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概述
定义(CCMD---3):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 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 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 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 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 愈状态。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过程,致病因素如何造成精神分裂症的 病理生理尚不清楚。但来自家系调查,患者近亲中的患病 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 子女、同胞及父母最高。
80年代以来先后有11个精神分裂症家系调查,资料显示: 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患本病的危险度为1.4%~16.2%,而 对照组仅为0.2%~1.1%。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的 同病率是双卵孪生的4~6倍。寄养子的研究也支持遗传因 素的作用。
20世纪瑞典精神病学家(E Bleuler,1911)进行了细致
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分裂:联想障碍、
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提出了“精神
分裂”的概念。加之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而告终,因
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
2
一、患病率
我国于1982年对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ICD--9):在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在城市的时 点和总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城市为6.07‰和 7.11‰,农村为3.42‰和4.62‰,差别有显著性。1993年 用同样的调查程序,对其中七个地区进行调查,城市仍高 于农村,城市为6.71‰和8.18‰,农村为4.13‰和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