体设计简洁而实用。
由于外观车厢涂绿,因此被称为绿皮火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中国铁路系统陆续推出了多个新型绿皮火车。
在1960年代,第一代绿皮火车逐渐被第二代绿皮火车所取代,新一代的车型在舒适度、车厢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显著改进。
其中,第二代绿皮火车的乘坐宽敞明亮,座椅可以调节,并且配备有空调,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系统开始引入更加先进的绿皮火车。
三代绿皮火车的问世,使得火车旅行变得更加舒适和方便。
新型车厢采用铝质材料和复合材料,车内空间更大,并配备了更加先进的座椅,增加了乘坐的舒适度。
此时,绿皮火车已经成为中国铁路交通的主力车型。
21世纪初,中国铁路系统进一步推出了第四代绿皮火车。
这些新型车辆进一步提升了列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除了舒适的座椅和先进的空调系统外,还配备了视频娱乐设施、无线网络等便民设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这些改进使绿皮火车成为较为高级的普通列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铁的兴起以及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绿皮火车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
然而,对于一些远离主要城市的地区,绿皮火车仍然是主要的交通选择。
它们提供经济实惠的票价,为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旅客提供了出行的便利。
总的来说,绿皮火车在中国铁路系统的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不仅满足了旅客大规模出行的需求,还以其经济实惠和便捷舒适的特点成为中国铁路交通的标志之一。
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绿皮火车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is not less than 3 metres in length, not less than 1 m on both sides, Derrick (gantry) ceiling heights of more than 30 meters double. (2) the Derrick (gantry) ground floor entrance has "ever", and floor openings with safety doors, both sides of the channel set fence, under the skirting. (3) the Derrick (gantry) falls within the basket installed doors, the height limit, rope, safety devices such as floor stop. (4)the Derrick (gantry) provided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
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
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火车的发展史火车(train),人类的交通工具。
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
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所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早在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
这台机车没有设计驾驶室,机车行驶时,驾驶员跟在车旁边走边驾驶。
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引,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也叫列车。
有独立的轨道行驶。
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
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
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
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
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
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
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
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
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
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
这些都很不经济。
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煤蒸汽机车。
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蒸汽火车是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所设计的。
中国火车内燃机车简史
中国的火车内燃机车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包括初期引进、国产化生产、技术改进与升级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火车内燃机车的简史:
1. 引进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最早的内燃机车是从苏联引进的。
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引进了苏联的内燃机车技术,开始在一些铁路线上使用。
这些机车主要用于轻型和中型铁路线的货运和客运。
2. 国产化生产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国逐渐在国内进行内燃机车的生产。
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内燃机车,实现了从引进到国产化的过渡。
同时,一些老旧的蒸汽机车也逐渐被内燃机车所替代。
3. 技术改进与升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内燃机车经历了技术改进和升级的阶段。
这一时期,内燃机车的技术逐渐成熟,涵盖了多种型号和用途,包括货运机车、客运机车、调车机车等。
新一代内燃机车在燃油效率、环保性能和运行安全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4. 高速铁路时代(21世纪初至今):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力机车在高速铁路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内燃机车主要用于一些非电气化或低速铁路线。
内燃机车在这些线路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火车内燃机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引进
阶段到国产化生产和技术升级,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多样化的机车选择。
然而,随着电气化铁路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内燃机车的地位可能会逐渐受到挑战。
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能够单机使用。
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
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
东风系列是电传动内燃机车,也是中国内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内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风”是个大伙儿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1969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设计速度:90公里/小时
1974年“东风”4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风4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试制的大功率干线客货运内燃机车,1974年转入批量生产。
DF4型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内燃机车,担当着客运和货运的运输任务。
是东风系列里面,更是中国内燃机车中的经典车型。
该车从首台下线使用开始距今已超过30年的历史,至今仍旧在使用当中,而且数量仍旧相当庞大。
即便是我国铁路差不多走进铁路电气化的今天,他的地位依旧没有坚决,甚至在某些地区,他仍旧是运输的主力。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差不多上差不多上以DF4型机车作为平台而设计制造的,可见DF4型内燃机车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5年“北京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的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北京单节型内燃机车(现在中国铁道博物馆)车。
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
北京型机车有3个品种,一种确实是4轴单节型,这种单节的北京型机车被车迷昵称为“小北京”;另一种确实是8轴双节重联型,这种双单节的北京型机车共生产了6
组12台,被车迷昵称为“大北京”;第三种是北京6001型轴式D-D只生产了一台,不久便拆解改造成两台“小北京”。
1992年“东风”11型准高速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70公里/小时
东风11型内燃机车,是为广深线开行时速160公里旅客列车而研制的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
机车标称功率3040kW,最高运行速度为170km/h。
1991年底完成试制后,先后通过了型式试验、研究性试验和15万km线路运用考核试验,最高试验速度为186km//h,牵引13辆客车,最高速度达162km/h。
1994年12月22日广深线正式开通,由东风11型内燃机车担当准高速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
东风11型内燃机车的研制成功和大范畴投人运用,是我国客运内燃机车技术进展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创了我国铁路客运向高速进展的新时期。
火车迷昵称为“狮子头”。
1994年“韶山”8型电力机车,设计速度:170公里/小时
韶山8型于1994年10月成功试制两台,是中国第八个五年打算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以1990年制造的韶山5型机车作为原型基础,同为采纳Bo-Bo 四轴及4台直流牵引电动机,功率3200kW,要紧用于准高速干线客运,最大运行速度为170km/h。
在试验中最高更达到240km/h,是现时全中国速度最快的铁路机车。
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并作出改良,功率提升至3600kW和应用了串励式直流电动机。
2000年“神州号”内燃动车组,设计时速:180公里/小时
NZJ2型“神州号”内燃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的准高速内燃动车组车款之一,属于动力集中式,采纳推拉式设计。
由于车头外形和涂装的特点,神州号又被戏称为“大白猫”。
这款动车组由大连机车车辆厂、长春轨道客车车辆厂、四方机车车辆厂和北京铁路局联合研制,采纳双层客车设计,属于动力集中式双层内燃动车组,每列编组形式为2动10拖,其中双层软座车1辆、双层硬座车9辆,以头尾每端各一台柴油机车推挽式重联牵引,构造速度为180km/h,在秦沈客运专线上小编组(两动四拖)实验运行时最高速度达210km/h。
2001年“先锋号”电力动车组,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
先锋号在2000年完成组装并通过了铁道部验收,2001年5月出厂。
2001年10月26日至11月16日期间在广深线进行试验,创出当时中国国内最高速度的249.6km/h。
2002年9月10日在秦沈客运专线进行的测试中,又创出最高时速292.8公里的记录。
先锋号于2007年7月7日起到2018年9月30日开始担当
成渝(成都-重庆北)城际特快列车,经由达成铁路、遂渝铁路运行,最高营运速度被降至160公里/小时。
目前先锋号差不多退出成渝线城际列车运行,而其地位被新配属重庆北客运段的CRH1型动车组代替。
2002年“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270公里
2006年“和谐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
2006年“和谐号”CRH2型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
2018年“和谐号”CRH3型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
CRH3列车的原型为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西门子Velaro),中国以引进西门子公司先进技术并吸取的方式,由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在国内生产实现国产化。
2005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德国西门子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下签订协议,西门子因而获得60列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订单,总值6.69亿欧元(原型车每列2.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8000万欧元),最终被定型为CRH3C。
2006年“和谐号”CRH5型电力动车组,设计速度:380公里/小时
2018年“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380公里/小时
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或称CRH2-380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为营运新建的高速城际铁路及客运专线,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CRH2C(CRH2-300)型电力动车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也是“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打算”的重点项目,最高营运速度380公里/小时。
中国铁道部将所有自行进展关键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铁路高速(CRH)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
2018年“和谐号”CRH380B型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38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