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受的外来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对于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的形成。
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也影响了鲁迅。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一创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被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其国民性批判的作品中。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人类之爱是他宗J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这种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学说是宣扬基D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L抵抗邪恶”。
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不同的是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和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
它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的创作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他甚至“大谈尼采”。
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契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
他前期小说的“狂人”“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期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鲁迅通过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并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
但是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也使得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了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大量外来思潮涌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
鲁迅生活背景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要了解一个作家,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
鲁迅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呢?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
是一位知识分子,家境虽不富裕,但家里的书籍却是相当丰富的。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鲁迅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鲁迅就接触到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方面,鲁迅曾就读于日本名门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后来又赴日本
京都学习。
这段留学经历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腐朽。
这种矛盾的思想冲突,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鲁迅的职业生涯也颇为曲折,他曾在北京和上海从事过医生、教师等多种职业,直到30多岁才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
这种职业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鲁迅的生活背景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传统文化熏陶、留学经历的
西方文化冲击、以及丰富的职业经历。
这些背景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对鲁迅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的几个事件鲁迅的生活,简直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处处充满了戏剧性。
他的每一步几乎都在改变历史的进程,不论是他人生的重大决策,还是那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深意的日常事件,都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么,咱们来聊聊鲁迅人生道路上几个对他至关重要的事件,看一看这些波澜壮阔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的。
1. 从医到文:职业转变的关键时刻1.1 日本留学的决定鲁迅最初可是学医的,在日本留学期间,他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路径。
大家可能不知道,鲁迅其实是想当个医生,救死扶伤,行医治病的。
但生活就是这么奇妙,正当他在医学领域打算大展宏图时,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方向。
在一次医学实验中,他看到中国人对西方医学的态度,尤其是社会的落后,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这种不堪入目的现状,让他意识到,单纯靠医学改变中国是远远不够的。
1.2 《狂人日记》的诞生于是,鲁迅决定放下手术刀,拿起笔,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狂人日记》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这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通过疯狂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弊端。
这不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鲁迅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
简直可以说,他从医转文,这一大转身,真是换了人生的新航道,让他成为了文坛的舵手。
2. 留学归来后的决策:选择回国的深意2.1 回到中国的抉择回国之后,鲁迅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继续在国外深造,还是回到中国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
他放弃了在国外稳定的生活和学术前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中国。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他看到祖国的沉重和落后,心里有一种急迫感,想要亲自去改变这一切。
可以说,他的这次归国,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他的心里有一个信念:不管环境多么艰难,他都要用笔和笔下的文字,去拯救和唤醒国人的意识。
2.2 创办《新青年》杂志回国之后,鲁迅不仅仅是安静地写小说,他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对鲁迅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的几个事件鲁迅,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风生水起的名字,很多人知道他的作品,但他的生命历程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今天就来聊聊鲁迅人生道路上几个特别的事件,这些事情像那颗星星,照亮了他的一生,真是波澜壮阔,精彩至极。
1. 从医到文1.1 意外的转折话说鲁迅最初是想当医生的,毕竟当时的医术可是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听起来就很酷嘛!可这家伙,翘首以盼,结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医学院教书。
可想而知,传道授业解惑的日子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风光,简直就像披着羊皮的狼,自己心里的决心也在逐渐模糊。
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满是黑暗,人民疾苦,心中对人类命运的无奈,让他思索良久,是呀,肉体的伤痛固然重要,但心灵的救赎才是重中之重。
1.2 文学的觉醒于是乎,鲁迅扔掉了手里的听诊器,开始投入到文学的暴风雨之中。
他的笔像一把锋利的刀,切割着社会的黑暗,剖析着人性的复杂。
他开始写短篇小说,那种敢于揭露、敢于质疑的精神,真是让人捧心一笑。
他的每一篇文章如同一阵狂风,震撼着那些还在沉睡的灵魂,瞬间唤醒了无数心中的觉悟。
2. 与朋友的深厚情谊2.1 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鲁迅身边总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同舟共济的人。
特别是在他留学日本的时候,遇见了许多思想激荡的同学,简直就是一窝火,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鲁迅和他们讨论政治、文学,偶尔还掰扯一下人生哲学,虽然那时候每天吃得苦哈哈,但心里却是打起鼓来,憧憬着未来。
2.2 情谊的考验与成长可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不止是花前月下,偶尔也会有波折,哎,人生嘛,酸甜苦辣总要一一品尝。
鲁迅的有些朋友,因为理念分歧,闹得不可开交,感觉像是在战场上斗智斗勇。
可这些纠结的瞬间,反而让鲁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心中那把火越来越旺,渐渐磨炼出他独特的思想。
那个时候他真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3. 生活中的变化与挑战3.1 家庭的重担鲁迅的家庭状况向来不容乐观,生活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童年生活对鲁迅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鲁迅来说,他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童年时期的贫困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家境拮据。
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经济状况并不好。
在童年时,他亲眼目睹了家庭的困苦生活,这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贫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经历激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在他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贫困、不公和社会问题成为了重要的主题,这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童年时期的读书环境对鲁迅的影响也非常大。
尽管家境贫困,但鲁迅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家中有许多书籍。
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这让他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他在家中的书房里度过了很多时光,阅读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这种读书环境培养了鲁迅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奠定了基础。
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也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而又有担当的人,他对鲁迅的教育非常严格。
从小,鲁迅就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学会了坚持和努力。
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很高,鼓励他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了鲁迅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信仰。
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也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他曾在家乡的一所私塾读书,这里的教学环境简陋、恶劣,这让他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他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促使他后来成为一位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提倡新式教育,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学生。
总结起来,童年时期的生活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贫困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关注;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童年时期的一些事件也让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鲁迅所受的外来影响鲁迅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高尔基并列,而闻名世界。
鲁迅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承认,迄今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了鲁迅的作品。
原苏联盲诗人爱罗先坷评论鲁迅说:“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鲁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而且是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三十年代,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波列沃依也说:“在我们苏联和你们中国的新文学发源地屹立着两个巨人,这就是高尔基和鲁迅。
”在英国,作家约翰·索麦菲尔德明确地说:“鲁迅不仅是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世界的。
”在德国,西德前总理自由民主党主席根舍称赞鲁迅是世界一流的文学家,是中国的布莱希特。
鲁迅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在日本和韩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加藤嘉一说过,在日本人的脑子里,最有名的三位中国人物。
一个是孔子,二鲁迅,三孙中山。
日本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学家之一吉川幸次郎说:“对于日本人来说,孔子和鲁迅先生是中国文明与文化的代表。
一个日本人,他可能不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可是,他却知道孔子和鲁迅的名字,他们常常饶有趣味地阅读孔子和鲁迅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懂得了中国文明与文化的意义”。
鲁迅的思想成为战后日本人民的思想武器,日本著名作家青木正儿、清水安三、浅野要、丸山昏迷、山上正义、尾崎秀实、正宗白鸟,竹内好等都给予很高评价,称“鲁迅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
鲁迅的作品最先译成外文的是日文,1922年《孔乙己》被翻译成日文。
1953年,鲁迅的《故乡》入选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的中学国语教科书,在日本国语教科书中,鲁迅是唯一的非日籍亚洲作家。
鲁迅去世之后不到一年间,日本改造社就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这比中国出版第一套《鲁迅全集》还早了近一年。
日本不仅是世界上翻译和出版鲁迅著作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研究鲁迅最早和出版有关研究鲁迅的论著最多的国家。
《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鲁迅(1881-1936),是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以及国人缺少民主觉悟和麻木不仁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参与社会变革、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始终以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大。
(一)俄苏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很难在中国文学里发现。
也许是鲁迅从俄国文学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勇于反抗,不惜与黑暗苦苦斗争,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到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损害、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
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而且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也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鲁迅的“中国狂人”又与果戈里的“俄罗斯狂人”截然不同,它更注重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另外,鲁迅的《离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果戈里《两个伊凡尼支打架》的影响。
《头发的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孤独者》都受到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论鲁迅所受的外来影响
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受到了多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他将这些思想融于血肉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构建出具有独立特色的文化思想体系,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关键字鲁迅外来文化果戈里尼采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用辛辣的文字传播着他的思想,号召下一代勇敢地反抗封建制度和礼教,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浪潮。
同时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一手举起了反封建的大旗。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而且以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吸取外来文化中有利于改善中国现状的因素,并且将其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特征。
鲁迅信奉“拿来主义”,随着他人生的经历,逐渐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起初,他在南京读书期间,就接触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中国当时的现状发起了沉重的思考,领悟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随后在日本留学时,由于精通日语,对于日本文学作品涉猎极广,鲁迅的前期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如《藤野先生》就受到了夏日漱石的《克莱喀先生》的影响。
在日本他也经历了一次人生转折:生物学课上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时,画面上麻木的中国人观看杀头的场景和课堂上日本同学的欢呼声,强烈地刺激了鲁迅,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从此鲁迅大量浏览各国文学,使他的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他开始接受果戈里的为人生观念和尼采的反道德思想,融会贯通之后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基础。
但当时鲁迅受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自我主义和蔑视群众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前期的作品中总笼罩着对中国民众的嘲讽和不屑。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对现实主义的认识,纠正了自己“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进化论到阶级论,鲁迅最终实现了对阿尔志跋绥夫的突破,思想完全成熟,步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
虽然鲁迅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这俩位作家对鲁迅思想文化的影响。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处处是惨烈、惊恐和悲悯,这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因为鲁迅走上了另一条路,他对于痛苦却麻木的民众,虽然哀其不幸,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他的立足点是祖国的未来,为的是唤醒新一代。
这些在他的《狂人日记》都有所体现。
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
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而鲁迅却从反映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角度出发,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正如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他号召中国的青年奋起“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
鲁迅是通过这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狂人形象,召示更多的人们投入反封建的斗争。
故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忧愤深广”。
鲁迅取法果戈里,不独体现在“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上,主要还是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鲁迅文章的讽刺艺术已经不只借鉴果戈里,更是超越他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鲁迅是讽刺艺术大师。
讽刺是他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他的几乎所有的艺术文体都离不开讽刺——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等。
讽刺既是他的艺术手法,也是他的文体贡献。
”鲁迅的讽刺手法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二、含蓄的讽刺美。
这两个特点实际上都源于“真实是讽刺的生命”这一基本原则。
这种讽刺精神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还散射到了他的杂文、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比如《夏三虫》,就是写生活中最常见的不能再小的事物,可经他“特别一提”就产生出动人了讽刺效果。
再如,《灯下漫笔》也是由身边的兑换银元的小事说起,进而从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两样时代,呼吁青年人扫荡那人肉的筵
宴的厨房,肩负起创造第三样时代的使命。
鲁迅的讽刺艺术的确与果戈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在继承了世界文学大师的讽刺精神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现代讽刺文学的新局面,并由此对后辈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鲁迅自觉地向果戈里学习那种含蓄而本真的讽刺技法,在各种题材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讽刺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任务,最终总结并推出了自己的独特讽刺理论。
另一个对鲁迅有着深刻影响的即是尼采。
起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由于日本对尼采的宣传,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就有着极深的共鸣。
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时代、文化背景下,但他们对于拯救国民精神的信念注定了鲁迅将与尼采思想相遇,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尼采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猛烈地抨击着理性、基督教道德和“向来被称为真理的一切东西”;而鲁迅则主要是抨击封建社会制度及其传统思想,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尼采所说的“‘人类’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以及“上帝死了!”的撕心呐喊,表明了他的哲学思想: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这一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也正是鲁迅所追寻的,具备这种精神的理想人格可以说就是鲁迅所理解的“超人”,鲁迅用尼采思想作为材料来打造自己的个人主义。
所以,鲁迅的早期作品中总是洋溢着独特的反抗精神,却也总是处处可见批判,衍生出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形象以及冷酷漠然的民众形象。
如《狂人日记》中被封建剥削制度压抑成癫的青年狂人,满目吃人的社会以及“救救孩子”呼吁,正是鲁迅对于充满弊端的封建社会的反抗,向封建旧道德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以及对新一代新少年起来反抗斗争的呼唤。
《长明灯》中的疯子要吹熄那象征封建制度和迷信陋习的“长明灯”,甚至要放火烧掉供奉“长明灯”的社庙。
《药》中大家认为发了疯的夏瑜即使被关狱中,依然坚持反抗封建统治,号召民众清醒过来,这俨然是鲁迅自己视死如归的反封建精神体现。
即使是《伤逝》中子君,她也呐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狂语,这是鲁迅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主的心声。
这些“狂人”和“疯子”在鲁迅小说中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社会和旧文明毫无忌惮地加以批判,号召突破传统思想禁锢,建设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但这些形象往往为世所不容,这便是鲁迅反其道而行的“个性主义”反抗精神的具体体现。
鲁迅前期小说中最长出现的还有愚昧漠然的民众,如《坟》中夏瑜被处死时四周被无
形的手捏住颈项,仿佛一群鸭子的围观者以及华老栓、驼背五少爷等形象。
他还塑造了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人们”,以他们的沉沦揭露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心目中拯救中国未来的是青年知识分子,而对于“人民群众”基本是持排斥态度的,这也是受到尼采自我主义的负面影响,但它也成就了鲁迅早期独特犀利的笔锋。
虽然鲁迅继承了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但他更大的成就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有需求的吸收其思想观点。
尼采的“超人”思想是对人类的一种憧憬,遥不可及,基本没有可行性,而鲁迅的立足点是在扫荡封建主义的旧成法,实现社会和人的大解放。
因此,鲁迅的《狂人日记》“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鲁迅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但也不是完全西化,对于外来文化,他并不是一味吸收,而是有条件的改造后再应用,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并没有消逝,而是被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更是现代文化的领路人,为后人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
2.《鲁迅作品选读》范文瑚四川文学出版社 1987
3.鲁迅.摩罗诗力说[A] 鲁迅全集:第A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