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作文:学习写得新颖本文是单元关于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作文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作文:学习写得新颖,欢迎阅读。
退菩提明了,明镜自若。
佛祖割肉喂鹰。
这一次,他输给了鹰,平凡的生灵不惧亵渎了神明,英勇之胜。
然,佛可称佛,养了鹰,佛祖飞渡仙山。
可是,鹰,你又去何处觅蓬莱?当武士与一休打赌,赌的是一条鱼的性命,万物之命是不可践踏的,因为懂得,一休宁可退一步换鱼一命。
武士胜而喜,一休善而胜。
鱼,它并不卑贱,只是武士不懂得慈悲,拿它做了赢的筹码。
“胜”中可分化出“生”字,佛祖与一休给了鹰与鱼生机,他们未必败了!或许你我都有机会退一步,放弃一些而去抓住一个契机换得另一些更为美好的。
相如如是。
渑池之会的出色表现令君王大悦,然而高官厚位却招来廉颇之恨,每见廉颇他便引车避匿,门客们不禁失望。
如此胆小之辈,我等岂能与其共谋大事!可歌可赞的谦谦君子,可敬可佩的爱国志士!这一次,你已完胜。
白玫瑰任你谗言阿谀,不失不忘,遗世独立;红玫瑰任你轻视叹俗,不闻不问,娇艳盛放。
孰胜孰败有如何能轻下论断?我不禁想起爬山虎。
与百花争艳?不,它有的并非什么顶红顶黄的艳丽之色,它只有苍绿;与大木竞高?不,它有的不是什么粗壮健硕的干,它只有千万条紧紧相连的枝。
它不起眼,甚至于它由墙角长出,然后千丝万缕你也难得注意,它没有任何诉求,它只想向上爬,编织出一片浓荫为过楼道的人们,穿越高墙的虫儿遮阳。
春光已把它忘却,人们开始赞扬姹紫嫣红的群芳了;人们开始感叹参天大树的厚实了,爬山虎就这样败于春色之中,就这样被遗忘了······一场雨与春交接这俏丽的日子。
群芳被风吹落,碾作尘泥,仅剩下极淡的花香在等待着树的葬礼。
风来吹断了树枝。
人们开始惊慌,虫儿开始迁徙。
惊慌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倚楼疯长的爬山虎,威武着竖起一道屏障,于是他们跑入原本镂空的楼道,开始感叹着:“啊!这爬山虎是何时长成的,竟如同一夜梨花!”风雨交加,却无法撼动爬山虎紧紧贴住墙壁的根茎,它不粗壮,但此时却是风雨中最有力的“手”。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作文:优秀作文赏析在许多人眼中,我们在这个本该纵情欢乐的夏天成了他人或是自己眼中的失意者。
也许我们离心中的大学只有一步之遥,可那张我们为之奋斗了无数个日夜的录取通知书却迟迟不会到达手中。
这样的我们再一次选择了一条为梦想而努力的道路,怀着更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因为心中的不甘而走进了高四。
走进高四,重燃激情。
如同一条迷惘河川经理往复弯曲的徘徊和骤然跌落的摔打,直到最终会融入大海回归到雄阔的沉静。
我们曾历经了高一、高二的养精蓄锐,也曾拼尽全力,充满昂扬斗志的投入到了高三的拼搏当中。
但高考的失利无疑让我们走入了低谷。
但我们既然选择了高四,就不能让失败磨去了斗志,耗去了激情,要用我们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高四的每一天。
走进高四,重拾梦想。
拥有梦想的人生丰富多彩,充满无尽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没有梦想的人不会奋力前行,只会让生命变成一汪凝滞的池水。
人生之鱼生于斯,活于斯,日夜巡游在这窒息的空间,空耗着自己的精神与能量,日益散发着堕落与腐朽的酸气。
人生之鱼在这样的水中浮游则毫无价值,与殉葬无异。
高四的我们,必定是要因梦想而活,为梦想而奋斗,不会让一切的努力都是虚幻.苍白而徒劳的。
走进高四,重拥信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希望自己的价值能有一天得以实现。
为了目标我们都在寻找内心的支撑,寻找一种内心的信念。
自信不是漠视自己的不足,而是要寻找自己的长处,树立起奋斗的信念。
高四的我们渴望成功,除了自信心以外,我们还要不断调整目标。
事实仍是事实,只需转换一下视角,找到成功的方向,为自己的成功树立信心。
对于我来说迈入高四是一道坎,高考的失败是人生的一次挫折,但同时这一次的失败是我获得无限力量的原始动力。
我相信,人生不可能不遇到坎坷,这时,就应该拥有正视人生困苦的良好心态。
惟有如此,才能摆脱痛苦,重沐阳光。
抱怨失败不如就此努力,做人处事应目光远大,将眼前的艰难与未来的辉煌相联系,就不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写出自己的个性色彩。
高考《考试说明》写作“发展等级”中有“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有个性色彩”,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写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就是鼓励学生对生活产生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
1.文本借鉴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时会有险滩和暗礁、狂风和暴雨。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拼搏奋斗。
别满足于现有的环境,别满足于优越的条件,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看到雨后的彩虹;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戴上胜利的桂冠。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美丽,而初生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只有奋斗,才能达到“人之所罕至”,欣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因此,我们要敢于坐在奋斗的前排。
作者巧妙地把一些名言诗文、名篇段落活用于文中,使语言富有文采。
结合典型事例来阐述,文章内容充实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2.写法总结要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必须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1)感情真实。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写,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
高考作文要写那些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以期引发阅卷老师的共鸣。
(2)自我求新。
立意要新颖,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能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要跳出常态思维,向深层挖掘,写别人没有想到的内容。
构思要求新,不能总是三大段或几大段的叙述、议论,可以采用分节、小标题、前言、题记等形式;高考作文既要讲究内容美,也要讲究形式美,二者巧妙结合,方可文质兼美,成就佳作。
(3)文体求变。
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
童话、寓言、杂文、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也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高考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4)语言求活。
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可以使文章活泼、生动,或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方言、流行语、外来词、俚俗谚语都可以入文,以求鲜活、真实。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分析必修五 P73, T2 来自傲自然的启示一、审题: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光阴的消失,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傲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
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己对某种自然现象的察看,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察看与感觉。
3.“来自傲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
“启示”就是经过自然现象意会出来的道理。
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谈论文。
二、思路:1.既然是“来自傲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察看写起,不然,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乏支点,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脑筋之感。
2.对自然光景的叙写宜控制在 150 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付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 100 字左右。
3.提出看法,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分析,可选择 2— 3 个语段(即 2—3 个角度),500 字左右。
在发掘人事之理时,重要扣自然想象所包含的真谛阐发。
如:水的启示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
在中国人的内心,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表现。
那水便启示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己的净化作用。
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扰乱,不会狼狈为奸,永久保持自己的天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
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
水的灵巧,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
做人如水,面对悬崖要英勇向前。
一泻千里成为绚烂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警惕谨慎细水长流,堕入绝境要灵巧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训练目标掌握作文创新的技巧,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作文题呈现:(2016·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佳作一点进步,一种人生广东一考生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萧瑟的景物衬托出女孩模考后失落的心情。
北方的风凛冽地刮着,刮得人生疼。
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坐在河边,手里拿着最后一次的模考卷,上面的分数令她心寒。
她考差了,离自己梦想的学校还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伤心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她痛骂了一顿。
女孩于残阳中站了起来,她撕碎了手里的试卷,回到了家。
没有人知道那个夜晚女孩想了什么、想了多久。
只是看见,从那以后,女孩仿佛在书桌旁生了根。
“生了根”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刻苦拼搏的形象。
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份试卷。
也许是好事多磨,女孩的高考成绩虽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数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梦想的院校,只因几分。
女孩流着泪在田野上使劲地奔跑,最后累得躺倒在地。
盛夏,农村的夜空被点点繁星照亮,女孩睁着流着泪的眼睛,看着热闹的夜空,仿佛自己的梦想跟那星星一样离她如此遥远。
这时,女孩的父亲躺在了她的身边。
“对不起,我还是没考上,你骂我吧。
”“不,孩子,最后一次模考骂你是因为你的心根本不在学习上,然而后来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进步。
有进步就是好的,虽然你的进步并未帮你达成目标,但那又怎样?只要能进步,在哪都能成就精彩。
”“点点繁星”暗示了下文父亲对女孩的开导。
构思巧妙、新颖。
父亲的话好似一点灯火,点亮了女孩心里哪怕只有一平方厘米的地方。
几个月后,女孩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个二本的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那后来女孩大富大贵了吗?没有。
毕业后,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车,找了份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只不过,不管有多平淡,她都会把生活过好,努力让自己进步。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精选范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一、试题回眸:“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
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
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一)关于审题立意“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
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
(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
(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
(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
错误的立意举例:(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
(学习多个古圣先贤)(二)关于选材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三、评析与升格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
实践操作: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庄周即蝶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一、试题回眸:“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
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
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一)关于审题立意“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
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
(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
(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
(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
错误的立意举例:(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
(学习多个古圣先贤)(二)关于选材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三、评析与升格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
实践操作: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庄周即蝶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其实,追求这一境界的,又何止庄子一人呢?功名利禄前,他的双眼没有没被蒙蔽,他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来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
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自然的万物与他融为一体。
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物我合一的境界,霍金做到了。
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
物我合一的境界,贝多芬做到了。
童年时的他被迫练习钢琴,少年的时候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要绽放七彩的时候,他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是由于上天的嫉妒吧,他的灵魂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
然而被接踵而至的困难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
听不到声音,一样可以作曲。
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振作起来,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奋斗。
他的精神已经使他超越人世间的苦难,看世间百态,他早已淡然。
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
回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为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摒弃了精神的坚守,最后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有多少人面对一点点的困难,就只会想到死亡,而不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奋斗一番。
古往今来,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的,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却寥寥无几。
我们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也不需要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依靠精神突破自我,克服挫折。
我们相信,人的思想能消除无我的界限,使外物融为一体,使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
总评:2、自由自由与“必然”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必然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必定的发展趋势;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们未认识客观规律时,没有真正地自由。
任何一种客观规律一经认识,人们便能自觉地应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得来的,这是哲学上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
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
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认识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这是人的天性。
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的脉络更复杂,因而人可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思想那会是怎样的世界呢?就像EVA里人类社会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选择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到另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哈弗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
什么是自由?自由有广义的自由和狭义的自由之分,当今世界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以下N种:一是奴才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以老板的赏赐为快乐,这种自由是不自由的,可是哪里才有真正地自由呢?人们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哪里又有真正地自由,所以人们都在努力去追逐自由。
但是又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人们在追求的路上还需深入探索。
总评:3、淡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于世,无非是风花雪月或是悲世愤俗。
人生短短三万天,如此颓然度世或是自寻痛苦,何来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可说?人是自然的一角,自然是人的映像。
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无界无限。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
“化蝶而入梦”,那种畅游自然、优游于世的乐趣,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
但当他放下一切背负,精神游离于世俗之外时,似乎又理解了什么。
物我为一。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至少他的思想,已超脱在红尘凡海中沉沉浮浮的我们,云游世界,融于世界。
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种“逃避”的思想。
他们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更应奋发图穷,改造不公的命运。
其实不然,活在亦或动荡、亦或安详的社会中,一味插入世俗的浑泥中,反而会被世俗浊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物我为一”的本真。
如果连本真都失去了,那么这种“拯救黑暗的社会”的荒谬思想,如何能改造繁衍出这种思想的社会呢?“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庄子的观点,他执生斥死的观点,正是大多人所共有的。
但这种观点中包含了太多对欲望和毁灭的恐惧与逃避。
虽时乐,也只是短暂忘记恐惧,倒不如真的抛弃畏惧,与万物而合一,这便可使王羲之忧“乐之短”,延为乐“忧之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万顷碧江上,漂浮的那叶虚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离在逍遥的山水之意中。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浩歌歌,时而仰卧赏云,“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
渔父超脱世俗,翱翔于精神世界,没有杞人忧天的烦恼,没有悬壶济世,悲世愤俗的“多虑”,既然是万物而生,那就融于万物!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多少人不顾道德伦理法律肆意妄为,或是看透红尘却又承受无法摆脱的痛苦。
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捕、写书、自杀、出家。
在等到被俗物污浊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再去开拓,无疑晚了些。
虽然我们已无法真真正正忘却一切融于世界,但至少可以忘却使社会变得污浊的功名利禄,执生斥死,来使精神更接近于天的高度。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我们何时才能展开陲天之翼,去遨游无穷的精神世界呢?总评:4、解梦我曾一度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梦境美妙却又虚无,可现实真实却又残酷,当梦境与现实结合时,又有一种无比的悲伤。
在梦境中惊醒,不忘去追溯梦境的情景,而铮铮之后,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
梦境里似乎所有到的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可以任其自由、逍遥地出现在任何地点。
梦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那只不过是幻象。
庄周曾在梦境中化为蝴蝶,轻轻地翩动翅膀,遨游各处,悠游自在。
这不正是庄周日夜盼望的自在吗?不管是自由变化为蝴蝶,还是侵入自己的梦境,他已经感受到那种逍遥所带来的快乐。
而在现实中他依然悠闲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依靠梦境而实现自己不可逾越的境界,梦境为他实现了真正地逍遥。
所以梦境与现实本无虚实之分,这些都是你感受到的一切,而感受到了便是拥有了。
现实固然重要,而梦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梦,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何来的动力;如果没有梦,庄子又怎能感受到真正地逍遥;如果没有梦,莱特兄弟又怎能飞上蓝天……而现实与梦境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真真假假也不过是思想赋予的。
不变的却是人生,梦境与现实不就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吗?但梦境可以办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不然门捷列夫要怎样才会发现元素周期表呢?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的反应比清醒时更剧烈,这也应该是人在梦境中可以办到的特殊的事情的原因吧。
人生如戏也如梦,虚实的人生缺不了梦境河现实,我们活在现实中,同时也活在梦境中,同时也活在梦境里,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也是梦境产生的原由。
现在,我清醒地明白梦境并非飘渺虚幻,那正是我在追求的将来,我们不能停留在梦境的满足感中,而是切实地迈出脚步,向前进。
毕竟,梦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