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1993年省政府38号令)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前言 (4)1.1任务由来 (4)1.2建设项目的特点 (5)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6)1.4关注的要紧环境问题 (7)1.5环境影响报告的要紧结论 (7)2总则 (9)2.1编制根据 (9)2.2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15)2.3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重点 (24)2.4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27)2.5区域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28)3工程分析 (32)3.1本项目情况简介 (32)3.2本项目公用工程 (34)3.3要紧工艺过程与物料平衡 (37)3.4要紧原辅材料性质 (47)3.5项目污染源强分析 (48)3.6非正常与事故状态污染物源强 (60)3.7本项目建成后全厂污染物产生与排放“三本帐” (61)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2)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2)4.2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5)4.3区域污染源调查 (67)4.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4)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84)5.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11)5.3环境噪声预测评价 (112)5.5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16)5.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6)5.7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22)5.8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25)5.9退役期环境影响分析 (125)6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26)6.1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26)6.2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127)6.3社会风险及计策分析 (128)6.4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29)7 环境风险评价 (130)7.1环境风险识别 (130)7.2源项分析 (134)7.3最大可信事故后果计算 (136)7.4风险管理 (142)7.5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与环境监测方案 (143)7.6风险评价小结 (148)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9)8.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50)8.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55)8.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2)8.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5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6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7厂区绿化 (164)8.8排污口规范化设置 (165)8.9环保“三同时”项目 (166)9 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分析 (168)9.1产业政策相符性 (168)9.2清洁生产分析 (172)9.4小结与建议 (177)10 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 (178)10.1总量操纵分析原则与方法 (178)10.2实施总量操纵的项目 (178)10.3总量操纵分析 (178)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81)11.1经济效益分析 (181)11.2社会效益分析 (181)1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1)11.4小结 (182)12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84)12.1环境监控计划 (184)12.2竣工验收监测计划 (184)12.3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 (185)12.4环境管理制度 (186)12.5生产运营管理制度 (188)13 公众参与 (190)13.1公开环境信息 (190)13.2公众意见调查 (190)13.3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99)13.4公众参与建议 (200)14 厂址可行性分析 (202)14.1区位优势 (202)14.2当地进展规划与环保要求 (202)14.3环境影响预测 (202)14.4环境容量 (203)14.5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 (203)14.6公众意见 (203)14.7小结 (203)1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4)15.1结论 (204)15.2建议及要求 (208)附件一本项目委托书(P1)附件二《关于响水县双誉畜禽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备案的通知》(响发改备[2014]210号)及补充说明(P2)附件三关于同意本项目建设的意见(P3)附件四关于本项目符合运河镇规划的证明(P4)附件五土地租赁协议(P5-P7)附件六关于环评材料真实可信的承诺书(P8)附件七环境现状监测报告(P9-P19)附件八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P20)1前言1.1 任务由来病死动物尸体及其屠宰废弃物是一类特殊的生产、生活垃圾。
目录1、前言 (2)2.验收监测依据 (2)3.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3.1工程基本情况 (2)3.2 生产工艺简介 (2)3.3环评结论及环评批复意见 (3)4. 污染物的排放及防治措施 (5)4.1 废水排放及防治措施 (6)4.2废气防治措施 (7)4.3声源及防治措施 (7)4.4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置 (8)5、验收监测评价标准 (8)5.1 废水排放标准 (8)5.2 废气排放标准 (8)5.3 噪声排放标准 (8)6.验收监测内容及频次 (9)6.1 废水监测 (9)6.2废气监测 (9)6.3噪声监测 (9)7.质量保证措施和分析方法 (9)8.监测结果与评价 (11)9.环境管理检查 (14)10.污染物总量核算 (15)11.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16)12.验收监测结论 (17)1、前言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为解决公司员工住宿问题,拟投资2169万美元,在无锡市新区鑫明新村以南、规划道路以西、海力士宿舍区以北建设员工宿舍及其配套设施。
苏州科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6月编制《海太员工宿舍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本项目于2014年6月26日通过无锡新区建设环保局的审批同意建设。
目前海太员工宿舍新建项目于2015年12月建成。
根据国家环保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受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委托,无锡市新环化工环境监测站于2016年5月19日~2016年5月 20日对该项目中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现状和各类环保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等进行了现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现场检查情况,编制了本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为该项目的竣工验收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验收监测依据2.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2001年12月);2.2《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保局发(2000)38号);2.3《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江苏省环境保护局,苏环控(97)122号;2.4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江苏省政府[1993]第38号令);2.5 《海太员工宿舍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苏州科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6月);2.6《关于对海太员工宿舍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无锡新区建设环保局2014年6月26日);2.7 《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海太员工宿舍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验收监测方案》(无锡市新环化工环境监测站,2016年4月25日)3.建设项目工程概况3.1工程基本情况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为解决公司员工住宿问题,拟投资2169万美元,在无锡市新区鑫明新村以南、规划道路以西、海力士宿舍区以北建设员工宿舍及其配套设施。
污水处理验收报告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2007--------U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环监字()第()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单位:年月承担单位:主任: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方案编写人:一审:二审:签发:职务:协作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电话:传真:邮编:地址:目录1、前言...................................................2、验收监测依据...........................................3、建设项目工程概况.......................................工程基本情况...........................................处理工艺简介...........................................管网工程简介...........................................环评结论及环评批复的要求...............................4、污染物的排放及防治措施.................................废气排放及防治措施.....................................废水排放及防治措施.....................................噪声及其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置.....................................5、验收监测评价标准.......................................废气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标准...........................................厂界噪声评价标准.......................................总量控制指标...........................................6、验收监测内容...........................................废气监测..............................................废水监测...............................................厂界噪声监测...........................................7、监测质量保证及分析方法.................................8 监测结果与评价........................................监测期间工况............................................废水监测结果与评价......................................废气监测结果与评价......................................厂界噪声结果与评价.....................................9 污染物总量核算.........................................10、环境管理检查和“环评批复”落实情况....................11 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1、前言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位于常熟城区东南,是常熟城市工业的集聚区和现代化工业新区。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方案字(2007)第( 019 )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2007年4月惠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新建年产铝合金高架活动地板300万片项目惠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承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柏仇勇总工程师:胡冠九项目负责人:黄卫隋小蔚方案编写人:隋小蔚一审:黄卫二审:王帼雄签发:常卫民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电话:(025)84216399传真:(025)84216399邮编:210036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目录1 前言 (1)2 验收监测依据 (1)3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3.1 工程基本情况 (2)3.2 生产工艺简介 (8)3.3 环评结论及环评批复的要求 (9)4 污染物的排放及防治措施 (10)4.1 废气排放及防治措施 (10)4.2 废水排放及防治措施 (11)4.3 噪声及其防治措施 (12)4.4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置 (12)5 验收监测评价标准 (14)5.1 废气排放标准 (14)5.2 废水排放标准 (15)5.3 厂界噪声评价标准 (16)5.4 总量控制指标 (16)6 验收监测内容 (17)6.1 废气监测 (17)6.2废水监测 (19)6.3 厂界噪声监测 (19)7 监测质量保证及分析方法 (19)8 环境管理检查及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21)9 现场监测期间厂方配合工作 (22)1 前言惠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在苏州市相城区相城经济开发区新建年产铝合金高架活动地板300万片项目。
该项目2004年3月由苏州科技学院完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04年6月江苏省环保厅对该项目予以批复,2005年11月部分投产,2006年11月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批准整体投入试生产。
目前惠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新建项目主体工程和环保设施已同步建成并正常运行,且生产能力已达到设计规模的75%以上,具备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条件。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1998年1月4日)为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现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常委会1993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 [1996]4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省计经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1997]105号)、《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银发[95]24号)以及《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计委、经委环然[1997]142号)等文件的精神,特作出如下规定:一、项目建议书阶段实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制度(一)凡从事《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苏环委[88]1号)规定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统称“建设单位”),在申请立项时,必须把项目建议书抄报当地环保部门,并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附件一),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项目的预审。
外商独资建设项目,在向国家规定的审批机关申请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之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申办审批手续。
(二)当地环保部门接到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单位上报的项目建议书、《申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及时提出审查意见,并将签署意见的《申报表》根据国家和省规定的审批权限(附件二),报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进行预审。
(三)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在接到上报的《申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在十日内,对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及项目选址的合理性等,提出审查意见,告之应该办理的环保审批手续,并及时将审查意见抄送有关部门,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同意建设。
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根据《环境保护法》、《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排污许可证的管理。
第三条(申领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排放污染物行为的排污单位,应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一)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二)集中供热设施生产运营单位;(三)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或有毒有害废水的排污单位;(四)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单位;(五)直接向环境排放餐饮废水的排污单位;(六)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单位;(七)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
前款规定之外的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由市、县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条倾倒固体废物,种植业、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机动车、铁路机车、船舶、航空器等移动污染源排放污染物,以及居民生活中排放污染物不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五条(持证排污)本实施细则第三条所规定的排污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的持有者,必须按照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六条(控制指标)根据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全省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太湖流域对总氮、总磷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管理需求,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对所辖区内排放的烟粉尘等其他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第二章排污许可证实施机制第七条(分级管理)排污许可证实行分级发放及管理。
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辖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各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排污许可证统一监督管理。
对排污许可证审批颁发权存有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八条(区域总量控制)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级政府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控制规划或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办法江苏省环境保护局江苏省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办法(1995年7月26日苏环管[1995]82号)第一条为对污染物的排放或其他公害的产生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城内从事生产、经营或其他公共社会活动时,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产生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波等公害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必须按本规定进行申报登记(以下简称“排污申报登记”)。
第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经排污单位申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受理密级较高的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抽检并核实排污单位申报的数据。
排污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单位排污申报登记内容的预审。
第四条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如实填写《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并按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经其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领取《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注册证》。
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该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办理。
第五条排污单位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或产生公害)的种类、排放去向、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或排放的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或者固体废物的储存、利用或处置场所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在变更之前十五天,报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到原予以注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手续,征得原予以注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填报《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之后三天内向原予以注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
限期治理项目或环保专项基金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向原予以注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
(1993年省政府38号令)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必须遵守本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对排污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排放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制定任期内本地区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污染控制目标,报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依照本规定对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经济主管部门,必须按照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要求,核算所需资金、材料,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以下区域和单位应当首先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施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一)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体、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二)城市市区和其他急需控制环境的区域;
(三)排放污染物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单位;
(四)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单位;
(五)排放在生物体内容易蓄积,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或不易降解且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污染物的单位。
第七条凡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按期如实填报《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放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指标(以下简称排污指标),同时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排污申报登记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执行。
第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排污单位的、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后”应在一个月内根据区域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批准排污单位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指标,并根据实施情况规定其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等。
第九条凡排污单位申请的排污指标不超过允许排污指标者,发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凡排污单位申请的排污指标超过允许排污指标者,应当限期治理,在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手续。
第十条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的单位,在向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同时,须递交《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一并办理审批手续。
如申请的排污超过该单位允许排污指标时,建设单位必须采取下列措施,方可进行建设。
否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手续。
(一)通过“以新带老”,改变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治理深度等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向区域污染集中控制治理投资,增强该区域处理污染物的能力;
(三)代为其他排污单位处理污染物。
第十一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由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排污指标和竣工验收报告,发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第十二条对排放的污染物有可能造成跨地区污染的排污单位,其排污指标应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和《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有效期限,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但最长有效期前者不得超过四年,后者不得超过两年,在有效期满三个月、排污单位必须重新申请换证。
第十四条凡持证单位因破产、关闭等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理注销手续,交还《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第十五条持证单位因转产、兼并等原因、排放污染物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向所在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履行申请《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手续。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总量收费或超总量收费。
具体规定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各市、县人民政府每年年初必须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上一年度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有关情况。
未能控制区域排污总量,造成环境污染加重的市、县;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应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第十八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及排污单位执行总量的情况进行检查,依法采取行政管理揩施。
持有《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单位,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上报本单位的排污情况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第十九条实施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凡提供剩余排污指标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对排污单位给予处罚:
(一)未取得《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进行排污,但排放污染物未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按照《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或《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并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申请登记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其副本、《临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及副本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