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躲猫猫”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和比较 ——以新华网和新浪网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10
行政管理之“躲猫猫”事件学院商学院学号201252155245班级公管122姓名林涛指导老师朱海伦“躲猫猫”事件背后的行政分析一、故事综述“躲猫猫”,是个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游戏名称,但它却成为“2009年度网络第一热词”。
躲猫猫事件起源于云南。
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
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于是,云南省政府临时成立网络调查团(共15人其中有8人是网友)对事情进行调查。
最终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猫猫”为名,殴打,施暴,致使李荞明身亡的事件。
李荞明身亡后,狱友张厚华,张涛,普华永等人,为逃避责任,逃避法律的制裁,编造了李荞明在游戏中不慎自己撞墙死亡的事实,而且订立了攻守同盟,对抗侦查。
晋宁县公安机关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公布了李荞明是在游戏中不慎死亡的情况,是极不负责任和极不慎重的。
也正因为如此,晋宁县公安机关有关领导和看守所有关领导受到行政处分。
二、案例分析1.看守人员玩忽职守此次事件最直接的负责人便是看守所的看守人员,监所内所存在的暴力违法事件没有得到看守人员的约束和制止,导致牢头狱霸的状况变的难以收拾,竟能导致在押嫌疑人死亡。
所以看守人员在监所管理方面的玩忽职守,和无作为都成为导致“躲猫猫”事件的重要原因。
此外,相信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监所特有的状况,法律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力,但是却没有承担起对应的责任。
许多类似的监所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件相信也都有同样的原因。
2.行政人员以权代法事件在刚发生之时,公安机关给予外界以及监察机关的答复也是在“躲猫猫”游戏意外死亡。
该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表示,没有发现公安机关存在严重失职渎职现象。
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舆论引导作者:任宝凤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网络上喧嚣了一个多月的“躲猫猫”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事情的经过是:云南晋宁县青年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离开看守所4天后因“重度颅脑损伤”不治身亡。
警方给出的解释为因玩“躲猫猫”游戏所致。
这一说法遭到网友的质疑。
2009年2月19日。
云南官方网站刊登公告。
宣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成立调查委员会。
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
该委员会在网民的注视下由网络走向现实,在网络舆论的赞扬与质疑声中跟踪了“躲猫猫”事件的调查过程。
“躲猫猫”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如今中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使得公民的自由表达得到充分的张扬。
网络成为形成舆论并汇集民意的平台,而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躲猫猫”事件作为一场网络公共舆论事件。
由于政府对公共舆论的重视和利用,使得该事件表现出网络舆论的一些新特点。
政府重视网络舆情,舆论力量从虚拟讨论延伸到现实参与。
网络力量越来越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
在“躲猫猫”事件中网络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放大。
政府不但发动网民进行讨论。
而且组织“网友调查委员会”邀请网友参与调查。
这是官方第一次正式邀请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调查,是官方对民间舆论越来越重视的典型例证。
在政府的支持下,调查团暗中调查取得重要旁证并有“秘密报告”上达云南省政府,推动了事件的解决。
这一事件表明了新时期政府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以后阳光政府的执政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网络舆论历经分化聚合,最终回归理性,成为推动事件解决的“第三种力量”。
“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态度或意见。
”在传统媒体中一场舆论一般只有一个舆论内核,但在网络媒体中。
网民意见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为曲折,有时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见内核相互僵持的情况,网络舆论需历经聚合——分化——再聚合的过程进行整合才能形成。
从网络热点透视网络暴力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话题进入传统媒体和公众视野,网络热点所产生的力量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纵观这些网络热点话题,大致包含了以下几类。
以纸老虎、许霆案、躲猫猫为代表的以公众权益事件为核心的话题;很黄很暴力、欺实马等引发的关于公信力的话题;以天仙妹妹、封杀王老吉及贾君鹏事件为代表的网络营销话题;人肉搜索、艳照门、铜须门等事件构成的以情绪宣泄为特征的娱乐、道德话题。
对这些网络热点话题的思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网络热点所释放的舆论监督力量的肯定。
2009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以云南躲猫猫案开庭,两民警涉案受审为标题,报道了备受关注的云南晋宁在押人员暴力致死案。
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于3月15日播出调查躲猫猫,在节目中对躲猫猫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并总结道躲猫猫事件暴露了我们社会现存的缺陷,在对躲猫猫事件无限的追问中,中国公民收获的不仅是对理性精神的锻造,还有对法治精神的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躲猫猫一词理应在时代进步的记忆中被铭记和收藏。
对躲猫猫事件的这一评价,被网友认为是网络监督的一次胜利。
另一方面是对网络暴力的疑虑和思考。
随着铜须门、很黄很暴力、人肉搜索等语汇和案例迅速蹿红成为网络热点,引发人们对网络传播中一些话语正当性、合法性的质疑。
焦点事件就是所谓铜须门事件,这件最终以莫须有收场的闹剧,不仅中央电视台通过节目作出反应,批评网民的行为是网络暴力,引发国内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海外媒体也指责网民在此次事件中的做法,是对个人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激烈抨击网民的暴民现象。
与网络暴力紧密相连、也是当前讨论最多的,就是人肉搜索、艳照门、铜须门等事件构成的以情绪宣泄为特征的娱乐、道德话题,这是一种显见的话语暴力。
通常认为,在此类事件中,隐匿在网络ID 背后的网民,扮演起批评家、道德家、检察官、法官、吹鼓手等形形色色的角色,抱着娱乐至死和狂欢心态,以网络话语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无意识的情绪宣泄、无监督的道德压迫和无底线的娱乐攻击,甚至溢出网络和话语范围,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正常生活产生侵犯、造成影响。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对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思考肖丽【案例】2009年1月29日,云南玉溪市北城镇村民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
2009年2月12日,李荞明在看守所死亡。
据当地媒体报道,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事件发生时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绝大多数表示出的是强烈的质疑。
在一门户网站上,该新闻有3.5万多条,其中多数都在谈论“躲猫猫”说法的合理性。
网络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提出疑问,“躲猫猫”成为流行词语,甚至被网友评为“年度雷词”。
一时之间,网友质疑之声铺天盖地。
可以看出大家对政府给出的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的官方解释感到难以理解,并形成了探讨“躲猫猫”事件的真实性与真相的意见趋势。
网友的质疑直接导致当地政府组织网友组成网友调查委员会调查事件的真相。
2月19日下午3时,云南官方网站刊登了一份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的公告,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
结果社会各界的报名异常踊跃,网友对此发表议论,开始转移舆论焦点。
2月20日,晋宁县公安局公布调查结果。
网友开始质疑报告,舆论压力再次形成。
2月22日下午3时,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躲猫猫”调查委员会的创意人伍皓、“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主任风之末端、市民蒋月蓉等嘉宾做客云南网,向网民讲述开展“躲猫猫”调查事件的前后始末,并在线回答质疑。
多数网友看后表示理解,舆论压力减少。
2月27日17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
公众普遍接受检察机关调查结论。
至此,事件结束。
【案例思考】“躲猫猫”事件本身是一个刑事案件,但是因为警方对死者死亡原因的结论不能让网民们信服,或者说一边倒的都是质疑,引发成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1)20XX年2月20日上午8点30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建的“躲猫猫”事件网民各界人士调查委员会15人在云南省委门口集合,乘车前往50公里外的晋宁县。
临行之前,各路媒体记者的摄像机照相机麦克风长枪短炮围住了每一个委员,要求委员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对这次调查的看法。
由于在事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对调查的日程和程序进行安排,任由调查委员会自行提出,大多数还是第一次谋面的委员们只好在汽车上召开了首次日程安排的讨论会议。
大家一致同意,调查工作安排如下:1、听取晋宁县公安、检察等部门的情况通报,然后进行提问;2、前往看守所案发现场地查看;3、向事发当时的值班民警、看守所医生咨询情况,4、询问“躲猫猫”事件中与死者李荞明同一监舍的当事人和目击者;5、查阅事发当日看守所的监控录像,查阅看守所值班日志、死者病历、尸检报告等相关文字卷宗。
商定日程后,每个委员又把自己从网络上收集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思考过的问题叙述了一遍,经大家讨论,筛选,确定了问题范围和提问规则,一致通过后,汽车刚好到达了晋宁县城。
10点24分,委员会成员一行和各家媒体记者到达晋宁县公安局会议室,晋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达琦明、县政法委副书记王敏、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县公安局政委杨丹,公安局副局长闫国栋、昆明市森林公安局晋宁分局局长赵永林,晋宁公安局刑侦大队案件侦办民警黄荣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一一自我介绍后,调查委员会主任风之末端简要介绍了委员会的来意,并将刚才在车上议定的工作安排程序向对方提出。
晋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达琦明向调查委员会表示了欢迎,晋宁县公安局分管看守所工作的副局长闫国栋向调查委员会和媒体记者进行了的情况通报:20XX年2月8日,晋宁县看守所一在押人员李荞明突发意外受伤昏迷,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晋宁县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事件系在押人员趁民警刚巡视后擅自进行娱乐游戏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
传播学范式理论_传播学范式下的“躲猫猫”事件分析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通过政府与社会的网上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成为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深入研究在互联网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探索互动的规律与基本原则成为急迫的时代命题。
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躲猫猫”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力图勾勒该传播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实践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传播效果违背期望舆论监督公信度互联网一、引言“躲猫猫”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游戏名称,但它成为“网络第一热词”却是2009年的事情。
2009年伊始,“躲猫猫”一词因云南玉溪的一名男性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离奇死亡而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随即广为流传。
纵观整个“躲猫猫”事件,冷静地思考作为一种公共信息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我们发现,作为信息接受方的广大民众正是依靠不断的质疑和挑战信息传播者的权威,最终使事实真相得以浮出水面。
本文力图从传播学的视野人手,综合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工具,分析“躲猫猫”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以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的影响和启示。
二、“躲猫猫”事件回放2009年1月29日,云南省玉溪市青年李乔明等6人因涉嫌盗伐森林被拘留。
2月12日凌晨6点,李乔明因“重度颅脑损伤”被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玉溪市警方嗣后称李乔明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不慎撞墙而亡。
2月19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的公告》,要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
随后。
由15名网友、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的调查团赴事发地调查。
2月20日,晋宁县公安局在“躲猫猫”事件情况通报会上改称李乔明是玩“瞎子摸鱼”游戏受伤致死:晋宁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称可以排除李乔明因刑讯逼供或体罚虐待致死的情况。
同时也未发现看守所民警或办案民警存在严重失职和渎职的情况。
2009年2月27日,在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刘小凯宣布:“通过法医学专家对尸体进行检验并进行死亡原因鉴定,证实李荞明系多处钝性外力打击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
案发后,张厚华、张涛、普华永等人为逃避罪责,共谋编造了李荞明系在玩游戏过程中,不慎头部撞墙致死的虚假事实。
”年仅24岁的李荞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所引起的轩然大波。
就在2月27日本周五下午的17:30,云南省检察院宣布了已经是轰动全国的“躲猫猫”事件调查的最后结果。
虽然这是在周末政府机关下班时间之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但是发布会现场却依然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家媒体。
人们迫切的想要知道,李荞明在看守所内意外死亡的事实真相。
在晋宁县公安局“2·08”案件情况通报会上,晋宁县公安局副局长闫国栋说:“2009年,晋宁看守所,男,李荞明,该事件系在押人员趁民警刚巡视过后擅自进行娱乐游戏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
有人说是。
有人说是躲猫猫。
”很显然,如果不是“躲猫猫”这三个字,或许李荞明根本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李荞明的离奇死亡,让“躲猫猫”这个原本属于南方语系的词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迅速成为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词汇。
人们无法相信因为玩“躲猫猫”,一个年轻小伙竟然会当场丧命。
对于公安机关公布理由的强烈质疑,直接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全国关注。
而此时人们才得知,李荞明这个云南玉溪的小伙子,其实只是为了积攒结婚的费用才一时糊涂偷偷去砍伐山上的林木而被刑拘的。
然而,令李荞明自己和家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就在进入看守所11天之后,因为所谓的“躲猫猫”,李荞明造成“重度颅脑损伤”不治身亡。
而离开的这一天,距离他和女友约定的婚期2月16日仅仅还差四天。
消息传出,网络报纸对所谓的“躲猫猫”一片讨伐之声。
如果不是这个“躲猫猫”,死者家属的疑问也不会最终演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公众追问,甚至惊动了云南省委、云南最高检察院以及众多媒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网络媒体对“躲猫猫”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论文题目:
和比较——以新华网和新浪网为例
姓名:
学号:12345678
班级:1班
年级:200 级
专业:新闻学
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5日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新闻学
作者学号:12345678
作者签名:小月
2009 年 5 月 5 日
网络媒体对“躲猫猫”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和比较——以新华网和新浪网为例
小月
The Framing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Internet Media’s Reports on the “Playing Hidden Cat” Event —By the Examples of Xinhua Net and Sina
Xiao , Yue
2009年5月5日
摘要
随着国内媒体报道方式的不断突破与发展,用框架理论分析报道的研究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这几年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目前国内的报道分析基本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注重数据的采集和对比。
但由于对理论研究的缺失或不够扎实,这些研究依然有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框架理论;“躲猫猫”事件;新浪网;新华网
Abstract
As domestic media’s reporting way s hav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he study on analyzing reports by the frame theory has been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has product abundant study achievements. Domestic studies basically adopt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of data. However, these studies still have to be improved, for the researchers have not taken enough efforts on the theory.
Key words: The frame theory; “playing hidden cat” event; xinhua net; sina
目录
引言 (1)
一、框架理论概述 (1)
(一)框架理论的背景及定义 (1)
(二)框架的机制 (1)
(三)国内框架分析的研究现状 (1)
二、研究方法 (2)
(一)研究方法 (2)
(二)样本选择 (2)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 (2)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媒体对事件的定性 (2)
(二)中层结构框架分析: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 (2)
(三)低层结构:网友调查团的形象分析 (3)
结论 (3)
主要参考文献 (4)
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报道的研究渐成气候,主要探索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的组织原则和探讨传媒对人们认知特定群体的形象的影响因素等。
目前
一、框架理论概述
(一)框架理论的背景及定义
加拿大学者高夫曼(Goffman)认为:框架是人们用以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们指认、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
在《框架分析》一书中,高夫曼进一步认为,社会事件是散布各地的,彼此无所归属,须透过符号转换才能成为与个人有所关联意义的主观认知。
(二)框架的机制
无论媒介报道社会事件还是受众解读新闻报道,都受到框架的限制。
进一步而言,框架的机制涉及了三种现实的相互转化:这种建构意义的主观策略,是新闻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据。
①
(三)国内框架分析的研究现状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国内外传播界的重视并被广泛引用。
①张楠.从框架理论看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30.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媒体在特定时间段内关于“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报道文本进行框架分析。
(二)样本选择
目前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两大网络新闻团队:一个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与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等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组成;一个以全国专业新闻网站为主干,与新浪网、搜狐网和网易等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的商业网站共同组成①。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
本研究依据框架的三层结构,分别在高层、中层、低层三个层次上对所选报道进行分析。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媒体对事件的定性
高层次结构上的意义往往是对事件主题的界定,即这是什么样的事。
对于重大的议题,新闻媒体会选择若干相关主题,以组成连续报道。
媒体通过对主题的选择与组织,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同时通过反复报道某主题而强化该主题的重要程度。
(二)中层结构框架分析: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
在中层框架上的分析又叫新闻文本的分析,根据Allan Bell构拟的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②,本文把新闻的中层结构分成主要事件、时间、地点、消息来源、结果、景况、先前事件、历史、口语反应、预测和评估10项形式结构,然后以这10项为分析点进行研究:
①陈斌.网络新闻采编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4.
②Allan Bell.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News Stories.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1)主要事件:由角色和行动组成,这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中报道的主题是“云南官方邀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任何新闻报道这一过程,即可归类
为主要事件。
(2)时间: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
(3)地点:主要事件发生的地点。
(三)低层结构:网友调查团的形象分析
Entam.R.M说:“新闻文体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的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
”因此,具有某种意识形态、持有某一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和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
“躲猫猫”事件中,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上述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斌.网络新闻采编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4.
[2] 高芳.简析框架理论./A-qnjz200817024.html,2008-09-30.
[3] 黄敏,张克旭.关注台海——网络媒体关于5.20事件前后报道的对比分析.
.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466_1.pdf,200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