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8
解读董进宇博士亲子关系模型图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软件:1、自尊心:精神人的脊梁骨2、自信心:进入大脑的主程序3、责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锁4、主动进取精神:人生的动力源5、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的生理学动力6、良好习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1、爱:无条件的爱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3、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4、确认:直接说出孩子优点+帮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往大脑中输入价值观5、理解: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搞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6、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家长的人本身与他相处,才能学会“人”的各种行为方式7、制定规则:该怎么做+平等协商+制定行为标准和规则+执行规则+负责检查监督8、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1、忽略孩子的存在2、强迫3、破坏性的批评家庭教育的两个“陷阱”:1、有条件的爱2、家长输不起的心态亲子关系模型图简介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成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子女的关键。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
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亲子关系课件一、引言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为其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我国,亲子关系一直受到重视,家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亲子关系则是细胞核。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亲子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亲子关系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亲子关系,狭义上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其他亲属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重属性,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2.特点(1)亲情性:亲子关系基于血缘或法律关系,具有天然的亲情纽带。
(2)长期性:亲子关系自子女出生至父母离世,持续一生。
(3)互动性:亲子关系涉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与互动。
(4)教育性:亲子关系具有培养、教育子女的功能。
(5)时代性:亲子关系受到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三、亲子关系的重要性1.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2.对家庭和谐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和谐亲子关系有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家庭功能的基础,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四、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1.代际沟通障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逐渐加深,沟通障碍成为亲子关系的一大挑战。
2.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现代家庭教育观念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3.亲子陪伴缺失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忙于工作,亲子陪伴时间减少,影响亲子关系。
4.网络时代的影响网络时代对亲子关系带来双重影响,既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带来了沉迷网络、疏远现实等问题。
五、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策略1.加强代际沟通(1)尊重子女: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
亲子关系:你的家庭三角是哪一种呢?母亲 一、最佳的家庭关系------“等边三角形”这种家庭关系中,父母之间有很好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有很好的关系。
如果说孩子中高考是目前这个 家庭的主要奋斗目标的话,这个“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
只要父母给孩子的力量是同方向的, 大小相等,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勇往直前, 最终实现中高考的目标从图形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父母共同向孩子提供力量的时候,这个三角形的顶点聚集了很大的力量。
这种 力量可以有效的破除前进方向上的各种阻力(等边三角形的稳定度很好),孩子得到的力量也是稳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的复习状态和考试状态一定是最佳的。
孩子父亲孩子母亲父亲二、较为容易实现的家庭关系——“等腰三角形”1、能够给孩子较大力量的“等腰三角形”图形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都与孩子保持了相等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父母给孩子的力量是均衡的、同方向的,就可以给孩子较大的力量(虽然在稳定性方面比起“等边三角形”稍差一些)孩子母亲父亲2、能够给孩子一定力量的“等腰三角形”从图形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他们都与孩子保持了相等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给孩子均衡的、同方向的、较大的力量,但是在孩子身上合成的力量,很难抵御前方的较大压力或阻力。
而且,还会有被压力或阻力击垮的可能性。
父亲三、无法给孩子足够支持力的家庭关系------- “任意三角形”1、父母关系较差的状态图形上我们看到似乎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是由于父母的关系“极差”,使得这样的三角形趋于“直线”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竭尽全力给孩子各种力量, 但是在孩子身上合成的力量,却没有多少是向前的力量, 有很多的作用力都互相抵消掉了,根本无法抵御前方的压力或阻力。
一定会有被压力或阻力所击垮。
孩子母亲孩子母亲父亲母子关系好于父子关系孩子母亲父亲父子关系好于母子关系2、父母争夺孩子,使孩子原地打转的状态以上这两种关系中,由于母亲或父亲的作用力大于另一方的作用力,就使得在孩子身上聚集的力量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合力不是向着前方,而是偏向于左(或右),使得孩子无法前进,只能在一个范围里打转转,完全失去了向前的动力。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
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
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
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
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
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
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1.1.2资源交换理论该理论假设沟通类似于资源的交换,家庭沟通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换资源(比如思想、情感等)。
它应用到亲子沟通中,能够为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不同其子女的发展也不同提供一个解释。
例如,专***制型父母的子女为什么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呢?该理论认为,专***制型父母主要通过滥用惩罚、不良监控、负强化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也倾向于以消极方式对父母做出反应,形成了亲子间的消极互动,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儿童的攻击行为和**行为。
很高兴今天dragon给大家分享亲子关系合纵连横(33556843) 21:48:16先请问一下,在龙王分享时,大家的规矩是什么dragon(11287982) 21:48:21呵呵,献丑了,我也只是在这方面帮助过一些家庭和朋友把百灵鸟(404047622) 21:55:00踊跃参与,共同分享合纵连横(33556843) 21:51:12呵呵,知道了紫龙(23851105) 21:51:27晕要开课了吗?花留香(27859508) 21:52:03什么时间开课呀?首·安东尼(237534579) 21:52:17好!dragon(11287982) 21:52:22好呀dragon(11287982) 21:52:26呵呵dragon(11287982) 21:52:5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有哪几位有孩子呢?dragon(11287982) 21:53:49呵呵,没人举手呀花留香(27859508) 21:54:01我没有首·安东尼(237534579) 21:54:04没有应答列,我说,没有。
百灵鸟(404047622) 21:58:52呵呵,可能是小孩没带来的缘故吧dragon(11287982) 21:54:10哈哈甘(253607674) 21:54:15先学也行的啊合纵连横(33556843) 21:54:16ME TOO贝卓(25755230) 21:54:27我晕合纵连横(33556843) 21:54:34龙兄孩子多大了dragon(11287982) 21:54:47那在坐的有哪几位曾经当过孩子呢?贝卓(25755230) 21:54:56恐怕是所有呵呵,我是首·安东尼(237534579) 21:55:20我是花留香(27859508) 21:55:29这个问题问得没水平dragon(11287982) 21:55:47呵呵,好呀,那么当孩子有什么感觉呢?花留香(27859508) 21:56:31没上学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上了学就不是了花留香(27859508) 21:56:46除了学习,还是学习dragon(11287982) 21:56:52感觉到什么了?首·安东尼(237534579) 21:57:04天真烂漫,没有什么压力和困惑。
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软件:1、自尊心:精神人的脊梁骨2、自信心:进入大脑的主程序3、责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锁4、主动进取精神:人生的动力源5、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的生理学动力6、良好习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1、爱:无条件的爱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3、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4、确认:直接说出孩子优点+帮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往大脑中输入价值观5、理解: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搞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6、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家长的人本身与他相处,才能学会“人”的各种行为方式7、制定规则:该怎么做+平等协商+制定行为标准和规则+执行规则+负责检查监督8、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1、忽略孩子的存在2、强迫3、破坏性的批评家庭教育的两个“陷阱”:1、有条件的爱2、家长输不起的心态亲子关系模型图简介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成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子女的关键。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
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亲子关系模型图亲子关系模型是董(进宇)教授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
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左边代表的是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妈妈)相信你!”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孩子是不知道的。
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孩子分清是。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
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
“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
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批评。
第八个工具是“制定规则”。
与孩子平等交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让孩子在家遵循规则,在外遵守纪律和法律。
右边代表的是家长要在孩子身上完成的任务: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作者:董进宇来源:《中华家教》2008年第01期编者按在去年12期的“特别关注”中,家庭教育专家、吉林大学董进宇教授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董进宇教授创建的“亲子关系模型”。
董进宇教授经过十几年对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实践,创立了“亲子关系模型”,此模型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和接受。
这个模型反映了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关系: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思路是什么,我们家长需要做什么,使用什么工具,高压线在什么地方,陷阱在什么地方……期望此模型能对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全可以不会,只要你能激发起他成长的动力,他就可以健康成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真正的人我们有些家长脑海里,只是盯着上大学。
我认为让孩子上大学不是目标大了,而是目标小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学,而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每个家长都应真真切切铭记在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对我们的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
这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是对孩子自己人生的责任!对于家长来说,你的孩子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事业无成,作为家长我们作何感想。
《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软件:1、自尊心:精神人的脊梁骨2、自信心:进入大脑的主程序3、责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锁4、主动进取精神:人生的动力源5、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的生理学动力6、良好习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1、爱:无条件的爱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3、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4、确认:直接说出孩子优点+帮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往大脑中输入价值观5、理解: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搞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6、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家长的人本身与他相处,才能学会“人”的各种行为方式7、制定规则:该怎么做+平等协商+制定行为标准和规则+执行规则+负责检查监督8、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1、忽略孩子的存在2、强迫3、破坏性的批评家庭教育的两个“陷阱”:1、有条件的爱2、家长输不起的心态亲子关系模型图简介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成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子女的关键。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
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全可以不会,只要你能激发起他成长的动力,他仍然可以正常成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
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
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
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做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
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
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
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
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
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
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
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
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树立过程。
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
假若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我为什么没做上这题,我为什么不行。
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做出来。
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即学习),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的心理程序。
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
它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运算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妈会怎么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
最后他得出结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
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
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
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
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
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的在后面监督。
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
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
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
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蘼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我在大学时读过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与兴趣》一书,读完之后豁然开朗。
那里的基本概念是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
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做兴趣。
如果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
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
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
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
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好习惯”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
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
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的做,后来就成了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
家长好比程序输入员,孩子象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
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正常行走!如果说孩子是我们雕塑的作品,那么我们手中应有的工具是什么?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
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而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工具是“鼓励”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
教育孩子,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巩固。
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
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第三个工具是“表扬”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
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
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
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
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的帮孩子分清是非。
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
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
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争论。
她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么了?”她说:“今天我们老师说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炸?我们男生一齐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被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