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 格式:xl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107680692114.专业:地理科学姓名:杨开行学号:20091061133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1、广东省(12656.8万人)2、山东省(10162.79万人)3、河南省(9872万人)4、江苏省(8515万人)5、四川省(8374万人)6、河北省(7420万人)7、湖南省(6604万人)8、浙江省(6577万人)9、安徽省(6127万人)10、湖北省(5844万人)注: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排行榜编辑通过检索各省市的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榜单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城乡人口从城乡构成看,202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2、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3、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4、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
5、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及各项数据1、广东省(12656.8万人)据《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656.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97%,常住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广东户籍人口10049.7万人,增加102.8万人,增长1.03%,成为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时达到过亿体量的省份。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5.4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79%,比上年末提高 0.16 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9.57个百分点,继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省域之首。
2、山东省(10162.79万人)据《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是中国除广东省外常住人口唯一一个超过1亿的省份,也是华东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2013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人口比重统计(1978—201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35亿,占世界人口的19.7%、亚洲人口的3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是国家普查统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些数据反映了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新出生婴儿的数量。
在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约为XX‰。
这一数字反映了当年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
人口出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过高的出生率可能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而过低的出生率则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观念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提升,家庭规模逐渐减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人口出生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使得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就业,从而影响了生育观念和选择。
二、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死亡人数的数量。
根据2009年普查数据,全国人口死亡率约为XX‰。
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反映了当年社会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
低的死亡率通常意味着社会的医疗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优化,人们在面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此外,公共卫生宣传和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差值,即每千人口的净增长人数。
根据2009年普查数据,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XX‰。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分析)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宁吉喆表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相比2020年,减少了138万人,出生率也下降了0.98‰。
这意味着,从20XX年到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已经是“五连降”,人口警报已经拉响。
出生率的下滑将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
根据20XX 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
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
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20XX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XX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XX 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
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
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XX、20XX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1年1991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了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这些数据是对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和趋势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各地区的发展趋势和人口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1991年各地区的人口数据,并探讨其中的变化和趋势。
1991年,中国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广东、山东、河南和湖北等地的人口数在全国排名前列,而西藏、青海、宁夏和贵州等地的人口数相对较少。
这种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政策因素等影响。
就出生率而言,1991年,中国的整体出生率为17.43‰。
然而,各地区的出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据数据显示,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出生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特点相关。
而北京、上海、天津和福建等地的出生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政策控制有关。
与出生率相比,死亡率对各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1991年,中国的整体死亡率为6.51‰。
相比之下,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地的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医疗条件和人口健康水平有关。
而广东、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医疗资源有关。
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异。
1991年,中国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92‰。
各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自然增长率较高,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高出生率和相对较低的死亡率有关。
相反,北京、天津、上海和福建等地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低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有关。
总的来说,1991年,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策控制和人口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异可能会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调整和相应的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截至2009年根据截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分析这些数据,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生率。
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名人口中新增的婴儿数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出生率呈现出起伏的趋势。
在该时期,人口生育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
到了2009年,中国的出生率已经降至每千名人口约为13.9,这意味着每千名妇女平均生育1.39个孩子。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名人口中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人数。
截至2009年,我国的死亡率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
然而,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某些地区的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我国的死亡率在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得到的差值。
截至2009年,我国的自然增长率约为每千名人口0.73,属于较低水平。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由于出生率逐渐下降和死亡率缓慢下降所导致。
此外,还要考虑到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以及政策差异等因素对自然增长率的影响。
总结起来,截至2009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人口问题,并适时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平衡发展。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还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人口问题,加强相关研究,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年至2011年的时间段中,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这一篇文章中,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以展示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
一、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中出生的婴儿数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8.21‰,而2011年则降至12.21‰。
这表示了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这段时间内呈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提升,许多家庭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从而控制生育率。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人口出生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因为出生率的下降会导致总人口的减少。
二、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中死亡的人口数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为6.12‰,而2011年则降至6.51‰。
尽管人口死亡率在这段时间内有所上升,但整体趋势并不明显。
人口死亡率的上升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导致了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这可能会推高死亡率。
此外,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疾病的流行等因素也可能对人口死亡率产生一定影响。
三、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之差,它可以用来衡量人口的增长速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1978年中国的自然增长率为12.09‰,而2011年则降至5.70‰。
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可能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有关。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人口死亡率的上升都对自然增长率产生了影响。