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在中国古代,戏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庆典活动、宫廷娱乐以及民间传统等。
以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概述: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京剧的特点是咬字清晰、唱腔高亢、动作夸张,注重身段、嗓音和面部表情的协调。
京剧的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以明清宫廷剧为主,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剧种,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起源于苏州,特点是声腔咏唱、细腻委婉,既有唱腔,又有舞蹈、表演和音乐伴奏。
昆曲剧本多为古代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窦娥冤》等。
3.评剧:评剧又称曲艺、河北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评剧以说唱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是念白和唱腔的结合,音乐伴奏主要由京胡、二胡和板等乐器组成。
评剧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传说和小说改编,如《赵氏孤儿》、《打金枝》等。
4.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著名剧种,以歌咏为主,以柳琴等多种乐器伴奏。
黄梅戏以婉约柔和的唱腔、细腻婉转的表演和大型舞蹈场面著称。
黄梅戏的剧本多为民间故事、爱情传说和历史戏剧,如《霸王别姬》、《凤求凰》等。
5.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起源于豫北地区,以唱腔为主,由音调独特的河南说白演变而来。
豫剧的特点是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更勇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豫剧的剧本多为故事剧、人物剧和历史传说,如《狄青》、《王佐之才》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不仅培育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剧目,而且塑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态。
这些古典戏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中语⽂⽂化常识---戏曲戏剧⾏当中国戏曲⾏当:⽣、旦、净、丑(如果⼤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百度相关图⽚)1. ⽣⾏:⽣⾏,扮演男性⾓⾊的⼀种⾏当,其中包括⽼⽣、⼩⽣(⽂⼩⽣、武⼩⽣)⽼⽣:中⽼年⼈物,因戴胡须,⼜称须⽣⼩⽣:青年⼈物,不挂胡须,分⽂⼩⽣、武⼩⽣2. 旦⾏:扮演⼥性⾓⾊的⼀种⾏当。
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旦、彩旦等(⼥性特有的)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因常穿青素褶⼦,故⼜名青⾐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性。
表演常带喜剧⾊彩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性,按扮演⼈物的⾝份和技术特点,⼜分⼑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旦:⽼年妇⼥彩旦:⼜叫“丑旦”、“丑婆⼦”,扮演滑稽或奸刁的⼥性⼈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彩,实属⼥丑,故常由丑⾏兼扮3. 净⾏:俗称花脸,⼜叫花⾯,⾯部化装⽤脸谱,⼀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4. 丑⾏:扮演喜剧⾓⾊,由于在⿐梁上抹⼀⼩块⽩粉,⼜叫⼩花脸、三花脸。
包括⽂丑、武丑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超的⼈物⽂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丑扮演原五⾏:⽣、丑、净、旦、末。
后末⾏归于⽣⾏之内中国古典戏曲及名作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发展中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形式中国四⼤名曲:《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殿》---洪昇元曲四⼤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朴、《赵⽒孤⼉》---纪君祥中国古典⼗⼤悲剧:1. 《窦娥冤》---关汉卿(元)2. 《汉宫秋》---马致远(元)3. 《赵⽒孤⼉》---纪君祥(元)4. 《琵琶⾏》---⾼则诚(明)5. 《精忠旗》---冯梦龙(明)6. 《娇红记》---孟称舜(明)7. 《清忠谱》---李⽟(清)8. 《长⽣殿》---洪昇(清)9. 《桃花扇》---孔尚任(清)10. 《雷峰塔》---⽅成培(清)元曲元曲:1. 散曲:A. ⼩令:独⽴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
2.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指出原因。
(1)史某明知自己无驾驶证,但碍于老板的要求,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开车上了路,没想到被交警逮了个正着。
(2)陈某入睡前将手抓包随手放在靠阳台的窗户边,因天热未关窗户,仅将纱窗拉上。
不想被经过的犯罪嫌疑人顺水推船,将手抓包盗走。
(3)记者在“四黑三乱”现象比较集中的地铁站出口发现,以往拿着相机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的黑摄影已杳无音信,沿街兜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也不见了。
(4)他们兄弟二人举案齐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走过艰难岁月。
2.(1)√“推辞”多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与语境协调一致。
(2)ד顺水推船”不能表示顺手将东西盗走。
(3)×句意是说原来聚集在地铁站出口的黑摄影近日不知去向,没有了踪迹。
而“杳无音信”意思是一点消息也得不到。
故用“杳无音信”不合语境,可改为“杳无踪迹”。
(4)ד举案齐眉”的适用对象是夫妻,很显然句中用错了对象。
1.哪些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死?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方面。
直接原因是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了他父亲,楚州太守桃杌只认钱不认理,滥施刑罚导致窦娥屈打成招被杀。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古代戏剧与戏曲鉴赏及创作技巧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古代戏剧与戏曲鉴赏及创作技巧古代戏剧与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与鉴赏。
同时,探索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技巧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对古代戏剧与戏曲的鉴赏及创作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基本概念古代戏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方式来反映人类生活与社会风貌的一种艺术形式。
经过演变与发展,戏曲成为戏剧的一种形式,戏曲是一种以唱、念、做为表演方式,以民族的音乐、唱腔、舞蹈和表演形式为特点的传统戏剧形式。
二、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分类古代戏剧与戏曲可分为多个流派,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越剧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色和艺术风格。
例如,京剧注重表演技巧与音乐唱腔的完美结合,昆曲则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和舞台形象的塑造。
三、古代戏剧与戏曲的鉴赏技巧1.了解剧情与角色:在鉴赏古代戏剧与戏曲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剧情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剧情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演员的表演,从而更深入地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品味唱腔与音乐:戏曲中的唱腔与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关注唱腔的技巧和表现力,欣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听音乐和观看演唱视频来提高对于唱腔和音乐的鉴赏水平。
3.欣赏表演技巧:古代戏剧与戏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如面部表情、舞台动作、身段塑造等。
在鉴赏时,要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及角色形象的刻画,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
四、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技巧1.人物塑造:在古代戏剧与戏曲的创作中,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创作者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传达给观众。
通过深入了解文本和角色,可以更好地进行人物塑造的创作。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中国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古典戏剧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研究能力。
2. 通过剧本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技能。
3. 通过比较分析、主题探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戏剧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古典戏剧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学生能够理解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戏剧的主要类型:杂剧、传奇、京剧等。
3. 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曲辞、表演、布景等。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阅读一部古典戏剧作品,了解其情节和人物。
2. 准备课堂分享: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戏剧,简要介绍其情节和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古典戏剧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讲解。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自阅读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配角等。
2. 分析古典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性格描写、行为举止、关系刻画等。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学科的古代戏剧与现代戏剧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是高中语文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古代戏剧代表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而现代戏剧则是对传统戏剧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于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指中国古代时期创作的戏剧作品。
古代戏剧多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主要分为戏曲和传统戏剧两大类。
戏曲主要指京剧、昆曲、豫剧等形式,而传统戏剧则包括元曲、南戏等。
古代戏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舞台演绎、唱腔、服饰等多种语言艺术手段,古代戏剧展现了戏剧角色的个性和情感,并通过故事情节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和价值观。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学习古代戏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代戏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戏剧,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其次,古代戏剧作为文学形式,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现代戏剧现代戏剧是指近现代以来创作的戏剧作品。
与古代戏剧相比,现代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革。
现代戏剧常常采用现实题材,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呈现出更加现实和理性的一面。
现代戏剧强调对话和观念的表达,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现代戏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效等,丰富了舞台效果,使观众的观赏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学习现代戏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现代戏剧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意识。
同时,学习现代戏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作为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习古代戏剧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戏剧,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其次,学习现代戏剧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戏剧知识教案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