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907.50 KB
- 文档页数:8
H32021538)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
该药的用法为:将0.4 mg 的西地兰用10~20 ml 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后,对患者进行缓慢的静脉推注。
推注完30 min 后若未见效,追加0.2~0.4 mg 的该药。
追加完6 h 后若仍无效,再次追加0.2 mg 的该药。
总的用药量不可超过1.2 mg。
患者在使用西地兰前的1周内若使用过洋地黄,将其每次使用西地兰的量控制为0.2 mg。
患者若合并有糖尿病,使用10~20 ml 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西地兰进行稀释。
采用胺碘酮(生产厂商: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108)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
该药的用法为:将150 mg 的胺碘酮用10~20 ml 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后,对患者进行缓慢的静脉推注。
推注完30 min 后若未见效,追加150 mg 的该药。
追加完6 h 后若仍无效,再次追加70~100 mg 的该药。
总的用药量不可超过450 mg [2]。
1.3 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相关的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血糖及胰岛素)和心功能相关的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E/A)﹞。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录入到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的对比治疗后,与对照组48例患者相比,观察组48例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糖的水平均较低,其胰岛素的水平较高,P <0.05。
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的对比(s x±)组别例数皮质醇(nmol/L)血糖(nmol/L)胰岛素(IU/ml)对照组48427.24±113.596.35±2.1110.80±2.39观察组48376.46±91.265.12±1.9613.58±2.93t 值2.4152.9595.059P 值0.0180.0040.000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治疗后,与对照组48例患者相比,观察组48例患者的LVEDD 较长,其LVEF 及E/A 值均较高,P <0.05。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结合小儿感染性发热案例综合比较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近一年接收的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中抽取30例进行观察比较,接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乙酰氨基酚)和研究组(布洛芬),从各个层面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体温、心率恢复情况良好,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
结论在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症状,与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治疗该病症的效果更佳,对于药效发挥时间有很大帮助,使体温和心率趋于正常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布洛芬;乙酰氨基酚;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感染性发热十分多见,由多种病原体袭击体内而引发的感染性发热,例如支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和疟原虫等。
此疾病的发病诱因以病原体毒素、代谢产物为主,从而侵袭白细胞,产生和排放内源性致热源且分子量偏小,穿透血脑屏障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一定影响,导致体温迅速升高。
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弱,所以病原体极易受到影响,成为感染性发热主要袭击的对象[1]。
通常治疗发热多用乙酰氨基酚,扩大外周血管,加快排汗,从而起到一定的解热作用;布洛芬属于解热镇痛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效果显著。
基于此,本文抽取我院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对其采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抽取的30例小儿感染性发热患者均来自我院,接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7.49±2.31)岁。
经检验未找到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经院里对患儿血常规、病原体和尿常规进行系统筛查最后诊断为小儿感染性发热;②全部患儿的个人资料较为完整,无遗漏;③所有患儿的体温超过38.5℃。
④患儿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已了解,同时签字同意配合后续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退热有何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同为非处方类常用退热药物,作为家庭常备药,那么在发热的时候选用哪种药物更为合适呢?这两种药物的禁忌是什么?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具有解热镇痛的功能,但是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药效副作用上存在差异。
那么首先来了解一下二者的主要功效吧。
布洛芬,从化学结构上来书属于芳基丙酸类药物,主要功效就是退热镇痛以及抗炎,在这些方面的药效强度同阿司匹林相当。
并且布洛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血小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凝固,并且镇痛效果好,因此常用来缓解痛经。
对乙酰氨基酚的功能性则更少一些,其退热、镇痛的功效同布洛芬类似,针对不同症状各有千秋,而抗炎效果相比之下要弱许多。
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大优势是毒副作用小,因为其药性温和,所以在很多的感冒药剂里都有它的存在。
二者在退热镇痛上的药效逻辑相似,同作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分泌来起到退热镇痛的效果,来降低因为发热和疼痛带来的痛苦。
因为前列腺素的合成分泌是加强身体防御机制的,因此当人身体处于正常状况的时候,是不会造成体温下降等症状的。
二者的退热减小速度也存在差异,布洛芬对退热的速度较慢,但是药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对乙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刚开始慢,但是在半个小时后的退热效果会明显优于布洛芬。
二者的关于退热和疼痛的药效以及针对的症状不同存在差异,首先布洛芬的退热效能较强,但是其缺点是毒副作用较大,不可以频繁服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者在缓解疼痛方面对于不同症状各有不同的最佳效果,对乙氨基酚的镇痛效果主要体现在头痛以及关节炎此类症状,而布洛芬在缓解痛经引起的腹部绞痛则更为有效。
在安全性上,对乙氨基酚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除了少输症状如皮肤过敏等症状外,没有什么疾病禁忌。
而布洛芬的使用则需要避开很多特殊情况,比如心脏病、肾功能障碍、胃炎胃溃疡、肠胃不适等多种病症,都要避免布洛芬的服用,还要避开年纪过大以及同阿司匹林药效相冲等问题。
头痛退烧药比较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头痛退烧药比较: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头痛和发烧是常见的症状。
当我们感到不适时,通常会求助于头痛退烧药以帮助缓解症状。
常见的头痛退烧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这些药物在缓解头痛和退烧方面各有优劣之处。
本文将对这三种药物的特点、副作用、适应症和剂量进行详细的比较和探讨。
药物概述: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退烧、镇痛和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通常被称为“泰诺林”或“扑热息痛”。
它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具有退烧和镇痛的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脑组织中的热原性化学物质来降低体温。
3. 布洛芬:布洛芬是一种处方药,同样属于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退烧、镇痛和消炎作用。
布洛芬可以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疼痛。
药效比较:1. 退烧效果: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以有效退烧。
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作用较为明显,通常可以使体温在短时间内显著下降。
而布洛芬的退烧作用相对较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退烧效果。
2. 镇痛效果: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在缓解轻至中度头痛方面,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效果较为显著,而阿司匹林在治疗一些非炎症性头痛时的疗效较好。
3. 抗炎效果: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作为NSAIDs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效果相对较弱,因此不适合用于处理炎症相关性头痛。
剂量和适应症: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剂量范围为325-1000毫克,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头痛、发烧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然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及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来说,使用阿司匹林需谨慎,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
2.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一般为325-1000毫克,适用于退烧和缓解轻至中度头痛。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哪个效果好1. 引言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两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和退烧。
然而,许多人对于这两种药物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疑惑,不知道该选择哪种药物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哪种药物的效果更好。
2. 布洛芬布洛芬,化学名2-(4-异丙苯基)丙酸,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它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和疼痛。
布洛芬具有较强的抗炎、退热和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和妇科疾病等。
然而,布洛芬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等。
长期大剂量使用布洛芬还可能引起胃溃疡和肾损害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注意适量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属于非处方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减少炎症及疼痛的传导,从而发挥退烧和镇痛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退烧、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
相比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少,使用安全性较高。
但也需要注意,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肝脏产生损害,因此仍需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
4.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比较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有效的疼痛缓解药物,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
•作用机制: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对疼痛和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则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缓解疼痛。
因此,布洛芬对于炎症相关的疼痛效果更好,而对乙酰氨基酚更适用于退烧和常见的轻到中度疼痛。
•副作用:布洛芬的副作用较多,包括胃肠道不适、头晕等,使用时需谨慎。
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过量使用仍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权衡利弊。
•适应症:布洛芬适用于关节炎、肌肉疼痛和妇科疾病等炎症相关的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退烧、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等症状。
对比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疼痛缓解效果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
本文将对比这两种药物的疼痛缓解效果,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非处方药,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然而,它们在药理学和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其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
布洛芬能有效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在缓解短期轻度到中度疼痛方面,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以及因关节炎或月经痛引起的疼痛,布洛芬通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体内的疼痛感受中枢来达到镇痛效果。
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牙痛等。
对乙酰氨基酚很少表现出抗炎作用,所以对于伴有炎症的疼痛,布洛芬可能更为适合。
然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有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布洛芬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和溃疡等。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通常是安全的,但长期滥用或超过推荐剂量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另外,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用药人群上也有一些限制。
布洛芬对哮喘和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不适用,而对乙酰氨基酚则不适用于有肝脏疾病的患者。
在选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作为疼痛缓解药物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药物禁忌症谨慎选择。
如果疼痛伴有炎症,布洛芬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只是一般的轻度到中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可能足够。
同时,按照正确剂量和使用时长使用药物,并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总之,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常用的非处方疼痛缓解药物。
布洛芬适用于炎症相关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一般疼痛。
在选择使用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和禁忌症进行慎重选择,并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在儿童退热中的对比退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发热时,一般要通过药物来控制体温。
目前常见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然而,哪种药物更加适合儿童退热呢?本文将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在儿童退热中的对比进行探讨。
1. 作用机制对比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退热、止痛。
它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合成来降低体温。
布洛芬也是一种非处方药,具有退热、消炎、镇痛等作用。
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
2. 适用年龄对比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包括新生儿。
而布洛芬只适用于超过3个月大的儿童,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布洛芬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 退热效果对比根据多项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在退热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
然而,一项针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布洛芬在缓解发热不适、改善呼吸道症状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布洛芬可能更适合儿童退热。
4. 不良反应对比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在退热效果上相似,但两者的不良反应略有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在推荐剂量下较安全,但在过量使用时可能引起肝损伤。
布洛芬则更容易引起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剂量适宜、用药时间控制得当,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时,应注意以下事项:5.1 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 儿童不宜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合制剂,以避免超量用药。
- 儿童退热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适当剂量使用。
- 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以免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
5.2 布洛芬的使用- 3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宜使用布洛芬,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使用布洛芬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关于适当剂量和用药频率的建议。
- 布洛芬应饭后使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 长期使用布洛芬时,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常规。
止痛退烧,布洛芬VS对乙酰氨基酚哪个好?怎么选?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大儿童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在药店中,大家都耳熟能详。
然而,对于两者的细节区别,很多药店人却知之甚少!一、有效性:布洛芬更优!退热效果布洛芬药效时间长,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更快。
止痛范围两者都适合牙痛、咽喉痛、肌肉痛、神经痛。
但对乙酰氨基酚更适用头痛,布洛芬更适用痛经。
消炎作用布洛芬对与炎症相关的窦性头痛、耳痛、牙痛、肌肉痛效果好,而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消炎作用。
二、安全性:对乙酰氨基酚更优!药物毒性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使用或用量过大可损伤肝,为不可逆损伤;布洛芬长期使用或用量过大可损伤肾,为不可逆损伤,还增加心脏病发作和卒中风险。
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副作用较少。
布洛芬可导致胃溃疡出血、胃烧灼感、轻度消化不良。
三、禁忌症:对乙酰氨基酚更优!肝肾功能不全者布洛芬禁用、对乙酰氨基酚慎用。
病毒性肝炎患者布洛芬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
蚕豆病患者布洛芬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布洛芬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可用。
活动性消化溃疡患者布洛芬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可用。
四、用药事项:对乙酰氨基酚更优!适用年龄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的儿童和成人,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的儿童和成人。
服药时间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可以餐前服用;而布洛芬的胃肠道反应较大,所以建议随餐或餐后服用。
用法用量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对乙酰氨基酚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布洛芬可间隔6~8小时重复用药1次。
两者在24小时内不可超过4次。
五、与阿司匹林合用:布洛芬不能合用,乙酰氨基酚可合用!布洛芬可与阿司匹林竞争血小板COX-1的活性部位,阻断阿司匹林与COX-1活性部位的结合,影响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30分钟内不能服用布洛芬,服用布洛芬8小时内不得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不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正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什么不同?乔安•罗因斯(美国儿科医生)解答: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药效都不错,不过,虽然两种药都有退烧和缓解疼痛的基本作用,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副作用还是有所不同。
布洛芬的是靠控制人体产生的脂肪酸量(即前列腺素)来发挥药效的。
除了退烧、减轻前列腺素引起的身体疼痛外,布洛芬还能消炎(即消除红肿)。
布洛芬的药劲比对乙酰氨基酚稍微强大一些,药效发挥的时间也长一些,所以医生建议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要吃布洛芬,因为如果宝宝的体温和炎症在一段时间内被掩盖的话,会影响对宝宝病情严重程度的观察。
布洛芬的另一个缺点是胃肠道反应,宝宝生病后,本身吃饭就比较差,加上药物,会更影响宝宝的食欲,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大到可以吃布洛芬了,你也可以选择让他随饭一起吃药,或者先喂他饭,再喂他药。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他肠胃的刺激。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一样,也能退烧,缓解疼痛,但它不能消炎。
虽然科学家目前对对乙酰氨基酚的确切原理还没有明确定论,但他们认为这种药影响的不是炎症细胞,而是神经细胞。
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消化系统的刺激作用更小些,所以你不一定需要让宝宝随饭吃药。
然而如果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所以医生建议你选择适合孩子的最小剂量,并且至少每隔4~6小时吃一次药,24小时内服药次数不要超过4次。
布洛芬由于药效较长,所以要求每隔6~8小时吃一次,24小时内不要超过3次。
不管你给宝宝吃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布洛芬,一定要根据他的体重给他选择正确的剂量。
虽然通常药品说明书上都会同时标注宝宝的年龄,但你还是要以他的体重为准。
如果你不能确定宝宝该吃多少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需要提醒你的是,有时候爸爸妈妈偶尔会因为用药的器具不当,给宝宝服药过量。
比如说,婴儿滴剂必须用药品随附的滴管服用,如果用勺子喂就很容易过量。
另外,不同形式的药物浓度不同,作用强度也不同,比如混悬滴剂的浓度就比混悬液大。
所以,在给宝宝服药时一定要严格注意用量。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哪个效果好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头疼、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被广泛应用于缓解这些不适。
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两种药物的区别和效果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用途、作用机制、副作用等方面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比较,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用途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用途上有一定的区别。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缓解头疼、牙疼、关节痛、肌肉疼痛以及发烧等症状。
而布洛芬则更适用于缓解关节炎、肌肉扭伤、痛经、骨折等引起的剧烈疼痛。
根据具体症状和疾病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适合的药物。
作用机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作用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的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而布洛芬则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其作用更加全面。
布洛芬不仅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还可以减少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更好地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在选择使用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但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而布洛芬副作用相对较多,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溃疡、胃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特别是长期大剂量使用布洛芬时,应密切关注肾功能和胃肠道的状况,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意事项在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服用前先阅读药物说明书并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遵守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不可超量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为可购买的非处方药,但仍需谨慎使用。
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常用的止痛药,其在用途、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考虑症状和具体情况,如果仅为缓解轻度头痛或发烧,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若患有关节炎、痛经等需要更强效止痛作用时,布洛芬可能更适合。
然而,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药物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比较引言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两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减轻疼痛和退烧。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其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和禁忌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常见商品名为扑热息痛、泰诺林等,属于非处方药。
它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来减轻疼痛和退烧。
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以及感冒引起的发热等症状。
其通常的用法是口服,一般每4-6小时服用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4小时4000毫克。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长期或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导致肝脏损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并且不应与酒精合用。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
布洛芬布洛芬,常见商品名为布洛芬、诺布乐等,也是一种非处方药。
它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来减轻疼痛、退烧和消炎。
布洛芬通常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关节痛、经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布洛芬的用法是口服,一般每6-8小时服用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4小时1200毫克。
需要注意的是,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不同,它属于NSAIDs药物,因此在服用布洛芬时要注意可能的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腹泻等。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比较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以减轻疼痛和退烧,但它们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有所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来发挥作用,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布洛芬则属于NSAIDs药物,通过抑制全身组织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来减轻疼痛、退烧和消炎,适用范围更广,包括关节痛、经痛等。
在用法用量方面,对乙酰氨基酚通常每4-6小时服用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4小时4000毫克。
而布洛芬的用法是每6-8小时服用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4小时1200毫克。
■礙乌舷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颜琳琳(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0)【摘要】目的对比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1例小儿高热患儿分为2组,甲组口服布洛芬治疗,乙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
结果2组用药前、用药后0.5 h体温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甲组用药后1h、2h、4h体温低于乙组(P<0.05)…甲组用药后0.5h退热率为19.57%,与乙组的15.56%比较差异不明显(P>t).05),甲组治疗后lh、2h、4h的退热率分别为39.13%,58.70%,84.78%,均高于乙组的22.22%,35.56%,62.22% (P<0.05)o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与乙组的13.33%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使用布洛芬口服治疗小儿高热退热效果更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疗效DOI:10.19435/j.l672-1721.2019.22.045小儿高热为儿科常见病,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多为呼吸道感染引发。
高热可对患儿多种调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高热患儿应及时查明病因,给予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避免对患儿神经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损害叫本研究对比了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7月一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热患儿91例,以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成甲组(n=46)与乙组(n=45)。
甲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5.32±0.52)岁,发病时间7h~5d,平均(2.63±0.31)d,腋温39.2-41.3平均(40.25±0.05)壮乙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7个月~9.5岁,平均年龄(5.28±0.58)岁,发病时间8h~5.5d,平均(2.67±0.35)d,腋温39.4-41.6t,平均(40.27±0.07)t。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目的:比较观察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治疗的138例支气管患儿,其中68例为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另外70例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比较用药后1-6h 患儿的体温变化。
结果两组在用药2h内的体温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但用药3h后,较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布洛芬治疗组其退热效果更为明显,且对乙酰氨基酚组在用药4 h后患儿体温开始回升,但布洛芬组在6h后仍保持退热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同对乙酰氨基酚比较,布洛芬混悬液其临床退热效果好、退热作用持续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少。
标签:布洛芬混悬液;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退热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类药,具有迅速且良好的镇痛、消炎、解热及缓解全身症状的临床疗效。
我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发热患儿进行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并与同期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的患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疗效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治疗的138例支气管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2.0岁,给药前平均体温39.2±0.8℃;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2±1.9岁,给药前平均体温39.4±0.9 ℃。
所有患儿均合符小儿支气管诊断标准[1]:给药前患儿腋窝温度为39-40℃。
排除标准:①观察期间有使用其他退热药;②伴有胃溃疡病;③有解热镇痛药过敏史。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给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治疗组使用泰诺林:308-309.[3]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 儿科药物治疗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447.[4]邓超. 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儿童气管炎发热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09,2:67-68.[5]张园海, 李伟, 陈敏, 等.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5):44-46.[6]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刘霄. 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33-35.。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疗效及其副作用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比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疗效,并观察其副作用。
方法:将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1h 2h 后的体温、退热例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儿的用药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安全可靠。
【关键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疗效【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183-02 发热是孩子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让家长困惑的问题。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热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原菌对人体的破坏。
但是,高热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高热可能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引起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重要器官的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1]。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最常用的退热药,本文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疗效及其副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我卫生服务中心急诊观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患儿的病程均<3天,体温≥38.5℃。
其中男57例,女43例,男女比例1.3:1。
年龄5~11岁,其中5~7岁25例(25%),7~9岁63例(63%),9~11岁12例(12%)。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口服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同时,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5~10 mg/(kg•次), 6~8小时重复1次。
对照组在常规口服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15mg/(kg•次),4~6小时重复1次。
1.3 临床观察两组分别于用药完毕后 30min、1h 、2h 、4h 、6h 测量腋温一次,记录体温<37℃的例数,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皮疹,胃肠不适,出汗较多等不良反应。
比较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布洛芬组、乙酰氨基酚组各50例,分别采用相应药物治疗。
结果:布洛芬组解热时间低于乙酰氨基酚组,治疗后24h最高体温降幅、48h体温曲线下面积高于乙酰氨基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乙酰氨基酚组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洛芬相较于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更好,降温速度更快,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发热;布洛芬;乙酰氨基酚人与哺乳动物具有相对恒定体温,发热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协调作用下自适应反应,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保守估计约10%~20%的门诊患者以发热就诊,在儿科可达到50%,许多家属在触及患儿额头过热时送诊[1]。
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病因,约占60%~65%。
发热危害极大,不仅加速营养素代谢消耗、水分散失,增加循环负荷,还可能诱发颅内压上升、消化道功能障碍,感染性发热迟迟的得不到纠正提示并发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风险明显上升[2]。
用药是降温的主要方法,儿科发热常用降温药物为布洛芬、乙酰氨基酚两种,本次研究试对比两种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安全性、有效性。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症,未合并其它类型可致发热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颅脑外伤等;②一般状况尚可;③尚未给予降温治疗;④无需送ICU治疗。
共纳入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3~11岁、平均(6.1±1.5)岁。
体重(24.4±3.5)kg。
双氯芬酸、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区别 !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以及布洛芬等这三个药物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简称NSAIDs),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
此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可用在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类患者中。
同时这三种药物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用在偏头痛、月经痛、头痛、手术后疼痛、牙痛等患者中。
除此之外,这类药物还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用在急性咽喉炎、感冒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导致的发热症状人群中。
那么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以及布洛芬这三种药物间有哪些区别呢?一、这三种药物的禁忌症所有不同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以及布洛芬等三种药物的禁忌症,能知晓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三种口服制剂的禁忌症如下:(1)对乙酰氨基酚:①不适合病毒性肝炎病人。
②不适合三个月以下的儿童服用。
(2)布洛芬:①不适合于出血、胃肠道溃疡、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
②对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出现过敏反应、哮喘以及荨麻疹等症状的患者不适合。
③不适合CABG围术期疼痛病人、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④不适合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
⑤不适合于6个月以下的儿童。
(注意: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即使能服用布洛芬药物,也要随饭服药,或者先让宝宝吃饭,然后再让宝宝吃药,以降低药物引起的胃肠反应。
)(3)双氯芬酸:①不适合于出血、胃肠道溃疡、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
也不适合于曾出血、曾复发溃疡的病人。
②对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出现过敏反应、哮喘以及荨麻疹等症状的患者不适合。
③不适合CABG围术期疼痛病人、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也不适合于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
④不适合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
⑤不适合于12个月以下的儿童。
了解完上述三种药物禁忌症之后,再告诉大家这三种药物和阿司匹林药物的关系。
有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药物的几分钟或者几小时之后会出现喉头水肿、低血压、剧烈哮喘、荨麻疹、休克等症状,也被称作是阿司匹林药物的超敏反应。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可是,您真的了解这两个药吗?下列 5 个问题来看一下。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退热药吗?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一样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racetamol),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enol、Fortolin 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可能与药物对机体不同酶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有什么不同吗?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等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
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药安全吗?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
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
儿童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耐受性都是差不多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儿科医生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使用,如实需使用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来综合计算(其中体重是优先考虑的)具体的给药量,应避免用药过量和用药过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