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经典导读-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段视频主要讲述了关于诠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并举了两个重要人物——追求真实的伽达默尔和追求意义的E.D.赫施。
传统哲学自从尼采的‚上帝已死‛后,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沼,无法解脱更无法发展。
海德格尔发展了存在主义作为传统哲学的延续。
后期的海德格尔把语言作为存在主义的承载主体。
而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并且用解释学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
虽然依然认同语言是存在的表现和承载,但伽达默尔通过解释学来分析为什么理解在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理解才是人存在的模式,语言是宣扬存在的手段。
理解是普遍存在的,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过程发生于人生的一切方面。
解释学还有着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解释者和被解释对象所处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差别。
这种差别势必会造成解释者对本文理解的偏差。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还是本文,都有着很强的历史的烙印,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正确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最后是解释学的语言性: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因为语言是它的核心。
语言是理解本身的具体表现和存在形式。
一方面,语言媒介使它对象成为文字,解释学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对象。
另一方面,解释者也使用语言,解释者同本文的关系,如同对话的关系,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不是去重新经历对方的经验和感受,而是找到与对方的共识。
所以,语言就是理解,就是存在的模式,也就是世界经验。
这样,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语言成了存在的本体。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将理解等同于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自然,意义也将伴随生命的无止境流动而呈现出相对、多元的基本状貌。
而相较之下,美国学者赫施作出了不同的思考,他坚决维护意义的客观性与确定性。
在他眼中,这种客观、确定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作者意图的追问才能够真正实现。
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
这是传统阐释学观点。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一座连接着不同文化的桥梁。
世界文学名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卓越的艺术和广阔的影响力,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并简要探讨它们的内涵和价值。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虚幻与荒诞。
主人公唐吉诃德是一个痴心妄想的骑士,他追求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对抗着现实的残酷。
通过唐吉诃德的冒险经历,塞万提斯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引人深思。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故事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她与富家子弟达西先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矛盾。
通过这个故事,奥斯汀揭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和偏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社会的动荡。
作品中的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等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战争的洗礼下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托尔斯泰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战争与和平》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船员鲁滨逊的孤岛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他在荒岛上的求生经历。
鲁滨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体系,并与岛上的原住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鲁滨逊的冒险和奋斗,探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学习文学作品的五本经典教材推荐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背景。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适合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教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材一:《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这本教材由王佐良主编,收录了包括希腊神话、古印度、波斯、古埃及、古巴比伦、圣经、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导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材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这本教材由杨继绳编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左传》、《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中国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材三:《西方文学名著选读》这本教材由沈从文主编,收录了包括希腊神话、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美国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名著。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选读和阐释,读者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流派,对西方文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材四:《现代文学导论》这本教材由刘再复编写,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对现代文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教材五:《世界小说史》这本教材由钱理群主编,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小说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小说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思潮,对世界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上五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教材,涵盖了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
世界名著导读主要内容介绍之二24、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经典名著《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7月的一个下午,作家带着三个孩子,划着一只小船在泰晤士河上荡漾。
在孩子们的再三央求下,他信口讲了一个梦游奇境的故事给他们听。
后来经过其中一个叫艾丽丝的小女孩的请求,他将故事写成文字,送给了她。
这篇文字就是《艾丽丝漫游奇境》。
作品以梦幻的形式,将你带入一个离奇的故事中,情节扑朔迷离,变幻莫测。
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际上却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是智慧与幻想的完美结合。
吃些东西就可以长大或变小;小老鼠可以和你一起游泳;毛毛虫和你一般高;小猪接见公爵夫人的孩子;还有龙跳舞……那里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艾丽丝镜中奇遇记》是《艾丽丝漫游奇境》的姊妹篇。
镜子屋里艾丽丝和象棋国王里的人们共同遭遇着许多事,从钟背后的老头到花园里会说话的花,从一个骑不好马的骑士到艾丽丝成了王后。
镜子里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两部作品在发表后,风靡欧美,译到国内后也以它离奇的色彩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了众多的小读者们。
书中的散点思维能给小朋友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故事能增加小读者们的想象力,带给小朋友们更多的乐趣。
作者风采卡洛尔,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银屏再现《艾丽丝梦游仙境》本片是根据路易·卡洛尔的故事改编。
漂亮的小女孩艾丽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独特的见解,在一个暖融融的下午,她追着会说话的一只小白兔,无意间进入了一个快乐但乱七八糟的仙境,开始了她一系列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梦游。
令人怀念的歌曲以及加上一连串的恶作剧,让整部影片达到高潮——艾丽丝竟然要与红心皇后以及她的士兵对抗……灿烂的幻想曲,动人的画面,以及美妙的音乐创造了这部极有冒险色彩、且富有哲学意味的趣味卡通片。
25、格列佛游记经典名著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
全书共分四卷。
小说以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
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导读一:文学名著的意义与价值经典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典范,更是人们世代传颂的智慧之源。
通过导读经典文学名著,我们能够深入探寻文化背景、品评作品风格、剖析人物形象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导读二:名著导读的目标与方法名著导读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审美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导读:1.背景介绍:通过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2.结构剖析: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如引子、承接、高潮、结尾等,思考作品结构对情节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3.主题探究: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追求,并引导学生反思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
4.人物解读:解读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从思想、性格、行为等多个维度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用。
5.风格研究: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艺术,加深学生对文学美感的把握。
导读三:经典文学名著导读实例——《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以揭示封建社会的偏见和爱情的曲折发展而闻名。
通过分析该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奥斯汀的社会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1.背景介绍:介绍奥斯汀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等,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氛围。
2.结构剖析:分析《傲慢与偏见》的章回结构,探究每一章节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关系发展。
3.主题探究:探究作者对封建社会偏见的批判,以及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来反映人性和情感的变化。
4.人物解读:深入解读伊丽莎白、达西等主要角色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转变。
5.风格研究:研究奥斯汀的语言风格、幽默手法和社会讽刺,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导读四:探索其他经典文学名著除了《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库中还有无数优秀作品值得学生阅读和探索。
世界主义文学导论世界主义文学,即以世界为背景、以全球视野为出发点的文学流派,它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探讨人类普遍的命运和价值观。
世界主义文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极富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引领着当代文学的潮流。
本文将介绍世界主义文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世界主义文学的起源世界主义文学起源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和全球化进程。
战争的残酷和全球化的冲击使当时的作家们对国家、种族和地域的局限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开始反思人类共同的困境和命运,从而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二、世界主义文学的特点1. 全球视野:世界主义文学以全球为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变化、人口迁徙等,并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中。
作家们通过展现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2. 人文关怀:世界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类普遍命运和价值观的关怀。
作家通过塑造具有共鸣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揭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矛盾。
他们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类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3. 语言表达:世界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作家们常常借助多种语言、方言和文化符号,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和想象空间。
通过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对话,作家们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边界,并打破了文学形式的传统框架。
三、世界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世界主义文学的浪潮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形式的革新:世界主义文学鼓励作家们突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
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使得文学创作中出现了碰撞和融合,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
2. 文化认同的重构:世界主义文学使作家们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进行反思和重构。
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超越了传统的民族或地域的界限。
作家们试图以全球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化,发掘其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3. 文学与社会变革:世界主义文学呼唤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