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工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5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者:闫敏文章来源:每日经济观察报点击数:861 更新时间:2009-3-19一、当前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工业增长下行压力增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仍低于上年12月0.5个百分点。
若考虑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冰雪灾害)的因素,今年1-2月工业生产形势更为严峻。
尽管如此,工业运行中亦不乏亮点。
(一)工业增长低迷一是重工业生产下滑速度快于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重工业增速从2008年3月份17.8%的高点下降到11月份的3.4%。
2009年1-2月,再创新低,仅增长2.7%,低于轻工业3.8个百分点。
本轮经济增长以重工业长足发展为特征,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比重逐步提高,其增长急剧下跌,引起工业生产快速下滑。
二是产销情况不容乐观。
1-2月,工业品产销率为97.2%,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产销情况不佳,表明库存积压问题没有明显改善。
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
2月份,在市场供求关系与翘尾因素影响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二)行业分化明显一是采矿业保持快速增长。
1-2月,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矿采选业分别增长13.2%、13.6%、18.1%和30.4%,增速处于39个行业前列。
二是消费品行业增速较为平稳。
由于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较小,近期波动不明显。
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接近10%,饮料、烟草业增速均高于上月水平,纺织、皮革等行业增速与上月持平。
三是原材料制造业继续下行。
受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影响,原材料产品产量仍在减少,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9.5%,焦炭产量下降6.3%,钢材中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棒材、中厚宽钢带、热轧窄钢带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10.4%、6%、4.8%。
四是部分机电行业跌幅居前。
由于近期出口形势恶化,占出口比重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锐减,导致相关行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挫。
热点专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国民生活及就业方面的影响及政府举措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目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
我国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影响。
加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节能减排、金融领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进一步显现。
这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严峻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具体表现在:一是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
二是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
三是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
四是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
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农民工返乡增多。
五是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由于企业亏损增加、利润减少,银行体系经营压力加大,潜伏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信息分类:文件编号: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发布日期:2009-12-30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信息索取号:M00320-0405-2009-1917责任部门:湖南省统计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推进农村向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发展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湖南新型城市化水平,使之与湖南的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湖南省人口城市化的现状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行新型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市化率42.15%,比2007年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5个百分点。
(一)城市化发展低点起步,加速发展湖南是个传统的农业省份,1949年,城市化水平仅为7.90%。
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9.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7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后,全省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0年到2008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5.00%,高于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55%的速度;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上升1.19个百分点的速度。
2008年,湖南省的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6.47个百分点,缩小为3.55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08年,湖南城市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一直排在湖北和山西之后居第三,但2005年至2008年城市化发展年均增速为1.72个百分点,居中部首位。
(二)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南省城镇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中心城市都沿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29个城市中,有19个分布在京广铁路沿线、洞庭湖周围的平原地区一带,其中地级市8个、县级市11个。
19个城市中按其类型分,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10个。
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正瞄准需求紧缩和结构变化的“空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全球产业重新洗牌的趋势愈加明显。
对此,我们应针对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一化三基”的重大措施,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为“弯道超车”提供新动力。
一、总体分析,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特色突出近年来,湖南紧紧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推进与泛珠三角互动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承接产业转移特色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先后举办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二届湘商大会,签约项目322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座谈会。
与62户央企完成对接项目187个,投资总额达458亿多元;达成意向协议33个,涉及投资总额3600余亿元。
在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引进外资亿美元,内资亿元;成功举办“2009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粤港澳活动月”和“港澳洽谈周”活动,共签约合同外资项目191个,引进外资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404个,引进境内省外资金亿元;与广东省政府签订进一步加强湘粤合作的框架协议,现场签约项目71个,投资金额达亿元。
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汽集团,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华菱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 股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3家在湘落户;累计引进中央企业、国内500强、民营200强企业共120多家。
承接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2008年,全省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占总额的64%,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提高湖南经济外向度提高湖南经济外向度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的对策建议经济外向度可由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共同表示。
其中,外贸依存度是外贸总额与GDP的比值,它取决于该地区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而外资依存度则是实际利用外资与GDP的比值,它取决于该地区市场的对外吸引力。
经济外向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外向经济的竞争实力和辐射影响力,目前湖南省经济外向度偏低,国际市场地位不高,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正迅速发展,为湖南省提高经济外向度,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目前尚处于提升阶段,集聚与辐射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偏低。
与全国超过60%的外贸依存度平均水平相比,湖南省目前的外贸依存度仅接近8%,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在中部六省中仅略微超过江西、河南,较湖北、山西和安徽则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沿海的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则差距甚大。
而外资依存度也还不到3%,相对全国水平同样也非常低。
经济外向度低意味着湖南省仍然较多地局限于本地市场的经营运作,缺乏外向型经济的聚集与辐射能力,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较好地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产业链接轨。
同时,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市场地位偏低。
湖南省出口商品中排前五名的是机电产品、钢材、农产品、未锻造的锰和银。
其中,机电产品和钢材就占了出口商品的一半以上,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但是机电产品占全国该项出口总额却不到0、4%,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该项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还没达到0、1%。
汽车和汽车底盘的出口在全国范围内略显优势,占了全国该项商品出口市场份额的4、1%,但中国汽车的国际市场率2008年也仅为2、32%。
湖南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小,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偏低,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和竞争力较为欠缺,这是湖南省占领国际制高点面临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挑战。
根据当前形势,湖南要提高经济外向度,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应当抓好以下工作。
湖南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O批示来源: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建平的批示O课题负责人:罗波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O课题组成员:潘小刚湛中维马美英罗黎平李晖蒋俊毅徐华亮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科学应对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抢抓战略机遇,办成了一批大事,办好了一批实事,办妥了一批难事,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在“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昂首起程之际,省委、省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创造性地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简称“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抉择。
这一决策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寄托着湖南六千九百万人民的美好愿望,彰显着全省上下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豪迈情怀。
必须深刻认识“四化两型”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努力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紧扣主题、坚持主线的战略部署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定,随后召开的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部署,其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模式、城乡发展格局的转变,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战略部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
1、锐意创新的战略思路“四化两型”建设,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这一主题,立足湖南省情,在继续推进“一化三基”的基础上,把“四化”和“两型”有紧密结合起来,将加快湖南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统一于富民强省的伟大进程之中,体现了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有机统一,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湖南发展水平、拓展湖南发展空间、增强湖南发展后劲的“总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